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仲勋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践行

2017-03-11 09:36腊永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习仲勋群众

腊永红

(陇东学院 政法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论习仲勋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践行

腊永红

(陇东学院 政法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习仲勋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在其长达76年不平凡的革命生涯中,他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成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杰出代表。重温习仲勋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模范贯彻,对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更好投身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

习仲勋;群众路线;模范践行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57它蕴涵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而赢得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根基和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习仲勋,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人,在其长达76年的不平凡革命生涯中,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得群众拥戴,被毛主席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今年是习仲勋逝世15周年,重温习仲勋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忠诚、模范践行,以期对新形势下我们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扎实成效提供思想启迪和经验借鉴。

一、一切为了群众——习仲勋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归宿。出身贫苦家庭的习仲勋,从小耳闻目睹了劳动群众的艰辛生活,在家庭尤其是心地善良父亲的影响下,早早就立下了要为老百姓做事、改变穷苦百姓艰辛生活现状的朴素愿望。习仲勋在晚年回忆说:“我父亲是个老实农民,我被捕出狱后,当时还怕他指责我。他不但没有怪怨我,还对我说,你还小呢,等你长大了再当共产党的代表,为广大穷人办事就好了,一个农民当时能说出这样的话,已经很不简单了。”[2]始终怀揣群众疾苦和诉求的习仲勋牢记父亲的嘱托,为救民于水火,年仅15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开始了把自己的一生同党的伟大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相连,休戚相关的不平凡生涯。

在新民主义主义革命时期,习仲勋心系群众冷暖,情系百姓忧乐,为群众排忧解难,坚持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1943年2月,党中央调习仲勋到陕甘宁边区最大的分区——绥德任地委书记,守卫边区“北大门”,他明确提出要“为五十二万群众服务”,积极带领边区军民以发展生产为中心任务,倡导农业革新技术和劳动竞赛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解决了全区52万人的吃饭问题。他明确要求边区司法工作者:一是要一心一意老老实实把屁股放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二是不当“官”做“老爷”,万不能站在老百姓头上。为改变全区群众文化水平偏低状况,习仲勋根据冬季农民较闲的特点,推广大办冬学。仅1943年,全区就办起冬学905所,动员参加学习的群众人数竟达70715人,极大提高了群众文化水平,深受百姓欢迎。在革命胜利前夕的急风暴雨式的土地改革运动中,面对大量涌现的极“左”现象所造成的破坏,焦虑不安的习仲勋以他对中国土地的深情和人民的热爱,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经过扎实调研后,多次致电毛主席,直言不讳地指出土改纠偏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认为“左”的错误主要是侵犯中农的利益,“土地革命地区的农民,实际上已都不是贫农,而是中农……边区的劳动英雄,还是好得多,真正勤苦劳动,热爱边区,因有余粮往往被当成斗争对象,这不只是目前问题,而是今后发展生产问题。这分明是对劳动致富方针有怀疑。如不从坚持贯彻正确政策中打破这一关,对党对人民都是莫大的损失……边区土改任务必须与生产救灾结合起来,不首先解决人民的生计,土改就无法进行。土改的一切工作都应该是对人民的生产有帮助。”[3]71-73习仲勋这些符合实际、注重保护群众利益的富有建设性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政策和方法被毛主席采纳并很快转发其他解放区,切实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利益。

共产党人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就必须时时处处向人民群众负责,切实关心群众生活。习仲勋在这方面堪称楷模,他对于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无论大事小事,都给予关心,把工作做到群众的需求处,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习仲勋率中共关中分委驻马家堡办公时,得知农民马团儿的妻子生小孩难产,情况危急,他即刻派警卫员请来大夫,使婴儿顺利出生,全家人极为感动不知说什么好!农民李青林因为儿子被国民党部队抓去当兵而被周围群众误解,有病流鼻血至奄奄一息也无人理睬,时任关中分区书记的习仲勋知道情况后,二话没说背起李青林小跑着奔赴边区医院,一路上他毫不在意李青林的鼻血不断滴在脖子里,到医院后还动员大家为李青林献血救治,治愈后,感激不尽的李青林坚决把儿子叫回来参加了八路军。1940年4月,关中分委撤离马家堡时,习仲勋就保护群众林木问题专门致信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高自立,“由于关中生产条件有限,加上战争环境的影响,部队因急于生产,滥伐公树甚至群众私树的事情非常之多……这样对关中的保护森林及整个经济建设工作的影响,都是很大的。特请设法予以制止为盼。”[4]318正是由于习仲勋对群众各种生活问题无微不至的关心,使他深得陕甘边根据地老百姓的拥戴。西北局党组织对习仲勋做的鉴定是:“凡是关中的人民,无论大人和小孩都知道他,都喜欢他……平时在办公的地方,每天都挤满了群众,当他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极其自然和融洽。也许有时他正忙着,然而他宁愿放下正在做的事情,和蔼地和他们交谈,没有一点架子,没有一点官僚主义……他很懂得群众的情绪、习惯和需要。他是站在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来解决群众问题的,总是把群众的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情,而又设身处地替他们设想,设想怎样才是对的,尤其设想怎样对群众有好处,而没有丝毫的主观主义气味。因之,群众信任他,把它看作是自己人,当群众有疑难时,就说‘找仲勋去’……由于这一切,使得仲勋同志成为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4]320

