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虎,王景东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渑水燕谈录》科举词汇考释
王 虎,王景东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渑水燕谈录》是北宋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记叙了丰富的历史史实、奇闻轶事等。除此之外,这本书中也不乏涉及到很多科举纪事,出现了大量独具特色的科举词汇。本文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科举词汇进行考释,如请见、谢见、温卷这样的考前活动词汇;弥封、誊录、覆考这样的革弊词汇和龙虎榜、棣华榜、连岁榜等放榜词汇。对这些科举词汇进行考释,有利于填补辞书空缺,明确其来源和意义,考察汉语词汇意义的演变,同时有利于增进对古代科举制度和文化的了解。
《渑水燕谈录》;科举词汇;考释
《渑水燕谈录》是宋代王辟之为官三十年,告老还乡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编辑而成的晚年之作,体裁属于笔记小说中的史料笔记,记载内容纷繁复杂、形式丰富多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书的内容介绍为:“今考此书,皆记绍圣以前杂事”。全书从“知人、才识、官制、贡举、文儒”等十七个角度入手,记述了360多个大小故事。《渑水燕谈录》是与史书不同的笔记小说,其真实度虽无法与史书相比,但记载的许多内容是史书中不曾出现的,这又效填补了史书的空缺,其中出现的科举词汇有着丰富的历史材料价值和语言学材料价值,对其进行考释可以帮助了解古代的语言文化、科举制度和文人学风,以及科举对社会和文化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其中独具特色的科举词汇,将其分成考前活动词汇、革弊词汇和放榜词汇三类进行考释。
唐末宋初,进士取士并不主要根据卷面的成绩决定,而是根据应举者的声望决定。所以应试举子在科举考试之前,会试图博得达官显贵的赏识,以求得他们向主司推荐自己,加大进士及第的可能,因此应举者请托达官显贵之风在当时及其盛行。《渑水燕谈录》中就提到了一种特殊的考前准备词汇,即“请见”、“谢见”、“温卷”等。
1.请见。应试举子到所要拜见的达官显贵的府上呈递笺刺(写着举子姓名和表达求见愿望的信笺和名片)以求得到接见。
(1)国初,袭唐末士风,举子见先达,先通笺刺,谓之请见。(《渑水燕谈录·杂录》)[1]118
(2)开窃自念,幸而不生于夷狄之中。自五岁而读书,以至于此,凡十九年矣。当时便诵执事之文章,与夫圣人之言杂而记之。敢望今日亲执事于是邦哉?……开颇有自知其幸也,敢请见焉。执事倘不罪而宽容之,成乎开之大幸矣。开再拜。(《河东集》卷五)[2]1-3
(3)当今取士之道,独有礼部焉。每岁秋八月,士由乡县而举于州郡,由州郡而贡于有司。有司试其艺能,择其行义,得中者,后进名于天子,始得为仕也。……幸逢执事之来,故有望于执事矣,是以三投刺而一奉书,先斋沐而后请见焉。(《河东集》卷五)[2] 3-5
《说文·言部》:“请,谒也。从言,青声。”本义为“拜访”,后引申为“请求”义。“请见”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孔子家语》,“子路治蒲,请见于孔子曰:‘由愿受教于夫子。’” “请见”指请求拜见。《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请求接见”,不够全面。唐末宋初,“请见”成为科举考试的专科词汇,《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宋代士人的一种礼节”,实际上,唐朝中后期已有这种风俗。“请见”时所呈笺刺,往往能显现文学才华。宋代袁燮《象山陆先生年谱》卷上《得解见提举书》:“云某七岁读书,十三志古人之学,亦时习举子之文,不好也。二十四以书见先达李公,今经略广西者,书辞才百余言,而李公嘉之。”“二十四以书见先达李公”即请见也,“书辞才百余言,而李公嘉之”,说明文采斐然。
2.谢见。唐宋举子应试前拜见达官显要之后再投书信感谢,叫做“谢见”。
(1)国初,袭唐末士风,举子见先达,先通笺刺,谓之请见。既与之见,他日再投启事,谓之谢见。(《渑水燕谈录·杂录》)[1]119
“谢”有“感激、鸣恩”之意。举子“请见”后,达官显贵会根据文章优劣等情况决定是否约见举子。[3]17举子如果得以拜见,会向达官显贵投出启事(第二封信笺),信中的主要内容是表示感谢,谓之“谢见”。《宋朝事实类苑》中也有所记载:“每见公卿门,并数步外下驴整衣冠,敛仆驭,然后躬趍门下,求执事者通笺启刺字请见。既得见,它日复投启事,谓之谢见。又数日,始袖文卷,以授执事阍者,不更求见。又数日后,投启事,谓之温卷。”[4]806此中的描写与《渑水燕谈录》中的描写大体相同。
3.温卷。唐宋举子于应试前,将名片投呈当时名人显要后,再将其著作送上,以求推荐,称为“温卷”。
