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实践与探索
——以衡阳师范学院-中兴通讯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2017-03-10 12:03邓红卫何敦培孙文静梁小满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邓红卫,何敦培,孙文静,余 莹,梁小满

(衡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2014年5月,为加快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1]。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颁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2]。2017年1月,国务院颁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再次指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动各地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引导试点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3]。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也体现了转型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调整升级倒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只有依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才能满足地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

自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促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政策以来,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积极探索转型发展,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寻求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而言,不论是对产教融合的理论研究,还是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仍处于较低层次的“校企合作”发展阶段,存在着许多共性问题。

1.1 对转型发展的内涵理解不到位

重学术、轻技能的传统观念对普通高校影响深远,作为转型发展主体的地方本科院校多数是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来,担心学校转型又会被社会重新贴上“高职”的标签,重回“高职”的老路,对转型心存疑虑。当前,在国家政策影响下,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尝试转型,但多数高校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功利化倾向,期望获取更多的政策“红利”,而没有把心思真正地放在高校自身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上来。“功利化”的转型发展背离了国家转型发展政策设计的初衷,如不加以抑制,势必会引发新一轮高校间盲目攀比,让转型发展“流产”。

1.2 企业办学主体作用不明显

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直只是教育界人士热议的话题,企业界对此却寂然无声,给人一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头热一头冷”的感觉。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教育界垄断了校企合作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而行业企业却被边缘化。企业长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职业教育,参与意识不强,热情也不高,缺乏主人翁意识。

1.3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权不明确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校企合作中被边缘化的行业企业散失了主导权和话语权,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参与度很低。地方本科院校也只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调研几家企业,收集几点建议,校企双方没有静心坐下来研究讨论、反复论证,单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可避免会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特色缺乏、课程体系灵活性差及教学内容脱离岗位能力需求等状况。以此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也就难免会偏离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

1.4 教师能力素质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

地方本科院校原有教师多半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过企业职业岗位“洗礼”,通常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理论研究水平也很高,一旦要解决实际问题,基本上“歇菜”。平常以理论教学为主,老化陈旧的知识结构和匮乏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极度不相适应,严重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从企业聘请的技术人员,由于缺乏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担负指导实践教学工作的效果也不佳。

2 衡阳师范学院中兴通讯信息工程学院推进产教融合的实践

衡阳师范学院肩负服务湘中南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为湘中南地区企业行业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坚持走深化产教融合的改革道路,力争建设成为地方型、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在“大三观”(即大育人观、大管理观、大就业观)办学理念的指引下,转型发展重点推动“六个转变”:办学模式从“传统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变;培养目标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 转变;培养主体从“单一化”向“多元化” 转变;培养模式从“产教疏离”向“产教融合” 转变;教师队伍从“特别注重学术素养”向“突出双师双能”转变;学生发展从“就业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学校注重目标管理与项目驱动相结合,以“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转型发展专项和校校合作项目”三大项目为推手,促进二级学院转型,推动学校整体转型。2015年,学校成功入选2015—2020年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第一批合作院校,成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单位。2015年4月,学校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框架性意向协议。2015年5月,双方在中兴通讯深圳总部签署正式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共建“衡阳师范学院-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共同组建“衡阳师范学院-中兴通讯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按照衡阳师范学院二级学院建制,采取校企双领导制进行管理,校企双方管理团队现有管理人员12人,混编师资团队教师46人。校企双方合作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由中兴通讯认定为优秀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授课。2015年、2016年、2017年共招收502名学生,现正依照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

信息工程学院作为衡阳师范学院转型发展的排头兵,一直坚信有为才有位。自基地建成后,将主要精力放在学院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上,放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力争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创新、产学合作和产教融合育人等方面有所突破,接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检验。

2.1 加强理论学习,转变办学理念

学院秉承“不犹豫、不动摇、不争论、不等待”四不原则,积极推进内涵建设。为更好实现服务型专业建设目标,学院努力打造学习型管理团队,规定每周一下午为全院员工集中学习和培训时间。同时,要求团队成员平时注重转型发展和服务型专业建设的理论学习。通过培训和自学,提升行业认知能力和转型发展理论水平,增强对转型发展、产教融合的认同感,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工作主动性。

2.2 依托职业规划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中兴通讯“SMART睿智职业规划体系”,2015年4月至8月,衡阳师范学院教育专家和中兴通讯技术专家共同研讨制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的“3+1”人才培养方案。方案规定学生大学四年培养过程为:前三年在校内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最后一年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训实习,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并高质量就业。

