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观杰,刘 华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政治与法律研究·
谈五四运动的不足
——基于人的现代化视角
王观杰,刘 华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思想现代化。五四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主张改造“国民性”,实现人的现代化。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们逐渐卷入激烈的政治斗争之中,政治救亡迅速压倒思想启蒙,偏离了人的现代化这一最初目标。这种偏离集中体现在知识分子对待“民主科学”以及儒学的态度和各种主义的“迷信”、“五四事件”等过程中。五四运动中人的现代化任务破产使我国在之后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因而有必要对这一运动进行重新审视。
五四运动;人的现代化;政治救亡;思想启蒙
五四运动包含着比较复杂而广泛的内容,这个运动的前期曾以“改造国民性”为目标,这表明新式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人的现代化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作用,想以此来帮助中国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并摆脱民族危机。也正是由于五四运动对于人的现代化的突出强调,使得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人的现代化含义浅析
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迅速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潮流,众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现代化而不懈努力。现代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物的现代化过程,而且也是人的现代化过程,是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过程。然而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宏大的问题,各个学者对其内涵的界定不尽相同。杜金亮指出“广义的人的现代化是指整个人类状况的现代化,即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整个人口素质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1]而邹吉君同样认为“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素质的现代化,同时他又进一步说明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素质现代化的核心。”[2]基于此,可以大致把握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人的现代化应该更多的体现在人的思想观念上的变化。很多学者列出了衡量它的各种指标,诸如自主意识、民主意识、科学观念等。总的来说,就其实质而言,人的现代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自主意识的觉醒和理性精神的发扬。因此本文所说的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并且以自主意识、理性精神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二)五四运动初期对人的现代化探索
周策纵先生在《五四运动史》中给出了自己关于五四运动的定义,他认为“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以及新式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3]5周策纵先生采用了五四运动的广义含义,并认为五四运动导致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巨大变化。从人的现代化角度来看,五四运动特别是这个运动前期宣传“新思潮”的新文化运动,包含着新式知识分子对于人的现代化改造的愿望。新式知识分子意识到人的现代化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地位,以“改造国民性”为运动的追求。五四运动的急先锋陈独秀先生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就对青年提出了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4]159而后他又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提到“为使共和国体能够巩固无虞,立宪政体能够畅行无阻,必须进行民主和科学的启蒙,以近代化思想改造国民精神素质,才能使民主政治有坚实的基础。”[4]204可见,人的现代化确实是五四运动想要达成的一个重要目标,陈独秀在运动一开始就指出“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思想启蒙、人的现代化才是他的初衷。
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尤其是早期,人的现代化较少的受到关注,人们将器物、制度等因素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其间,也有一些人认识到人的现代化的作用,但并未成为社会主流思潮。所以,五四运动之前人的现代化进程十分缓慢,人们的思想观念依旧封闭落后、腐朽僵化,自主意识、理性精神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扬。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五四运动首次将人的现代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这正如暨爱民所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应该说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现代化的成功与否最终得有赖于“人”解放以及解放的深度与广度。”[5]
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不断发展,知识分子越来越多的投身到政治救亡的实践中,人的现代化这一最初目标随着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的推进而被搁置和遗忘,五四运动的不足也就暴露出来。狂热的民族情绪、强烈的救国愿望使得五四运动与人的现代化这一目标渐渐背离,这个运动后期日益走向其最初目标的对立面。
(一)五四运动偏离人的现代化具体表现
1.民主与科学的形式化。五四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但是知识分子提倡这两者更多的是从功利的角度来考虑,他们需要这一口号来作为反对现实政治的武器,其结果往往偏离了“民主”与“科学”的本意。知识分子宣扬的这些往往流于空谈而收效甚微,他们只是将这两者比较外在的东西加以宣传,并未很好的传播其精神。这些都表现出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选择过于急功近利,以功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西方文化。实用化手段不仅不利于人的现代化,反而将人们更加地推向人的现代化对立面。陈天庆认为“五四提出科学,但缺少现代科学的实证态度;五四提出民主,却主要是一种气氛进程,而非一种实体性的操作进程,很大程度上,五四是以科学、民主来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是一种证伪式情绪的否定”。[6]总的来说,人们对于“民主”“科学”的理解停留在初级而模糊的层面,只是将他们工具化、目的化,缺乏对二者冷静的思考以及理性的分析。
