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讯
全国合力解决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
——从全国政协调研治理过度包装谈起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生存,现在是头等大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强调发展循环经济。今年4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要加强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管理,发展循环经济。”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2016年就曾赴江苏、四川开展了“治理过度包装,促进绿色生产消费”专题调研,并在2017年两会期间,提交了大会发言和提案,经全国政协主席会议审议通过,该提案作为今年全国政协重点提案之一。7月9日至1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率全国政协调研组,就“治理过度包装促进绿色生产消费”赴浙江省实地调研,同时对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关于需采取更有力措施治理过度包装,促进绿色生产消费”的提案进行重点督办。
全国政协的高度重视,告诉了我们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人民政协报》报道了政协委员的调研情况,我们了解一下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政协委员同意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目前,困扰执法中最头疼的就是标准依据问题。如同士兵打仗没有枪,没有炮。”最为直接,直指要害。
全国政协人资环委驻会副主任高波说,“什么叫绿色包装?哪些东西算绿色包装?哪些材料是绿色的?”这些不是执法者可以随意定义的,要让生产者、消费者、执法者都有法可依。
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吴双战深有同感:“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关于包装的法律法规,尤其缺少包装废置物处理专门法规。”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侨联主席朱奕龙发声,“上世纪九十年代,商品包装问题开始引起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各国纷纷开始立法。”如德国《包装条例》、荷兰《包装盟约》、法国《包装条例》、比利时《国家生态法》等。 “相对而言,我国与包装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建设滞后。”朱奕龙直面法律缺位问题,“目前,仅有1999年制定的《包装资源回收利用暂行管理办法》;而《快递分装用品国家标准》仅是一个推荐性标准,并没有强制性。”对此,朱奕龙建议,需要加快推进我国包装行业立法工作,研究制定快递条例等行政法规。
吴双战补充道:“结合包装产业特点,鼓励制定行业标准,推进制定国家标准,逐步建立起包装产业的标准体系,并加快制修订进度,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高波建议,“研究出台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对使用绿色包装的商品生产者采取税收减免的方式进行奖励,对使用过度包装或不是绿色包装的生产者要收取包装处置费和环境污染费用,通过奖励和惩罚措施,逐步引导使用绿色包装。”
调研时阿里巴巴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已经指定厂家生产出了可降解的塑料袋和提拉式纸箱,并将发挥平台作用,力争到2020年替换50%的包装材料,填充物为100%可降解绿色包装材料。目前,可降解的绿色包装虽然生产出来了,但是使用率并不高。根本原因还是生产成本,平常用的塑料袋一个9分钱,可降解的要3毛钱,绿色的比不是绿色的要高出3倍,加上消费者对包装材料要求不高,故出于成本考虑,绝大多数商家选择使用不可降解材料为包装物。
全国政协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杨志明强调:“要加强环保袋、环保包装用品研发和应用。”目前,北京邮政EMS正在与研发机构合作,酝酿推出更加便于回收和反复利用的塑料快递包装盒,材质上既要比纸箱结实耐用,又要便于循环处理生产线的分解消纳。
全国政协委员孙步新则提出使用行政杠杆,“推进落实国家鼓励节能减排、循环利用资源的优惠政策,加大快递用可降解、可循环包装材料的科研开发和推广应用”。
政协委员认为,快递包装的责任主体是行业企业,必须强化对快递企业的规范和引导,从源头上加强快递包装的管理和控制。浙江是快递业大省,2016年,从浙江寄出的快递有60亿件,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目前,绿色包装已纳入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宁波是一个绿色包装的试点城市,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但是推进的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担忧。宁波邮政管理局局长林道俊说:“从宁波出去的都是绿色的,但是进来的都不是绿色的包装,怎么办?”
