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宁
论姚凤翙的感怀诗
高宁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系,安徽桐城231400)
姚凤翙是清朝桐城的女诗人,她的感怀诗是其留存篇数最多的诗歌,其内容主要有常年思夫的怨言、久病孤独的自怜和亲友交往的抚慰三个方面。其选材大多来自日常生活,情感真挚动人。通过对其感怀诗的讨论,有助于我们了解清代桐城闺阁诗人的日常生活,并能认识到姚凤翙感怀诗意象丰富、含蓄蕴藉和语言质朴、诗情凄苦等艺术特色。
姚凤翙;感怀诗;情感
明清时期桐城文学,除了桐城文派,诗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形成“桐城诗派”。桐城诗歌的繁荣,离不开方、姚、马、左、张等几大家族的兴盛,其中这些家族的女性诗人功不可没。她们的异军突起,既有家族文化传统的原因,也有时代发展的原因。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当时的社会环境为女性阅读、书写提供了宽松的舆论氛围,甚至有人提出“女人识字,便有一种儒风,故阅书画,是闺中学识。”[1]71另据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称,中国古代女作家近4 000人,而明清时期即高达3 750人,其中清代女作家尤盛,约3 500余家,“超轶前代,数逾三千”[2]5可见,桐城女性诗人的兴盛也绝非偶然。其中麻溪姚氏是桐城的文化望族,诗歌作为姚氏最为重要的文化内容之一,人才辈出。姚鼐十一世祖姚孙棐,是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进士,明末清初遗民诗人,育有八子、三女,或取功名,或得文望。姚凤翙是姚孙棐的次女,字季羽,又字梧阁。凤翙“幼从其伯母方太夫人受业,即世所称为‘清芬阁’者”[3]218,方维仪“教之以《内则》、《女训》,琚瑀珩璜之节,以暨经史、诗赋、书画之学”[3],所以姚凤翙“博经史,善吟咏”[3],生平“为诗甚富,然雅不蓄稿,存者什之一二”[3]。姚凤翙卒后,其夫方云旅不忍其妻文才泯没无闻,编有《梧阁赓噫集》传世,并请潘江为之作序,可惜诗集遗佚不存。姚凤翙之诗在《龙眠风雅续集》中有所收录,共71首。考察姚凤翙留存的这些诗歌,题材涉及到生活的诸多方面,但篇数最多的是感怀诗,抒发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情怀。
姚凤翙之所以写了大量的感怀诗,一方面因为姚氏历代有吟咏“感怀诗”的先例,作为后人常常会效仿祖辈;另一方面,姚凤翙“早生二子,皆殇”[3],一个经历过两次丧子之痛的母亲,再加上自己“性善病”[3],丈夫又常年在外,所以格外的多愁善感,情怀满腹。人生中或景或物或事,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或欢欣愉悦,或悲凉无奈,或闲情逸致,都能化作一首首触人心弦的诗歌。她的感怀诗的内容也很丰富,主要有为三个方面。
(一)常年思夫的怨言
中国古代社会的生存格局通常是男主外、女主内,作为妻子,感情往往处在矛盾困苦之中,既希望丈夫能在外求取功名,以光耀门楣,又为自己独守空房,不能与丈夫长相厮守而感伤哀叹,姚凤翙也处在这样的无奈的境地。丈夫方云旅“饥驱四方”“常游吴越”[3],为了生计,他常年在江南一带或为官、或游幕、或教书,留下妻子独居在家。姚凤翙长期孤身一人,心中对丈夫自然有不尽的思念甚至怨言。
1.感时生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一些团圆的节日里,形单影只的诗人往往更容易生发相思之情,希望远方的亲人早日归来。而在七夕这个夫妻团圆的节日里,分隔两地更是残忍,姚凤翙便写了两首《七夕》:
其一:瓜果庭前设,焚香乞巧丝。晚风鸣乱木,新月带疏离。
天上已欢聚,人间尚别离。初秋无雁度,何处寄相思。
其二:去岁兹辰两地思,又看牛女赋佳期。算来天上多欢会,翻是人间好别离。
何处金樽花下酒,谁家玉笛月中吹。闲观女伴陈瓜果,针线慵拈乞巧丝。
天上长年分离的牛郎织女在这一天姑且能相会,但人间尚在别离,更衬托出别离的漫长和相思的悲苦。初秋的时候,大雁飞往南方,满满的相思该由谁来寄送呢?一年又一年这样的分别,还没天上的欢聚多呢。女诗人的相思之苦从“闲”、“慵”两字一览无余,相聚的日子没有丈夫的归来,自己是闲散的,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
