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丽,李 明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铸造共产党人理想信念需要科学把握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
蔡正丽,李 明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各类社会思潮竞相角逐,能否科学把握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铸造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需要科学把握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全力破除在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理解上的功利化、虚无主义化、实证主义化、片面化、庸俗化等思想误区,进一步从经典文本、理论整体、理想信仰、价值追求、实践生成、问题解决等维度上探索共产主义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共产主义;共产党人;理想信念
当前国际右翼势力常以否定、诋毁、污蔑共产主义为能事,诸如布热津斯基的“共产主义大失败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等甚嚣尘上,“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全球叫嚣,都把批判矛头直指共产主义。这些反对共产主义的思潮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认为共产主义与当今现实已经格格不入,是一种脱离现实需要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信仰。西方国家某些左派思想家,诸如齐泽克、巴迪欧等人虽然主张维护共产主义的价值,但他们更多地只是将共产主义视为一种激进的政治话语,并没有厘清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从而揭示出共产主义的实践性特征。从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情况来看,包括部分共产党员在内的相当一些人“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8页。,甚至有的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一思想现状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在理论上没有科学地把握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科学把握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破除西方右翼势力对共产主义的攻击,弥补西方左翼学者共产主义观的缺陷,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对于铸造我们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更好地坚持“四个自信”,特别是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纵览社会主义建设史,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在对共产主义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上确实存在不少偏差。斯大林在1939年宣称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并“正向共产主义进军”。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建设共产主义论”,后继的勃列日涅夫等人并没有对此合理纠偏,戈尔巴乔夫更是以所谓的“新思维”否定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可以说,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一直被前苏联领导人错误地理解了,这也是社会主义前程之所以在前苏联被葬送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也曾对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存在过误读或误判,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诸如“穷过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实践上的失误与挫折,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各类社会思潮竞相角逐、多种价值观念粉墨登场,其中反马克思主义、反共产主义的思潮不绝于耳。 邓小平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作为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深入研究共产主义,深刻解答好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这一问题,消除社会上对共产主义的各种误解,着力破除诸多割裂和扭曲,清除种种谬论和思想误区,才能在全社会更好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铸牢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4页。。对于共产主义与现实关系的认识也是如此,我们目前在理论上并不能穷尽二者的关系,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对二者关系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需要破除当前在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理解上的多种误区并揭示其错误本质。这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一是功利化误区——极其“物质化”地理解了共产主义,认为只有当共产主义能为现实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推动GDP增长,甚至为个人牟取私利的时候,它才有价值、有意义,它才会与现实有联系,否则两者之间就没有什么真正的关系。殊不知,共产主义并不是我们所能用来直接充饥的“饼”,也不是拿来即用的“物”,而是共产党人奋斗的“路”、引航的“灯”,迷失了这条“路”、没有了这盏“灯”,共产党人就会得精神“软骨病”,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二是虚无主义误区——理想是激励人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如今理想虚无化或“矮化”的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对远大的理想往往失去追求的动力和坚持的毅力。某些人认为共产主义“虚无缥缈”,只求活在“当下”,误把“今朝有酒今朝醉”看成“真实的生活”。其实,虚无主义是一种拒绝历史、逃避现实、封闭未来的错误思潮,它与共产主义继承历史、关注现实、面向未来的博大理论情怀、卓越的实践精神是无法相容的。三是实证化误区——貌似以 “用事实说话”的方式,罗列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负面现象来“证伪”共产主义,是貌似用科学的“讲究实效”的方式急于求成地为共产主义描摹具体的“线路图”和生动的“肖像画”。对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对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的理解决不能像对待自然科学或某些实证科学那样讲求所谓的“实证化”,而刻意地运用表格图示、证明公式、量化标准去加以探讨和研究,否则就会窒息共产主义思想的活力,也容易造成共产主义运动发生方向性的偏差,从而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四是片面化误区——共产主义是一种成体系的学说、一种现实的运动、一种有待于实现的社会制度、一种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一种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社会价值目标等所组成的思想与实践的整体。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并不是从多维视角上来全面地理解共产主义和把握它的整体性,而是常常局限在某一方面,割裂了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与高级阶段等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容易走向片面化的误区。五是庸俗化误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深刻地指出:“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过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页。。但目前社会上总是有人抛开“集体财富充分涌流”这一物质基础,脱离“各尽所能”这一前提条件而妄谈“按需分配”,并庸俗地认为所谓的“按需分配”就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其实这种“按需分配”观是一种典型的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的懒人哲学,它不仅无法实现,而且还会成为阻碍现实发展的思想障碍。
