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读后

2017-03-11 00:04赵彦昌陈海霞
兰台世界 2017年21期
关键词:资源库记忆理论

赵彦昌 陈海霞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沈阳110136)

《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读后

赵彦昌 陈海霞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沈阳110136)

《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是有关档案与集体记忆、社会记忆的最新力作。该书呈现五大特点: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视角扩展化、整体与局部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夹叙夹议;具有三大价值:为记忆工程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参考、充实档案学研究成果、深化档案领域服务范围。

档案记忆观记忆工程“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

G256.4

A

2017-05-27

近年来,档案学者逐渐将有关档案与集体记忆、社会记忆的研究发展为“档案记忆观”。在实践中,各地关于档案记忆、记忆工程的活动与项目陆续开展。《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是中国人民大学徐拥军副教授对前期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实践与体会的总结和梳理,是有关档案记忆观的最新力作。

一、《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为七部分。第一章是绪论,由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夺冠引发集体记忆起笔,阐述了集体记忆的重要性以及中华民族面临着“集体失忆”的危险,提出档案记忆观为保护和传承民族集体记忆提供了新思路,并梳理了该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第二章通过文献、会议、课题调查与统计,从研究历程、研究焦点详细论述了档案记忆观的研究进展,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第三章以理论为支撑,介绍了作为档案记忆观理论基础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后保管时代档案理论、档案范式理论、档案记忆理论。第四部分界定了档案记忆观的思想内涵,分别从档案、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者角度探讨了构建社会记忆的价值和意义,认为档案记忆能够促进身份认同。第五部分先以表格的形式总体概览了美洲、欧洲、亚洲、非洲代表性的记忆工程,再挑选具体案例从该记忆工程的历史与进展、馆藏与版权、技术与标准、其他服务四个方面进行分述。最后从国外记忆工程理念、资源、服务、技术等方面总结特点及启示。第六部分以表格列举了代表性的中国“城市记忆工程”和中国“乡村记忆工程”,分别分析了两种记忆工程建设的模式,总结其取得的成绩和不足。最后一章提出建设“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的构想,阐述其基本设想和总体框架,资源架构、系统框架与技术标准、组织体系与资源建设。

二、《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特点

1.研究方法多元化。本书采用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使内容更加丰富翔实。第一,文献调查法。在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检索时,作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文献收录较全的几个中外文数据库,如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Pro 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A&I、人大文库,结合相关会议和课题情况,勾勒出档案记忆观的研究进展。第二,实践调查法。作者对外国某一记忆项目进行介绍时都通过在线调研及体验,也亲自参与国内具体的“广州记忆”、“北京记忆”数字资源库建设,以实践为依据。第三,跨学科研究法。作者不仅从史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提出“记忆”、“城市记忆”、“集体记忆”的内涵,在内容的陈述中还涉及档案学、计算机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第四,比较研究法。这里的比较研究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外代表性的记忆工程与国内记忆工程进行对比,分析差距与不足;二是将国内“城市记忆工程”与“乡村记忆工程”对比,得出“乡村记忆工程”起步较晚,在进行的广度与深度上与“城市记忆工程”存在差距。第五,系统研究法。在提出建设“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的构想时,作者以“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为整体,科学有效地构建了各项模块,如组织架构,技术标准,力求将内容解读得系统完整。

2.研究视角扩展化。社会记忆、集体记忆是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而记忆本身与档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档案界参与社会记忆、集体记忆等的研究,到社会记忆观、档案记忆观的提出,也是相关思想理论不断变迁和完善的过程。《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提出“档案是建构社会记忆的不可替代要素、档案工作是建构社会记忆的受控选择机制、档案工作者是建构社会记忆的能动主体、档案记忆促进身份认同。”作者生动阐明了档案,以及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者对于构建社会记忆的重要性,将构建社会记忆有效地纳入档案轨道,融入档案空间,使相关记忆的研究范畴向档案领域大幅倾斜和延展。

3.整体与局部统一。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点,即遵循了整体和局部的辩证统一。作者在介绍国家记忆工程时,从记忆工程的起源出发,先列表总述了国外记忆工程的总体概况,通过表格我们可以一览五大洲记忆工程的项目名称、启动时间、项目主持者、项目简介、资金来源。然后作者选取有代表性的记忆工程进行分述,内容更加详尽具体,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我们既可以看到国外现存记忆工程的整体框架,也能够了解某一突出案例的细微之处,遵循了事物整体与局部的辨证统一。对城乡记忆工程的论述也是按照此思路,先从数量、区域总体概述“城市记忆工程”建设情况,再挑选代表性工程详细介绍,细说其政策支持、项目目标、开展形式、典型做法与相关成果,使人一目了然。论述详略得当,有利于加深读者对国内外记忆工程的直观认识。整体与局部辩证统一的研究与写作特点,也体现了作者掌握全局和驾驭材料的得心应手。