2.借物抒怀
姚凤翙作为闺阁诗人,活动范围有限,视角也相对狭窄,除了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外,莺歌燕舞、草木虫鱼等这样一些自然界的万物常常见于笔端。
如《社后燕不辞巢》:
剪剪金风足稻梁,当归犹恋旧茅堂。清波冷掠芙蓉绿,翠羽香飘桂蕊黄。
有意长同人缱绻,多情不逐世炎凉。梧桐寒雨敲闺梦,惊听呢喃绕画梁。
金秋时节,当是燕子南归之时,但多情的燕子却如同情意深厚的人恋恋不舍。诗人寒夜醒来,唯有燕子相伴,孤独之情可见一斑。这样的孤独煎熬在《篝灯闻蟋蟀声》也很典型:
挑尽寒檠月侧轮,空阶絮语伴愁人。机床几度催梭急,客枕无端唤梦频。
蟋蟀的欢快时光更见自己的悲凉之情。
还有《枕上闻雁》:
露下西风寒气侵,征鸿嘹呖度前林。一声惊破三更梦,万事都归五更心。
病骨支离秋更剧,贫来俯仰力难任。欲笺幽恨传双翼,只恐愁多雁不禁。
孤枕之上的姚凤翙,听到秋雁南飞响亮而凄清的叫声,想到在外的丈夫,想到病中的自己,想写点书信以寄情思,只是怕愁苦太重,大雁都承受不住。这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着曲同工之妙。
3.触景生怨
这里的景并非壮丽的山峦大地,也非浩荡的江河湖海,更多的是闺阁之中便能充分感受到的春花秋月、风霜雨雪和晨午暮夜等时令景物。不同的季节和气候,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微妙的影响,尤其是春秋两季充满了变化,女性诗人会产生莫名的忧愁和感伤的情绪。所以春恨秋愁往往成为姚凤翙抒发闺怨情绪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情感。如《春寒》:
寂寂春荫锁绿苔,满天风雪逼人来。柳颦翠黛愁难放,花抱芳心冻不开。
题柱马卿何日逐,蔽裘苏子几时回。寒侵病剧唯高卧,寥落空嗟岁月催。
这首诗写于春寒料峭的早春之时,“满天风雪”之下,绿苔被锁,柳枝难放,花骨朵也无法绽开。“题柱马卿何日逐,蔽裘苏子几时回”两句借司马相如和苏秦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在外忙于功名的丈夫的怨言。类似的怨言还有“莫向朱门争斗力,聊依蓬户稳栖身”两句,表达了自己宁愿选择居住在陋室里其乐融融,也不想为了富贵之家而独守空房。
这一类是诗歌,还有《春怀》《秋怀杂咏》《春归》等。
(二)久病孤独的自怜
因为姚凤翙体弱多病的缘故,难免会产生一些悲观低沉的情绪,心理会出现忧虑和孤独感,加上丈夫又长期不在身边,这些负面长期积压的情绪难以难以宣泄,所以只能通过诗歌来袒露苦闷之情。
如《初度感怀》:
四十韶华掷,蹉跎误此生。一身空有病,百事总无成。
惹恨花徒放,惊心鸟自鸣。称觞怜稚女,娇慧解怡情。
人到中年更易感慨人生,四十岁的姚凤翙在这首诗中哀叹光阴蹉跎,表达了因多病而觉一事无成的人生遗憾,只有酒和善解人意的稚女能给自己带来一丝快乐。
又如《病中述怀》:
百结迥肠脉脉情,盈盈皎月对凄清。惊风百叶啼霜雁,和我长吟到五更。
病中的诗人尤显孤独,纵有脉脉深情,但在与孤月的遥相对望中徒留一片凄清。漫漫长夜能陪伴诗人的只有秋风、落叶和哀鸿,此情此景,诗人孤独和凄凉一览无余。
另外,孤守空房的寂寞空虚就像毒蛇一样缠着她,漫漫长夜是最难熬的,失眠似乎困扰诗人已久。比如《不寐》:
不寐漏偏永,敲诗降寸心。苦寒知露重,多病为情深。
落木惊风坠,残星带月沉。邻鸡深喔喔,好梦亦难寻。
无论初春还是深秋,夜晚的诗人总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起身只能与夜对话,孤独感从心底油然而起,关于情深多病、光阴易逝、离别之痛的感慨便难以抑。
(三)亲友交往的抚慰
在姚凤翙的感情世界里,虽然丈夫的参与不多,但并非是空白的状态,姚凤翙所嫁的方家也是桐城的文化大家族,家族中的上层女性常常“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以诗画作为沟通交流方式”[4]247开展一些家庭联吟唱和活动。她们能诗善文,“一家之中,祖孙、母女、婆媳、姊妹、姑嫂、妯娌,均系诗人、词人、文学家”[5]68所以,在这样的文学世家里,不仅家族内部的诗歌聚会频繁展开,呈现出“时时门内吟咏以为娱乐”的景象,而且已经大幅度地融入到桐城乃至更为广阔的诗歌群体之中。这样的传统使得姚凤翙能够在备受孤独之苦外,也能从与家人亲友的相处中带来一丝温馨和抚慰。
如《同叶妹夜话因忆同盟诸姊妹存亡聚散感赋一律,索诸姊妹和之》:
忆昔西园会,相期松柏心。沧桑更世事,存没念知音。
性懒居同僻,交疏情愈深。雁行何日聚,搔首一长吟。
