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智芹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今日世界文学》与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姜智芹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西方国家刊登中国当代小说及其评论的重量级文学期刊是推动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媒介。美国的《今日世界文学》被称为编辑得最好、信息量最大的文学期刊之一,自创刊后就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文学,不断推出当代文学研究专刊、专辑、专栏,发表了大量中国当代小说及研究著作的书评,并创立《今日世界文学》中国版《今日中国文学》,成为国外传播中国当代小说的意见领袖。它以专业的权威性,引导着英语世界里中国文学接受者的文学阅读和文学趣味,推动着西方人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接受。
中国当代小说;《今日世界文学》;英语世界;传播
影响中国当代小说在海外传播的因素不一而足,而国外特别是西方主导国家刊登中国当代小说及其评论的重量级文学期刊,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英语世界发表中国当代文学及相关研究的重要学术刊物有《今日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Today)、《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ModernChineseLiteratureandCulture)、《中国季刊》(TheChinaQuarterly)、《中国文学研究前沿》(FrontiersofLiteraryStudiesinChina)等等。这些期刊或登载译成英语的中国文学作品及中国作家访谈,或发表英语的中国文学研究论文及书评,或介绍中国当代文坛的动态和趋势,对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学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因为“通过权威平台发布、具有极大公信力因而实际上发挥着舆论导向功能的意见”,“在接受文化语境中形塑着公众的日常阅读习惯、阐释策略及价值判断”(刘亚猛 等, 2015:8)。本文以《今日世界文学》为个案,考察国外的重要文学期刊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所起的作用。
《今日世界文学》由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学者坦普尔·豪斯(Temple House)于1927年创办,最初名为《海外书览》(BooksAbroad),1977年改用现名。从创刊到2006年一直是季刊,2006年之后改为双月刊。《今日世界文学》是美国的一份历史悠久、自创刊以来一直没有停刊过的文学研究期刊,其宗旨是为学者、学生和广大读者提供来自全世界的优秀文学作品及对世界文学名作的诠释,该刊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称为世界上“编辑得最好、信息量最大的文学期刊”之一,是“了解世界文学的极佳途径”(WorldLiteratureToday)。歌德1828年说:“这些杂志由于有着广大的读者,能对我们期望到来的世界文学时代做出巨大的贡献。无论如何,不同国家的人拥有相似的思想这一点毋庸置疑。这样说的意义在于他们会意识到彼此的存在,会互相理解,即使不能互相关爱,至少可以相互宽容。”(WorldLiteratureToday)这句话出现在《今日世界文学》的刊头经年已久。显然,歌德将跨文化的文学翻译和互评视为增进国际间文学交流的重要方式,而文学期刊在文学的交流与传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海外书览》创刊后就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当时的中国文学。1935年冬季号上发表了《转折时期的中国文学》(“The New Literature of Changing China”)一文,指出近20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巨大变革,中国文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白话文创作的新文学兴起,取代了以文言文创作的旧文学,并在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传记创作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1939年夏季号上发表的论文《中国伟大的小说家鲁迅》(“China’s Great Novelist”)称鲁迅是绝望的理想主义者,他的作品深刻剖析了人性的弱点。1940年秋季号上的《战时中国文学》(“Publishing in War Time”)、1941年夏季号上的《漫画:中国的新武器》(“China’s New Weapon: Caricature”)、1947年春季号上的《中国作家的困境》(“The Plight of the Chinese Writers”)等,都是对中国文坛状况的追踪。
《今日世界文学》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关注在新时期以后不断升温。1979年秋季号上发表了葛浩文的《中国当代文学与〈文艺报〉》,认为《文艺报》复刊是文学重获生机的一个“充满希望的信号”(Goldblatt, 1979:617)。1981年冬季号集中刊发了《重放的鲜花:中国文学复苏》(“Fresh Flowers Abloom Again: Chinese Literature on the Rebound”)、《文学为政治服务: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Literature in the Service of Politics: The Chinese Literary Scene Since 1949”)、《中国作家聂华苓访谈》(“An Interview with Chinese Author Hualing Nieh”)3篇文章,对中国文学未来的繁荣和更多的创作自由持乐观态度。1985年夏季号上发表的评论《中国作家的“黄金时代”》指出,1984年12月29日至1985年1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给予作家更多的创作自由,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发展的新阶段,作家迎来了创作的黄金时代(Hegel, 1985:386-389)。1989年夏季号上发表了《中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提到中国当代作家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微词,认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并不缺少一流的创造性,需要的是批评家把这些作家当作作家看待,而不把他们视为社会批评家和政治异见人士”(Kwan-Terry, 1989:389)。从1991年起,《今日世界文学》开始用专刊、专辑、专栏的形式集中介绍中国当代文学,日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以及余华、韩少功等人的作品,都在上面得到探讨和研究。
