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觉 胡志敏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BIM类课程开发探索与研究
谢 觉 胡志敏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当前,BIM技术正引领着一场深刻的建筑行业的变革,高职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一线基地,急需探索一些有关BIM类课程开发的新的模式,提高高职学生的相关专业技能,为国家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为提高高职毕业生实践技术能力,BIM课程开发要强化校企合作,多阶段、多层次地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并且课程参与的多方需要密切对接,建立一体化的实训体系。
高职教育;BIM;课程开发
建筑信息模型 BIM技术在国内外建筑行业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推广与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已列入建设领域推进本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提高建筑业的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业主方、咨询与物业服务等企业单位的 BIM 技术应用能力,众多企业急需 BIM 技术的人才。对于未来 BIM 的发展趋势,今后的四至五年内仍然是国内 BIM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阶段。目前有广联达软件、鲁班 BIM 造价管理软件、鲁班 BIM 模型综合碰撞检查软件、中国建科院的 PKPM 结构软件等都在试图走 BIM软件的中国化道路,按照可视化软件、运营管理、可视化分析等思路在研发 BIM、占领 BIM 市场。伴随 BIM 标准的逐渐出台,BIM 的大协同时代势必会到来。基于此,高职院校BIM类课程开发势在必行,而工程造价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本文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BIM类课程开发进行探索与研究。
近年来BIM技术正引领着一场建筑行业史无前例的变革,政府方面从中央和地方对相关技术都高度关注,极力推进我国BIM技术在该领域的实践应用。高校特别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做好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引入相关BIM类课程的教学体系。由于我国BIM技术教学研究起步较晚,国内高职院校针对BIM类课程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随着BIM技术的发展,相关的BIM技术类比赛大量的开展,BIM技术在高校应用推广的技术条件原来越成熟,越来越多的高校将BIM技术引入课程教学中。以黑龙江建筑职业学院、四川建筑职业学院,江苏建筑职业学院为代表的一批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BIM类课程,建立了培训基地,完善了工程造价的BIM类课程。即使有些高校没有新增BIM类技术课程或新的相关方向,目前也已有很多的院校修订了工程造价类专业的培养方向,以培养一些适合工程造价以及相关的企业的BIM施工人才。目前对于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针对BIM软件应用方面的培养而对于与之相关的BIM建模、BIM算量及BIM施工等课程的设计不多。虽然当前很多院校都开始关注BIM相关技术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未能即使抓住发展的机遇,导致很多院校普遍存在一些软硬件配套满足不了培训需要的问题。像一些BIM类课程缺乏相应的实训基地;一些院校由于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导致课程开发滞后因而与企业需要脱节的现象;还有一些诸如BIM类授课教材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导致工程造价的专业教学远远满足不了行业的需要。因此,面对BIM技术在我国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培训的种种不足,针对工程造价专业BIM类课程进行相关的开发探索势在必行。
根据建筑行业工程造价专业岗位的要求来看,开发和探索BIM类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好项目化教学这个基本的原则,通过与相关的企业合作,利用“课岗对接”探索BIM课程改革完善的思路和方向。
针对建筑类方向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培养是一个体系性的教育,学生的BIM能力不会通过一两门的课程学习或者工程实践取得提高。这种系统性的教学,应该以BIM理论和实践为中心,构建一个互为依托,不断递进的多阶段教学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深入,通过前期的概念导入,为中期的核心教学做好铺垫,后期进行强化提高。巩固好之前的教学成果,调整优化多阶段的教学体系。
企业对于工程造价的BIM人员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高职院校也应该针对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学生的个人性格和定位,因材施教做好对不同的人才需求的针对性培养,提高学生在企业的竞争力。根据企业和社会对BIM人才的不同的需求,针对性的构建不同层次的教学体系,形成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划分普通、高端和专业三层的培养层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定位,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方案,差异化的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企业对BIM类人才的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构高职院校对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通过多阶段、多层次的培养方案,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工程造价方向BIM类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促进行业的发展。
深化校企合作,探索“课岗对接”。高职院校主要承担为企业输送BIM类专业相关人才的任务,通过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共同建立BIM实训基地,既为企业针对性的培养工程造价的相关人才,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应用的机会。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进一步探索高职院校在工程造价专业BIM课程新的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结合相关的应用案例深化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和发展,为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专业的推广提供新的途径方法。通过高职院校BIM技术教育与企业技术应用实践的结合,能够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研究的创新的能力,对高职院校的平台化协作能力有明显的提升作用。校企合作共同建立的BIM工作室,一方面通过学以致用的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另一方面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教学相长,师生可以在实践中沟通和互动,提高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的课程教学成效。
高职院校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需求去培养人才,课程也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岗位需求而设置的。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就必须做好“课岗对接”,通过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而实时的了解企业当前的需求,针对性的制定方案培养企业最急需的人才。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做到审时度势。根据工程造价专业的行业企业岗位对造价员、造价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的调整,参考最新的行业和企业标准,适时的调整培养方案。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一线基地,高职院校应该顺应企业的需求,紧跟工程造价BIM类专业的行业动态,针对性开发相应的BIM类专业课程。也可以将BIM类相关体系与建筑识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有关专业相结合,辅以资金、人才等诸要素的投入,优化BIM类课程的开发运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针对BIM自身的特点,整合社会上BIM应用资源,例如参加一些相关的协会举办的应用大赛,通过应用实践,发现教学中的不足;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开阔眼界;通过竞赛提高学习兴趣,另辟蹊径更好的完成教学目的。
例如,对于BIM建模课程来说,这类的课程主要是针对一些BIM类建模软件的学习和运用,运用市面上常见的REVIT类的软件,像广联达GMT、天正建筑、鲁班BIM等,利用相关的企业应用实例,结合案例,完成相关的专业化参数建模。运用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案例工程中的数据模型,验证BIM模型。又如BIM算量课程,BIM算量课程采用实际的工程项目,运用相关的BIM数据建模过程,按照相应的教学要求,将一个项目贯穿其中。
鉴于BIM自身的特点,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达到培养目的,必须辅以实践培养手段。将学生自身的课程设计成果结合进BIM课程中,在提升BIM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其对于原来课程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及社会发展情况。在毕业设计阶段实现BIM技术的建筑工程管理的应用,注重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例如,可以建立BIM课程一体化的实训体系,强化不同环节内容的整合,教学效果得到提升。体系设置为使得每个学生能按照其职业规划,找到适合其需求的方案。人才培养针对社会需求,拓宽了就业途径,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对毕业后从事BIM工作的同学进行后续的持续追踪与联系,既可以为毕业生的校友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又可以对在校生起到示范作用,实现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的融合。
随着BIM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正引领着一场深刻的建筑行业大变革,然而就当前来说,我国高职学院开设 BIM 课程比本科学校时间相对较晚,课程开发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课程效果,为了实现与行业标准的衔接,企业岗位要求的对接,需要全面开发 BIM 类课程教学内容。本文结合当前多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探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BIM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希望能够对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孙丽.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培养BIM应用人才的策略探索[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6(5):77-78.
[2]程琤,李星震.高职工程造价专业BIM类课程开发探索与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6(15):55-57.
[3]张艳球.基于BIM技术下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J].中国培训,2016(2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