(1)国初,袭唐末士风,举子见先达,先通笺刺,谓之请见。既与之见,他日再投启事,谓之谢见。又数日,再投启事,谓之温卷。或先达以书谢,或有称誉,即别裁启事,委曲叙谢,更求一见。当时举子之于先达者,其礼如此之恭。近岁举子不复行此礼,而亦鲜有上官延誉后进者。(《渑水燕谈录·杂录》)[1]119
(2)唐之举人先籍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後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云麓漫钞》卷八)[5]135
(3)王公大人,巍然于上,以先达自居,不复求士。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如是而不问,则再如前所为者,名之曰温卷。如是而又不问,则有执贽于马前,自赞曰:“某人上谒者。”(《文献通考》卷二九)[6]274
“请见”、“谢见”之后,举子还要进行“行卷”,指在考试前将所作诗文写成卷轴,投献礼部主考官或朝中公卿名士。行卷后,有一个大致期限(一般是十天至二十天),[7]208需要再投送一次,谓之“温卷”,指重复投卷。“温卷”投送的内容与“行卷”所投并没有太大区别,基本是复投旧卷,后来为了方便,投启事温卷便成为常态。除投送文卷和启事外,遇达官显贵婚丧喜庆,举子必去祝贺或吊唁,以笼络感情,加深印象,这也被称为“温卷”,“温卷的作用主要是再度提醒一下受卷的显人,请他对自己加以关心和注意”。[8]28
由此可见,“请见”、“谢见”和“温卷”这一类的考前活动始于唐朝中后期,具体时间尚无定论。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肯定了程千帆先生的推断,永隆之前,进士主要考策文和帖经,那时还没有行卷的必要,永隆二年加试杂文,逐渐以文词的优劣定去取,行卷的社会条件乃渐次成熟。因此这种风尚的兴起则必然在永隆二年进士加试杂文成为制度以后,安、史之乱以前。[9]264因此这类词汇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后来,随着“弥封”、“誊录”制度全面而严格的推行,基本排除了权贵及其它非常关系对科举取士的直接干扰,“请见”、“谢见”、“温卷”也就失去其意义,从唐代以来盛行的行贿请托、结党联派的风气受到抑制,宋初后,“行卷”、“温卷”之习逐渐消失,《宋史·选举志》谓:“贾昌朝言:‘自唐以来,礼部采名誉,观素学,故预投公卷;今有封弥、誊录法,一切考诸试篇,则公卷可罢。’自是不复有公卷。”[10]3612“行卷”的风尚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科举制度的发展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从另一方面说,这又的确影响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因此难免被淘汰,这是科举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科举考试实现公平与公正的必经之路。
为了防止考官舞弊和考生作弊,宋代产生了一些革弊制度,进而衍生出一些科举词汇,如弥封、誊录等。对这些科举词汇进行考释有助于了解宋代科举考试的形式。
4.弥封。弥封,又作“封弥”,亦称糊名,是将试卷上的举人姓名、年甲、三代、乡贯等密封或去掉,代之以字号,以防止舞弊。
(1) 弥封、誊录、覆考、编排,皆始于景德、祥符之闲。(《渑水燕谈录·先兆》)[1]67
(2) 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者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盖糊名考校,自唐始也。今贡举发解,皆用其事,曰弥封。(《事物纪原》卷三)[11]167
(3) 湖州学。每岁四仲月。堂试诸生。三场誊录封弥。与常试等。其中选首者。郡饷酒五尊。第二第三人三尊。第四第五人两尊。(《夷坚志》卷七)[12]424
(4) 与御史高升试府进士,既封弥卷首,辄发视,择有名者居上。(《宋史·胥偃传》)[10]9817
《说文·弓部》:“弥,弛弓也。”“弥”的本义是“放松弓弦”,引申出“遍、满”的义项,《汉书·司马相如传》:“于是乎离宫别馆,弥山跨谷。”后引申出“弥补、弥封”的义项。《旧五代史·晋书·吴峦传》:“其子杀人,以重赂偿之,其事方解,寻为州吏所恐,又悉财以弥其口。”“弥封”中的“弥”即“弥补、弥合”的意思。《说文·土部》:“封,爵诸矦之土也。”“封”的本义是“在受赐的土地四周种树为界”,后引申出“闭合”、“关闭”的义项。“弥封”中的“封”就是“闭合”的意思。因此,“弥”和“封”是有共同义项的同义词,“弥封”是同义连用,因此也可称之为“封弥”。