这首诗是诗人与叶妹晚上聊天时回忆到姐妹们的存亡聚散和悲喜命运,有感而发,并希望姐妹们都和诗一首。
如《月夜过访八嫂江夫人》:
对景忆知音,携诗一过寻。敲门惊宿鸟,立月爱花荫。
烹茗赏新句,焚香弹素琴。论心未觉倦,雨露已沾林。
诗人访问八嫂江夫人,两人情趣相投,谈诗论词,弹琴品茶,彻夜未眠,但仍不知疲倦,表达了友人的可贵,知音的难得。
又如《和怀玉诗》:
忽惊双燕绕梁声,唤起离愁怨不平。目断盈盈春涨隔,连朝白发镜中生。
玉是姚凤翙的侍儿,她的过世让大家痛心,其亲族常有人写诗怀念,互相之间竞相唱和,姚凤翙也写了十五首唱和之作,以表达伤怀。《代玉答》是诗人站在玉的角度,来应和众人的怀念之作,也写了十五首。
(一)意象丰富,含蓄蕴藉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6]432认为这是文学创作的原则,具备了“隐秀”特征的作品,含有内在的美,方有不尽之“余味”。词人姜夔也说:“语贵含蓄。”含蓄会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让人回味无穷,而太过直白的诗歌则暴露无遗,缺乏余味。含蓄的手法有很多,比如托物、用典、隐喻等,姚凤翙最惯用的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她选取的意象大多为悲凉愁苦类,这和她个人久病、丈夫久离等原因导致的苦闷心境是分不开的。
1.风、霜、雨、露
这一组意象主要是自然现象,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自然界中不同的季节和天气变化可能都会促使人类产生某种情绪或者引起情感的波动,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风霜雨露都是自然界中普通而常见的现象,它们在姚凤翙的笔下也饱含情感。
“风”通常表现离愁别绪;“霜”一般有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和人生途路的坎坷等含义;“雨”是最常见表现愁苦的意象;“露”则象征着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作者选用这些想象时,大多是表现自己的心境之悲苦的。如姚凤翙的“晚风鸣乱木,新月带疏离”、露下西风寒气侵”、“芭蕉滴破三更梦,雨过西风彻夜寒”、“苦寒知露重,多病为情深”、“玉露金风透小窗,白蘋红蓼冷秋江”、“寒风酸病骨,春雨作秋声”、“不到仙山行暮雨,岂同凡质老秋霜”、“难染丹霞千尺色,徒凝玉露五更寒”等诗句都是通过描绘风、霜、雨、露中其一或者组合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忧愁困苦,而且多与“寒”字连用,通过写躯体的寒冷来表现内心的悲凉,其情其境让人的凄苦之感倍增,也为这样一个孤独的守望者而动容。
2.鸿雁、燕子、子规
这一组意象主要是鸟类。观的是天上之鸟,看的是自己之影,想的是内心之情。鸿雁是一种候鸟,秋季南迁,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在姚凤翙的诗中,因丈夫常年在外,所以作为信使的鸿雁出现的次数非常多,如“征鸿嘹呖度前林”、“初秋无雁度,何处寄相思”、“雁行何日聚,搔首一长吟”、“兰含嫩蕊枝枝并,雁写高天字字双”、“不识云山几百盘,经时空盼雁书难”、“欲寄愁怀少雁过,湖山春色定融和”、“催寄远书双去雁,惊回好梦一声蝉”、“惊风败叶啼双雁,和我长吟到五更”、“莫怅江天断雁鳞,愁多书到转愁人”、“欲笺幽恨传双翼,只恐愁多雁不禁”、“写就齐纨思更悠,欲凭鸿羽寄江州”、“目断岭云遥,不见鳞鸿信”这些诗句,无一例外都是通过鸿雁这一意象表现对远在他乡丈夫的思念,或初秋无雁,或雁书难盼,或愁多雁少,都表达了相思无法寄托,愁怀无处释放之感。
一个人的孤单往往在别人成双成对时显得尤为突出,即便是因结伴飞行的燕子也会让诗人羡慕不已,所以燕子也是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在姚凤翙笔下,这样因羡慕而相形见绌的伤感也不少,如“羡他燕子多情甚,双宿双飞迥自如”、“忽惊双燕绕梁声,唤起离愁怨不平”、“已憎庭树开连枝,又触离情燕一双”、“惊听呢喃绕画梁”等。