在吴双战看来,要通过持续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各界资源节约意识,树立正确的生产消费观念,“这其中,首先应增强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认真执行产品标准,实现清洁生产与资源循环利用,从源头减少过度包装。”
高波认为,要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引导正确的消费观、环保意识,把包装材料都送到回收点,自己购买东西时候,不注重外观和包装。
杨志明的想法与此不谋而合:“加强消费者意识和习惯培养,让消费者规范操作行为、转变消费观念,理解和接受适度包装、循环使用的意义,从而积极参与到快递包装回收使用的工作中来。”
政协委员为什么迫不及待地抓紧调研?实在因为是形势逼人。
包装废弃物是城市垃圾中固体废物的主要组成,解决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至关重要。但现实很令人不安,仅快递包装的泛滥就很麻烦。中国快递业经过近十年快速发展,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快递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海量快递包装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根据国家邮政局201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快递行业消耗99.22亿个包装箱、1 69.85亿米胶带、30多亿条编织袋,这些包装垃圾可以摆满近20万个足球场,胶带总长度可绕地球赤道425圈。《2016年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312亿件,相当于年人均快递使用量近23件。据国家邮政局预测,到2018年,我国将产生500亿个快递包裹,包含200亿件塑料袋和70亿件气泡袋。为了取悦买家,几乎每个包裹的外包装盒都被塑料泡沫纸、报纸、泡沫板塞得满满的,对消费者而言,这些拆掉的包装留着占地方,扔掉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如何处理成为一大难题。有资料显示,1吨可重复利用多次的纸盒纸箱,用一次就扔掉,即使能100%回收纸浆,最后也只能得到0.8吨的新纸盒纸箱,存在20%的物料浪费。但那些被遗弃的包装袋或纸箱去向何处,鲜有人问津。如果将它们看做垃圾的一环,那么它们只是垃圾场中的一个微小分子,但借助于电商和物流体系的发展,它们每年正以超过45%的增长率侵蚀原本健康的土地和环境。
除了浪费资源,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忽视。一方面,由于价格竞争激烈,快递包装行业许多小型生产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大量使用从化工垃圾、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中回收的再生料生产包装塑料袋,大多含有超标的重金属、有毒有机物和细菌病毒等致病体;另一方面,在纸包装中,往往使用过量的填充物以提高纸张克重,用劣质油墨印刷,导致纸包装残留的有害有机物超标。包裹中的泡沫块、塑料袋等不易降解,埋在土壤中需要约100年才能消除,焚烧又会产生有害物质和废气。
外卖及快递业的迅猛发展刺激了塑料的消耗,承担大部分包装功能的塑料制品成为成了摆在“限塑令”面前的新难题。目前,仅美团每日订单量就达1200万份,按照每份订单至少消耗1个塑料袋及1个塑料餐盒来计算,每天至少消耗2400万个塑料制品。外卖和快递使用的这些塑料餐盒、塑料袋和气泡袋,基本上都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不仅让限塑令沦为一纸空文,也给环境带来巨大负担和伤害。限塑令只是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要求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所以,相关部门并不能以限塑令来要求外卖及快递企业减少塑料制品用量。大量外卖餐盒等,只要消费者愿意花钱购买,根本不受限塑令的限制。对消费者来说,外卖、网购消费模式和习惯已经形成,减少塑料制品使用量绝非一日之功。降低外卖、快递行业不断增长的塑料垃圾的可行办法,或许只能从源头入手,将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提上日程。
目前市场上的可降解塑料制品性能较差,没有普通塑料制品那么耐热,韧性也不够。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淀粉基塑料、水降解塑料等可降解塑料制品已有企业研发生产。相比而言,可降解塑料制品价格较高,成本约为普通塑料制品的2—3倍,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但这些成本,远不能和处理塑料垃圾所付出的环境成本相比。在各地垃圾填埋场容量日益告急、塑料制品焚烧会产生二恶英的当下,我们对于塑料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已经无能为力。
从2016年开始,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股风暴没有停歇的迹象,而有越刮越猛的态势。第三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全面启动,7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天津、山西、辽宁、安徽、福建、湖南、贵州等省市,开展环保督察。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在调研现场的回应让政协委员们很振奋。“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完善垃圾处理收费政策,改革收费方式,提高收缴率,发挥价格机制对遏制商品过度包装的作用;将选择快递业为切入点,推广使用可降解的胶带、环保填充物、可再生纸张和环保油墨印刷的封装物品等物料辅料,鼓励企业对包装箱进行循环利用,提高循环利用率”。