建国后习仲勋位高权重,但他不忘初心,仍时时站在群众立场来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1950年初,年仅37岁的习仲勋就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重要一职,他在就职讲话中极其诚恳地说:“我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是一个普通的为人民办事的勤务员,这次蒙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本会副主席职务,深感责任重大。当一本过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全党同志一起,和各民族、各界党外人士一起,彼此共策共勉,当好西北人民的忠诚勤务员。”[3]151这种发自内心的承诺体现在习仲勋一生的领导活动中。任职国务院秘书长期间,针对信访工作中扯皮推诿的官僚主义作风,他痛心指出“主要是在主观方面。就是全国胜利,领导机关进城以后,生活、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对我们干部的思想意识有一定的影响,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呢?就是和群众离得远了,群众观点减弱了,对群众生活疾苦淡漠了。”[3]350习仲勋殷切希望并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努力做好群众信访工作,不能让还对党和政府信任的老百姓失望,必须给他们满意的答复。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国务院秘书厅经常接到很多反映全国各地群众生活困难的来信。有一次甘肃静宁百姓随信寄来一包当地人们用来充饥的黑乎乎的“食物”,习仲勋心情沉重地读完信后,随手掰下“食物”放进嘴里嚼着,难过地对工作人员说:“这哪里是人吃的!”并连夜向周总理报告有关情况,第二天一大早亲自派出调查组赶赴甘肃了解灾情,及时向灾区调运粮食,帮助群众度过饥荒。文革结束后,习仲勋奉命去广东把守我国的“南大门”。面对民生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他立即扎实、忘我地投入到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恢复发展经济等许多极其艰难、辛劳繁琐的工作中,而当他为广东受迫害的干部群众奔走呼吁时,全然没有顾及到自己的历史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因为在他心目中,群众的利益是大于自己的利益的,为群众办事情谋利益,是优先于自己的事情的。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习仲勋仍时刻心系群众脱贫致富问题,多次奔赴老区调研指导。1985年冬天,习仲勋第二次来到江西考察,在驱车前往井冈山的路上,他充满深情地告诫当地干部:“解放三十多年了,在埋着烈士忠骨的土地上还存在目前这种贫困状态。对此,每个共产党员、每个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感到不安……要加快老区建设的步伐,不抓紧改变老区的贫困落后面貌,我们对不起老百姓啊!”[5]607考察期间,他走村串户,去得最多的是贫困农户家里,每当看到房屋破陋,境况不好的农户,就直接走进去嘘寒问暖,与老乡们促膝谈心。

晚年的习仲勋在面对诸多方面力求他撰写回忆录时平静地说:“我的一生是为党为人民工作的一生,个人是渺小的,个人没什么重要的,由历史和后人去评说吧,我什么也不写!”[6]对他来说,以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心系百姓苍生,悉心维护群众利益,为党和人民而战斗、奋斗才是最快乐的,使人民过上好的生活才是他最关心的终极目标。

