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2017-03-10 03:31李勇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减负启示历史

李勇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教育部门出台了大量文件和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本文梳理了建国以来的“减负”历程,分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并提出“减负”的策略。

关键词:减负;历史;原因;启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1B-0005-02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措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問题却如同一个顽疾,仍不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从历史的角度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寻找中小学“减负”的路径。

一、中小学生“减负”历史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减负”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国家教育部门出台了大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文件和措施。

(一)20世纪50~60年代的“减负”

建国之初,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生活比较清苦,许多学校由于功课过重,社团活动过多,加以伙食管理不得法,卫生工作注意不够,影响了学生们的健康,同时在学习苏联经验过程中,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偏难、偏繁,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1950年6月19日,毛泽东主席就学生健康问题致信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提出“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1年8月,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提出,调整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时间、减轻学生课业学习与社团活动的负担等六项具体措施。1954年7月,教育部发出通知“精简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学大纲,以利于减轻学生课程负担”。1955年7月,教育部《关于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指出,“目前学生负担过重,主要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要求各地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

1958年,尝试突破苏联教育经验的局限性,创立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开展以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革命。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师生参加生产劳动过多,学生负担过重。1959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劳动和生活安排的规定》,严格规定普通中学每年教学时间、每周学习时间等,纠正以生产劳动为主的偏向,学生负担有所减轻。

1964年1月25日,全国教育厅、局长会议召开,教育部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对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二)20世纪80~90年代的“减负”

“文革”结束,高考制度恢复。教育工作开始拨乱反正,清理“左”倾错误影响,恢复教育教学秩序,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在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出现一些单纯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学生负担逐步加重。

1980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提出,教育部门和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改变当前违背全面发展方针,不按教育规律办事,单纯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1981年4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改革学制,修改教学计划,控制作业量,规定考试次数,延长暑假时间,克服负担过重的问题。1990年3月8日发布的《现行普通中学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就考试问题,提出“为减轻过重负担,严格控制考试次数”。

1994年11月10日,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的意见》,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教委1993年发布的《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要求学校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严控课时,控制考试数量。

(三)新世纪以来的“减负”

2000年1月3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并组织国家督学对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专项督导检查。1月7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要求有关部门从实际出发,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工作,以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突破口。2000年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天津举行,重点研讨了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等问题。

2009年4月16日~17日,教育部在山东济南召开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交流会。教育部出台了七项措施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具体原因不同,但具体因素背后,却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一)历史文化因素

受持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的影响,中国文化形成了重视读书且强调“苦读”的传统。“学而优则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思想深深影响国人;“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等古训影响着众多家长们。

(二)社会性因素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增大,加剧了人们对高学历、名学校的追求。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成为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和子女的要求,学校不断给学生提出更多的学习任务,家长则不断地给子女增加额外的学习任务。

(三)政策性因素

1.毕业分配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长期存在毕业分配政策,考入大学和中专,就捧上“铁饭碗”,成了“国家干部”,对农村子弟而言,则是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大事。所以,升学,升入大学成为众多学子和学校的学习和工作目标,升学率成了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关键指标。

2.招生考试政策。长期以来,在大学、中小学招生中存在加分优惠项目,奥赛加分甚至免试推荐入学,特长加分等。受招生政策影响,学校组织各种竞赛,家长给孩子报各种特长辅导班,学生不堪重负。

(四)教育自身因素

1.教育评价方式长期单一。长期以来,考试成为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考评教师、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

2.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落后。部分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后,存在实行“题海”战术,单纯靠延长教学时间、增加作业量达到教学目的的做法。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教材编写不当、教育督导不力等因素也会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三、几点思考

(一)“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社会、学校和家长通力合作

建国以来,“减负”呈现出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出台50余个“减负令”,由地方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执行。大量的“减负令”出台既反映了学生负担的沉重,又体现了国家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迫切愿望。频繁出台“减负令”也从侧面反映了政策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广大家长和学校对“减负”并不是真正理解,或迫于升学压力,“减负令”并未落到实处。中小学生“减负”应该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介,广泛宣传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营造全社会理解、支持“减负”的良好氛围,提高“减负”工作的社会支持度。

(二)“减负”的根本在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纵观建国以来的“减负”历程,可以看出“减负”措施逐渐由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并辅之以各种改革措施,已发展为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直接原因是面临升入名牌大学和优质高中的压力。“减负”必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和中考招生制度,完善学生学业成绩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减负”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提供高水平、优质教育的机会和资源还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满足广大人民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和需求。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执教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鲁林岳.综合辩证论“减负” [J].教育研究,2007,(5).endprint

猜你喜欢
减负启示历史
新历史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