子规,即杜鹃,因其啼叫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所以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如“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在女诗人笔下,也有“殷勤好把啼鹃嘱,休唤春归唤客归”、“子规啼处百花阑,可惜春光病里残”这样的佳句,病在暮春,百花凋零,恰逢子规哀鸣,凄凉自然流露。
3.梦、薄衾、独枕
这组意象比较特别,都与夜晚有关,也都反应了诗人夜晚孤独感的强烈。梦除了表现迷离外,也常常说明现实不如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里出现的往往都是美好的,但一旦从梦中醒来,冰冷的现实让人倍感凄凉。如失去妻子十年的苏轼“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江城子》),还有亡国之君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在诗人笔下,也有很多类似的悲凉情境,“邻鸡声喔喔,好梦亦难寻”、“一声惊破三更梦,万事都归五更心”、“鸿声惊梦残灯照,薤叶生寒独枕倚”、“不成眠,相思梦杳”、“恨惊回好梦无寻处”、“梦破时,一阵秋风冷透帏”、“梧桐寒雨敲闺梦”等,都表现出漫漫长夜,孤枕难眠,好梦总是易醒,而醒来徒留悲凉。
薄罗、薄衾都代表夜晚的寒冷,这寒冷更多的不是夜晚身体上的冷,更多的是因为孤独或者其他原因而心里凄冷。如李煜在成为阶下囚之后才觉“罗衾不耐五更寒”,姚凤翙这样的夜晚颇多,“淅沥檐风透碧纱,薄罗不耐夜寒加”、“风透薄衾凉,秋来觉夜长”,但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太孤独吧,从“寂寞年来已惯禁,别离岂是怨孤衾”这一句便知晓。
纵观诗人常用的意象,均为愁苦范畴,类似的意象还有许多,如梧桐、落木、残红、残星等,都写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
(二)语言质朴,诗情凄苦
姚凤翙的感怀诗,语言总体是平实质朴的风格。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语言不事雕琢,但言简意深,情真意切。诗人善于运用简介朴实的语言表达孤寂凄苦之情,这在她的诗歌当中俯拾皆是。
如《春归》“华发惊添镜里丝,愁中岁月病中驰。殷勤好把啼鹃嘱,休唤春归唤客归。”前两句直言因心中愁苦,白发渐生,生病的日子无休无止。杜鹃鸟是一种催春鸟,日夜啼叫,催春降福,这是大家所期盼的,但诗人却一反常态,殷勤地嘱咐杜鹃鸟,让它唤回自己的丈夫,春天并不是自己希望看到的,因为春天的到来只会说明有一年过去了,徒增悲伤。
这样用质朴的诗句传达凄苦的诗情,在姚凤翙的诗歌中非常普遍,如“屈指光阴迅,伤心离别轻。”“花惜艳阳争并放,人偏憔悴为离居。”“梦魂常绕庭前雪,贫病谁怜咏絮人。”“寂寞年来已惯禁,别离岂是怨孤衾。”“强分栀子同心结,空写梧桐别怨诗歌”这些诗句都语言朴实,语意明晰,情感悲凉。
(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情和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基本要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在诗词中,常常没有单纯的风景,景中常常含情,情也常常寄托在景上,两者互为表里,相因相成,不可分离。在姚凤翙的感怀诗中,有不少触景生情的例子。这在前面章节中,已提到,类似的还有《秋夜》:
别恨惊心秋又阑,归期何事负无端。薄田收敛征呼急,病骨愁深经理难。
卜尽金钱人阻隔,烧残银烛泪泛澜。芭蕉滴破三更梦,雨过西风彻夜寒。
在万物凋零的深秋,本该是丈夫回归的日子,却不知何事而推迟。因身体多病而无法顾家,“卜尽金钱”也算不准丈夫回家的日子,“芭蕉”“雨”“西风”意象写尽了诗人心中的悲凉。
诗人云:“闲愁最苦”。姚凤翙便是这样的苦诗人,她闺阁之中的时光是无聊而孤寂的,但姚凤翙在孤寂之中写出来的感怀诗却有着不一般的意义。虽然姚凤翙感怀诗的视角主要还立足闺阁内,视野有限,涉及到社会、时代和政治的层面不多,缺少关注社会和民生疾苦等国家层面的宏阔题材,但她的诗歌呈现的是一种个人化创作,写个人的私情比较多,纯粹且深入,表达出了女性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能在狭窄之中开辟一个深邃的艺术世界,为朝着生活化、日常化的创作迈进做出了贡献。