《今日世界文学》对中国当代小说的飞跃性关注始于2008年,这一年北京师范大学探讨与其合作的可能性,最终由双方共同编辑的《今日世界文学》中国版——《今日中国文学》(ChineseLiteratureToday)于2010年创刊,每年两期,在美国以英文出版,世界范围内发行。“作家特写”(Featured Author)、“作家访谈”(Author Interview)、 “学人风采”(Featured Scholar)是《今日中国文学》的常设栏目, 一群创作实绩不凡的小说家,像毕飞宇、阎连科、李昂、苏童、莫言、格非、朱天文等,得到推介;一批成就斐然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包括汉学家、海外华人学者、中国学者,如葛浩文、顾彬、王德威、叶维廉、王斑、乐黛云等,在上面得到介绍。《今日中国文学》以更多的版面、更大的力度、更广的覆盖将当代小说佳作及时推向海外,让世界同步了解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风貌。这份刊物不仅给英语世界的中国当代小说研究者提供了交流学术的园地,也让喜欢当代小说的国外读者循着刊物上提到的线索,去寻找想要阅读的作品,无形中带动了中国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今日世界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青睐首先表现为设立了当代小说译介与研究的专刊、专辑与专栏,其次表现为出版《今日世界文学》中国版,即《今日中国文学》。这些专刊、专辑、专栏和中国版刊登了部分译成英语的当代小说作品,而更多的是研究性论文。
从刊登作品来看,《今日世界文学》上发表得不多,更多的是在《今日中国文学》上发表的。2010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毕飞宇的《地球上的王家庄》《记忆是不可靠的》,2011年第2卷第1期刊发了李昂的《牛肉面》、莫言的《檀香刑》节译,2012年第2卷第2期发表了范小青的《城乡简史》,2014年第4卷第1期登载了格非的《戒指花》《凉州词》,2014年第4卷第2期刊登了艾伟的《菊花之刀》、范小青的《我们的战斗生活像诗篇》、东西的《我为什么没有小蜜》、李师江的《医院》。2015年第5卷第2期推出了韩少功的《山歌天上来》、徐则臣的《苍声》、迟子建的《福翩翩》,朱天文的《忏情之书》和《神话解谜之书》,等等。这些作品虽然不能反映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全貌,但至少让英语世界的读者有了浮光掠影的印象,对于中国当代小说的多姿多彩由此可窥见一斑。
作为文学研究期刊,《今日世界文学》的中国当代文学专刊、专辑、专栏以及《今日中国文学》更多地是刊登研究性文章,而对于中国当代小说的研究是重头戏。
《今日世界文学》1991年夏季号的中国文学专刊集中发表了10多篇探讨中国文学的论文,关于当代小说的有《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政治与文学》(“PRC Politic sand Literature in the Nineties”)、《走向世界:中国当代小说的转折点》(“Walking Toward the World: A Turning Point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中国小说创作的转型》(“Chinese Fiction in Transformation”)、《现代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王蒙为例》(“Modernism and Socialist Realism: The Case of Wang Meng”)、《余华小说的颠覆性》(“Yu Hua: Fiction as Subversion”)、《从无路到新生:萧飒笔下被遗弃的女性》(“From a Dead End to a New Road of Life: Xia Sa’s Abandon Women”) 、《中国女作家的新纪元》(“The New Era for Women Writers in China”)。这些论文既有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环境、发展趋向的宏观考察,也有对具体作家的微观个案研究。其中《走向世界:中国当代小说的转折点》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小说创作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Duke, 1991:389),政治环境的宽松使作家能够在作品中发表自己的观点。钟阿城1984年发表的《棋王》可视为中国当代小说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的小说自此开始走向世界,在创作质量上堪与世界佳作相媲美,并在文中简要介绍了寻根作家阿城、汪曾祺、韩少功以及莫言、扎西达娃、苏童的先锋小说。论文作者最后说道:“我在这里虽然不能对这些小说做出最终的阐释,但希望我对当代中国最佳小说的掠影让读者相信中国小说无疑已经迈入世界小说的行列,并且引起了英语世界的译介热忱”。(Duke, 1991:394)《中国小说创作的转型》探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小说在创作主题和手法上的显著变化,即由宏大的“社会意识”转向“关注人自身,剖析自我”;借鉴国外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淡化情节、淡化人物”的倾向。论文最后归纳道:“中国的小说创作正处在变革过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变化会沿着它自己的内在逻辑走下去,使中国小说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可能会有一些人对此怀有忧虑,但我认为这对中国文学来说是一件好事。”(Min, 1991:397)《中国女作家的新纪元》介绍了戴厚英、张洁、张辛欣、张抗抗、宗璞等女作家的创作,论文最后着意表明:“上面提到的作家和她们的作品仅是当前中国女性作家所表现的激情、苦难、勇气的沧海一粟。”(Knapp, 1991:439)言下之意,这些作家的更多佳作等待着喜爱她们的读者去阅读和欣赏。郑树森的《现代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王蒙为例》和赵毅衡的《余华小说的颠覆性》以两位作家为个案,分析了他们创作的独异性。前者探讨了王蒙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布礼》《蝴蝶》等,并论及评论界对王蒙这些具有现代意味小说的争议。论文作者认为:“对王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其他文学创新者来说,形式上的试验更多的是互文性和影响的结果,将技巧视为意识形态上的中立才是最基本的立场,这样才能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新的、客观的评价。这样来看待王蒙更为合适,因为他将传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西方的现代主义结合起来,进行了有意味的形式上的创新。”(Tay, 1991:413)后者分析了余华作为先锋小说家所体现出的颠覆性。论文指出:“在当下的先锋创作中,余华是最热衷于对中国文化进行意义建构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有意识地对其进行颠覆的作家。正是这种文化批判精神让他将中国文化重新定位中的核心问题凸现出来。还在不久之前,多数中国的小说家依然满足于通过情节在主题层面批判这种或那种社会现象,而余华是个直接运用元语言的作家,因为意义建构系统决定着文化问题的诠释。在余华的小说中,枝叶已不是关注的重心,颠覆性才是最根本的。”(Zhao, 1991:419)
