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钱钟书对古典诗歌暗合现象的研究

2017-03-11 06:16:24
关键词:管锥钱钟书现象

刘 涛

(河南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文艺学】

试论钱钟书对古典诗歌暗合现象的研究

刘 涛

(河南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暗合”是诗歌史上一种特殊的创作现象,即不同的文本在词与句、字法与句法、构思与命意、结构与取象等方面的暗中契合。资料表明,在文学研究中,钱钟书对暗合现象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他不仅通过令人信服的比较分析发掘出大量的这类现象,而且还对暗合现象的生成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如何判断暗合现象进行了辩证的思考,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典诗歌文本关系的研究。

钱钟书;古典诗歌;暗合;文本关系

“暗合”是诗歌史上一种特殊的创作现象,即不同的文本在词与句、字法与句法、构思与命意、结构与取象等方面的暗中契合。也即是说,很多具有高度相似性的文本,实际并不具有直接的师承和模仿关系,而是源自诗人情思惊人的巧合。刘衍文《雕虫诗话》称:“绝句中或有无心而同思,或有心而相仿,而能各极其妙者,皆不得以相袭论也。”[1]560所谓“无心而同思”,指的正是“暗合”这种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大量存在的文学现象。资料表明,在文学研究中,钱钟书对暗合现象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他不仅通过令人信服的比较分析发掘出大量的这类现象,而且还对暗合现象的生成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如何判断暗合现象进行了辩证的思考,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典诗歌文本关系的研究。

一、暗合现象的广泛存在

在钱著中,文学的“暗合”现象也常常用“冥契”“契合”“偶合”等指称。*参见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37页;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79、362、808页;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0、329、440、533、1023、1222、1530页等。不过,“暗合”一词使用得更多,其中,《宋诗选注》中的一段话最能体现他使用这个概念时的明确含义。钱钟书认为,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经“到”“过”“入”“满”等十余字推敲后方定,遂传颂至今。其实此字与此意在唐即已多见,如丘为诗“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诗“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等等。他因此追问:“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记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的选定‘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最后想起了唐人诗句而欣然沿用呢?”[2]77不难看出,钱钟书刻意区分了有意模仿和无心暗合这样两种导致文本契合的基本原因。由于有这样的比较,“暗合”这个词的意思在这里就变得非常确切了,那就是不涉及影响与模仿关系的文本之间的相似或类同。再如,在《管锥编》中,钱钟书认为桓谭《新论》中的“画水镂冰”可以解释为“随生随灭”“浪抛心力”。[3]937接下来他指出:

古希腊、罗马词章喻事物之无常易坏,每曰“水中书字”。……后世叹单情不双者云:“吾如耕耘波面,筑室沙上,书字风中”;慨人生危浅者云:“有若书尘上、画水中”;或历举世事之浪抛心力而终无成济者,盛水以筛书字于风头波面亦与焉。济慈心伤命薄,自撰墓铭曰:“下有长眠人,姓名书水上”,含思悽婉,流播人口。岂非“镂冰刻脂,与时消释”之旨哉?[3]974-975

钱钟书认为,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文学作品具有的这种诗心文心的暗中相契,不是个别、特殊的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文学事实。同时,在他看来,这种普遍性还表现在:暗合关系并非只可能如这个例子显示得那样,出现在业已确证不存在影响关系的文本之间,他认为对那些可能存在着师承关系的具有相似性的文本,也不能遽然断定它们的关系必然就是模仿关系。比如,陶潜《闲情赋》有云:“愿在衣而为领”,后世论者多认为它出自张衡《同声歌》:“思为婉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对此,钱钟书有不同的看法,他先是指出对于陶潜的“愿在衣而为领”,后世“祖构或冥契者不少”,然后分析说:“实则观前人此题仅存之断句,如张衡《定情赋》:‘思在面为铅华兮,患离尘而无光’,蔡邕《静情赋》:‘思在口而为簧,鸣哀声独不敢聆’,王粲《闲邪赋》:‘愿为环以约腕’,即知题中应有,无俟旁求矣。”[3]1222也即是说,文本的指涉关系并非一定是“旁求他文”而生成的,还可能因为“题中应有”而暗中相合。钱钟书在这里显然刻意区分了“祖构”与“冥契”这两个概念,以表明文本关系生成的两种途径。在古汉语中,“祖”乃“效法”之意,“祖构”即指明确的摹仿;“冥”是“暗中”之意,“冥契”就是暗中的契合。“祖构”“冥契”均为钱钟书文学研究常用的术语,在其著作中频频出现。*“祖构”一词参见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3、619、795、857、961、100、1044、1073、1316页;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41、146、358、405、514、516、564页等。钱钟书强调指出,明确的摹仿与无意的暗合,通而不同,不可混为一谈。比如,《老子》的许多看法同《左传》《战国策》《吕氏春秋》《诗经》非常相似,实不必大惊小怪,他说:“一家学术开宗明义以前,每有暗与其理合,隐导其说先者”;因此,“事理同,思路同,所见遂复不期而同者”,“又未必出于蹈迹承响也”。他提醒人们对那些“相契合而非相受授者”,不可根据“归趣偶同”而妄言“渊源所自”,因为“乍睹形貌之肖,武断骨肉之亲,与以猫为虎舅、象为豕甥、而鸵鸟为骆驼苗裔,何以异乎?”[3]439这番议论虽不是完全就文学而发,但它的基本观点却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它不仅强调了辨别区分有意师承和无心契合的重要性,而且还指出了暗合关系生成的最根本原因:“事理同,思路同,所见遂复不期而同。”

