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飞
(山东工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朝鲜文人朴齐家眼中的清朝社会
——以《北学议》中政治、国防相关论述为中心
方飞
(山东工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朴齐家是18世纪后期朝鲜著名的文人、思想家,燕行来清根据沿途见闻著有《北学议》。文章集中研究《北学议》中朴齐家对清朝的政治、国防的诸多论述与见解,从而更广泛了解清朝社会与政治文明,体现了致力于朝鲜改革发展的先进实学思想。
朴齐家;北学议;尊周论
朴齐家(1750-1805),号楚亭,又号贞蕤,是朝鲜18世纪后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北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曾随朝鲜使行团先后四次来燕京(今北京)。他将“观乎燕蓟之野,周旋于吴蜀之土”后, 对“其俗之可以行于本国, 便于日用者,笔之于书,并附其为之之利与不为之弊,而为说也”①。因此,1778年9月朴齐家第一次燕行回国完成《北学议》内外篇。《北学议》中朴齐家对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广泛的涉猎,其中对清朝的政治、国防的论述很深刻且极具价值。本文重在梳理《北学议》中朴齐家对清朝政治、国防方面的见解,进行多角度剖析,旨在更全面了解当时的清朝与朝鲜社会的发展样貌,并深刻揭示朴齐家作为文人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及倾力推动社会改革发展的实学思想。
中国和朝鲜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历史上文化交流密切。古代以华夏为中心,汉族为主体,儒教文化为基础的华夷观,不断影响着周边国家,充分显示出华夏政治文明的“向心力”。朝鲜士大夫文化上“慕华”,政治上“事大”。朝鲜自古以来仰慕中国汉族的先进文明,且努力学习与效仿,久而久之也荣耀地自称为“小中华”。但满族入主中原后,朝鲜人拒不承认清朝文化的正统性,并视其为“蛮夷”;加之,壬辰战争中,时刻铭记与感谢明朝的再造之恩,对清政权和文化存在强烈的抵触情绪,朝鲜内部一些激进的士大夫曾鼓吹“尊明攘夷”,甚至策划了“北伐”。但是,历史的前进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迫于形势的发展,朝鲜表面上仍不得不向清朝行“事大”之礼。
朝鲜的华夷观随着满族对清朝的主宰,渐渐发生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尊我”意识,但这与“事大”的现实存在矛盾,从而导致他们“内心的剧烈的撕拉与挣扎”,尤其“一些燕行使臣燕行期间亲眼目睹康乾时期的中国盛况,又在将之与本国社会现实状况进行对比刺激下,不得不对他们长期鄙视为夷的清朝重新加以审视和进行现实的思考”。当时,清朝社会呈现出政风祥和、经济富足、文化繁荣的局面,而李朝后期统治阶级腐败无能,国家财政日益枯竭,社会矛盾凸现,经济凋敝,民生困顿,程朱理学毫无生气,社会濒临崩溃的边缘。在这种危机面前, 燕行中国清朝的朴齐家等一些文人头脑中尊明排清的意识逐渐弱化,并开始反省朝鲜封建统治阶级以“小中华”自居,一味沉浸于“尊明攘夷”,而不能正视民族发展的狭隘意识。于是,负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痛感国家和人民的苦难,开始觉醒并积极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北学派的代表人物朴齐家主张接受清朝的先进文化,其以“开放性的文化意识为主导,主体性的审美趋向为途径,冲破中世纪桎梏为目标”,积极学习和接受清朝先进的政治文明,强调民族平等,巩固国防,反对“事大主义”。其所著《北学议》抨击了当时朝鲜士大夫,引导人们学习中国先进文明与技术,揭开了思想大革命的序幕。
《北学议》中涉及清朝政治、国防的论述占有一定比例,且《内篇》《外篇》涉及到此类思想明显多于《进疏北学议》。朴齐家在论述清朝政治文明与国防建设时常与朝鲜社会做比较,这种直观且充满理性的比较源于对当时社会面貌的精准把握及国家发展现状的深刻认识。
2.1 朴齐家《北学议》中的政治观
朴齐家在《北学议进疏本》提到:“苟利于民,虽其法之或出于夷,圣人将取之,而况中国之故哉!”不管是出于华夏,或是夷狄,圣人最终的择取标准在于是否利民。可见,朴齐家提出北学并非盲目之举,而是参照儒家的民本思想,并对清朝的政治体制做了认真分析,才对清朝制度产生认同感,由此可知朴齐家的社会价值取向极为可贵。
2.1.1 尊周与攘夷问题
朴齐家“尊周论”中并未将尊与攘对立,而是视为统一体。“尊中国也,莫如尽行其法之,为逾尊也。”朴齐家在《北学议》的“尊周论”强调只有先了解及学习中国先进的文明与法度,知己知彼,从而达到逾尊。并强调:“若夫为前明复仇雪耻之事,力学中国,二十年后共议之未晚也。”朝鲜虽深受华夏文化影响,竭力想攘除夷狄,恢复正统性,但并非朝夕之事,必先学中国。另外,朴齐家深刻认识到,“及夫壬辰之乱,社稷播迁,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驱倭奴而出之境,东民之一毛一发因非再造之恩”,这种 “基于明朝对朝鲜的‘仁义’和在壬辰倭乱中所给与的‘再造之恩’”④朝鲜人民实难忘怀,因此,朝鲜两班及贵族深陷夷夏之辨,并常怀感恩之心,想让他们学习内心憎恨的清朝夷狄,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和内心的辱没。朴齐家提倡北学清朝,旨在让他们分清华与夷,正视清朝制度的先进与文明,改变朝鲜落后的样貌。这足以见得朴齐家眼光的敏锐和思想之先进。