《今日世界文学》 2000年夏季号推出莫言研究专辑,刊发了4篇研究莫言的论文:《莫言的“阴郁的”禁食》(“Forbidden Food: ‘The Saturnicon’ of Mo Yan”)剖析了莫言小说中的“吃人”隐喻,即那些腐败官员对普通百姓的压制;《莫言的文学世界》(“The Literature World of Mo Yan”)论述了莫言“从天堂到茅坑”“从正史到野史”“从主体到身体”恣肆汪洋的写作姿态及形式;《土地:从父性到母性——论莫言的〈红高粱〉和〈丰乳肥臀〉(“From Father land to Motherland: On Mo Yan’sRedSorghumandBigBreastsandFullHips”)肯定了莫言作品的挑战性:对历史进行了与官方不同的书写,以父亲形象的缺失来质疑毛式话语模式;《西方人眼中的莫言》(“Mo Yan through Western Eyes”)以《红高粱》和《天堂蒜薹之歌》为例,探讨了莫言在小说技巧上的革新。《今日世界文学》以敏锐的学术眼光,捕捉到莫言小说的独异性和新质素,以专辑的形式为其加冕,而莫言日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印证了《今日世界文学》的睿智与远见。
《今日世界文学》2007 第4期又一次以专刊的形式介绍中国当代文学,杂志上醒目地标出“来自中国内部”(Inside China)字样,刊发了一组中国学者研究当代小说的论文,主要有张柠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格局》(“The Basic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张颐武的《近年来中国文艺思潮的转变》(“Recent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rends”)、 张清华的《狂欢与悲戚:21世纪中国文学印象》(“Carnival & Sadness: Impression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1st Century”)等。这是来自中国本土的学术之声,和国外的中国当代小说研究相激相荡,构成一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共同体。
2009年第4期的《今日世界文学》为获得该年度纽曼华语文学奖的莫言开设了专栏,登载了《莫言:2009年纽曼华语文学奖得主》(“Mo Yan: Laureate of the 2009 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一个人的六道轮回:2009年纽曼文学奖获奖演说》(“Six Lives in Search of a Character: The 2009 Newman Prize Lecture”)、《翻译莫言的小说让我筋疲力尽:2009纽曼文学奖提名词》(“Mo Yan’s Novels Are Wearing Me out: Nominating Statement for the 2009 Newman Prize”)、《莫言小说与中国本土传统》(“Mo Yan’s Fiction and the Chinese Nativist Literary Tradition”)、《幽默作家莫言》(“Mo Yan as Humorist”)等,让莫言进一步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进一步走近莫言。葛浩文在《翻译莫言的小说让我筋疲力尽》中赞赏道:“很多优秀的作家很难一直保持高水平的创作,但莫言例外。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受到普遍的好评,都展现出新的深度和广度,这是他卓越创作才华的表现。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形式灵活,从寓言传说到魔幻现实主义,从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到现代(后现代)主义……他的意象引人注目,他的故事令人着迷,他的人物摄人心魄。一句话,他是独一无二的。”(Goldblatt, 2009:29)刘洪涛在《莫言小说与中国本土传统》中指出,中国乡土文学有鲁迅的启蒙主义和沈从文的文化守成主义两个传统,莫言“融会并发展了中国乡土文学的两个传统,把最具本土色彩同时又最具现代性的文学作品呈现给世界”(Liu Hongtao & Haiyan Lee, 2009:31)。黄承元在《幽默作家莫言》中指出:“莫言复活了中国文学中的幽默传统,这种传统在现代中国被忽略了。他的小说描绘了个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碎片化世界里富有喜剧性而又令人同情的一面,不管是底层民众还是官僚主义者都发现自己处于喜剧性有时甚至是荒诞的生存状态。”莫言“将粗鄙与幽默杂糅起来,建构出与宏大叙事不同的反叙事”(Huang, 2009:32)。在黄承元看来,莫言的《酒国》与《生死疲劳》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喜剧性的荒诞。总的来看,所刊论文对莫言作品的独特性、莫言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进行了深入剖析,从中可以看出莫言是一个受到民族创作资源滋养并携带着民族性走向世界的作家。
2011年第4期为获得该年度纽曼华语文学奖的韩少功设立专栏,发表了他的获奖演说《文学有幅多疑的面孔——2011年纽曼华语文学奖致辞》(“‘Pointing to New Clarity with New Perplexity’ The 2011 Newman Prize Lecture”)以及英国汉学家蓝诗玲高度评价获奖作品《马桥词典》的文章《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韩少功的“马桥”》(“Dropped off the Map: Han Shaogong’s Maqiao”)。蓝诗玲认为:“作为韩少功的代表作,《马桥词典》既充满幽默,又关切人性。它冷静客观地描述了农民的苦难,举重若轻地叙述现代中国的悲剧。它以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富有洞见地探讨了中国的文化、语言和社会,作品融小说、自传、散文于一体,既呈现为一个个独立的故事,又具有深刻而复杂的统一情节结构。”(Lovell, 2011:25)通过纽曼华语文学奖这个平台,更多的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为世人所知。
