广州中医药大学 郭 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欧阳护华
《语言中的权力:实践手册》评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 郭 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欧阳护华
《语言中的权力:实践手册》是话语分析领域的一项新近成果。该书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学和民族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语言和权力的关系做了深入探讨,提供了批评性文本分析的主要概念、理论、方法和技巧,并发展出“定位六角模型”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对话语分析文本路径的进一步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语言;权力;文本分析;话语分析
从话语角度揭示社会生活中的权力与控制是批评话语分析的本质属性(Wodak & Meyer 2009: 10),而社会控制的隐蔽性与权力的话语实现让文本分析成为可以揭示习以为常的权力关系的重要研究方法。(Fairclough 1992)《语言中的权力:实践手册》(AnalysingPowerinLanguage:APracticalGuide)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学和民族志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批评性文本分析的一些实践技巧与方法。该书是英国卡迪夫大学语言交流研究中心高级讲师Tom Bartlett的又一新作,由Routledge公司于2014年出版。本文简要概述该书的行文结构与内容安排,并对其特点做出简评。
全书共7章,第一章介绍了文本作为话语分析路径的相关概念。第二章至第六章是该书的主体部分,作者结合实例探讨了文本中建构经验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词汇、语法特征。第七章介绍了文本中不同类型的意义是如何在语篇中共存的。以下是对该书各章内容的简要介绍。
第一章是关于话语分析的核心主题和概念,包括词汇、语法、语义、文本、语境、话语和话语分析。作者指出,该书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析路径,探讨言语各要素如何生成文本以及如何以话语形式在语境中发挥作用。引言部分以葡萄牙作家José Saramago的小说《盲目》(Blindness)中的摘录开篇,提出语法的重要性,为该书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语言描写的理论基础做好铺垫。接着,作者围绕话语、语境和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明确了该书的两大核心主题——话语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即权力通过话语实现,话语本身没有权力。此外,作者还介绍了语法研究的3种路径,分别是规约路径(prescriptive approach)、描写路径(descriptive approach)和功能路径(functional approach),进而认为语法是一种意义潜势(Halliday 1978: 39);意义潜势主要体现为经验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同时,作者将语言的制约因素(constraints)和情境支持(affordances)融入话语,结合Harré & van Langenhove (1999) 的“定位三角模型”(Positioning Triangle) 与Bourdieu (1977) 的经济学术语提出了“定位六角模型”(Positioning Star of David),该模型也是贯穿该书的主要解释模型。
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探讨语言表达世界的经验意义。这是一个客观概念,涉及的核心主题是语场(field),即谈论的话语,或任意的活动。在第二章中,作者结合教师在历史课上讲述历史战役的课堂活动、格林童话、旅行社服务场景、驾校上课以及圭亚那田野调查等案例,并辅以相关讨论材料来介绍语场的建立和发展方式,包括语场的概念、特征、即时语境(immediate context)和移置语境(displaced context)、语言界定语境的程度、文本的隐喻在个体形成整体过程中的作用方式,以及语言机制如何组合生成独特的模式等,以此探讨说话人如何建构并重新校正语场,从而适应特定的目的。第三章主要探讨说话人如何建构不同参与者在活动中的参与性。这一章主要结合实例对英语及物性系统展开详细讨论,包括过程类型和环境成分等。在本章最后,作者以Sebastian Coe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演讲为例,对其进行及物性分析,发现Coe在即时语境和移置语境中通过建构和重新校正故事情节以及建构不同的角色定位,包括申请者、受鼓舞的青年、父母以及国际奥委会的同事和共同憧憬者等来逐步推进伦敦申奥的合法化。
第四章主要探讨小句互动的人际意义。这是一个主观概念,涉及的核心主题是语旨(tenor),即语境的人际层面。作者指出,人际意义指的是用语言建构身份和关系,其语言实现手段主要包括语气、情态和评价:语气通过时间所指、谈论所指和言语功能,可以明确说话人的立场;情态通过说话人对实时话语中的事实或观点的判断,可以表明说话人自身在其所建构的故事情节里的定位,以及说话人本身与他者在主张事实方面各自的权力和能力;评价通过对角色的协商以及对谈论主题的主观评价,可以表明说话人的情感反应、行为判断和价值鉴赏。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对评价资源(appraisal)的探讨主要包括情感(Affect)、判断(Judg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Martin & White 2005) 根据“定位六角模型”,语言的人际特征作为话语行为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了解说话人的定位,进而深化对故事情节相关权力和文化资本的认识。