2.3 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

2.3.1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培养目标。信息工程学院引入中兴通讯“SMART睿智职业规划体系”,以职业素质教育和技术能力培养两条主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一是职业规划前移。在大学前三年(1—6学期),每个学期都开设职业素质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与评价,思考自身未来,从而具备职业规划意识和职业发展理念,树立长远学习目标。二是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学院先后邀请了中国移动衡阳分公司、中国电信益阳分公司、湖南中兴网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作专业性的讲座,各位专家的讲座让学生们收获满满,加深了学生对行业、企业和专业的认知,助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三是赴知名企业见习。2016年上学期,组织15级学生赴湖南中兴网信参观学习,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激发了同学们对云计算和通信技术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3.2 对接行业企业,深化课程改革。经校企双方反复论证、研讨、修改,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于2015年8月定稿。2015年底,深入区域内ICT企业进行调研,根据ICT行业技术特点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于2016年7月定稿。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个模块构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调整为1∶1,与ICT行业企业充分对接,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选取符合ICT行业企业的职业要求、岗位要求,专业课程均由中兴通讯企业工程师授课。

2.3.3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现正在开设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数据通信技术》、《数据结构》、《3G移动通信技术》等课程教学采取案例式教学方式,课程设计增设了与ICT企业相关真实案例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践项目的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2.4 融合学术与工程人才,打造混编师资团队

学校从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选派一批学术水平高且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兴通讯选派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专业应用型课程的教学、专业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基地采用具有企业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集体备课、试讲观摩、内部培训等联合教学方式,逐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经过近一年的融合,双方共同组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混编师资团队,衡阳师范学院教师为28人,其中学历层次:博士8人、硕士14人,职称层次:教授5人、副教授11人;中兴通讯工程师18人,其中学历层次:硕士6人,职称层次:高级工程师16人。

3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思考

产教融合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调整升级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曹勇安认为,产教融合应是一个“转观念变规矩成正果”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深化产教融合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以概括为“转变观念是先导、转到深处是课程、转到难处是教学、转到痛处是教师”,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多方联动,全方位协调,全面促进[4]。

3.1 地方政府制定政策并贯彻执行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转型的责任在地方。充分发挥省级政府统筹权,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结构,制定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强区域内产业、教育、科技资源的统筹和部门之间的协调,积极稳妥推进转型发展工作。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作用,推进需求传导式的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湖南省人民政府下发《湖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湘政发〔2015〕45号)也明确指出:出台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开展省级试点。重点支持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着力改造现有学科专业,加快培育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的相关专业,加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优势特色学科专业[5-6]。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和行业企业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承担者,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应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者,应该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纳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去,积极稳妥地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地方企业的合作牵好线、搭好桥。

3.2 准确把握校企双方真实需求,实现资源共享

校企双方要实现长期的、深度的产教融合,必须认真疏理、挖掘双方的资源优势,并准确把握各自对对方真实的资源需求。高校对行业企业最大的资源需求不仅是表面上的资金、设备等,而更多的是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技术标准和真实的技术难题。高校的教学环境、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能力及人脉资源才是企业的真实需求。只有准确把握各自对对方真实的资源需求后,实现资源共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长期深入开展下去。

3.3 围绕“产品实现”,推进教学改革

在校企合作开展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方案和课件是校企合作的产品。产品才是校企深度融合的纽带,“产品实现”才是校企之间最基本的合作点、融合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高等教育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五个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产品实现”应从“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两个对接入手,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熟悉生产过程,在课程教学“产品实现”过程中掌握必备的技术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3.4 通过技术支持,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与高职院校相比,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科研工作方面具有科研人员队伍庞大、专业技术研究经验丰富等优势,但过多是偏学术性、基础性研究,远离企业和市场,不接地气,应转向应用型研究和产业技术开发。应以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为出发点,做到“科研内容来自企业,科研过程服务企业,科研结果回报企业”。真正实现 “高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自然就会密切校企合作关系。

4 结束语

产教融合是深度的、“升级版”的校企合作,它不仅促进政府、行业、企业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同时对地方应用型院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应用型院校应转变观念、积极行动,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研究和细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真正地融入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5-2.

[2]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Z].2015-10-21.

[3]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Z].2017-1-10.

[4] 曹永安.高校转型的最后一公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49-52.

[5] 湖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湘政发〔2015〕45号)[Z].2015-11-19.

[6] 吴祝平.从校企合作走向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不可叶公好龙[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13.

(编校 左葛生)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