二、暗合现象的生成原因

首先,钱钟书认为,人类心理的相通是暗合现象生成的根本原因。《管锥编》在论及《周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句话时,就以《淮南子》《列子》和《文子》讨论治水方法的相似性为例指出:“心同理同,正缘物同理同;水性如一,故治水者之心思亦若合符契”;“思辩之当然(Laws of thought),出于事物之必然(Laws of things),物格知至,斯所以百虑一致、殊途同归耳。”[3]49-50人类心理的相通,源自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内在规律的一致,而规律的一致,最终是由事物的必然属性决定的,这就是“思辩之当然,出于事物之必然”。孟子早就说过:“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孟子·告子上》)虽然没有进一步指出“理”“义”之同从何而来,但是“心同理同”这个基本意思已经发端;熊十力在《新唯识论》中也曾说:“一人一物之心,即是天地万物之心,非形质所能隔别,故恒互相贯通。此理也,自甲言之,固如是,自乙言之亦如是。”[4]55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绪论亦有“人类的情思却是很可惊奇的相同”这样的感慨。[5]4由此可见,钱钟书并不是最早、也不是唯一关注人类心理相通性的人,就此问题而言,钱钟书的真正价值体现为:他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自觉地运用到文学研究中,从而揭示了古今中外共同的诗心文心。可以说,钱钟书打通中西古今的学术思想正是以此作为基石的。他曾指出《谈艺录》写作的原则是“凡所考论,颇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反”。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能够通过旁征博引而使不同民族、地域、时代的思想、文化和艺术相互参照印证,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心理具有相通性,也即是他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6]1也因为此,钱钟书才会非常重视人类共同的心理对文学艺术产生的影响,他曾将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和中国宋代画家宋迪进行比较,认为“风格上完全不同的艺术成品渊源于心理上几乎完全相同的创作启发过程,这对抽象地探讨文艺理论的人是有教益的”[7]174。他还曾自述,十六岁已习颂《古文辞类纂》《骈体文抄》《十八家诗抄》,“及入大学,专习西方语文”,在广泛接触中西文学的基础上,“渐悟宗派判分,体裁别异,甚且言语悬殊,封疆阻绝,而诗眼文心,往往莫逆暗契”。[6]79-80宗派、体裁、言语的隔阂并不能妨碍文学作品的相似相通,究其缘由,正在于“诗眼文心”的“莫逆闇契”,这才是钱钟书文学研究关注的重心。这段话透露出来的意思,与《管锥编》讨论翻译问题时所说的“有不同之文字,而无不同之性情,亦无不同之义理,虽宛转重译,而义皆可明”,殊途而同归。[3]1367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相似性,导致人类在思想、心理、情感、意趣等方面归趋的一致,这就是暗合现象生成的内在机制,同时也是钱钟书关注这一现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其次,钱钟书还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指出:文学可资取用的话语资源的有限甚至匮乏,也是暗合现象生成的重要原因。孔融在《荐祢衡疏》里说:“昔贾谊求试属国,诡系单于;终军欲以长缨,牵致劲越。”而曹植《求自试表》亦曰:“昔贾谊弱冠,求试属国,请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终军以妙年使越,欲得长缨,占其王羁致北阙。”钱钟书指出:“孔、曹并时名胜,用典不嫌相同,后人亦无指目其相袭者,可以隅反也。”[3]1022-1023这里所说的“可以隅反”指的是什么呢?钱钟书认为,《荐祢衡疏》与《求自试表》之间的相似性给文学研究者的启发就是:“骈文律诗,隶事属对,每异撰同揆,而表章书启、律赋排诗,酬酢供奉,尤易互犯。”[3]1023也即是说,文学作品,特别是某些传统的文体,尽管为不同的人所创作(“异撰”),但其选词用句、取象命意却常常会因为“互犯”而表现出相似性(“同揆”),对此是不应该简单视为模仿因袭的。在此基础上,钱钟书进一步分析了“互犯”产生的原因,指出:“夫以无穷之人事,比附有限之典故,隶事成联,众手往往不谋而合,势所必至,语未必偷。公器同心,亦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子我所共适,而非彼此之相侵也。”[3]1023这种对话语资源公共属性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公器”一词,仅见于《管锥编》者就有很多,如“熟典已成公器,互犯或为无心契合而非厚颜蹈袭”;又,“为孔子所作诗文,辄取叹凤与伤麟二事作对,庾信以后,唐玄宗以前,早成公器,不嫌蹈袭”;又,“颇征‘弩末’‘刀头’乃见成好对,同心公器,见猎心喜与偶得巧合者固应不乏,而仿袭前制者自复有之”;等等。[3]1530既曰“公器”,则意味着人人可得而用之。不过,文学言说可资取用的话语资源尽管会随着文学的发展而不断扩充,但是同越来越复杂的人类思想、情感和越来越繁复的文学题材相比,这种扩充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同时,文学的积淀愈丰富,人们对前人言说的依赖性就愈强;此外,中国传统文学的诗文词赋这类文体,一方面被广泛用于“酬酢供奉”,大量制作,另一方面又往往征引类书,习用典故,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内争相取用话语资源。这些因素纠缠在一起,使得文学创作的话语资源愈显狭促。欧阳修《六一诗话》就曾记载:“国朝浮图,以诗名于世者九人,……当时有进士许洞者,善为辞章,俊逸之士也。因会诸诗僧分题,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阁笔。”[8]266宋代诗话《韵语阳秋》曾指出方干的诗作在语词句意上存在大量重复的现象,称:“观其语言重复如此,有以见其窘也。”[8]494一个是非“犯”即不能作诗,一个是作诗则屡屡自“犯”,如此一来,文学作品在用典使事、取字选词上产生暗合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这个问题上,钱钟书还以王安石《赏花钓鱼》“披香殿上留朱辇,太液池边送玉盆”两句为例,作了更生动的阐发。尽管有人称王安石这两句诗窃自柳永“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或言取自上官仪“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但钱钟书仍然坚持认为两种说法“皆未探本”,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上苑禁中之境地类肖,汉宫典实之资驱使匹配者无几,三家取材,不约而同,名学所谓‘频率’高或‘盖然性’高(high frequency or probability),即其理焉。”[3]1023“频率”“盖然性”两个概念准确生动地概括出话语资源的多寡对于诗文互犯可能性的影响。所谓“汉宫典实之资驱使匹配者无几”指的就是公共话语资源的匮乏,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柳永、上官仪“三家取材,不约而同”,也就属于正常的创作现象了。

