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晓强
信息化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
文//武晓强
在目前新形势下,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需要适应新发展和新变化。本文对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管理档案提出了一些策略和建议,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与信息化密不可分。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需要适应新发展和新变化,转变传统模式,创新思路,不断提升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
第一,档案管理信息化思维落后,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严重不足,监督力度也不强,虽然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但是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保障机制。
第二,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不高。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被引用到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但由于这些设备和技术缺乏充分利用,导致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档案管理机构设置较乱,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中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此外,安全防范意识淡薄,管理不到位,没有明确的档案管理目标和科学的管理手段。
第三,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应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性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往往身兼多职,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都无法保障档案的质量和水平。还有些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业务不精,没有按时立卷归档、分类和移交综合档案室等。
1.健全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水平。现阶段,国内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因缺乏创新思维,致使档案管理方式和模式都相对滞后。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单位档案管理制度和健全档案管理措施。还要根据单位的实际发展目标制定适宜的档案管理计划,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
2.促进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档案管理意识的树立。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档案管理意识的树立,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对档案信息化管理产生促进作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应通过自身意识的树立、专业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传统档案管理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完善,植入科学化、数字化、智能化档案管理技术,不断提高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效率,不断强化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能力。
3.加强档案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
人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树立档案信息化人才观,加强实践创新,强化档案管理人员与信息化知识的有效衔接,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注重实行量化考核,将档案工作纳入岗位目标管理考核,各业务部门确定专兼职档案员,实行专人负责,严格审查。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在核对、签字、拆封、检查等环节上严格审核,建立纠错机制,确保档案完整性和信息准确性。加大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以丰富档案知识,提高工作实践能力,促进档案工作向标准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发展。
4.大力推进信息化档案管理进程。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社会的档案管理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行政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安全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人员的失职、管理方式的复杂等原因,常导致档案信息缺失、受损等情况发生,运用数字化管理方式对档案进行管理,运用档案备份、对档案管理软件进行杀毒、设置防火墙等措施,有效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进一步提升档案信息安全。
5.切实发挥数字化、信息化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档案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单位的管理提供专业、科学、准确的数据资料,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如果说历史是面镜子,那档案就是镜子里那缕阳光,重现历史的点点滴滴,让人细细品味着历史的芬芳而沉醉其中。在“互联网+信息化”新常态下,档案信息化工作不仅给行政事业单位自身档案管理带来了便利,还能够共享全社会的法律资源,从更高层面上推动了档案资源的社会信息化服务功能。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应充分总结时代发展特征、任务和形式等,及时改进组织架构,实现科学有效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创造性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加快建设“智慧”信息化档案建设的步伐,提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
(作者单位:文水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