商务部负责同志向政协委员表态:“我们今年将实施绿色流通‘三进’工程,推动绿色产品进商场、绿色回收进社区、绿色技术进企业,通过创新绿色发展模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016年国家邮政局就出台了《国家邮政局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快递业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的总体目标,并联合工信部开展了绿色包装专项调研,找准企业开展绿色包装工作症结,明晰政策支持方向。对于天量的快递包装,目前除对运单的保管、存放与回收有明确规定外,其他种类的快递包装均没有统一要求,胶带、包装箱、编织袋等七大类包装物的回收与再利用情况并不理想。这是《实施方案》提出可循环化的重要原因。国家邮政局给环保包装物生产企业以政策支持,包括适度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以降低环保与非环保包装物的成本差价;同时限制有毒污染包装物的生产、进口与使用,加重对生产有毒劣质包装制品的处罚。
中央各部委都在抓紧时间部署,社会各阶层积极行动。
近日,由国家邮政局和共青团中央共同发起的“绿色快递进高校”活动在全国六所高校同时启动,并向全国大学生发出“绿色快递你我同行”倡议书,呼吁提升环保意识,优先使用无毒无害、可降解、可循环的快递包装,适度包装,拒绝为过度包装买单,避免“层层缠绕”,分离和分类放置胶带、纸箱等包装物,提高回收效率。
绿色行动不仅是消费者的活动,电商行业和快递企业也多次组织环保行动。2014年8月,当当网曾在福州仓推出生物基可降解塑料袋,但由于材质薄,韧性不足,影响用户体验等原因,在投放市场3个月后停止使用。2016年苏宁、1号店等商家则开展了以积分奖励快递包裹回收的环保行动,但未能实现持续有效的模式。
在2016年6月5日世界环保日上,四川苏宁云商销售有限公司和众享天下蜀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众享苏宁环保行”废旧包装循环再生公益行动,在成都28家门店落地启动。不同于以往的纸箱回收利用,这次回收打通了物流和造纸厂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借助苏宁物流系统,由快递员回收后的纸箱直接运输至专业造纸厂打浆再生,真正畅通了循环利用渠道。
针对包装箱、胶带、快递袋等包装耗材造成的污染问题,菜鸟网络、京东、苏宁、当当等都在共同发力,试图破解包装污染困局。在2016年6月的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菜鸟网络和包括“四通一达”、中国邮政、当当、苏宁等物流企业在内的32家合作伙伴联合启动了“绿色行动”,旨在从快递包装、配送、回收等环节减少碳排放和快递污染。无胶带纸箱和全生物降解快递袋作为菜鸟网络“绿色行动计划”的一部分,2016年12月在天猫企业购绿色包裹专区上线。
2017年3月,菜鸟绿色联盟公益基金成立,未来计划投入3亿元,用于在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等方面展开研究。4月21日“阿里地球日”这天,美的、海尔、飞利浦等12个商家和菜鸟网络合作,承诺捐出阿里电商平台销售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推广绿色包裹。2017年6月5日,京东物流联合宝洁、雀巢、惠氏、乐高、农夫山泉、联合利华、屈臣氏、伊利等品牌共同发起了一项针对绿色供应链的统一行动“青流计划”,预计3年内或少用纸箱100亿个,这相当于2015年中国全年快递纸箱的使用数量。多家公司发起的“青流计划”“绿色行动”“漂流箱计划”正在尝试推动快递包装材料绿色化、减量化。
“绿色回收”是绿色行动的另一个主题。绿色回收基于菜鸟校园驿站网点,架设了环保回收点,对学生丢弃的包裹进行二次回收利用。绿色回收项目作为绿色行动的另一维度,将在2017年内覆盖全国1000所高校,这占到了目前菜鸟校园驿站总量的55%。
当当网、苏宁等电商目前都针对快递包装回收做出了自己的新举措——当当网使用回收纸类填充物以替代塑料制品填充物,苏宁则在2017年4月推出了新的“漂流箱计划”,在北上广深等八个城市投放一万个可循环使用的塑料箱,以替代原有的普通纸箱,塑料箱内物品完成送货任务后,再由快递员带回,进行下一次的循环利用。“随着中国快递行业的发展,绿色低碳是一个可以预见的重要趋势,”当当网公关部负责人说,“绿色行动提升了行业和社会对绿色包装的关注,我们期待更多的社会力量甚至政府参与,找到一个可持续的、更绿色的解决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和政府部门、社会各个阶层包括电商、包装企业、快递行业、物资回收再生行业、降解新材料研发企业以及广大的消费者,都在为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努力行动,献计献策。如果归纳一下,简略说可以有以下若干条:
建立完整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可执行。例如什么是绿色包装?什么是过度包装?对于过度包装的界定应该明确;过去虽然有过说法但不是强制的;现在能强制吗?出现过度包装的责任由谁来负?是打商品生产者的屁股,还是打商家的屁股,包装生产企业有没有责任?
有了法律法规和标准,能不能严格执行?有过限塑令,但执行了快十年了,效果如何,成了笑话。相关部门要做的是对限塑令实施近10年的塑料包装使用及塑料垃圾增长情况进行评估,制定使用塑料包装制品国家标准,强制推行可降解塑料制品。同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违规生产、销售、使用厚度超薄塑料购物袋等塑料制品的企业、商超等予以处罚,提高其生产、销售及使用可降解塑料的积极性。
重视绿色包装,鼓励循环使用,尤其是重视降解塑料材料的研发生产,非降解塑料对于环境的危害太可怕了。要做到实实在在可以降解,不要自欺欺人,鱼目混珠,搞伪降解。要做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降低成本。对于优秀的降解塑料研发生产企业要给予政策性优惠。
建立全社会的再生物资回收体系。落实垃圾分类及回收渠道,现在的回收脏乱差,对城市环境负面影响明显。对再生资源企业和使用再生材料的企业要给予政策性优惠。
在全社会宣传和树立绿色生活理念,人人担负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责任。(郑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