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超然(集美大学 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由《四库全书·则堂集》总目提要看家铉翁的创作与思想
廖超然
(集美大学 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四库全书·则堂集》总目提要记叙了家铉翁的文学创作及学术思想,通过对总目提要的分析,可对其思想与创作有所了解:他的文学研究以解读史书《春秋》为主;他拒署降诏,铁骨铮铮,从其诗文中可看出他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操;他是宋季最早将陆学带到北方的学者,他的学术思想宗陆兼朱(即陆九渊与朱熹),是北方学术圈和会朱陆思想的先驱。
《四库全书·则堂集》;家铉翁;创作;思想
咏梅佳句“非香之香,非色之色。伴我孤吟,风清月白。”(《则堂集·墨梅》)[1](P1188)是南宋遗民诗人家铉翁的著名诗句,诗咏墨梅香色两绝,陪伴作者遥想故国,映射出作者“风清月白”的高尚人格。家铉翁(1213-1298),号则堂,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以荫补官,曾官至常州,政誉翕然,累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德祐二年(1276)元兵围临安,丞相吴坚、贾馀庆檄告天下守令以城降,惟家铉翁拒署降诏,后做祈请使往上都觐见元世祖。元朝尊其高官,他义不事二君,被羁留北方十九载,年逾八十始得放归。
家铉翁一生跨越宋元两朝,经历坎坷,节行高尚。《宋史》有《家铉翁传》,节选如下:
家铉翁,眉州人。……政誉翕然。……闻宋亡,旦夕哭泣不食饮者数月。大元以其节高欲尊官之,以示南服。铉翁义不二君,辞无诡对。……乃以《春秋》教授弟子,数为诸生谈宋故事及宋兴亡之故,或流涕太息。……又数年以寿终。
本传记载了家铉翁的为官信息与宋亡后的凄苦生活,但对其文学造诣提之甚少,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有《则堂集》六卷提要一文。四库馆臣曾对所采纳的书籍分别编写内容提要汇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部总目提要既是目录学著作,又是文学批评著作,现引《则堂集·总目提要》(下文简称《提要》)全文如下:
宋家铉翁撰。铉翁喜谈《春秋》,尤喜谈《易》。其《河间假馆诗》曰:“拟从诸君豫乞石一方,他年埋之冢前三四尺。上书宋使姓某其名某,下书人是西州之西老缝掖。平生著书苦不多,可传者见之《春秋》与《周易》。”然《春秋详说》,至今尚有刊本,已别著录。其说《易》之书与其文集二十卷,则已全佚。惟《永乐大典》收其诗文尚夥。谨裒合排比,以类相从,厘为文四卷、诗词二卷。核其所作,大半皆在河间,而明神宗时樊深撰《河间府志》,已不能采录,则其佚在万历前矣。铉翁隶籍眉山,与苏轼为里人。故集中如《文品堂记》《养志堂记》《志堂说》《笃信斋说》《跋太白赏月图》《和归去来辞》诸篇及《豌豆菜诗》,自注间或称述轼事迹。广汉张栻亦其乡人。故《敬室记》首亦概然於南轩之学渐昧其传。然其学问渊源,则实出金谿,观集中《心斋说》《主静箴》诸篇,可以概见。故其持论浸淫於佛氏。其说《易》亦惟以先天太极研思於虚杳之中。而《尊教堂记》一篇,至援陆九渊之言以三教归一立说,尤为乖舛。顾其立言大旨,皆归於敦厚风俗,崇奖名教。随事推阐,无非以礼义为训。原未尝滉漾恣肆,如明代姚江之末流。其词意真朴,文不掩质。亦异乎南宋末年纤诡繁碎之格,尚为多有可取耳。且迹厥生平,上虽不及文天祥,而下比留梦炎辈则皭然其不侔。零篇断简,以其人重之可也。