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是组织信息的语篇意义,涉及的核心主题是语式(mode),即交际的信道、语篇的符号构成和修辞方式。第五章的核心是主位(Theme)。在理论层面,作者主要探讨主位的文本内衔接和文本间衔接,包括主位和述位(Rheme)、标记(marked)主位和非标记(unmarked)主位、人际主位和语篇主位以及主位推进(Thematic progression)。在应用层面,作者结合布莱尔在2005年7月7日伦敦爆炸案中面向媒体的演说,以小句为单位,分析了演说中的语篇主位。本章最后,作者总结了主位分析的8个要点,分别是经验主位(experiential Theme)、标记主位或非标记主位、标记主位的主语(Subject)、主位间的推进方法(包括恒定主位、线性主位或派生主位)、主题(topics)、角度(angels)、单一主位(simple Theme)或复合主位(complex Theme)以及人际主位(interpersonal Theme)及其动因。作者指出,主位分析有助于理解语篇变量在篇章组织中的作用以及篇章的视角和特征,进而理解语篇元功能对说话人定位的作用方式以及篇章的功能和效应。第六章主要探讨以说话人和听话人为话语指示中心(deictic centre)的文本组织方式,分析语篇中不同的语境配置,即语场、语旨和语式的结合(Halliday & Hasan 1985: 55)与说话人定位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相应定位在受众环境中的可接受度和合法性。需要说明的是,语式主要指修辞单位(Rhetoric Unit);修辞单位将文本划分为连续的、具有同等移置程度的文本长度;(Cloran 2010) 小阶(phases) 作为该书的主要分析单位能够表明3种元功能连续性的文本长度;指示中心是当下的、直指话语目的的言语行为。此外,作者还进一步分析了布什就职演说的修辞单位,并将其与奥巴马就职演说进行对比,分析两次演说中修辞单位的异同,旨在探讨语篇元功能在说话人定位中的互动方式。
第七章是本书的点睛之笔,作者通过声音(voice)和混杂性(hybridity)等概念,结合圭亚那田野调查探讨文本3种意义在语篇中的共同作用方式,旨在通过“定位模型”(the Positioning Star)来说明声音和定位对分析语言中权力的重要性。作者指出,他的研究主要关注少数群体声音是如何被当权的多数群体听见的。然而,从声音的主旨内涵来看,被理解也只是成为话语合法参与者的第一步。本章最后,作者提出了对超多样性(superdiversity)话语的研究展望,希望该书的分析路径能够广泛应用于颇具社会意义的研究并得以逐渐完善,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语言和权力的关系是批评话语分析领域一直在探讨的核心话题,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语言中的权力:实践手册》是Bartlett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十来年的思考和探索而发表的学术专著,对语言和权力关系研究的文本路径做了较为系统深入的阐释和思考。简要地说,该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3点:
第一,创新性地提出了“定位六角模型”,该模型成为该书揭示和解释语言与权力关系的主要理论依据。首先,“定位六角模型”引入了Bourdieu (1977) 的经济学类比概念,包括“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语码”(code)和“市场”(marketplace),分别指代说话人的地位(speakers’ status)、适切的语言(appropriate language)和受众(the audience),从而解决了Harré & van Langenhove (1999)“定位三角模型”的固有问题,即说话人可以自由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定位而不顾及发展中的故事情节。简而言之,“定位六角模型”对“定位三角模型”提供了限制因素和情境支持,使其更加平衡。其次,“定位六角模型”融入了社会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视角,并从话语角度诠释了定位和权力的关系,契合了批评话语分析多学科交融的研究原则。再次,“定位六角模型”是作者在对早期定位理论(Positioning Theory)及其分析框架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更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框架,对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目前,定位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政治身份研究、公共关系研究和政治(外交)话语研究等领域,(周鑫宇 2016;Wise & James 2013)“定位六角模型”的提出有助于拓宽我国对相关领域研究的理论视野,为我国国家话语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启示。
第二,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学和民族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介绍了话语分析的文本路径。批评话语分析具有研究方法交融的研究传统,比如Ruth Wodak的“语篇历史方法”就融合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方法,针对社会问题,以批判的视角,结合历史语境对文本和话语进行解读和诠释。Bartlett这部力作沿袭了批评话语分析的这一研究传统,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主要的语言描写路径,辅之以圭亚那的田野调查,较为深入、具体地诠释了文本和话语,并对特定情境下的文本分析提供了指导意见。
