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
摘 要:众所周知,编校质量对于图书这一特殊商品意义非凡。然而,如果只把这一责任推给责任编辑,未免有些武断。因为一部合格图书的产生,与出版单位,甚至出版行业的微观与宏观环境息息相关。所以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增强责任编辑的责任意识,也需要出台各项出版制度作为支撑。
关键词:编校质量;责任;制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1B-0079-02
出版物的编校质量,一直是出版界谈论的问题,但这绝不是老生常谈。在出版界向数字化出版逐步转型的今天,谈这个问题尤为紧迫。从微观上讲,它关系到一个出版单位生存与发展;从宏观上讲,它影响着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发展的脚步。
读一本编校质量较高的出版物,犹如品一杯好茶,饮后齿间留香,心情愉悦。反之,手持一本充斥着各种错别字、语法逻辑等低级错误的出版物,只能让人如鲠在喉。然而,从最近一次本地出版物编校质量抽查结果来看,情况不容乐观。数字显示,有近半数的出版物的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这说明我们广大的读者阅读的精神食粮有将近一半已被蛀虫腐蚀,这样的出版物正在侵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当务之急就是迅速提升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清洁我们的精神食粮。
有效提升出版物的编校质量,不仅是责任编辑的责任,也是出版单位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的结果。现笔者从实际工作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控制好制度因素
(一)调整薪金制度
在當今社会,人们在快节奏、高频率的工作和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浮躁,一味地追求速度,变得急功近利、急不可耐。本应是一片净土的出版领域,也没能逃脱浮躁的侵袭。“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作家减少了,字斟句酌的编辑减少了,市场上能够用文字触及人们心灵的经典作品少之又少。现实总是有些无奈,不论是作者还是编辑都不能抽身于世俗的漩涡。为了生计,出版社的编辑和校对人员很看重发稿的数量,针对一些合作出版的图书在极短时间内就要进入市场的现实问题,编辑们为了保住基本工资或是多拿奖金只能对这些稿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是根本来不及进行编辑,就把它推向市场,可想而知,这样一些未经过认真审校的稿件能有高质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编辑不是应该保证每部件书稿都要达到至少合格的标准吗?在这里可以套用一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只有人类的基本需求,如温饱得到充分满足,人类才会关注更高一级的精神需求,如荣誉、责任。发稿的数量直接关乎编辑们的温饱问题,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编辑们只能铤而走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造成这种情况的首因应归于目前的薪金制度。
我们可以做些大胆的尝试,根据以往经验,认定一个编辑一年最合理的出书数量,这个数量既能保证出版社正常运行,又能保证每个编辑有充足的精力,确保出版物的质量,使这两个“量”达到完美的统一。只用这样,才能避免每次提到出版物的编校质量问题,把责任归结到编校人员的不负责任方面来。
(二)调整培训制度
如今全球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知识以一种爆炸的速度在递增,作为时代引领者的出版人,如果仍然还在啃食自己在学生时代学习的知识,根本无法应对时时出现的新鲜事物,如,流行的网络语言、高科技术语等。与时俱进,应该是所有社会人,尤其是出版人具有的社会特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依然活跃在社会当中,观点才是新鲜的。因此,新闻出版局提供的继续教育显得至关重要。但纵观现在的继续教育,没有很好地满足出版人的需求。首先,培训者不是相关方面的专家,有些培训者语言表达并不流利,观点并不鲜明,根本就不适合为参加培训的出版人进行培训,当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其次,培训的内容没有针对性,作为出版人大家可能最需要的是了解如何预防编校错误,或是最新的编校错误等琐碎的细节,而不是那些宽泛的东西,这就要求组织培训的部门能够听取被培训者的意见,做到培训内容具有适合性、针对性。
二、控制好人为因素
(一)增强责任编辑的责任意识
有一种力量是从心中迸发,它会指引大家去做认为重要的事,并且会竭尽全力,这就是责任心。它是每一个社会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有社会就有责任,身处社会的个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带有强制性。社会上每行每业的生存与发展,均离不开责任意识。身处出版行业的编辑人员,产品具有特殊性——作用深远、影响广泛,这就决定了他们肩上的重担更有分量,责任意识也需更强。
责任来源于对工作毫无怨言的承担。增强责任编辑的责任意识,首先需要热爱本职工作,这需要从细微处入手,在工作的大环境中,从上到下各个环节、点点滴滴中进行渗透,如领导层对责任的身先士卒,管理层在各种员工培训、会议中的传达等。当然,如果只是从精神层面来引导编辑对编校工作热爱,力度未免有些单薄,还需要在薪金方面与他们的劳动价值进行匹配。因为编辑也是社会人,他们也不可能仅拿精神食粮充饥。
(二)增强复审的责任意识
三审制度一直是出版单位的质量保障制度,(下转81页)(上接79页)它的意义早已被证明。但“无书不出错”的现状,多少会与此环节的不严格执行有关。所谓三审制度即由责编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和总编终审。如果前期责任编辑的初审过程没有严格把关,导致书稿中依然存在着许多内容上的初级错误,这时交到复审——编辑部主任那里就应该心存怀疑,将稿子假设存在很多问题,往往复审由于工作琐碎的原因,只是大体浏览一下稿子,把编校质量的把握全部交予责任编辑一人承担,自己只是在复审意见书上随便写几句套话了事,可以说这个制度如同虚设。复审的进一步把关作用,必须严格执行,不能应付了事,才能使三审制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宏平.出版管理的伦理性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4).
[2]罗世缙.问题与建议——参与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的一点想法[J].中国出版,2002,(8).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