弥封,《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以防止舞弊。”[14]5227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弥封制度是将试卷上的举人姓名、年甲、三代和乡贯等信息密封或去掉,代之以字号,使考官“莫知举子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爱僧、厚薄子其间”(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从而防止考官在评定试卷时徇私作弊。宋代的封弥考校,始于太宗淳化三年的殿试,不久又推广到省试和解试,并对殿试封弥考校作了具体规定。如真宗大中祥符四年新定《亲试进士条制》云:“举人纳试卷,内臣收之,先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以字号第之”,待考定等第后,“始取乡贯状字号合之,乃第其姓名、差次并试卷以闻,遂临轩唱第”。关于所撰“之字号”,北宋时系于《玉篇》中取字为号,南宋初,改为于《千字文》中取字,以三字凑成一号。如绍兴二十七年三月,宋高宗以“任贤辉”字号卷为第一。后来,为防漏泄,曾改为以三不成字凑成一号,宁宗庆元五年之后,又大都改为以三全字凑成一号。这样,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时人还诵之曰:“唯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15]65可以看出,弥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受到当时世人的认可。
5.誊录。誊录就是用工楷誊清抄录,是科举时试卷校阅前的手续之一。为弥补糊名之不足,防止考官通过识别考生笔迹或试卷上特定的记号而舞弊的一种措施。[16]35
(1) 弥封、誊录、覆考、编排,皆始于景德、祥符之闲。(《渑水燕谈录·文儒》)[1]67
(2) 取士至仁宗始有糊名考校之律。虽号至公。然尚未绝其弊。其后袁州人李夷宾上言。请别加誊录。因著为令。而后识认字画之弊始绝。(《能改斋漫录》卷一)[17]14
(3) 祖宗时进士殿试,诗,赋,论三题用亲札。熙宁三年,殿试用策,仍誊录,盖糊名之法,以示至公,当防弊于微也。(《萍洲可谈》卷一)[18]121
(4) 太祖初有事于太社,时国中坠典。多或未修,太社祝文亦亡旧式,诏词臣各撰一文,誊录糊名以进。(《玉壶清话》卷一)[19]5
《说文解字》:“誊,移书也。从言,朕声。”“誊”的本义是:庄重、清晰地记录或抄录皇帝的言论。“录”是“记载”意思。因此,“誊录”就是清晰地抄录、记录。
弥封之后,考官还可以通过辨认笔迹得知试卷出自何人之手。为了填补这一漏洞,出现了誊录制度。“誊”意为“抄写;过录。”“誊录”指用工楷对应举者的试卷进行抄录,这样就可以避免考官通过辨认笔迹而产生舞弊现象,“而后认识字画之弊始绝”(《能改斋漫录》卷一)。据现有史料,殿试誊录始见于真宗景德二年,此后很快推行于省试及解试。《梦粱录》卷二记南宋省试情景云:“所纳卷子,径发下弥封所封卷头,不要试官知士人姓名,恐其私取故也。却于每卷上打号头,三场共一号,方发往誊录所誊录卷子。依字号书写,对读无差,方纳入考试官各房考校。如卷子考中,发过别房覆考。如称众意,方呈主文,却于誊录所吊取真卷,点对批取,定夺魁选,伺候申省奏号揭榜取旨,差官下院拆号放榜。”[20]147其制度相当严密。
科举考试后,根据考生成绩张榜公布排名,即为放榜,由此也产生了许多相关的科举词汇,其中不乏记录历史史实和父子兄弟考取功名的历史故事,如龙虎榜、棣华榜和连岁榜等。
6.龙虎榜:会试中选为登龙虎榜。
(1)黄州复以诗寄之云:“病中何幸忽开颜,记得诗称小状元。粉壁乍悬龙虎榜,锦标终属鹡鸰原。”(《渑水燕谈录·知人》)[1]27
(2)黄朝英缃素杂记云。唐书欧阳詹传云。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虽能通文书吏事。不肯仕宦。及常兖罢宰相为观察使。始择县乡秀民能文词者。与为宾主礼。故其俗稍相劝出仕。初。詹与罗山甫同隐潘湖。往见衮。衮奇之。辞归。泛舟饮饯。举进士。与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联第。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能改斋漫录》卷四)[17]88
(3)张唐卿进士第一人登科,期集于兴国寺,题诗句于壁曰:“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诗话总龟前集》卷三十四)[23]215
《新唐书》卷二零三《欧阳詹传》:“举进士,与韩愈、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联第,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这一榜中横空出世的贾稜、韩愈、欧阳詹等二十三人在中榜之后以其扎实推进历史稳步向前发展的持久智慧和盖世功德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后来人们将会试中选称为登龙虎榜。在现代,“龙虎榜”多用来形容排行榜,如“中文歌曲龙虎榜”、“销售业绩龙虎榜”、“高考提分龙虎榜”等。除此之外,龙虎榜还被用在股票中,用来揭示买入和卖出的前几位营业部,进而揣测主力意图,帮助人们预测股票走势。《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录“龙虎榜”在现代社会中的义项,似可补词典阙。