第三,钱钟书还通过考察“集句”这种特殊的诗歌样式,发掘出暗合现象生成的又一个重要途径。集句是从前人诗词歌赋中选取两句相互关联的句子,然后依照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缀联成句的诗歌体裁。集句不仅是特殊的诗歌样式,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创作手法。集句的创作既要求浑然天成,又强调另出新意,因此看似取用他人之语,实则于巧拙之间颇见功力。钱钟书认为,如果从同一首诗作中选取诗句进行集句创作,那么就极易产生偶合,而这种看似非常偶然的现象其实并不鲜见。《管锥编》的一个例子在这方面就颇资启发:戴本孝《田家·律陶》“但道桑麻长,而无车马喧”两句,分别集陶潜《归园田居》(其二)和《饮酒》句而成,而顾易《律陶》“但道桑麻长,而无车马喧”,与戴诗无一字之差。清人沈德潜称自己也曾集陶潜此二语,并且此前“未尝见二君诗也”,他因此感叹这种巧合是“神到之候,自然遇之”。对沈德潜的解释,钱钟书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夫范围不出陶潜诗,体裁不出五言律,此二语之捉置一处,‘自然’而几‘必然’,非‘神’思之‘到’,正物势之限尔。情景题目相肖,则诗文之隶事属对每同,若是班乎。”[3]1024-1025也即是说,沈氏尽管持论慎重,没有将戴、顾二人的巧合妄定为窃袭,但他认为巧合来自“神思”,却未能看到问题的实质。钱钟书认为,戴、顾在创作上的偶合现象是由集句这种文体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正因为两人同在“陶潜”那里选取表现“隐世思想”的“五言诗句”,才导致了创作的雷同。换言之,造成偶合的根本原因,不是什么“神到之候”,而是两人在选取他人诗句时所面对的如此狭小的天地,这就是所谓的“物势之限”。这个看法显然要比沈德潜深入得多。在后来对《管锥编》进行增订时,钱钟书再次补充例证以说明集句创作的这种偶合现象: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从来佳茗似佳人”,《饮湖上初晴复雨》“若把西湖比西子”两句,一向多为后人所用,如陈造《次韵答高宾王》“行处西湖作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顾图河《以余杭龙井茶饷朱宁远》“曾闻佳茗似佳人,况乃西湖比西子”,等等。钱钟书认为,苏轼这两句诗本身就是“天生之对”,“自谐佳偶”,“不得遽目为彼此蹈袭也”[3]213。既然不能随意定“巧合”为“蹈袭”,那么它自然属于“暗合”了。