二、一切依靠人民——习仲勋从事革命工作的基本立足点

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同时党要完成确立的任务又必须依靠群众。从群众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习仲勋深知群众中蕴涵的强大智慧和力量,认识到革命事业的成功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照金开展革命活动时,习仲勋按照刘志丹的殷切嘱咐——“你是关中人,种过庄稼,能跟农民打成一片,你一定要做好根据地的开辟工作,只要政策对头,紧紧依靠群众,困难是可以克服的。”[5]7逐村逐户做调查研究和做群众工作,相继组织起农会、赤卫队和游击队,同时动员群众进行分粮分田斗争,赢得广大农民拥护与支持,掀起土地革命活动高潮,照金根据地初具规模。因敌强我弱,在照金失守、游击队主力撤离后,习仲勋留守照金,一边养伤一边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因他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受到地方群众的掩护照顾。白天他钻进梢林躲起来,晚上被群众接下山吃饭,直至病愈归队。多年后,习仲勋在深情回顾这段艰难岁月,对百姓冒着生命风险掩护和悉心照顾仍充满感念之情。后来在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创建过程中,习仲勋和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广泛发动组织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和捍卫革命事业,使得陕甘边区根据地和革命武装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不断发展壮大。1940年初,为有力反击国民党在关中地区挑起的摩擦活动,关中地委书记习仲勋组织了多次卓有成效的反摩擦运动。每次运动中他都强调把“深入动员群众”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发挥群众成为坚持斗争中坚强的力量,从而依靠群众来保障边区安全。西北地区大规模土地改革开始后,习仲勋坚定地把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作为推进这场伟大土地革命取得成功的基本出发点,他强调:“一切要经过群众自己起来动手,群众的事只有群众自己起来解决,才是最有力量和最可靠的,此点必须切记……我们政策的出发点,就是坚持百分之九十的农民赞成并参加土地改革运动。”[7]332最终切实保证了这次土改史上的深刻社会变革赢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建国后,为了更好推动西北地区交通、绿化建设,习仲勋多次果断提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老百姓的创造力,大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新中国各方面建设。他在西北地区首届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说:“西北林业工作已如上面所讲的那样重要,那样广阔,如果说仅仅依靠我们上千个林业干部去做,是不是能行呢?那是绝对不行的。因此,林业工作者就必须把群众路线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必须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依靠千百万群众的支持开展林业工作。”[3]297习仲勋坚定认为,群众是我们革命、建设胜利之本,只要我们把群众动员起来,就可以战胜一切,共产党办事情,都是立足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个基本立场。

原深圳书记厉有为回忆,一次习仲勋在同他谈及陕北搞革命斗争的往事时意味深长地说:“那个时候,我们真的是时时刻刻离不开群众。部队要吃饭离不开群众,要打仗更要动员群众,依靠群众,一旦脱离群众,我们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可以说,没有群众,就没有我们的生存空间,是群众哺育了我们的人民军队。”[8]99199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50华诞,86岁高龄的习仲勋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庆典。面对天安门广场沸腾的人群,他深情感叹: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精炼的12个字,道出了这位从群众中走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对党和人民荣辱与共、休戚相关血肉联系的深刻认识,因为他知道,是人民群众养育、支持了我们党,成就了我们党的革命事业,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也将是我们党开创各项事业,不断取得各项成就的重要保障,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依靠力量。

三、从群众中来——习仲勋实事求是作风的牢固根基

“‘从群众中来’就是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集中群众的智慧和经验,以形成符合群众实践需要的系统意见,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方法。”[9]107毛泽东曾称赞习仲勋:“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10]这是对习仲勋一生始终不脱离人民群众,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秉持求真务实精神的贴切评价。纵观习仲勋的一生,他生性耿直,从不迷信书本教条和上级权威。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他总能坚持亲自深入基层开展工作,注重访民意,听民生,开展实地调研,在获得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基础上才实施科学决策。

