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杰
(内蒙古包钢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20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的临床研究
杨 杰
(内蒙古包钢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目的分析研究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患者200例,对患者进行年龄、使用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分类以及给药方法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不良反应患者200例中年龄>60岁的患者为主要发病群体;按药物发病由高到低分别为,诺氟沙星65例,莫西沙星50例,左氧氟沙星39例,环丙沙星25例,培氟沙星21例;临床不良反应类型例主要以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系统为主。在给药方面静脉滴注给药的不良反应远高于口服给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治疗各类炎症反应时不良反应的种类较多,不同年龄段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也不同,而且静脉滴注给药过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远高于口服用药。面对诸类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临床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不同药物的用法用量及配伍禁忌,并根据不同的患者人群制定差异性治疗方案,尽可能的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增加药物的合理使用率。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光谱抗菌药物,目前被广泛用于各类炎性类疾病的治疗中,但是随着药物的广泛性使用,带来各类不良反应的发生[1-2]。本文就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患者200例,其中男103例,女97例;病程1~5天,平均2.4天;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中主要使用诺氟沙星,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等几类药物。
1.2 方法
对比所有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年龄、使用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分类以及给药方法等进行总结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良反应的性别年龄分布
从本文研究数据可知男103例,女97例,在性别上没有差异;从年龄类别看30岁以下23例(11.5%),30~60岁59例(29.5%),60岁以上118例(59%),可知60以上是主要不良反应发生人群,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在逐步增加。
2.2 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别
根据统计数据可知本文入选的不良反应发生患者中主要分为五类,按照发病人数及比例分别为诺氟沙星65例(32.5%),莫西沙星50例(25%),左氧氟沙星39例(19.5%),环丙沙星25例(12.5%),培氟沙星21例(10.5%)。在所有患者中使用静脉滴注给药的患者为147例(73.5%),使用口服用药的患者为53例(26.5%)。
2.3 不良反应分类
对所有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可知主要发生在消化道系统的有81例患者(40.5%),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化验指标主要以转氨酶及肌酐尿素氮升高等。累及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有62例(31%),临床症状为患者情绪不稳定,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眩晕幻觉,严重者有妄想癫痫等发生。皮肤系统不良反应有35例(17.5%),临床症状为皮肤出现红斑、皮疹、荨麻疹等有瘙痒脱皮及严重过敏性反应。循环系统不良反应有15例(9%),临床表现为头晕心悸,血压上升或下降,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心梗或心律不齐等。呼吸系统不良反应有7例(3.5%),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咽喉堵塞及胸痛等。
2.4 不良反应处理
对有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要立刻停止用药或者减量使用,有严重不良反应者要积极治疗不良反应,并换用其他类别的抗菌药物,有效控制不良反应。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因其广普抗菌,在人体组织中分布广,药物浓度较高,与体内其他蛋白结合低,半衰期长,给药方便,副作用小不用皮试等,固在临床上被广泛用来抗炎抗过敏[3]。本文中研究显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对性别没有差异,在年龄方面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最易发生不良反应;在用药方面可见静脉滴注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远高于口服用药患者,且诺氟沙星,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等最为常见[4]。
综述所述,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治疗各类炎症反应时不良反应的种类较多,且不同种类的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不近相同,同时不同年龄段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也不同,而且静脉滴注给药过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远高于口服用药。面对诸类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临床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不同药物的用法用量及配伍禁忌,并根据不同的患者人群制定差异性治疗方案,尽可能的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增加药物的合理使用率。
[1] 宋伟杰.氟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5):158.
[2] 凌海鹰.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J]海峡药学,2014,26(8):157-158.
[3] 陈 园.氟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的机制与化学结构的关系[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5):55-56.
[4] 张 波.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情况[J].中国现代继续医学教育,2015,7(25):179-180.
本文编辑:赵小龙
R978.1+9
B
ISSN.2095-8242.2017.026.51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