4.理论与实践结合。全书紧紧围绕理论联系实践的特征,既以理服人,又摆事实。其中,二、三、四章为理论部分,五、六、七章为实践部分。作者并不是生硬地将相关理论直接“嫁接”到具体实践,而是将二者巧妙地融合。在总结档案记忆观的发展历程时,不仅引用国内外著名学者和档案界人士的论述,从理论高度奠定了档案记忆的发展,还通过大量的统计、归纳、分析,如绘制主题关联度图谱等,从实践角度检验了相关论述的合理性和依据性。同时,对事物的陈述和介绍以大量的案例、实践为依据,运用较多结构图、流程图、网站截图、统计图表,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简明扼要地揭示了表达的内容。

5.内容夹叙夹议。该书内容的一大亮点就是夹叙夹议,述则平铺直叙、直截了当,论则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我们在阅读此书时发现,许多章节都专设了一小节来概括或评价前文叙述的内容。如作者在统计了档案记忆观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研究历程和研究焦点之后,立足整体从三个方面评论了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档案记忆观的研究议题“走在前面站在高处”、研究内容“理论性有余操作性不足”、研究方法“少学科交叉多定性考察”。再如作者总结的“城市记忆工程”和“乡村记忆工程”建设的成绩与反思,从参与主体、服务对象、发展趋势谈论了取得的成绩,而不足与反思更是论述的重中之重。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搜集材料的组合加工,还是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二次创作。叙述之后的反思和评价是对前文内容的升华和拔高,具有强烈的理论高度性,使读者能对作者的观点和叙述产生理解和认同感。

三、《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的价值所在

1.为记忆工程提供指导参考。该书丰富和深化了对档案记忆观的理论研究,对于当前我国各类记忆工程的开展能够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文中完整、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记忆工程的开展和实施情况,以案例说话,启示国内记忆工程的开展要开放理念、关注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加强服务的互动化和个性化、提高技术标准、寻求多元化合作。针对城市记忆工程和乡村记忆工程的差异性,也分别提出了中肯、可行的建议措施,能够为当前我国各类记忆工程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同时,文中某些先进的、典型的记忆工程案例,其经验做法值得借鉴和效仿,其他单位和部门的记忆工程可以此为参照,从开展的模式和形式、政策的支持力度、项目目标、典型做法都可以寻求宝贵的经验,查漏补缺,为自身记忆工作的开展提供实践参考。

2.充实档案学研究成果。本书从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出发,为我们呈现了档案记忆观的丰富成果。档案记忆观作为档案学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拓展档案学的研究范围,充实档案学的研究成果。由于档案学专业的特殊性,每年出版的档案类专著屈指可数,众多研究议题导致研究某一特定主题的专著更加稀有。该书立足于档案记忆,主题与我们息息相关,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该书的内容详实具体,视角开放独特,论述有理有据,对于档案专业师生及广大档案从业人员来说都值得一读再读。

3.深化档案领域服务范围。档案不等同于记忆,它既是记忆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记忆的重要载体。档案既承担着“记忆”职责,也承担着“遗忘”的角色,它有助于思考哪些档案应该被留存、哪些应该被利用,对促进档案工作者重新定位社会职能,审视档案收集、保管、鉴定、利用等各项业务工作流程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同时,记忆工程的开展,档案部门要提升自己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记忆工程的建构和推进,尽量形成以档案部门为主导,文物、博物馆、历史、文化等部门协助的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彰显档案界参与记忆工程的力度和广度。本书出版和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记忆工程中档案部门触角,深化了档案领域服务范围。

档案记忆观的研究历久弥新,它不仅推动着档案界理论研讨学术水平的提高,也促进各类记忆工程、档案记忆项目的纵深发展。但任何事物都不能做到十全十美,《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也不例外,其中“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的建设构想是站在宏观顶层的角度加以指导,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大致的框架轮廓,所论述的都是宏观概括,而具体的操作步骤并没有很好地呈现,这就涉及“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如何落实细节、如何具体建设的问题。同时作者没有提前预料将来数字资源库建设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难点,缺乏风险防控意识。当然,白璧微瑕无可厚非,“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难度大、任务重,需要多方统筹,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毕竟任何美好愿景的实现都是长期艰巨的工程。但不得不承认,此书的问世,无疑将刮起一股档案记忆观的新风,意义深远。

[1] 徐拥军.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资源库记忆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数控加工专业资源库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基于共享资源库的混合式教学考核模式研究
高中历史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应用探索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