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超煜
武昌理工学院
我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研究
汪超煜
武昌理工学院
我国农业国际贸易一直处于发展中,但是发展的速度并不算快,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现状,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建议:完善我国农业保护政策;优化我国农业产品结构。
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研究
我国的农业贸易在我国国际贸易中一直保持着稳定发展的势头,农业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贸易平等的需求。贸易平等是指贸易双方在相互尊重与信息透明的基础上,通过沟通对话形成互惠互利的贸易关系,并旨在实现贸易成员之间的平等性。国际市场通过调整各贸易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贸易平等化的落实。
1、贸易壁垒对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
很多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市场环境,会对进口的农产品收取高额的关税,这样可以尽可能的减少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领土,同时对于已经进入本国领土的产品,由于高关税或者其他税收的原因,也会导致那些进口产品的成本提高,售价也会增加很高,不利于进口农产品的销售。这种途径本身就是不公平不平等的。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本土农产品的销售和贸易,这样的行为扰乱了进口农产品市场,损害了进口农产品国家的利益,并且会通过高税收来抑制农产品进口国家的积极性,让她们考虑到成本之后知难而退。这种通过高额税收来击退进口农产品进口国家的行为,短时间是看不出有什么危害的,短时间毕竟可以抑制进口产品在国内的蔓延,但是国内农产品缺乏竞争其实是不好的,农产品的质量和发展都得不到保证。因此,在多边谈判中,世贸组织限定了世界各国关税的总额,这就导致很多国家需要采取除关税之外的绿色壁垒等调控手段,以此来保护本土农业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的阻碍也越来越凸显,包括海关部门制定的直接非关税壁垒,也包括非海关部门制定的非关税壁垒。通常海关会通过进口许可证、农产品配额限制方式来直接控制进口农产品的总额,而非海关则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卫生和质量检查,并辅助社会、技术和进口押金等手段来间接控制进口产品。贸易壁垒是与贸易平等化原则相背离的,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国际贸易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2、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慢
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他洲际、国家相对较少,基本在其他国际没有什么市场份额,这种单一途径的出口市场也阻碍了我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的多元化。从改革开放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国家集中在亚洲地区,所占的市场份额达到了接近四分之三,近些年虽然一直在下降,却依旧保持着市场主导地位,这种情况是我国出口农产品价格能够保持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我国在比如欧洲,非洲等地区国家的市场占比从改革开放一直在稳定增加,虽然增速不强,但是稳步提升,这也说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已经在逐步的多元化发展了,这种发展模式对于降低贸易风险、促进农业贸易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3、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欠缺
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停留在小规模的生产状态,劳动力缺乏,生产的效率也不高,由于农村土地被征收,土地减少,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升以及人民币逐步升值等,造成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劳动力也只剩下中老年人,中国农业的也不高,这些情况都在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也是我国农业竞争力偏低的原因所在。在中国农产品出口中,总体上技术含量低、传统产品多、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弱、出口农产品的种类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有规模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无法适应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很多农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的前列,但是却缺乏竞争力。
1、完善我国农业保护政策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点问题,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必须根据国际国内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化趋势,探索建立农产品国内生产与进口稳定衔接机制,有效调控进口,避免进口农产品对国内生产和市场形成冲击;建立和完善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利益的农产品进出口支持政策体系,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强化进口管理;建立健全外资准入和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报告和安全审查机制。
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农业标准制定,以及动植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生物能源、气候变化等涉农国际谈判与协作,进一步开展区域和双边贸易谈判,促进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规则,进一步改善中国农业发展的国际环境。[1]
2、优化我国农业产品结构
我国的农业发展目前仍然属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农业发展并不完善,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很低下。因此,要发展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优化我国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加大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高科技投入,运用先进的生产模式来为过我农业国际化发展提供基础。
[1]姜南.中国农业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当代经济,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