7.棣华榜:兄弟先后状元及第谓之棣华榜。
(1)并寄何诗曰:“惟爱君家棣华榜,登科记上并龙头。”(《渑水燕谈录·知人》)[1]27
“棣华”语出《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相传这是周公欢宴兄弟的乐歌,是一首申述兄弟应该互相友爱的著作,后因以借“棣”为“弟”。[24]761“棣”为“木名,又名棠棣。”“常棣”也作“棠棣”,与“棣友”、“棣鄂”一样,常用以指兄弟。[3]4147“华”意为“花朵”,后来以“棣华”喻兄弟。[3]6201如《晋书·张载传》:“载协飞芳,棣华增映。”《渑水燕谈录》卷三中,孙何十岁识音韵,十五岁能引经据典,参加科举考试,孙何中头名状元,孙仅是孙何的弟弟,同样文采极高、品德高尚,于宋真宗咸平元年中进士,点为甲科状元。兄弟先后高中状元,在当时引起了极大震动。时人王黄州看了孙仅的文章后写下“明年再就尧阶试,应被人呼小状元。”后揭榜孙仅果然中状元。王黄州再次写下“病中何幸忽开颜,记得诗称小状元。粉壁乍悬龙虎榜,锦标终属鹡鸰原。”以此来称赞孙仅的才华。“锦标”即指状元及第。据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载,唐卢肇与同郡 黄颇齐名,颇富肇贫。两人同赴举,郡牧轻肇,于离亭唯独饯颇。明年,肇状元及第而归,刺史惭恚,延请肇看竞渡,肇于席上赋诗曰:“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衔得锦标归。”后即以“锦标”为状元及第之典。[14]16696“鹡鸰”语出《诗·小雅·常棣》:“鹡鸰在原,兄弟急难。”后来以“鹡鸰”喻兄弟。王黄州同时送给孙何诗:“惟爱君家棣华榜,登科记上并龙头。”由此,兄弟先后状元及第称为棣华榜。而《汉语大词典》并未收录这一词条,似可补《汉语大词典》阙。“龙头”是状元的别称,“传说鲤鱼跳过龙门而变化成龙,比喻进士及第。龙门难登,但是只要登上龙门,就可以成龙,于是,人们就用此比喻进士及第。因此龙头自然寓意为高中状元。”[25]14唐黄滔《辄吟七言四韵攀寄翁文尧拾遗》:“龙头龙尾前年梦,今日须怜应若神。”旧注:“滔卯年冬在宛陵,梦文尧作状头及第。”因此“并龙头”即意为二者皆为状元及第。
8.连岁榜:父子先后状元及第谓之连岁榜。
(1)甘棠魏野闻而以诗贺之曰:“封禅汾阴连岁榜,状元俱是状元儿。”(《渑水燕谈录·先兆》)[1]69
“连岁榜”中“连岁”指父子先后高中状元,此处的“连”为父子相连而非年岁相连。《渑水燕谈录》卷六中,梁灏是雍熙二年状元,官至开封府尹,颇有治国之策,多次向宋真宗建言献策。为表彰其功绩,宋真宗赐其长子梁固进士出身。公元1008年,宋真宗到泰山封禅,梁固赶往皇帝行宫递上辞表,表示自己要靠真才实学和普通人一样参加科举考试,宋真宗颇为赏识,欣然收回“赐进士出身”的成命。梁固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时年一举高中状元。无独有偶,建隆二年,张去华考中进士甲科,高中状元。祥符四年,宋真宗到汾阴后土祈福,时年有三十一人科举中第,状元为张去华之子张师德。这两家父子皆中状元,在当时影响甚远,为世人所称道。魏野听闻后,写下诗句:“封禅汾阴连岁榜,状元俱是状元儿。”《汉语大词典》并未收录这一词条,似可补《汉语大词典》阙。
科举考试作为自唐代后选拔任用人才最重要的方式,对社会、文化等都有重大影响。除了上文中介绍的词汇外,《渑水燕谈录》中还涉及其他的科举词汇,比如科举考试的场所,称为“场屋”;记述有关个人履历、三代、乡贯和年貌等的表状称为“家状”;宋制,凡贡举试官之远、近亲属及有联姻关系者,考试官须回避,称为“避亲”等。对这些科举词汇进行考释,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文字、词汇在时代发展中出现的变化,同时有助于考察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进而加深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研究。
[1]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 柳开.河东集[M]//钦定四库全书集部:河东集卷五.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3] 杨亿力.宋初进士行卷与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 赵彦卫.云麓漫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6.
[6]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9]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10]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 高承.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2] 洪迈.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14] 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15] 李树.中国科举史话[M].济南:齐鲁书社,2004.