这篇《提要》主要围绕家铉翁的文学著作、学术思想及生平展开介绍。开篇以《河间假馆诗》为例,介绍“铉翁喜谈《春秋》,尤喜谈《易》”,并论述了著作收录与创作情况:“《春秋详说》,至今尚有刊本,已别著录。其说《易》之书与其文集二十卷,则已全佚。惟《永乐大典》收其诗文尚夥”,“厘为文四卷、诗词二卷”,“核其所作,大半皆在河间”,此其一。其二,介绍家铉翁的学术思想,“而《尊教堂记》一篇,至援陆九渊之言,以‘三教归一’立说,尤为乖舛”,指出家铉翁服膺陆学。其三,赞扬家铉翁高尚的民族气节。笔者拟从家铉翁的文学创作与学术思想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文学研究以解读《春秋》为主
《提要》曰:“然《春秋详说》,至今尚有刊本,已别著录。其说《易》之书与其文集二十卷,则已全佚。惟《永乐大典》收其诗文尚夥。”据今考证,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则堂集》六卷,其著《春秋集传详说》三十卷、《则堂文集》二十卷及其他说《易》之书均全佚。今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则堂集》六卷来看,保存诗二卷、文四卷。《彊(强)村丛书》辑为《则堂诗馀》一卷。词存三首收于《全宋词》中。
《提要》亦曰:“铉翁喜谈《春秋》,尤喜谈《易》”,尤斿认为“《春秋》与《周易》是家铉翁用力最多的两部经典”。[2](P413)家铉翁对《春秋》的研究有以古鉴今,砥砺志节之意,“以诛乱贼而始,以诛乱贼而终”,在南宋亡国后,他仍“以道自任,不与世变俱迁”(《送杨善长序》),[3](P728)在羁北期间为弟子讲授《春秋》,“数为诸生谈宋故事及宋兴亡之故,或流涕太息”(《宋史·家铉翁传》),其爱国情操令人潸然泪下。
元二十一年(1284),家铉翁完成《春秋集传详说》三十卷,该书“以《春秋》主乎垂法,不主乎记事,其或详或略、或书或不书,大率皆抑扬予夺之所系”。[4](P516)节引《春秋集传详说·序》如下:
《春秋》,非史也。谓《春秋》为史者,后儒浅见不明乎《春秋》者也。……其尤无忌惮者,至目《春秋》为断朝报,以此误天下后世,有不可胜诛之罪,尤其不明圣人作经之意,妄以《春秋》为一时记事之书也。……史者备记当时事者也,《春秋》主乎垂法不主乎记事。……铉翁早读《春秋》,惟前辈训说是从,不能自有所见。中年以后阅习既久,粗若有得,乃弃其旧说。益求其所未至明。……参稽众说而求其是,众说或尚有疑,夫然后以某鄙陋所闻,具列于下。如是再纪,犹不敢轻出示人,将俟晚暮,辑而成编,从四方友旧,更加订正。
这篇序端谨有度,论辩有力,充分体现了家铉翁尚理善议之特色,即提要所云“皆词意真朴,文不掩质亦异乎南宋末年纤诡繁碎之格”。“《春秋》,非史也。”开篇即以雄辩之言匡正《春秋》为史之说,后花大量笔墨辨别《春秋》与史之不同,指出“《春秋》主乎垂法,不主乎记事”、“尤其不明圣人作经之意,妄以《春秋》为一时记事之书也”、“宏纲奥旨绝出语言文字之外,皆圣人心法之所寓,夫岂史之谓哉!”质朴厚重,层次井然,气势浩荡,观点论据相继而出以揭示《春秋详说》的旨归。家铉翁亦在序言中描述了他读《春秋》的过程:“早读《春秋》,惟前辈训说是从,不能自有所见。中年以后阅习既久,粗若有得,乃弃其旧说。益求其所未至明。”从早年“不能自有所见”到中年“略有自己见解”,但“益求其所未至明”、“参稽众说而求其是,众说或尚有疑”,直至“将俟晚暮,辑而成编,从四方友旧,更加订正”,足见其治学之严谨。
(二)诗文创作中高尚的民族气节
《提要》言:“迹厥生平,上虽不及文天祥,而下比留梦炎辈则皭然其不侔(留梦炎,浙江衢州人,字汉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汉奸之一)。”明代瞿佑《归田诗话》言:“《咏家铉翁》诗,而知表持身之节。”作为宋亡之际的政治家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学家,家铉翁的爱国精神在南宋亡国之际表现得尤为突出。据闫雪莹《亡宋北解流人诗文研究》指出“其诗文基本作于北流期间”,[5]与《提要》所言“核其所作,大半皆在河间”一致。在河间软禁期间,家铉翁生活孤苦困顿,以做诗文自得其乐,常托物言志以抒发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如其《题梅竹图》:“余家乎岷山之下兮,有梅萧萧,有竹森森。今泊乎瀛之野兮,秋草萋萋,黄沙冥冥。……梦不可即兮,聊因其是而记其真。……吾独想其岁寒之心。”(《则堂集》卷六)全文拟诗经笔法,以梅竹自况,连用叠词“萧萧”“森森”“萋萋”“冥冥”,语调悲伤哀婉,“梦不可即兮,聊因其是而记其真”,表现了他对故国的追忆,“吾度想其岁寒之心”,突出他的孤身清冷。