2.激烈的反传统、批儒学。出于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他们战斗的对象是僵化的传统,而儒学则是这一传统的核心,他们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一大批知识分子的努力下,政治目标最终得以实现,但也留下了今天看来也许更严重的问题。周策纵先生在《五四运动史》中总结“五四运动早期的新式知识分子攻击儒学,主要是攻击现行的对儒学的解释。这种解释也好,这种攻击也好,虽说并非完全没有依据,但是也都没有完整的把握孔子的理论或精神。”[3]300在激烈的反传统、批儒家的过程中,他们缺少了一种理性精神,以至于对儒家文化、对孔子并没有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五四运动整个过程中,儒学几乎没有有力的辩护人。孙玉石先生为此解释到“面对传统力量的强大束缚和阻力,先驱者们不免对传统文化的沉痼注重于揭露和批判,而对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积极因素和民主精华稍事忽略,以揭出病根。”[7]孙云石先生虽然对五四运动中的失误解释,但必须承认,五四运动中的知识分子漠视新旧思潮中温和论的调和作用,拒绝对于新旧之间某种联系和对话可能性的思考,在批判儒学过程中缺少冷静的分析。
3.各种主义的流行与“迷信”。五四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进步思潮,周策纵先生将当时的社会思潮划分如下: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3]1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宣传和介绍西方思潮,希望利用这些西方思潮来建设一个新中国。这些新思潮确实解放了人们旧有的思想,中国传统的伦理教条、风俗习惯、文学、历史、哲学以及社会和政治制度都遭受猛烈攻击。但不幸的是,人的现代化工作并没有完成,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也是巨大的。周策纵先生在《五四运动史》中描述道“中国青年那时几乎淹没在改革热潮之中,他们认为可以根据西方理论,把中国的各种问题一下子全部解决。”[3]217新式知识分子把各种理论、各种主义当作僵化的教条,他们简单的幻想着通过某一主义就可以实现建立一个新中国的愿望。因此,当时的社会充斥着各种主义,人们很容易犯上一种主义“流行病”。
4.“五四事件”的爆发。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深深地刺激着中国人民的心理,强烈的民族情绪在此时终于爆发,学生决定采取游行示威的方式表达出心中的不满。起初,游行示威活动还体现出一定的纪律性,但周策纵先生在《五四运动史》中认识到“游行的后期,学生的情绪有所变化,不再像之前那么有纪律”,他总结“游行示威纯粹是学生们义愤的表示,这种公愤终于演变成大多数游行者不曾预料的、失去控制的骚动,学生们的行动被爱国主义情绪所驱使”。[3]121因此,“五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人的现代化背离,因为“五四事件”的爆发是被一种强烈而非理性的民族情绪所裹挟的。游行示威本身并没有错,毕竟这是形势所迫。但“五四事件”后期的很多举动应该引以为戒,人们在这一行动中缺乏理智,反而让情绪冲昏了头脑,以致出现“火烧赵家楼”事件。
(二)五四运动后期与人的现代化目标背离原因
五四运动前期所确立的人的现代化目标并没有坚持下来,后期甚至出现与之背道而驰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是当时现实所迫,也和知识分子自身素质有关。
1.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巨大的民族危机导致知识分子无暇顾及“人”的问题,转而投身于现实政治之中,启蒙的任务、人的现代化任务在现实的政治运动面前发生了异化和偏离。陈独秀先生可以说是首倡“民主和科学”,他强调思想启蒙、意识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性,但是启蒙的目的依然只是“使民主政治有坚实的基础”,仍是为现实政治、为救亡图存的最终目标而服务。因此,五四运动完成了现实政治的任务,但思想启蒙即人的现代化目标被遗忘和牺牲。李泽厚先生对于这样的局面进行了较多的阐释,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提出“民族的危亡局势和越来越激烈的现实斗争,改变了救亡与启蒙相平行的局面,政治救亡的主题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的主题”。[8]29总之,五四运动一方面宣扬“新思潮”,使人的现代化首次受到极大的关注;另一方面,启蒙工作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转而让位于激烈的政治斗争,思想启蒙的初衷、人的现代化目标逐渐被淡忘。
2.知识分子自身素质的缺陷。新式知识分子虽然意识到人的现代化的突出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有一种笼统的想法,而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新式知识分子的兴趣点更多的集中在政治问题上,他们经常会被一种强烈的爱国情绪所笼罩。所以当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时,知识分子便毫无悬念的转向政治救亡任务,因为这才是他们心中所渴望的。政治救亡任务影响着当时的一切,毫无疑问,新式知识分子也被极大地影响着。
由于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五四运动到最后并没有完成一开始的“改造国民性”、人的现代化任务。五四运动中人的现代化缺失问题在我国以后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日益暴露出来,并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让我们不得不重新面对和考虑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只有重新审视五四运动并总结经验教训,再次思考人的现代化这一问题,我国才能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走的更远。
(一)人的现代化缺失导致的严重后果
五四运动鲜明的体现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救亡压倒启蒙”的特点,知识分子通过五四运动实现了政治救亡的目的,但是启蒙的任务却未能得到完成。五四运动的许多做法不仅不利于人的现代化,而且时常与之背离,人的现代化的缺失为之后许多运动的失败埋下了隐患。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之后革命实践中所犯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和五四运动中人的现代化的不彻底性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包括后面的十年文革。诚然,人的现代化太重要了!正如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一书中探讨日本走向现代化的途经时也明确指出“外在文明易取,内在文明难求,应先攻其难而取其易,先求其精神,扫除障碍,为汲取外在文明道路。”[9]因此,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也不能将这些问题完全归咎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初衷如陈独秀所言在于“国民素质的改造”,希望借此革新思想文化层面的传统,实现人的现代化。但是,民族危机太巨大了,救亡太重要了,思想启蒙的初衷在救亡图存的压力下逐渐发生偏离,启蒙慢慢成为救亡图存的“附属品”,人的现代化也就流于形式。所以,这一切都是环境所迫、形势所逼。诚然,五四运动在人的现代化建设方面只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我们不能对五四运动求全责备,毕竟人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想仅仅通过五四运动实现这一目标是不可能的。