自幼就生活在群众中的习仲勋充分认识到群众对反动派政权的不廉洁,无官不贪非常痛恨。在开辟南梁革命根据地活动中,习仲勋与战友们在当地访贫问苦,挨家挨户做宣传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拉近了党群关系。南梁政府成立后,任主席的习仲勋带头执行政府工作人员供给制度,廉洁秉公办事,坚决反对贪污腐化,树立了边区政府的良好形象,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赏和拥护。为确保根据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水平并提供必备的战略物资,习仲勋汲取群众智慧、集思广益,主持制定了符合当时当地实际情况的经济、文化、统战等“十大政策”,为南梁根据地不断扩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任绥德地委书记后,习仲勋亲自带队赴郝家桥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蹲点调查,以便获取经验,用以更好指导全区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工作。在调查中,习仲勋走村串户,吃住在群众家里,与群众打成一片,经过缜密调查后认为“郝家桥在改革农业生产措施,理顺土地租佃关系,改造二流子,组织群众移民南下,实行变工互助、精耕细作等方面都很有典型意义和推广价值。”[4]345经习仲勋提议推动,人人学习劳动英雄刘玉厚的活动和郝家桥的经验在绥德地区以至全陕甘宁边区推广开来。1950年,习仲勋在召开的西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二届一次会议开幕式上语重心长地告诫代表:“大家都是生活在群众中间,要经常接近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见,经过协商委员会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加以整理、分析,抓住一两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作为提交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意见,再经过代表们拿到群众中去,反复酝酿,反复集中群众的意见,力求做出研究成熟的决议草案。”[3]1671961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的习仲勋带领工作组赶赴河南省长葛县对当地存在的“五风”问题调查研究。他告诫调查工作队成员一定要积极深入群众,向干部群众虚心学习,他自己则亲自到田间地头帮助群众干农活并与他们推心置腹地交谈,嘘寒问暖。经过长达135天的深入调研,调查组在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形成了9个有份量、有参考价值的专题调查报告和2个综合报告,多个调查报告经中央转发其它调查组以供参考,对协助中央及时了解长葛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11]文革后,65岁的习仲勋被派往广东主持工作,在此工作的两年零八个月时间里,他以时不我待的拼搏精神和顽强意志力多次冒着酷暑奔走于广东各地乃至很多偏避山区,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和群众密切接触,耐心听取群众意愿诉求。1979年初,习仲勋带领工作组奔赴肇庆地区调查时,他不仅同很多县委书记座谈,还同130多个公社党委书记、大队党支部书记座谈,与他们讨论方针政策及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他说:“我们的事情,是人民的事情。我们要把人民的事情办好,就要让人民当家作主,把群众的意见、要求反映出来,集中起来,然后再回到群众中去贯彻执行,离开了这条就没有什么方针、政策了。要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都离不开这条。这就是政治,是最大的政治。”[3]469在切实了解了广东发展问题的症结所在后,习仲勋作出了向中央要权的大胆决策,甚至在很多会议上率先坦诚陈词,尖锐地直指中央集权过多,对地方统得过死,引起很多同志强烈共鸣。习仲勋这种无畏的精神和勇气从哪里来?无疑是从基层来,是从群众中来,是他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集思广益、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反映了广东干部群众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要求。

习仲勋——这位“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一生从不满足于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文件,而是经常下农村、到企业、访学校、和基层干部开座谈会,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在群众中他从不以领导干部自居,高高在上,而是用探询的语气征求意见,在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科学决策,这种下基层、接地气,从“事实”中“求是”的鲜明群众工作方法深得各阶层干部群众称赞。

四、到群众中去——习仲勋高超领导艺术的生动展现

“‘到群众中去’,是一个根据集中起来的意见而制定出方针、政策和办法再贯彻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解释工作,使党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变为群众的意见,从而指导群众的实践活动。”[9]109

出身底层,牢记党的宗旨的习仲勋最喜欢融入群众且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成为群众可信赖的朋友。他时常谆谆告诫党员干部谨防脱离群众的危险,一定要到群众中去了解实情。到群众中“搞调查要真的能够放下架子,给农民讲话要深入浅出,要让农民听懂,不要打官腔,群众要求急需解决的问题你要真心实意去办……群众才会把你当成自己人,当成知己,才会向你说出真心话。否则,群众把你当成领导,当成当官的,那你就什么也了解不到了。”[12]到群众中去“归根到底就是要带着工作热情到群众中去,深入调查,如果没有调查,没有计划,盲目地依靠热情去办事,就会犯错误。”[13]233他要求各级干部在做好中心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办事……每一乡村每一时期群众当前迫切要求的问题都不一样,绝不能拿一个计划到处去套,必须从解决当地群众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同时按照群众运动发展随时修改已定的计划,把群众充分发动起来,去完成所有工作。”[13]75-76原中组部秘书长何载回忆,1947年冬,为了解此前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贯彻成效,习仲勋组织机关干部到“黄家川试点”进行调研。工作组在习仲勋直接领导下,“进村后挨家挨户进行访问,仔细了解土地关系和群众中的问题,切实倾听了群众心愿,他们几乎都不赞成平分土地。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组织反复酝酿、探讨,终于有36个贫下中农提出用调剂的办法解决问题……这个办法经过了分组讨论,全村公议,一致认为公道合理,全体通过。”[14]92符合实际的“抽肥补瘦,填平补齐”的黄家川土改经验被当时的《群众日报》和新华广播电台相继报道。在推动土改运动期间,习仲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应克服各种不良作风,一定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他强调:“为更密切地知道各地土改和救灾,切实克服各级领导的官僚主义作风,特通知各分区和县负责同志经常分散下乡,到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对坐在机关里发号施令。这种方法,既可提高领导,又可加强工作,为真正地树立一种踏实朴素的领导作风而努力。”[13]42-431950年初,“《群众日报》以《人民的忠实勤务员》为题,报道了习仲勋在西北二十多年同人民在一起的奋斗经历,记述了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时刻刻和群众紧密联系,习惯地关心群众,熟悉群众,和群众如鱼离不了水一样’的生动事迹,引起了强烈反响。”[15]102-103