三、暗合现象的判断原则

钱钟书的文学批评表明,人类心理的相通、公共话语资源的有限、某些特殊文体狭小的创作空间,是导致暗合现象生成的主要原因。钱钟书打通、比较、参照的学术宗旨,掘发共同诗心文心的学术立场,以及开放的、对话的学术视野,使得文学历史中广泛存在着的暗合现象得到充分的发掘和细致的考察,这是对古典文学批评空间的拓展与深化。由此看来,文本之间相互指涉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模仿与暗合两种途径生成的,文本关系也因此相应可以区分为模仿关系与暗合关系两大类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文本关系错综复杂,常常缺少明确的语言痕迹,因此很多时候非但难以定谳,而且还容易产生误判。钱钟书对此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分析《列子》窃袭释典的现象时就指出:“若夫空空妙手,窜取佛说,声色不动,踪迹难寻,自有《列子》在。盖拟议以成变化,异乎挦撦割裂,能脱胎换骨,不粘皮带骨。故自宋至清,谈者只以为释典与《列子》暗合,或反疑释典攘窃《列子》,真类《南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夷夏论》所嘲:‘是吕尚盗陈恒之齐,刘季窃王莽之汉也!’盗而能使听讼者反坐主人,《荀子·非十二子》所谓‘贼而神’,《法言·渊骞》所谓‘穿窬之雄’,《列子》有焉。”[3]533原本是《列子》盗袭佛说,后人却反认释典暗合甚至剽窃《列子》,由此而观,在考察文本的互文关系时,不经过严密的分析,找寻出确凿的依据,是不能妄下结论的。钱钟书尝言:“词章胎息因袭,自有其考订,非于文词升堂嗜胔者不能。”[6]442对于那些无法断为蹈袭还是暗合的现象,钱钟书一般只指出事实,并不急于给出结论。如《史记·外戚世家》载:“薄姬曰:‘昨暮夜妾梦仓龙据吾腹。’高帝曰:‘此贵征也。吾为女遂成之。’一幸生男。”而王明清《挥麈后录》亦云:“后奏昨夕忽梦一羽衣之士跣足从空下云:‘来为汝子。’时上未有嗣,闻之大喜,曰:‘当为汝成之。’是夕召幸。”这是两段在命意、取象、选词、用句等方面都非常近似的文字,对此,钱钟书也只是说:“宫嫔之无心暗合,抑记事者之有意仿古,不得而知矣。”[3]300并未妄下断语。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正符合他在《管锥编》里所说的:“谈者于此等联,或断为盗袭,或解为偶合,各中事宜。窃欲明偶然之或亦盖然,非欲说盗袭为当然,俾穿窬得文过也。”[3]1025这番持正之论不仅指出了模仿与暗合这样两种文本的关系属性,也鲜明地体现出钱钟书在研究文本关系时严谨的治学态度。

[1] 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卷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 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三联书店,2002.

[3] 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 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熊十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6] 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1.

[7] 钱钟书.意中文学的互相照明[M]//钱钟书.人生边上的边上[M].北京:三联书店,2002.

[8] 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责任编辑:刘海宁

I207.21

:A

:1007-8444(2017)05-0490-04

:2017-05-20

刘涛,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猜你喜欢
管锥钱钟书现象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新教育(2018年27期)2019-01-08 02:23:30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13
何来《管锥篇》
甘肃教育(2016年4期)2016-05-14 04:35:51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论钱钟书《谈艺录》中引文翻译的创新性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奥秘(2014年10期)2014-10-17 19:52:20
悟稀赏独
读书(1988年1期)1988-07-15 01: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