2010年以后,《今日中国文学》借《今日世界文学》的东风,刊登了更多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评论文章。创刊号“编者的话”道出了《今日中国文学》的目的和宗旨:“中国的文学怎样反映了中国的现代化?中国文学有哪些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征?中国文学的核心论争、关注焦点、发展趋势如何?今日的中国文坛又是一幅怎样的情形?”国外的读者和研究者在接触中国文学时往往只着眼于文本自身,而《今日中国文学》会让大家看到“中国的读者、批评家、学者如何解读和研究他们自己的文学。”(Stalling, 2010:5)《今日中国文学》第1期刊登了李敬泽评论毕飞宇的论文《毕飞宇的声音》(“Bi Feiyu’s Voice”)及一组讨论北京文学和上海文学的论文(“Beijing/Shanghai: The Twin Citie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李敬泽认为毕飞宇是中国当代小说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他以超越方言而又未失去独特表现力、具有明确辨识度的语言,引导他的读者感受其小说中被历史力量摧折的脆弱人生(Li Jingze, 2010:15)。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的政治与金融中心,其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孕育了不同的文学创作。这组论文探讨了北京与上海的文学如何体现并建构了中国文学的主体面貌。
《今日中国文学》成为向英语世界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2011年冬季号发表了《嘲弄黄金时代:阎连科〈受活〉 中的颠覆之音》(“Ridiculing the Golden Age: Subversive Undertones in Yan Lianke’sHappy”)和《阎连科:作家的道德责任》(“Yan Lianke: A Writer’s Moral Duty ”)。2011年第1期上刊发了探讨李昂创作的论文《鹿港小镇的精神和李昂神秘文学家园的救赎》(“The Spirit of Deer Town and the Redemption of Li Ang’s Uncanny Literary Home”)。2013年的1-2期合刊重点推出莫言和苏童研究。2012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莫言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今日世界文学》给予莫言大量篇幅,刊登了莫言作品在英语世界最重要的译者葛浩文的《莫言翻译:众声中的一种声音》(“Mo Yan in Translation: One Voice among Many”)、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晚宴答谢词》(“Nobel Prize Banquet Speech”)和《讲故事的人:2012年12月7日诺贝尔文学奖演说》(“Storytellers: Nobel Lecture, December 7, 2012”)、张清华的《诺贝尔奖、莫言及中国当代文学》(“The Nobel Prize, Mo Ya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China”)、《今日世界文学》执行主任戴维斯·昂迪亚诺的《一个西方人对莫言的思考》(“A Westerner’s Reflection on Mo Yan”)。关于苏童研究,本期发表了《对话苏童》(“A Conversation with Su Tong”)以及《苏童的美学》(“Su Tong’s Aesthetics”)。2014年第1期发表了张柠与格非的对话《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精神裂变》(“The Psychic Split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Ge Fei and Zhang Ning in Dialogue”)。2015年第1期上发表了《中国文学的互文性解读:以莫言作品为个案》(“The Intertextual Reading of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Mo Yan’s Works as Examples”)、《新世纪中国小说的文学形式》(“A Study of New Century Chinese Novels’ Literary Forms”)。2015年第2期给获得该年度纽曼华语文学奖的朱天文开辟了专栏,发表了8篇相关文章,择其要者有《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2015年纽曼华语文学奖获奖作品》(“Chu T’ien-wen’sShijimodehuali: As Nominated for the 2015 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朱天文:2015年纽曼华语文学奖得主》(“Chu T’ien-wen: Winner of the 2015 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我们有义务成为另一些人:2015年纽曼华语文学奖获奖致辞》(“We All Change into Somebody Else: In Acceptance of the 2015 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致敬朱天文》(“Tribute to Chu T’en-wen”)等。
《今日世界文学》(涵盖《今日中国文学》)上面的这些专刊、专辑和专栏不仅登载当代小说作品,更重要的是进行了点、线、面的深入研究。很多当代作家作品从这份刊物走向世界,或借助这份刊物在英语世界得到更深更广的传播。
《今日世界文学》除了登载中国当代小说作品和研究论文外,还发表了大量的当代小说及相关研究论著的书评,从“面”的维度扩大了中国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当代小说自新时期以来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日益增多,《今日世界文学》的追踪译介与研究尽管数量可观,但难免挂一漏万,而大量书评的刊登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遗憾。纵观新时期以来《今日世界文学》上刊登的当代小说书评,覆盖大陆、台湾、香港三地,多人合集、作家单行本、研究著作兼而有之。