很多时候,习仲勋要求尽可能精简机关会议和文件,尽可能走出办公室、跳出文件堆,摆脱形式事务,直接到群众中间去座谈交流,耐心听取大家看法,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在各地落实的情况。他在全国信访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凡是参加革命时间稍微久一点的同志,都懂得过去群众为什么欢迎我们。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环境比较艰苦,同群众一起劳动,一起生活,跟群众打成一片。群众很懂得我们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们,因此,群众对我们非常拥护和爱戴。现在情况就不同了……有些人不愿意做群众工作,害怕接近群众,就是他们的语言也同群众不一样了,他们现在说的话官腔多了,群众语言少了。所以慢慢地有些人不愿意到乡下工作,愿意进城,光坐办公室,不深入了解下情。”[3]351改革开放后,习仲勋主政广东,他数次深入清远县众多企业,同职工亲切座谈,征求发展意见,倾听改革诉求,对清远县扩大企业自主权,不坐等上级给他们一个现成的好办法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是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表现,给省委深刻启发,要求广东各地推广清远经验,严格执行政策,把经济进一步搞活。1982年初,年近七旬的习仲勋到云南调研改革开放后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不但听当地干部的汇报,还先后深入到农家和农村集市实地去看,问询了近60位农民,了解农村人民群众生活的现实生活状况,并再三嘱咐当地领导要查找贫困落后的根源,积极想办法帮助农民尽快脱贫致富。1997年,虽已84岁高龄但仍时时牵挂百姓的习仲勋向前来拜访的一位延安市领导仔细询问了延安老乡的生活情况,当得知延安市正在实施扶贫攻坚行动,他非常高兴并告诫说:“这个办法好,就是要保证干部下基层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现在听说有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有些干部成天高高在上,吃喝玩乐,怎么能不脱离群众?干部要下到贫困地区包村包户扶贫,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自然就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群众没有不拥护的道理。我们过去就是靠宣传发动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才取得政权的。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5]643

本着“为民”初衷,习仲勋在他伟大而光辉的一生中,与人民群众同呼共命运,创造性地开展鱼水情深的各项群众工作,既为革命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也生动诠释并丰富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习仲勋曾说过:“我们的任何一个纪念活动,都不是为了纪念而纪念。纪念某一个节日,总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地前进。”[16]694同样,我们在此回顾并总结习仲勋牢固坚持群众观点、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及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群众工作经验,其根本目的就是启迪我们无论形势如何发生变化,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应像他那样坚守对党忠诚、不忘初心,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庄严承诺;也要像他那样始终具有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坚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从而成为老百姓真正贴心人的朴素情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光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更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

[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马月霞.“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对延安时期习仲勋群众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思考[EB/OL].中红网,2014 -03-17.

[3]习仲勋文集: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4]《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习仲勋革命生涯》编辑组.习仲勋革命生涯[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共文史出版社,2002.

[6]习远平.父亲往事——忆我的父亲习仲勋[J].百年潮,2013(11):16-21.

[7]《中国的土地改革》编辑部.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G].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

[8]《习仲勋与群众路线》编写组.习仲勋与群众路线:上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

[9]刘毅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

[10]阎朦.习仲勋:“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J].党史文汇,2012(11):23-24.

[11]郝鹏飞.习仲勋:永远与人民群众为伍[J].党史博览,2013(10):19-23.

[12]李福长.实事求是,心系群众——1961年习仲勋长葛调研记[J].党史博览,2009(6):35-38.

[13]习仲勋文选[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1995.

[14]何载.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13.

[15]《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6]习仲勋文集:下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Abstract:Xi Zhongxun,as the“valuable mass leader”of CPC,in his 76 years of extraordinary revolutionary career,faithfully practiced the Party’s mass line,and became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the proletariat revolutionary who practiced vividly the Party’s mass line.It is undoubtedly of great enlightening and instruc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massof Party membersand cadresin carrying out the Party’s mass line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the new great project of Party building in the new era,to review Xi Zhongxun’sfaithful and exemplary practice.

Key words:Xi Zhongxun;massline;exemplary practice

[责任编辑:罗 昂]

Xi Zhongxun’s Exemplary Practice of CPC’s Mass Line

LA Yong-hong

(College ofPoliticsand Law,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Gansu 745000)

D252

A

1674-831X(2017)04-0083-06

2016-07-03

2015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仲勋的群众观研究”(YB091)

腊永红(1976-),男,河南淅川人,陇东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史党建研究。

猜你喜欢
习仲勋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中国画《习仲勋与两当起义》
习仲勋受命主政中国“南大门”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