又如《寄江南故人》:“曾向钱唐住,闻鹃忆蜀乡。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唐。”(《则堂集》卷六)首二句极言其对亡国故土的思念,尾二句述说自己唯在梦中才可归故乡,将梦境融于现实之无奈以倾泻亡国之悲,达到亡国诗的最高境界。作为家铉翁的代表诗作,清贺贻孙《诗筏》评其“情真语切,意在言外”,傅璇琮赞其“堪称宋遗民爱国诗代表作”,[6](P449)郭绍虞誉其“不减唐人”。[7](P195)
再如《和归去来辞》:“归去来兮,天涯万里将安归。……哀天寳之末造,世日降而日非。……归去来兮,余胡为乎逺游?……巳矣乎!锺仪拘而获释,解扬踬而得全。……天运周星而必复,明年其归尚奚疑!”(《则堂集》卷六)则集中展现了他羁北时复杂的心理活动。词中既有亡国后对昔日朝政腐败的反思,也有对自己大节不亏的欣慰,还有他归乡信念的坚定。诗中列举四位爱国志士流寓异国,历经千辛终于得还的事迹:钟仪受虏困多年不忘故土,获释归楚;解扬对国家的守信赢得敌方尊重,获赦以归;苏武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获释回汉;朝散郎先忠宣公不沾恩凡十五年,归而仅复所贬。铉翁之爱国情操岂不如是哉?田丽雅在《南宋词中的英雄气研究》一文中提到:“南宋词坛存在着一群爱国志士,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在面对民族危亡时,创作出了一首首振奋人心的词作,使整个南宋充裕着一股豪杰壮志般的英雄气。”[8]
家铉翁“立身本末,亦宋季之铮铮者”,[9](P167)他与文天祥的交游在南宋爱国史上堪称佳话。据考文天祥曾受过铉翁“拒不署名”事件的影响。铉翁拒签降诏时,文天祥正出使元营,闻知此事后赋诗自壮:“山河四塞旧瓯金,艺祖高宗实鉴临。……此后方知枢密事,从今北地转相惊。”(《则堂二首》)诗中“枢密”即指家铉翁,文天祥由衷钦佩铉翁在一片败降声中忠贞不屈的高尚节行。文天祥之长妹懿孙之夫孙栗抗元不幸遇害,懿孙入官为奴,家铉翁闻之,“倾橐中装赎出之,以归其兄璧”(《宋史·家铉翁传》)。至元十六年(1279),文天祥第二次被元朝押解北上,经河间府与家铉翁相见,“宿其家,相对大哭,赋诗而去。”[10](P103)两位亡国重臣力挽宋室的铁血丹心令人动容。
《提要》言:“其学问渊源,则实出金谿,……而《尊教堂记》一篇,至援陆九渊之言以三教归一立说”,从中可看出四库馆臣认为家铉翁服膺陆学。但笔者认为家铉翁学源出朱(熹)陆(九渊)二家,宗陆兼朱。
关于家铉翁的学术渊源,他在《心斋说》曰:
余丱角时,受学于梁山贾齐乡先生。……自是以来,周游四方,请益于当世大老、派系之自武夷出者,虽诲诱谆谆不倦,而余犹有疑也。独于梁山先生在宿昔所言,涵泳省索,由少而壮而老,服膺弗失。虽不敢自以为有所得,而笃信之无所疑也。……于义理大端,始有所疑,中而释所疑,最后涣然粗若有省。每自念梁山先生所言自得而自信者,庶几在是乎?(全元文卷四〇八家铉翁二)
家铉翁家学渊源深厚,自小跟从父辈“周游四方,过庭讲习,一在义理”。[3](P757)文中所谓“派系之自武夷出者”指的是朱熹后学,“梁山先生”则是一位陆学学者,可见家铉翁对于朱陆两学都有接纳与吸收,只是对于朱学则“犹有疑也”,他更加偏厚于陆学,《宋元学案补遗》卷五十八就将他归入《象山续传》。
