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的尽头是崩盘

2017-03-10 05:52李星文
武汉广播影视 2017年2期
关键词:古装剧天价影视

李星文

天价的尽头是崩盘

李星文

自问是个保守但不至于保守到家的人,文化产业的何种经济形式和运营模式我都可以接受,但任你说得天花乱坠而好作品却日见稀少,那这个万马奔腾的现状就一定是有问题的。过去15年,中国一直喊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从来没有从“唯GDP”的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过去文化产业是小项,轮不到它来扛旗和拉车,也就不必遭遇过热和膨胀的祸害。现在就连经济常青树房地产业也没那么高歌猛进了,所有的红钱黑钱白(来的)钱就全奔着影视行业来了。

这不是美国人发现的“经济下行、电影上行”的口红效应。口红是大众心甘情愿自己抹到嘴唇上的,日子过得糟心买张票到影院里消遣,不经意间催火了好莱坞梦工厂。而中国电视剧的血盆大口却是各种来路不明的资本强行描画出来的,看剧的观众并不因大屏和小屏的转换就实现了购买力倍增。

作为一个做过经济报道、社会报道、娱乐报道,又写了八年社评的人,对中国的政治生态、经济病灶、民生痛痒、娱乐心理都是有所了解的。我没法儿做一个纯粹的方法论迷恋者,专门研究怎么赚钱,也没法儿做一个精神鸦片的贩卖者,天天兜售毒鸡汤和伪女权主义,我从来都是问题思维,总是怀疑口口相传的定论,总想刺破妙语如珠的假货。

所以,电视剧行业在我眼里依然是问题丛生。

一年15部《芈月传》入市,谁能扛得住?

笔者曾经在2016年上海电视节开幕箴言中列出过一组数字,顶级电视剧的网络版权费是以这样的速度变迁的:

一年半以前,《芈月传》由腾讯和乐视联合购买,卖出了单集300万元的价码。

大半年前,《幻城》由五家视频网站联合购买,飙到了单集400万元的价位。

三个月前,《如懿传》由腾讯和优酷联合购买,创下了单集900万元的天价。

在这个目前的天花板价之下,据未经官宣的消息,还有《琅琊榜2》的单集800万元,《择天记》的单集750万元,《军师联盟》的单集600万元……

原先都在炮轰演员的片酬畸高,一部戏1000万、2000万、3000万……“全行业给演员打工”之声不绝于耳。几年前周迅演《红高粱》时还是3000万元的片酬,去年下半年开《如懿传》就已是9000万。可是人们已经见怪不怪,这个数放在这部剧首轮售卖13.5亿的产值里,消化起来不成问题。

《甄嬛传》为《芈月传》打下基础,《芈月传》和《甄嬛传》共同为《如懿传》打下基础,《如懿传》又为众多的古装传奇剧打下基础。原先被演员片酬压得喘不上气来的电视剧行业,似乎一夜之间发现了浩瀚的绿洲,争先恐后地扎进古装剧的怀抱,一个比一个玩得大。

问题是,所有的购片费用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价格飙到天上也不会是玉皇大帝接盘,势必还是某个凡人来埋单。先说电视台,广告的总盘子不下降就已经不错,即便四大卫视仗着马太效应逆势增长,空间也有限。《芈月传》的单台150万元证明花得值,收视率一柱擎天,广告招商盆满钵满,但《如懿传》的价码翻了一倍,明年开播时是怎生光景,谁能说得清?

不过,古装大剧的主战场已不在电视台,还是得看视频网站。《芈月传》的收视创造了近三年的制高点,网络播放也给力,是首个点击量超过200亿点击的电视剧。腾讯和乐视并没有公布《芈月传》的营收账册,但两家都开了庆功会,姑且视为赚钱的生意。可是《如懿传》的价格是《芈月传》的三倍,时隔两年,市场发育需要三倍成长(点播费和广告费相加的收益三倍成长),谈何容易?

作为单部剧来说,高开高走还是有可能实现的。《芈月传》亮相前后,市场上没有同等级别选手,《武媚娘传奇》《琅琊榜》《花千骨》论产值没法与它相提并论。而在2017年,市场上会有5—10部价码在《芈月传》之上《如懿传》之下的古装剧入市。保守估计,相当于15部《芈月传》等待各家视频网站消化。

除了每天聚精会神地追看天价古装剧,中国人还干不干别的事?3部顶咖都市剧的产值才能顶一部大古装剧,30部普通抗战剧才能顶一部大古装剧,中国电视剧从业者还有心情提供别的类型吗?网站的钱再多,金主的心再宽,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终归还是要回到基本的供求关系中来。中国市场再大,也是有容量极限的。大古装剧的观众再多,也只是14亿中国人中的一部分。观众只能拿出生命中的一部分时间用于看剧,而且他们很挑剔。广告商只会追逐真正形成了眼球效应的热剧,他们不管你成本多少、买价高低。