(二)对今天人的现代化启示
首先,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一切改革与改造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五四运动中人的现代化改造的破产,从根本上来说在于现实的危机太沉重了。因此,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只有一个稳定而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提供进行人的现代化改造空间和时间,毕竟人的现代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相比于五四时期,现在所处的时代环境已经相当优越了,更应该重视这项任务。只有完成了人的现代化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
其次,人的现代化有赖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动,人的现代化是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它的进步有赖于经济基础的发展。李泽厚先生认为“只有社会存在这个本体随着科技引入和大工业生产的发达而造成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的巨大改变,才能真正强有力的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意识、思想情感、人生观和宇宙观。”[8]41因此,五四运动中人的现代化目标的破产也就不言而喻了,单纯的介绍、宣传毕竟显得太无力了,人的现代化更多的依赖于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与五四时期相比较,现在我国人的现代化工作无疑取得突破性进展,而这些应该归功于对生产力和经济建设的重视。所以,现在对于生产力的重视、对于经济发展的关注必定会对人的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最后,文化心理层面的改造。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对于人的现代化改造抱有功利态度,往往从现实功用的角度来理解,而忽视其潜藏的巨大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造成了人们目光短视,即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对高层面的价值不甚关心。这种急功近利的思维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缺陷使我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走了不少弯路。所以,要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更大的突破,有必要对这种文化心理结构进行批判和转换。这就要求对待一个事物,不仅关注一个事物所能带给的眼前效用,更要关注这个事物长远的价值。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失误,大致源于这样的文化心理,只有突破这种旧有的文化心理、实现文化心理层面的飞跃,中华文明才能迈向新的高度。
[1] 杜金亮.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0(4):5-10.
[2] 邹吉君,曲卫君.现代化的内涵及人的现代化[J].东岳论丛,2000(1):75-77.
[3]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6.
[4]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编(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 暨爱民.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5-8.
[6] 谢重光.“五四”精神与文化多元化[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9(2):39-40.
[7] 孙玉石.反传统与先驱者的文化选择意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18-25.
[8]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8.
[9]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2-13.
责任编辑:仲耀黎
On the Deficiency of the May 4thMovemen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Modernization
WANG Guanjie, LIU Hua
The core of modernization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human thought.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May 4thMovement advocated reforming the national character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human being. However, the cruel reality of the society gradually involved them in the fierce political struggle. The political salvation quickly overwhelmed the enlightenment, which deviated from the original goal of human modernization. This deviation is mainly embodied in intellectuals’ attitudes towards "democratic science" and Confucianism and the process of kinds of "superstition" and "the May 4thevents". The bankruptcy of human modernization in the May 4thmovement caused some mistakes in the process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afterwards in our country, so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 new review of the movement.
the May 4thMovement; human modernization; political salvation; enlightenment
2017-03-10
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校在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机制研究”(编号:15YJA710025)和扬州大学2015年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YZUJX2015—1A)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观杰(1994—),男,江苏南通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刘华(1971—),男,江苏宝应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K261.1
A
1671-8275(2017)03-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