2.1.2 清朝冠服制度
朴齐家在论述冠服制度时,常与朝鲜作对比来论述,这也反映了朴齐家眼中中国观的代表性论述。《北学议》“女服”中有“今之士大夫,但知中国之胡服为可耻,而不知闺门之内已不能禁”,胡服已经在朝鲜隐蔽流行起来,服饰外表看起来虽是简单之物,但在传统中国“华夷观”中所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中的“礼”。朴齐家指出:“丁丑之盟,请汗欲今东人胡服,九王谏曰,朝鲜之于辽沈肺腑也,今若混其衣服,通其出入,天下未平,事未可知也,不如仍旧是,不拘而囚之也。汗曰善, 遂止。”⑤九王谏于清汗, 清汗怕朝鲜语辽沈互通危及统治,因此禁止朝鲜穿胡服。可见,穿胡服与否, 并非问题核心。满清人皆穿胡服,但不让朝鲜人穿,是出于分而治之的目的。如果朝鲜因不穿胡服而高兴,的确有些鄙陋。朴齐家评论到:“自我论之,幸则幸矣,而由彼之计,不过利我之不通中国也。”所以,朴齐家认为学习清朝不应一味照搬,要清楚认识到尊的是华夏的传统文明,攘的是夷狄落后的文化,如若像朝鲜两班不分良莠,一味攘夷不可取。朴齐家对此主张先分清夷是谁,明确攘尊的对象,如此才能尊攘有别。朴齐家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清朝及尊攘之事,充分体现了北学派人士思想的开放性。
2.1.3 译官的培养
朴齐家十分注重翻译人才,他认为译官在燕行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张通过考试选拔翻译人才,因为只有语言的沟通才能更利于北学中国。朴齐家在《北学议》“译”中提到“清兴以来,国朝士大夫以中国为耻辱”,因此“一切事情文书言语之去来悉委之于译,入栅门至燕京二千里所过州县无相见之礼,只有通官接供”。可见,译官虽然重要,但是士大夫缺乏对翻译人员的重视,因此而产生翻译人才缺乏及翻译水平较低的现象,加之,每年派遣的译官也不同,难免影响交流的深度及与政府邦交的关系。朴齐家对此提出全国应兴起学汉语之风,并鼓励与周边国家交流,“凡满洲,蒙古,日本之语,皆可学而不为羞”。另外,他主张选拔有识之士去清朝留学,学习相关学问与技艺,回国后设立专门机构进行推广学问,如此一来,朝鲜有大批人士掌握了中国的先进学问与技艺,带动了朝鲜社会的发展。
2.1.4 科举制与门阀制度
中国与朝鲜都采用科举的方式选拔人才和委任官职。中国宋朝以来不断通过“糊名法”等完善科举制,朝鲜也采用遮住考生姓名的方式防止腐败发生,但并不能杜绝腐败现象。加之,朝鲜后期科举考试的时体文章根本无益于人才的选拔,因此,朴齐家极力主张改进朝鲜不合理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中“数十年之内,大小科额十倍于国之官爵”,但是“白首而登第,则即日而弃之,一生之精英而消,而国无所用之”,科举制度虚设很多官职,浪费很多资源,应试者只为功名利禄。选拔人才时存在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很多官吏在录用时偏向于门阀和党派,身份门第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有才之士因身份低微而不被重视。科举制和门阀制度使得两班贵族愈加鄙视劳动,即使贫困也整日游手好闲,受不到教育的平民只能依靠劳动而活。因此,朴齐家强烈呼吁根据能力公平录用人才,实施公正的人才举荐制。
2.2 朴齐家《北学议》中的国防观
国防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与民族存亡,壬辰倭乱使朝鲜蒙受巨大损失与羞辱,因此,有志之士无不关心国家命运与发展,朴齐家怀有一腔热忱,力主富国强民,其目的也正在于此。朴齐家燕行中国沿途对清朝的国防仔细观察,在城、弓、铳矢、兵论方面进行了详细记载,并与朝鲜建设情况作比较,提出很多实用建议和论评。
2.2.1 提倡用甓建城
朝鲜建城主要采用石头,中国所用材料却主要是甓,朴齐家意识到短时间制造大量的甓在当时比较困难且费用昂贵,但是长远来看很有益处。石头建城因大小不齐难以排列,稍高的话容易崩塌,中国用甓砌的城中间不会有缝隙,十分牢固,并且耐水火,有利于巩固城池。因此,其鼓励积极学习中国的技艺,来改变朝鲜落后的样貌。
2.2.2 比较两国的弓与铳矢
他认为“中国之弓甚粗大,可笑射的亦不过六七十步,然而其弓皆木,无燥烟之殊”,但朝鲜的弓“病雨中尤不可用”,可见,虽然朝鲜人善射且射程远,但与中国的弓相比易受天气的影响,只能晴日使用,如果阴雨天贼寇来袭,弓则没有用武之处。至于铳矢两国无异,“矢羽螺旋之”。可见中国的器物不局限于外表而是侧重于其实用性。
2.2.3 兵论外篇中与国防有关的部分是兵论