将当代作家的小说以多人合集的形式翻译出版是新时期之后英语世界喜爱的一种方式,而西方译介的多数重要的多人合集都在《今日世界文学》上有书评出现。比如刘绍铭等的《1960—1970台湾小说选》(ChineseStoriesfromTaiwan: 1960-1970, 1977.1)*Chinese Stories from Taiwan: 1960—1970为所评的英文书名,1977.1意为该书的书评发表在《今日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1977年第1期,下同。、蔡梅曦的注释本文献目录《1949—1974当代中国长篇与短篇小说》(ContemporaryChineseNovelsandShortStories1949-1974:AnAnnotatedBibliography, 1980.3)、聂华苓的《百花时期的文学》(LiteratureoftheHundredFlowers, 1981.3)、徐凌志韫的《本是同根生:中国现代女性小说》(BornoftheSameRoots:StoriesofModernChineseWomen, 1983.1)、殷张兰熙的《寒梅:当代中文小说集》(WinterPlum:ContemporaryChineseFiction, 1984.1)、萧凤霞与塞尔达·斯特恩的《毛的收获:中国新一代的声音》(Mao’sHarvest:VoicesfromChina’sNewGeneration, 1984.4)、林培瑞的《倔强的草:文革后中国的流行文学及争议性作品》(StubbornWeeds:PopularandControversialChineseLiteratureaftertheCulturalRevolution, 1984.4)及《玫瑰与刺:中国小说的第二次百花齐放(1979—1980)》(RosesandThorns:TheSecondBloomingoftheHundredFlowersinChineseFiction, 1979—1980, 1985.4)、杜迈克的《中国当代文学:后毛泽东时期的小说与诗歌》(ContemporaryChineseLiterature:AnAnthologyofPost-MaoFictionandPoetry, 1986.3)和《中国当代小说大观:大陆、台湾、香港中短篇小说集》(WorldsofModernChineseFiction:ShortStoriesandNovellasfromthePeople’sRepublic,Taiwan,andHongKong, 1993.1 )、朱虹的《中国西部:今日中国短篇小说》(TheChineseWestern:ShortFictionfromToday’sChina,1989.2 )、戴静的《春笋: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SpringBamboo:ACollectionofContemporaryChineseShortStories, 1989.4)、徐凌志韫的《“文革”后中国文学读本》(AReaderinPost-CulturalRevolutionChineseLiterature, 1990.1)、孔慧怡的《台湾与香港当代女作家作品集》(ContemporaryWomenWriters:HongKongandTaiwan, 1991.3)、熊猫丛书《中国当代女作家作品集 2》(ContemporaryChineseWomenWritersVol. 2, 1992.4)和《中国当代女作家作品集3》(ContemporaryChineseWomenWritersVol. 3, 1995.2)、殷边的《时机尚未成熟:中国当代最佳作品选》(TheTimeIsNotYetRipe:ContemporaryChina’sBestWritersandTheirStories, 1992.4)、赵毅衡的《迷舟:中国先锋小说选》(TheLostBoat:Avant-gardeFictionfromChina, 1994.2 )、王德威和戴静的《狂奔:新一代中国作家》(RunningWild:NewChineseWriters, 1995.2 )、赵毅衡和约翰·凯利的《天下地下:今日中国小说选》(Under-SkyUnderground:ChineseWritingToday1, 1995.3 )及《弃酒:今日中国文学》(AbandonedWine:ChineseWritingToday, 1998.2)、刘绍铭与葛浩文的《哥伦比亚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TheColumbiaAnthologyofModernChineseLiterature, 1995.4)、葛浩文的《毛主席看了会不高兴:今日中国小说选》(ChairmanMaoWouldNotBeAmused:FictionfromToday’sChina, 1996.2 )、方志华(Zhihua Fang音译)的《20世纪中国小说英译选集》(ChineseShortStoriesoftheTwentiethCentury:AnAnthologyinEnglish, 1996.3 )、王晶的《中国先锋小说选》(China’sAvant-GardeFiction:AnAnthology, 1998.4)、张佩瑶的《拼贴香港:当代小说与散文》(HongKongCollage:ContemporaryStoriesandWriting, 1998.4)、孔慧怡的《香港小说:旧主题、新声音》(HongKongStories:OldThemesNewVoices, 2000.1)及《都市女性:当代台湾女作家》(CityWomen:ContemporaryTaiwanWomenWriters, 2002.2 )、赫伯特·J. 拜特的《西藏故事:天葬、转经筒和风马旗》(TalesofTibet:SkyBurials,PrayerWheels,andWindHorses, 2003.1)、黄恕宁和爱德华兹的《蜻蜓:20世纪中国女作家作品选》(Dragonflies:FictionbyChineseWomenintheTwentiethCentury, 2004.2 )等。这些合集的编译者有知名汉学家,像葛浩文、林培瑞、杜迈克;有在西方学术界闻名的华人学者,如王德威、刘绍铭、聂华苓、蔡梅曦、萧凤霞、朱虹等;有台湾和香港的杰出学人,像殷张兰熙、孔慧怡、张佩瑶等。他们以持续、动态的关注,成为英语世界了解中国当代小说的意见领袖,并通过《今日世界文学》这个平台,让这些小说为更多的西方人知晓。
《今日世界文学》上评论得更多的是作家单行本,新时期以来西方译介的许多当代作家的作品都在上面得到评论,其中大陆作家的英译本书评占主导地位。莫言的书评有7篇,从数量上讲最多,评论的是英译本《红高粱》(1994.2 )*1994.2 意为英译本《红高粱》的书评发表在《今日世界文学》1994年第2期,下同。、《酒国》(2000.3)、《丰乳肥臀》(2005. 3-4)、《爆炸及其他小说》(1992.3)、《师傅越来越幽默》(2002.2)和法译本《天堂蒜薹之歌》(1991.2)及《十三步》(1995.4)。王安忆的英译本书评有5篇,分别是《流逝》(1989.3)、《小城之恋》(1990.1)、《荒山之恋》(1991.2)、《锦绣谷之恋》(1993.4)、《长恨歌》(2009.3)。贾平凹和韩少功各有4篇,前者的是英译本《天狗》(1992.4)、《浮躁》(1993.1)、《古堡》(1997.4)和法译小说集《背新娘的驮夫》(1996.3);后者的是英译本《马桥词典》(2004.3&4)、《归去来及其他故事》(1994.1)和法译本《爸爸爸》(1991.2)及《山上的声音及其他》(2000.4)。苏童和张贤亮的都是3篇,均为英译本,即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1994.3)、《米》(1996.2)、《刺青》(2010.5),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1990.1)、《习惯死亡》(1991.4)、《我的菩提树》(1997.4)。