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林全
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广西百色 533000
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思想
甘林全
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广西百色 533000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典雅,情感饱满细腻,是“白话美文”的典范。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思想是坚持“表现自我”和“雅俗共赏”:既以开放的胸怀、自由的心境和率真的态度去感受俗世生活,继而以文字发声,书写心中情怀;又以“为人生”而艺术为准则,追求“雅俗共赏”,意在使更多的人能够更加容易接受艺术的熏陶。朱自清的这种散文创作思想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散文;创作思想;现实意义
散文是最接近作者生活形态的文学类型,生活是平凡而真实存在的,散文是对生活最真实的艺术发声,是作者感情和思想的真实流露,因此最好的散文不是做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 纵观朱自清的散文,如《背影》《给亡妇》《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无论是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还是在以书写自然景物为主的小品文,他坚持真实自我的艺术表达,意在表现自我最真实的情感,这是五四一代作家解放自我个性的体现。朱自清自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儒家的家国情怀,忧患意识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他的思想意识当中,同时,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放眼全球,各种思想意识风起云涌,以“拿来主义”的勇气接受着先进的思想观念。五四作家们的启蒙思想就是在中西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融合当中形成的。他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笔,意在唤醒“沉默的大多数”,进行启蒙教育,因为面对的大多是广大普通的民众,这就要求作者们的写作能够做到“雅俗共赏”。
五四时期,思想上兼容并蓄的,气象万千,是一个“皇纲解纽”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需要充分自由、个性解放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成就甚至在小说、诗歌之上。
朱自清对于散文创作,认为:“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得要怎样写便怎样写,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的力便行。”[1]在这里,他提出了“意在表现自己”的创作思想。文学创作是作家个性的表达,最终的文学作品是对自己表达的艺术结晶。因此在作品当中,作者是作为一个主体形象出现的,作品当中所呈现的应该是自己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内感受和经历的艺术表达。在整个五四文学思潮当中,这种冲破传统,重在表现“自我”的表达是非常常见的,体现出新时代的作家们新的审美追求。
文学创作是对生活的艺术记录,作家们的人生阅历是他们最好的创作资源。写作也是一种发现,是作家以自身的思想去对人生的一种体会和言说。朱自清的散文大多是写个人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生活的小天地,但是他善于观察生活,深入体会,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件现象里面发现其中的深刻的思想性。比如日常家庭生活的描写,如《儿女》《给亡妇》《背影》等,在作品《背影》中的“父亲”在祖母过世,赋闲在家的家庭变故之下,却坚持送“我”去车站,含蓄内敛而又感人至深,表达了对于亲人之间的深沉爱的感情;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作品中,抨击黑暗现实和世间的不平等,呼唤着人的平等尊严;借自然景物而抒发自己的抒情散文创作,也是朱自清散文一个重要的方面,在细细描摹的自然景色当中,或激昂生命的热情(如《春》),或寻找一片宁静和安详(如《荷塘月色》),或坚守一份道德原则,悲悯一份职业(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
所谓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散文最能发现作者的性情,有一种人就会有一种散文,优秀的散文总是作者情感的自然真实的流露,是思想与情感的完美结合。“属于自我的个性,是至情至性的真我展示。观其文便如见其人睹其面,感受作者的那些情与意”[2]。作者思想的深度就是散文的深度,而思想的表达离不开真挚的情感作为支撑,否则会显得枯燥无味,情感当然也是需要深邃的思想作为底蕴,只有这样,散文才会显得更加具有可读性和思想性。朱自清始终把自己的目光注视着芸芸众生,以一支妙笔,看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抨击人间的不平等和压迫,同时也展示出自然的美好。
“雅俗共赏”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明代孙人儒的《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在普及与提高的双重要求之下,要求我们的文学,既是“阳春白雪”,能够使文化水平较高的人进一步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思想认识,也是普通人喜闻乐见,能够听懂接受的通俗易懂的文学。
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书中,提出了“雅俗共赏”的美学观念。为此,他创造并提倡了“谈话风”的艺术语言,在本国语言,正式的书面语的基础之下,适当加上一些熟悉亲切、富有生活气息的地方口语,以及中国传统的文言文,甚至外国的语言,形成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此外,他善于运用语言创造艺术美感,从而形成语言之美、意象之美和意境之美,使得他的散文不仅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人格色彩与精神世界,而且具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