[16] 吴曾.能改斋漫录[M].上海:中华沪编,1960.
[17] 朱彧.萍洲可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8] 文莹.玉壶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9] 吴自牧.梦粱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20] 李心传.旧闻证误[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1] 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北京电子出版社出版,2001.
[22] 阮阅.诗话总龟前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3] 冷玉龙,韦一心.中华字海[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4] 王虎.试析表示“科举及第”意义的典故[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编校 雷缙碚)
Philological Studies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Vocabulary inMianShuiYanTanLu
WANGHu,WANGJing-do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21,China)
MianShuiYanTanLu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literary sketche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t narrated the rich historical anecdotes and intriguing stories. In addition,there involved a lot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chronicle and plenty of unique vocabulary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 paper selected some representative vocabulary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to make a philological study,such as,qingjian,xiejian and wenjuan,which are the vocabularies before the examination,such abused vocabularies as mifeng,denglu and fukao,and longhubang,dihuabang and liansuibang which appeared in the announcement of examination results. The study of these imperial examination vocabularies will help to fill vacancies of the dictionaries,define its origin and significance,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of the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it will help increase understanding of the ancient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culture.
MianShuiYanTanLu; imperial examination vocabulary; philological study
2016-10-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宋科举词汇研究”(16BYY123)部分成果。
王虎(1974—),男,江苏东台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史、古文献整理研究。
H031
A
1673-0313(2017)01-008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