朴齐家认为以物质为基础,提高生产力和发展科学技术是国家富强安定的根本。“兵必寓于民生日用之内”,这样才不至于浪费人力,并提出“车非为兵也,而用车则自然之辎重行焉;甓非为兵也,而用甓万民之城郭具焉;百工技艺畜牧之事非为兵也,三军之为攻占之具械”,建议从生活中的车,甓及畜牧着手,以备战时之需。另外,当时朝鲜的军队采用和唐朝相仿的府兵制,虽然军制并不坏,但是很难养成精锐之兵,朴齐家主张兵不在量,而在于质,提倡军队的精兵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朴齐家在论述有关军队建设时与以往的观点略有不同,他并不主张积极学习中国,但是他也给出了朝鲜应了解中国的军制并重视建设自己国家军队的建议。换言之,还是强调实用性的问题。
以上集中分析了朴齐家《北学议》中关于政治、国防的部分见解。朴齐家在尊周与攘夷问题、官服制度、译官培养、科举制以及国防中城、弓、兵论等方面的见解深刻而有开放性。朴齐家并非强调全盘照搬清朝的一切制度与技艺,而是采用辩证思维和批判眼光来看待新事物,并基于朝鲜社会的现实状况,提出切实中肯的意见和改进方案。管中窥豹,朴齐家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及作为北学派旗手所具有的先进思想与宽广视野令人钦服。
注释:
①[韩]朴齐家.北学议内篇·序[A].楚亭全书(下)[C].汉城: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90.
注:下文有关引用《北学议》中的原文,皆出自此书,因此不再一一赘述。
②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以朝鲜赴京使臣为中心[D].上海:复旦大学,2005:142.
③金柄珉.试论朝鲜中世纪北学派的文学观念[J].延边大学学报,1990(3).
④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以朝鲜赴京使臣为中心[D].上海:复旦大学,2005:137.
⑤[韩]朴齐家.北学议[M].汉城: 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90.
[1]李翼成,译:朴齊家 北學議[M].首尔:韩吉社,1992.
[2][韩] 朴齐家:北学议·楚亭全书[M].首尔: 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90.
[3]李哲承:18世纪韩国哲学中出现的现代性问题——以朴齐家的史学思想为中心[J].当代韩国,2002(2).
[4]李英顺,潘畅和:试论清代实学与朴齐家的实学思想[J].东疆学刊,2006(4).
[5]李敦球:论18世纪后期朝鲜进步文人的中国外交使行[J].世界历史,1998(3).
[6]金柄珉:试论朝鲜中世纪北学派的文学观念[J].延边大学学报,1990(3).
[7][韩]金秀庚.通过《北学议》看朴齐家的中国认识[A].梨花女子大学院研究论集(第28卷)[C],1995.
[8][韩]尹映淑:通过《北学议》看朴齐家的思想研究[D].首尔:庆熙大学,1994.
[9][韩]吴东成,奇圣来.朴齐家的实学思想[J].社会科学研究,1993(1).
责任编辑:李增华
On the Society of Qing Dynasty Perceived by the Korean Man Pak Che-ga——Focusing on the Related Statements of Politics and National Defense inDiscussiononNothernLearning
FANG Fei
(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Yantai 264005, China)
Pak Che-ga is a well-known literati and thinkers of Korean in late 18th century. Based on his visits of China in Qing Dynasty, he composed the bookDiscussiononNothernLearning. Through a study of Statements in this book on politics and national defense, we offer a more broad and extensive perspective to study the society and politics of Qing Dynasty, and reflecte the commitment to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dvanced thoughts of North Korea.
Pak Che-ga;DiscussiononNothernLearning; Respect for Zhou Dynasty rituals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4.047
2016-10-13
2015年度山东工商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朝鲜燕行文人朴齐家眼中的中国形象”(2015QN019)。
方飞(1983—),男,山东济宁人,讲师。研究方向:韩国文学。
I313/K209
A
1674-6341(2017)04-01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