就连天价的创造者,也被一颗颗冉冉升起的“卫星”吓着了

说到这儿,我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过分澎湃的资本动力,推动了大古装剧的价格过高、市场过热,搅乱了生产资料(人力、物力)的定价体系,打击了其他类型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拧巴了所有从业者的心态和行动(没有的不平衡,有了的还嫌少,谁也不服谁,表面服了背后使劲,等等),把整个行业推到泡沫化的可怕境地。

具有“战略大思维”,上过忽悠训练营的人是不认可上述推理的。他们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所有的吹牛必然通向真牛。他们相信金融杠杆的力量,无视庞氏骗局带给人间的血泪斑斑。他们认为钞票可以永远加印,房产可以一直涨价,中国的华尔街始终无眠,电视剧是他们撬起整个世界的支点。

一直被经济下行所苦的中国,有一块富庶繁华之地:影视业。影视业这顶万人瞩目的皇冠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横店。在横店的秦砖汉瓦和唐风宋城中,有50个剧组正在开足马力地生产着古装剧。古装剧这个小类型(因为官方总说现实主义是主流,从数量来说也确乎如此),其产值要占到全行业的60%以上。

总局的古装剧比例限令仍然高悬天上,市场就这么脱缰野马般自行其是。在文艺创作上,中国人的想象力从来有限。当然鉴赏力也有限,直到现在还有人分不清YY和想象力的区别。但在破坏经济规律上,中国人的想象力又毫不受限,总是搞出能把世界上所有经济学家逼死的魔幻景象。

我是文化本位论者,出不了好故事的影视行业,钱再多也难言成功。我也是市场规律的信奉者,股市和电视剧市场都不会永远上涨,电视剧在产值上简化为古装剧是自寻死路。用郭德纲的话说,你说出花来,骂出血来,吼出人黄来,我也不吃你这套。

对于前面提到的那些古装剧项目,我没有意见。认真搞创作的人,必然对剧的品质有要求。但市场畸轻畸重失去了重心,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敢说,就连天价的创造者,也被一颗颗冉冉升起的“卫星”吓着了。钱没有落袋之前,谁也无法安枕。

这个行业的前景,没有第三条出路

过去三年,影视行业一直走在资本化的道路上。到今年,如果你还是一家和资本市场没有任何瓜葛的影视公司,基本上就不用混了。龙头企业们选择IPO登陆创业板,龙头之外的企业们有的借壳上市,有的并购上市,有的新三板挂牌,再不济也得和私募基金搭嘎一下,背靠金主好乘凉。

钱多了本来是好事,可也惑乱人心。

原本还能集中心思于干活的人,在大利诱惑之下玩虚的去了。

原本心思还算纯良、懂得尊重契约的人,在厚利的吸附之下方寸大乱,吃了又吐。

原本没有财力生产更多平庸之作的人,在资本的助力之下拉了一摊又一摊。

原本小作坊出精品自得其乐的人,在资本的推动下扩大了产能,稀释了核心竞争力。

其实,当所有的人都在搞资本运作、玩概念炒作、信估值游戏、做套现美梦时,那些十年如一日认真做事的团队,反倒容易脱颖而出。这个我不用再举例子,看看电视剧业界最受追捧的几个团队,便一目了然。

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再好的团队也斗不过造假的团队。过去人们总说,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人,现在是再好的猎人也斗不过下药的捕手。你凭枪法打活物,他凭毒药捕死兽。交到市场一样流通,管你吃了肚子疼不疼,反正下药的收成十倍于开枪的。

你和他的剧都在电视台播,他们做收视率。你和他的剧都在网站播,他们雇人刷流量。你和他的剧接受网友评议,他们买热搜位置和话题榜。没错,他们都是下药的好手。下药的一天不遏制住,好猎人就一天没好日子。造假的一天不被收拾,大数据就一天抬不起头来。问题中的问题是,今年以来围绕着电视剧的造假行为愈发产业化、规模化了。

电影的幽灵场和买票房问题被施建祥老师“踢爆”后,影市风平浪静了很多。电视剧的收视造假、流量造假、舆论造假,以及与之相关的IP造假、粉丝造假甚嚣尘上,基本上控制了这个行业。电影是C端当家,观众一张张票堆起票房,想造假易着痕迹。电视剧基本上还是B2B,这就给造假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在无人看防的暗场中,什么诡异和龌龊的事都干得出来,并且形成了闭环,形成了势力,形成了习惯,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理直气壮。

在接受电影频道的采访,回答“影视行业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的问题时,我毫不犹豫地说:打假。前段我听说,公安部下决心铲除收视造假的毒瘤。前段我还听说,某部盛名之下的剧也有收视造假的嫌疑。前几天我又听说,大家都对某公司的剧敬鬼神而远之,能不同档就不同档。

不在“听说”中爆发,就在“听说”中灭亡。这个行业的前景,没有第三条出路。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影视独舌”主编)

责任编辑 叶宝妹

猜你喜欢
古装剧天价影视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Costume dramas gain more popularity overseas 中国古装剧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
中国古装剧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
天价海运为哪般?
古装剧的一个宿命、两大地位、三种形态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如何翻译“古装剧”与“穿越剧”?
影视
天价足浴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