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贮满了一种浓郁的诗情画意,然而又无斧凿之痕。这种朴实,自然而不造作,平淡而不虚泛,丰富而不浅薄,朴素而不乏味。叶圣陶先生说:“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3]”不难看出,朱自清的散文正是“雅俗共赏”审美目标的自觉追求,因此满足雅士审美需求之下,自然地考虑到俗人的“人情物理”的要求。因而,他的散文雅俗自然地融为一体,形成雅俗共赏的审美境界。
2.1 “意在表现自己”的创作思想成为现代散文审美价值的新标准
在五四“重估一切价值”的社会思潮之下,知识分子们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大的反思,更加注重肯定“人”的个体性和价值,把“人”作为一切评价的标准。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最重要的一个成就就是“人的发现”,在散文中发现人,表现人是作家们的写作的重要内容。在这过程当中,作家们首先选择从表现自己出发,进而由此及彼,进行更大范围的表达。朱自清响应着整个时代的号召,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在散文创作当中,坚持“意在表现自己”。这个“自己”,是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是真实的自己。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立性”和“真实性”,我们发现朱自清的散文,对于细节的处理相当成熟,情感饱满丰富,富有感染力,在饱含深情的文字当中看到一个立体的真实朱自清。就像朱自清自己强调说的那样:“一篇优美的文学,必有作者底人格、底个性,深深地透映在里边,个性表现得愈鲜明、浓烈,作品便愈有力,愈能感动与他同情的人,这种作品里映出的个性,叫个人风格”[4]。因为是作者本身完整的个性的体现,所以在作品当中会呈现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恰恰是这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文学表达最值得赞颂的地方,文学说到底就是作家个性的艺术的呈现。
因此,朱自清提出了“意在表现自己”的创作思想,他的散文正是“自我表现”的文学观念的自觉实践,确立了个人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抒写自我人格的情调成为现代散文审美价值取向的新标准。
2.2 “雅俗共赏”的美学观念的提出,有利于文学的提高和普及
如何在“普及”当中使思想意识、审美情趣的“提高”,如何在“提高”中去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和“普及”,这样一个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问题,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一直都在探索的问题。不一样的立场认识的知识分子会做出不一样的一个选择。对于朱自清来说,他认为:“社会上存在着特权阶级的时候,他们只见到高度和深度;特权阶级垮台以后,才能见到广度。从前有所谓的雅俗之分,现在也有低级趣味,就是从高度深度来比较的。可是现在渐渐强调广度,去配合着高度深度,普及同时也提高,这才是新的‘民主’的尺度。要使这新的尺度成为文学的新标准,还有待于我们自觉的努力。[4]”他强调的这个“民主”,是希望每一个都平等地接受“普及”式的“提高”,体现出广度和深度,就是在普及当中提高。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是“人”的发现的一个体现,是这样一种发现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体现。我们从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当中,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他这种观念。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既有非常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口语化的表达,也有优美华丽的,充满诗情画意精英式话语写作。前者比如《给亡妇》,这篇作品是在自己妻子离开人世三年之后才写的,对于妻子的愧疚和怀念之情非常深,却没有让这种感情肆意泛滥,而是像是如妻子拉家常一般,以平实的文字去娓娓道出自己的这一份深厚情感;后者如《春》《荷塘月色》等作品,语言优美华丽,极富文学色彩,各种比喻、排比等接踵而来,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精英化写作,从“普及”与“提高”的角度来说,显然更重在“提高”这方面。
朱自清当然也知道,文学不断强调“普及”,不能把文学庸俗化为代价,而强调“提高”,也不是以“全盘西化”,一味的“高雅化”。这种取舍需要一种综合的考虑和平衡,他既是“雅俗共赏”写作的积极倡导者,也是积极的实践者,既响应着社会的整个大潮流,也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把自己的人生阅历以艺术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从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这个高度来实现一种“雅俗共赏”的审美境界,对文学的普及与提高具有着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
写作是作者对生活情态的艺术表达,阅读朱自清的散文就像跟他坐在一起,彼此像邻居一样聊家常,聊生活。在“聊”的过程当中,看到他“意在表现自己的”,表达他的所思所感、所见所闻,也看到了他意图使更多的人普通人都能听懂而坚持“雅俗共赏”的口语化审美追求。
[1]朱自清.朱自清散文名篇[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2]祝德纯.散文创作与鉴赏[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3]朱自清.朱自清文集[M].山东:京华出版社,1948.
[4]朱自清.朱自清文集(第4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I207.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