有2篇书评的居多,如余华的《往事与刑罚》(1998.1)和《古典爱情》(法译本)(2000.4), 残雪的《天堂对话》(1990.3)与《苍老的浮云》(1993.1), 张洁的《沉重的翅膀》(1988.3)和《无事发生就好》(1992.2),古华的《芙蓉镇》(1984.4)和《贞女》(1998.1),张辛欣的《这次你演哪一半》(1995.1)及《疯狂的君子兰》(法译本)(1989.2),王蒙的《布礼》(1990.4)与《坚硬的稀粥及其他故事》(1995.1), 虹影的《背叛之夏》(1997.4)和《饥饿的女儿》(2001.2)。此外,英译本刘索拉的《混沌加哩格楞》(1995.2)、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和其他》(1999.4)、马建的《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2006.5)、《高晓声小说选》(1989.1)、梁晓声的《撕裂与迷惘》(2001.3&4)、杨绛的《干校六记》(1985.1)、刘心武的《黑墙及其他》(1991.4)、刘恒的《黑雪》(1992.4)、程乃珊的《银行家》(1993.4)、冯骥才的《三寸金莲》(1995.3)、白桦的《远方有个女儿国》(1995.4)、刘宾雁的《人妖之间》(1984.2)、郑义的《老井》(1990.3)、《郑万隆异乡异闻系列小说》(1994.4)、宗璞的《三生石》(1999.1)、李锐的《旧址》(1999.1)、竹林的《蛇枕头花及江南故事》(1998.4)、王朔的《千万别把我当人》(2001.1)、阿来的《红罂粟》(2003.1)、春树的《北京娃娃》(2006.1)、朱文的《我爱美元》(2007.6),以及法译本池莉的《云破处》(2000.3)、刘醒龙的《凤凰琴》(2000.3)也在《今日世界文学》上有书评刊出。这些书评涵盖老中青三代作家的小说作品,从文学流派上看,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先锋小说、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残酷青春小说……无不囊括其中。新时期以来当代小说中译介到英语世界的作品大部分都在《今日世界文学》上得到观照。
当代港台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其英译本书评也出现在《今日世界文学》上。陈若曦的《〈老人〉及其他故事》(1988.1)及《陈若曦短篇小说集》(1994.1),西西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及其他故事》(1988.1)、《浮城志异》(1998.2)、《我城:香港故事》(1994.3)和《飞毡》(2000.4),白先勇的《孽子》(1990.3)及《台北人》(2001.1),王文兴的《背海的人》(1994.4)及《家变》(1996.2),严歌苓的《白蛇及其他》(2000.1)与《扶桑》(2002.2),艾蓓的《红藤绿地母》(1991.2)、李昂的《杀夫及其他小说》(1996.4)、刘以鬯的《蟑螂及其他小说》(1996.4)、王祯和的《玫瑰玫瑰我爱你》(1999.4)、朱天文的《荒人手记》(2000.1)、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2000.3)、张大春的《野孩子》(2001.1)、李永平的《吉陵春秋》(2004.3&4)、郑清文的《玉兰花:台湾女性的故事》(2006.5)、施叔青的《皇妃之城:香港殖民故事》(原名为《香港三部曲》)(2006.6),都通过《今日世界文学》的书评进入西方人的视线,丰富着英语世界的中国当代小说传播。
除多人合集、作家单行本的书评外,一些研究当代小说的论著也在《今日世界文学》上得到评论。比如杜迈克的《现当代中国女作家评论》(ModernChineseWomenWriters:CriticalAppraisals, 1990.3)、葛浩文的《分离的世界:当今中国小说及其读者》(WorldsApart:RecentChineseWritingandItsAudiences, 1990.4)、萧凤霞的《犁沟:农民、知识分子与国家,中国现代小说与历史》(Furrows:Peasants,Intellectuals,andtheState:StoriesandHistoriesfromModernChina, 1991.2)、马汉茂、金介甫编选的《现当代中国作家自画像》(ModernChineseWriters:Self-Portrayals, 1993.2)、高张信生的《海外论本土:当代中国女作家》(NativismOverseas:ContemporaryChineseWomenWriters, 1993.4)、吕彤邻的《厌女症、文化虚无主义和对立政治:当代中国实验小说》(Misogyny,CulturalNihilism,andOppositionalPolitics:ContemporaryChineseExperimentalFiction, 1995.4)、王晶的《高雅文化热:邓小平时代中国的政治、美学和意识形态》(HighCultureFever:Politics,Aesthetics,andIdeologyinDeng’sChina, 1997.4)、梅仪慈的《意识形态、权力与文本——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自我呈现与农民他者》(Ideology,Power,Text:Self-RepresentationandthePeasant‘Other’inModernChineseLiterature, 2000.1)、白杰明的《当代中国红色文化》(IntheRed:OnContemporaryChineseCulture, 2000.4)、林培瑞的《文学的功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体系中的生活》(TheUsesofLiterature:LifeintheSocialistChineseLiterarySystem, 2001.1)、郑树森的《香港新文学年表1950—1969》(1950-1969, 2001.3&4)等。汉学家、海外华人学者、国外研究者撰写的当代小说研究著作,与《今日世界文学》上刊登的当代小说译作彼此映照、互相彰显,把海外的中国当代小说传播推向更深层面。
作为《今日世界文学》的派生刊物,《今日中国文学》沿用了书评这一重要传播阵地,开辟了“中国文学书评”(Chinese Literature in Review)栏目,评论的基本上都是新出版的中文小说,如2010年第1卷第1期评论了曹征路的《问苍茫》、阿来的《空山》、李锐的《人间——重述白蛇传》、严歌苓的《小姨多鹤》、毕飞宇的《推拿》,2011年第1卷第2期评论了阎连科的《风雅颂》、宗璞的《西征记》、王安忆的《启蒙时代》,2011年第2卷第1期评论了李昂的《七世姻缘之台湾/中国情人》、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2012年第2卷第2期评论了莫言的《蛙》、艾米的《山楂树之恋》、苏童的《河岸》、格非的《春尽江南》,2013年第1-2期合刊评论了赖香吟的《其后》,2014年第4卷第1期评论了贾平凹的《带灯》、阎连科的《炸裂志》、林白的《北去来辞》、陈希我的《移民》、任晓雯的《她们》、余华的《第七天》、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2015年第5卷第1期评论了王安忆的《众声喧哗》,等等。这些小说反映了当今文坛创作的最新面貌,虽然评论的是中文本,很多小说在被评论时还没有译成外文,但对国外的译者和汉学家来说,这为他们选择译本提供了指南,因为得到评介的小说很多在国内出版后引起了较大反响和广泛关注,也是非常值得向海外推介的作品。