纵观上述五种误区,其本质上都是在否定共产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该规律说到底是人类活动的规律、人类生产实践的规律,表现为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离开了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历史规律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载体和发挥作用的场所”*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性体现为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共产主义的科学性,一方面体现为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又体现为理想、运动、制度、社会形态、社会价值目标等多方面的整体统一。无视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客观性和特殊性,漠视人在历史发展面前的目的性、能动性、选择性和前瞻性,不能从共产主义本身所包含的多维层面和丰富内容上来有效揭示共产主义的科学性,就会在社会历史观上错误地坚持唯心论,教条地秉持机械唯物论,其从本质上无非都是在否认共产主义的科学性,动摇人们的共产主义理想,颠覆人们的共产主义信仰。
如何走出误区?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将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科学地揭示出来,以正视听。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错综复杂,我们必须从多层面、多方面或多维度去完整梳理,进行全面审视和探讨。
1.文本分析维度:经典作家如何看待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共产主义不应是“确立的状况”,而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④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11、185页。,它不是莫尔描绘的“乌托邦”,不是康帕内拉笔下的“太阳城”,也不是傅立叶所期待的“法郎吉”,而是贯穿在“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④的实际行动中。正因如此,“共产主义者”又被马克思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列宁曾形象化地指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这说明共产主义的实现离不开现实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政权的保障,它的现实性更具体生动地体现在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曾指出,共产主义将实现“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⑥,因而共产主义从来就不是脱离人及其现实生活的遥不可及的梦,它的实现必须要依赖人及其实践活动才能完成。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共产党人最平凡的个体革命实践活动也是构成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的微观组成部分,当下每一名共产党人所从事的具体历史活动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都与共产主义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决非是与之无关的私人活动和纯个人行为,也正因此,共产党人理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行为让群众感受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
2.理论整体维度:共产主义是一条由理论通向现实的道路。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整体性的特征,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也是一块“思想整钢”,它主张实现的共产主义,要在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指导下,以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为动力、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为支撑,通过坚持不懈的共产主义现实运动,才能逐步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8、269页。。作为确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确实离我们还比较遥远,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也还相当漫长,甚至荆棘丛生。但作为一种成熟的理论和崇高的理想,它却不是被用来供奉的,而是要用来切实指导和指引“现实的运动”。当然,在这种理论和理想指导与指引下的“现实运动”也并非都是腥风血雨的。我们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这场由理论通向现实的伟大的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理想信仰维度:共产主义者既要创造未来又要扎根现实。一般认为,理想更多地侧重于现实层面的追求,信仰则主要指超越现实而偏重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倘若撇开具体语义分析差异,共产主义理想与共产主义信仰在通常语境下是可以通用的,都表示为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对共产主义必然实现充满信心,并愿意为之努力奋斗。作为共产主义者必须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但同时又必须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不尚“空谈”,讲求“实干”。共产主义信仰之所以被称之为科学的信仰,就是因为它不仅包含着“现实的因素”,更在于它并不“玄奥”“空洞”,而总能与时代精神相贯通并转化为具体现实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动力。现今,当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遵守党规党纪,主动按照 “两学一做”要求,自觉反对形形色色的特权,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四风”的侵袭,自觉贯彻人民利益至上时,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已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被实践着,就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践行着。