另外,明清之前的闺阁诗很多是男性诗人所写,常表现闺阁女子的伤情别绪或者征妇思夫之情,比如王昌龄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还有些是男性诗人模仿女性的语气口吻来写,比如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但这些闺阁诗毕竟是男性诗人所写,是一种代言体,它总给人一种旁观者的感觉,难以得其真味。姚凤翙的感怀诗可谓抒写出了闺阁诗的本色,表现出了真实的女性情怀,在打破男性的创作路数方面体现了价值。
通过以上论述,总体可知姚凤翙的感怀诗,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韵律格式方面过多的牵绊,大多因情而抒,由感而发,从心底流到笔尖,流出了女性特有的柔婉细腻,在哀婉伤感的格调中表现出了一个女性最素朴最真切的真情实感。读之不免为之潸然,让人与之同悲,与之同苦。难怪潘江对其诗歌有这样的评价:“清真婉秀,别出机杼。即置之唐才媛如鲍君徽、张夫人诸集中,何多让焉。”[3]这是对其诗最中肯的评价。
[1]卫泳,悦容编.“博古”条,见[清]虫天子《香艳丛书》(第一集卷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71.
[2]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自序(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
[3]傅瑛.明清安徽妇女文学著述辑考[M].合肥:黄山书社,2010:218.
[4]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M].李志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47.
[5]郭延礼.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J].文学遗产,2002(6):68.
[6]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432.
Discourse on the Emotional Poetry of Yao Fenghui
GAO Ning
(Depart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Tongcheng,Anhui 231400)
Yao Fenghui tongcheng woman poet of qing dynasty,her emotional poetry takes the most number of her retained poetry.its content is mainly about perennial thought of sad,lonely long illness self-pity and comfort from family and friends.The material comes from daily life,the emotional sincere and moving.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poem,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daily life of the poets of the qing dynasty tongcheng,and can help us to realize that Yao Fenghui's poetry is rich in imagine and is inplicit and it has plain language and feels miserable.
Yao Fenghui;emotional poetry;feeling
I06
A
1671-9743(2017)02-0098-04
2017-01-16
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明清桐城闺阁诗人研究”(SK2016A0916);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大学语文”(2014gxk096)。
高宁,1984年生,男,安徽桐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桐城派与桐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