综观《今日世界文学》和《今日中国文学》上的中国小说书评,不仅涉及的范围广,书评者的威望高,其中不乏葛浩文、金介甫、杜迈克等闻名中外的汉学家,对于中国当代小说的评价也甚高。比如莫言的“《师傅越来越幽默》中的几个短篇展示了作者毋庸置疑的创作才华……充满了华丽、诡异的想象”(Wong, 2002:118)。余华在《往事与刑罚》《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难逃劫数》中对象征手法进行了“非凡的运用”,堪称“前无古人”(Wu, 1998:204)。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体现出“全新的历史视角”,“通过身体来书写历史,或者说重述历史时考虑身体的作用,是苏童的小说带给人最大愉悦的原因所在”(Patton, 1994:634)。贾平凹的《古堡》“对神话、象征和草莽英雄主义的娴熟运用”,“赋予小说一种史诗性特征,使它不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还催生了很多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Williams, 1997:863)。韩少功被誉为“讲故事的能手,他巧妙地利用各种不同的词条,让读者走进他的故事”(Wu, 2004:85)。而王蒙“在文学试验方面,总是比国内的同行先行一步”(Kinkley, 1995:222)。尽管这只是《今日世界文学》上刊载的当代小说评论内容的沧海一粟,但肯定性的评价为当代小说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在为良好效应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要透过书评看到当代小说海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这些书评评论的几乎都是西方他者或海外华人学者译介的当代小说作品和撰写的研究性著作,中国自我译介的作品极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不一,但在新时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自我译介的小说在质量上得不到外国读者和研究者的认可,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的现状、取得的实绩、存在的问题、制约的瓶颈已多有探讨,对如何将当代文学更好地传播出去也纷纷建言献策,《今日世界文学》给我们的启示是借助国外权威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在上面刊登更多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书评、研究性论文,让中国文学“活跃地”存在于其他文学体系之中,绽放出中国文学的魅力,凝聚成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今日世界文学》以其给予中国文学的专刊、专辑、专栏和大量的书评空间,成为国外传播中国当代小说的意见领袖,它以专业的权威性,引导着英语世界里中国文学接受者的文学阅读和文学趣味,推动着西方人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接受。
《今日世界文学》传播当代小说的优势之一是有一批知名汉学家、华人学者为其提供稿源,这些汉学家和华人学者本身也是中国当代小说海外传播的意见领袖,他们以深厚的当代文学知识积淀,以宽广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宏观的预见力,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风潮。译介领域与学术研究界的意见领袖,与期刊界的意见领袖联袂携手,给当代小说对外传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利用好这样的机遇,创造更多这样的机遇,是当代小说走向世界的有力助推器。
《今日世界文学》传播当代小说的另一个优势是它与两个奖项——纽斯塔国际文学奖(Neustadt Prize for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和纽曼华语文学奖(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有联系。纽斯塔国际文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评委由《今日世界文学》杂志遴选。自新时期以来,聂华苓、萧乾、巴金等先后担任过该奖的评委,巴金、莫言、戴厚英等被提名为该奖的候选人,而《今日世界文学》通常都会对重要评委和候选人进行介绍。1981年冬季号上对聂华苓的专访、1981年秋季号上对巴金的介绍、1987年夏季号上对萧乾的评说、2000年夏季号的莫言研究专辑等,都与该奖的评选有一定关系。纽曼华语文学奖也是每两年颁发一次,自2008年设立以来,已有莫言、韩少功、朱文、王安忆四位中国作家获得。《今日世界文学》杂志虽然不直接参与此奖,但它对获奖作家进行介绍和评论,一般都会为他们设立专辑或专栏。当代作家作品凭借获得这一奖项,在《今日世界文学》上得到更多的介绍,也有了更多走进外国读者的机会。
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一方面要依赖翻译,将更多的作品翻译成外文,使其流通范围超越自己的文化原产地,即“走出去”。另一方面还要对翻译出去的作品进行研究、诠释,让其在国外落地生根,即“走进去”,成为他国文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其施以影响,给其带来启示启发。因而,作品翻译出去以后,还要有研究紧跟其上,这样才能巩固翻译的效果,真正实现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在这方面,《今日世界文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示例,以作品翻译带动作品研究,以作品研究推进作品翻译,建构起一个良性的传播循环。
寻求国外权威期刊与国内机构的合作是《今日世界文学》带给我们的又一启示。北京师范大学与《今日世界文学》杂志的合作,创生出《今日中国文学》这一有力的当代小说传播阵地,极大地带动了当代小说的对外译介与接受。《今日世界文学》见证了中国当代小说60余年的风潮变幻,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小说多姿多彩的创作实绩和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在今后的当代小说对外传播中,我们希望有更多像《今日世界文学》这样登载当代文学译作和评论的重要国际期刊,有更多像北京师范大学这样的国内合作机构,催生出更多像《今日中国文学》这样的国际期刊“中国版”。
Duke, Michael S. 1991. Walking Toward the World: A Turning Point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J].WorldLiteratureToday(3): 389-394.