4.价值追求维度:“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成为现实社会的价值范导。 “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最根本的价值目标,它与当前中国共产党人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在价值理念上具有一致性。从政治立场上讲,“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人民群众,从生活角度看,也是指每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而其中的“本”,既包含着与时代相适应的权利、需要等阶段性价值目标,也指向“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根本性价值目标。当前我们党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方针、政策,都在实践上一步步地向着这个价值目标挺进。但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式、程度、内容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相应变化。共产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价值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推动现实社会发展的价值范导。
5.实践生成维度:现实是迈向共产主义的通道。恩格斯曾指出:“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②。因为现存是一个既定的、僵化的定在,现实总是承接着历史,并向未来敞开,它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或者说现实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建基于现实发展之上的共产主义也是要在实践中逐渐生成的。倘若脱离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来看待共产主义,我们就容易被诸如“共产主义大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等错误思潮所蛊惑,这些所谓的理论无非都是要证明共产主义已经失败,完全失去了现实的意义,但炮制这些所谓理论的“大思想家”们不仅没有理解什么是“现实”,更不懂得“现实与实践生成”之间的深刻关系。另外,我们也要批判诸如“不要行动,思考就好”的共产主义观、“共产主义的幽灵说”等论调*[美]约瑟夫·格里高利·马奥尼:《既不行动亦无思考——评<解释共产主义:从海德格尔到马克思>》,毛建平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4期。,这些论调虽然不直接否定“共产主义”这一概念,但脱离了人的具体实践活动,抽象地谈论共产主义的“生成”问题,最后无非将共产主义幻化为“激进的话语符号”或无法真正现实化的“幽灵”。上述各种思潮和论调的共同错误之处就在于,它们都没有科学把握住共产主义的实践生成性特征,更不理解迈向共产主义的通道恰恰就奠基在“现实”的实践之上。
6.解决问题维度:不断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与共产主义的逐步实现是一个统一的历史过程。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有人对共产主义产生怀疑,与其不能正确地看待当前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与矛盾有关。这些人往往机械地将现实社会中的“假丑恶”与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真善美”加以简单地比照,进而要么对现实悲观失望,要么指责共产主义过于理想化而陷入“虚幻”。其实,“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即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当下我们必须承认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领域确实客观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矛盾,甚至有些社会矛盾还有激化的可能,但正是因为存在大量问题与矛盾,我们才更要不断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切实贯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体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通过不断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步加以解决,从而使我们迈向共产主义的步伐更为坚实有力。
理论与实践总是存在矛盾的。任何理论包括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对社会与时代问题的解答,不可能只在理论范围内兜圈子,也不可能依靠思辨方式得到解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虽然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并不神秘,但若脱离人的实践,脱离当代社会主义实践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想把两者关系搞清楚、弄明白,则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实践维度相对于理论维度而言是具有优先性的*参见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4页。,这种实践维度上的优先性启发和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这种认识不能囿于理论层面的说明和解释,对其解答终究将在人类社会实践中逐渐展开,在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具体呈现。
当然,共产主义毕竟属于未来的社会形态,客观上它的实现还需要很长一段历史过程,但我们决不能因其“遥远”就放弃。所有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只要走对了路,就不怕路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6页。。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与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是相联结、相贯通的。目前对于我们当代共产党人来说,既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矢志不移地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奋斗,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因此,当每一名共产党人在不断深思、追问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的时候,都应对工作多一份敬业,对社会多一份责任,对国家多一份担当,以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投身到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去。
[责任编辑:宋协娜]
本文系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日常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当代中国社会幸福观研究”(项目编号:AHSKY2015D10)、安徽省高校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项目编号:Szzgjh1-1-2016-3)的阶段性成果。
蔡正丽,女,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安徽新华学院思政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李 明,男,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D6
A
1002-3909(2017)01-00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