第三,注重实践指导性,延伸课题讨论。在阐述理论观点的同时,作者辅之以详尽的案例分析,还提供了大量辅助素材,并以问题形式启发读者对相关课题进行思考,并于书尾处提供解读思路以飨读者,实现“理论-实践”模式和问答模式的有效结合,便于读者更加系统、全面地理解并审视该书所阐释的观点。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语言颇具张力。作者在章节标题和行文中措辞严谨,运用隐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将文章的主体思路呈现出来,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比如作者将人际意义和经验意义喻为线头(threads),将语篇意义喻为说话人作为编织者(the speaker as weaver)将线头编织成衣服的编织方式(way of weaving),从而增强了行文的生动性和可读性,留给读者充分的理解和想象空间。
诚然,该书仍有不完善之处,有待商榷。比如,作者在介绍话语分析的文本路径时引入了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并运用相应的语言资源对其进行详细阐释,这可以开阔读者的思路以提高其对相关问题认识的广度。然而,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很多时候作者只是蜻蜓点水地引介,不能全面、具体地深入剖析。比如,在小句互动的人际意义章节,作者引入了Martin & White (2005)的评价资源,但是仅探讨态度资源(Attitude),并未触及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Bartlett本人也坦言,引入其他相关词汇、语法资源会让本研究的分析方法更加充实完善。
然而,瑕不掩瑜,这些不完善之处并不影响该书对于话语研究尤其是对语言和权力关系研究的文本路径所做出的探索与贡献,是一部值得推介的话语研究著作。该书适用于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对修辞学、语言研究、跨文化交际学和话语分析等领域感兴趣的研究者。
Bourdieu, P. 1977. The economics of linguistic exchanges [J].SocialScienceInformation16 (6): 645-668.
Cloran, C. 2010. Rhetorical unit analysis and Bakhtin’s chronotope [J].FunctionsofLanguage17(1): 29-70.
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text: Linguistic and intertextual analysis within discourse analysis [J].Discourse&Society3(2): 193-217.
Halliday, M. A. K. 1978.LanguageasSocialSemiotic:TheSocialInterpretationofLanguageandMeaning[M]. Baltimore: University Park Press.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1985.Language,ContextandText:LanguageinaSocial-SemioticPerspective[M].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Harré, R. & L. van Langenhove. 1999.PositioningTheory[M]. Oxford and Malden: Blackwell.
Martin, J. R. & P. R. R. White. 2005.TheLanguageofEvaluation:AppraisalinEnglish[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Wise, D. & M. James. 2013. Positioning a price on carbon: Applying a proposed hybrid method of positioning discourse analysis for public relations [J].PublicRelationsInquiry2(3): 327-353.
Wodak, R. & M. Meyer. 2009.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History, agenda, theory and methodology [C] // R. Wodak & M. Meyer (eds.).Methodsof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2ndEd.). Los Angeles/London/New Delhi Singapore/Washington DC: Sage. 1-33.
周鑫宇. 2016. 定位理论视角下的外交演讲与国家形象构建 [J]. 中国外语 (6): 19-23.
(责任编辑 任凤梅)
通讯地址: 510006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郭)510420 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欧阳)
H0-06
A
2095-5723(2017)03-0102-04
2017-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