Goldblatt, Howard.1979.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New Wenyi Bao[J].WorldLiteratureToday(4): 617-618.
Goldblatt, Howard.2009. Mo Yan’s Novels Are Wearing Me out: Nominating Statement for the 2009 Newman Prize[J].WorldLiteratureToday(4): 28-29.
Hegel, Robert E. 1985. A ‘Golden Age’ for Chinese Writers[J].WorldLiteratureToday(3): 386-389.
Huang, Alexander C. Y. & Goldblatt, Howard. 2009. Mo Yan as Humorist [J].WorldLiteratureToday(4): 32-37.
Kinkley, Jeffrey C. 1995.TheStubbornPorridgeandOtherStories[J].WorldLiteratureToday(1): 222.
Knapp,Bettina. 1991. The New Era for Women Writers in China[J].WorldLiteratureToday(3): 432-439.
Kwan-Terry, John. 1989.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Nobel Prize[J].WorldLiteratureToday(3): 385-390.
Li, Jingze, 2010. Bi Feiyu’s Voice[J].ChineseLiteratureToday(1):15-17.
Liu, Hongtao & Lee, Haiyan. 2009. Mo Yan’s Fiction and the Chinese Nativist Literary Tradition[J].WorldLiteratureToday(4): 30-31.
Lovell, Julia. 2011. Dropped off the Map: Han Shaogong’s Maqiao[J].WorldLiteratureToday(4): 25-26.
Min, Jie. 1991. Chinese Fiction in Transformation[J].WorldLiteratureToday(3): 395-397.
Patton, Simon.1994.RaisetheRedLanternby Su Tong and translated by Michael S. Duke[J].WorldLiteratureToday(3): 634.
Stalling, Jonathan. 2010. Editor’s Notes[J].ChineseLiteratureToday(1): 5.
Tay, William. 1991. Modernism and Socialist Realism: The Case of Wang Meng[J].WorldLiteratureToday(3): 411-413.
Williams, Philip F.1997. Rev. ofTheCastle[J].WorldLiteratureToday(4): 863.
Wong, Timothy C. 2002.Shifu,You’llDoAnythingforaLaugh[J].WorldLiteratureToday(2): 118.
World Literature Today. 2017-1-15. Mission[DB/OL]. https:∥www.worldliteraturetoday.org/mission.
Wu, Fatima. 1998.ThePastandthePunishments[J].WorldLiteratureToday(1): 204.
Wu, Fatima. 2004. China:ADictionaryofMaqiao[J].WorldLiteratureToday(3&4): 85.
Zhao, Y. H.1991. Yu Hua: Fiction as Subversion[J].WorldLiteratureToday(3): 415-420.
刘亚猛、朱纯深. 2015. 国际译评与中国文学在域外的“活跃存在”[J]. 中国翻译 (1): 5-12.
责任编校:肖 谊
WorldLiteratureTodayand Dissemin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English World
JIANGZhiqin
Western influential literary magazines publish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s and studies are vital mediums to enforc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s overseas communication. The American magazineWorldLiteratureToday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best edited and most informative literary publications, gives much attention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its founding. It becomes the opinion leader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s’ overseas communication by publishing special issues, columns, book reviews and Chinese editionChineseLiteratureToday. With its academic authority,WorldLiteratureTodayhas been guiding the reading and tast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English world, and promoting the westerners’ recep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s.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s;WorldLiteratureToday; English world; overseas communication
姚建彬
I712.074
A
1674-6414(2017)04-0082-10
2017-03-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小说译介与接受中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16BZW119)的阶段性成果
姜智芹,女,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西文学比较、欧美文学研究。
“中国文化走出去”栏目主持人语:自中国“文化走出去”专栏创办以来,栏目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令人鼓舞。今天,再次组稿3篇,以飨读者。《〈今日世界文学〉与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以《今日世界文学》为个案,考察国外重要文学期刊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所起的作用。作者以翔实的资料,梳理了该刊自创立之初至今所刊载的当代小说译介与研究的专刊、专辑与专栏,详细探讨了该刊是怎样以其专业的权威性,引导着英语世界里中国文学接受者的文学阅读和文学趣味,推动着西方人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接受,从而成为国外传播中国当代小说的意见领袖的深层原因。这一研究思路,对于我们考察中国文学在其他语种、其他国家的传播具有不言而喻的启示与借鉴意义。《跨越重洋的凝视——中国当代朦胧诗在美国的翻译与研究》一文,集中梳理我国的朦胧诗在美国的翻译与接受,让我们得以把关注的目光从中国古典诗歌在北美的译介,略略投注到中国当代诗歌方面。谢丹凌指出,美国社会对于包括朦胧诗在内的中国当代诗歌的译介与接受,大多并非出于对其诗歌价值的肯定,而是抱着窥探隐私的心态,将其视为透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社会的一扇窗户。有的美国学者,甚至热衷于解读隐匿于朦胧诗中的历史语境,来建构他们想象中的中国,因此形成了一些相对片面的理解,甚至有学者将朦胧诗简单地理解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反动,这自然无助于认识和评价中国朦胧诗的审美价值。就此而言,以这种方式走出去的中国文学,并不能有效改变中美文学交流的不平衡状态格局。《美国汉学家华兹生译诗选本研究》探讨汉学家华兹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介与选择,以及他对中国古诗在海外传播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总之,我们相信所刊登的几篇论文对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