家铉翁以陆学为本,对陆九渊十分敬重。如他在朱、陆“无极太极”之辩中支持陆说;又如他在《尊教堂记》开篇即言:“陆象山先生,近世大儒也”,他对陆象山“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那段话的思想深表赞同,并阐述到“此心此理,四方上下,实无不同。岂惟圣人同之,智愚贤不肖,得诸天而有诸己,莫不皆同,但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全元文·卷四一〇·家铉翁四》)但他也无法避免陆学的矛盾,如他在《祭文蔚文》中言:“囿形宇内,莫贵者人,人所以贵,厥惟此心。形气有时而澌尽,心体湛然而常明。”在这里,他认为“形气”会“澌尽”,“心体”则可脱离人体“常明”,这一观念与陆学“心学”理念相矛盾。
事实上,在宋元更迭的特定历史时期,“朱、陆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交融和合的潜在可能性”。[12](P36)朱陆之学在全面而广泛的异同论争之后,出现了一股和会朱陆的理学思潮。就目前所知,先后将陆学带到北方的南方学者有家铉翁、吴澄等数人,而作为“宋季最早将陆学带到北方的学者”,家铉翁是“北方学术圈和会朱陆(即朱熹与陆九渊)的先驱”。[12]他虽批评朱熹,但也吸收了朱熹的某些观点,如他在《送穆秀之序》中勉励穆秀之:“近代晦庵朱子著《太极解义》及《易启蒙》等书,又所以推明周、邵二子之学,其书浩博不可涯。子勉读之,道在是矣。”并在结尾引用了朱熹的《中庸》。又如他对宋代《春秋》学作了修正,“在理学盛行的背景下,他的《春秋》学打上了理学的烙印。”[13]再如他在《雪庵记》中使用了朱熹“无极而太极”的观念等。这些行为都说明了家铉翁服膺陆学亦有兼顾朱学。
以上通过对《四库全书·则堂集》总目提要的分析,对家铉翁的思想与创作做了大致疏理。家铉翁的文学研究以解读史书《春秋》为主,文章尚理善议;诗文基本作于河间软禁期间,抒发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学术思想宗陆兼朱,是北方学术圈汇合朱陆的先驱。宋亡时家铉翁六十有四,他持节守志十九载,是亡宋祈请使中年龄最大,被扣留最久,又惟一得全节而归的使臣,令士林钦佩景仰。
[1]解缙,等.《永乐大典》全新校勘珍藏版:第4卷[M].北京:中国书店,2013.
[2]尤斿.国学知识全知道[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3]李修生.全元文[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4]永瑢.张岱年,徐复,等.《四库家藏》经部典籍概览(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5]闫雪莹.亡宋北解流人诗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傅璇琮,许逸民,等.中国诗学大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7]郭绍虞,富寿荪.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田丽雅.南宋词中的英雄气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5).
[9]江庆柏,等.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提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0]李鸿章,黄彭年.畿辅通志:第243-244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11]罗立刚.宋元之际的哲学与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2]魏崇武.论家铉翁的思想特征——兼论其北上传学的学术史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
[13]张尚英.家铉翁《春秋》学述论[J].儒藏论坛,2012,(00).
责任编辑:张 庆
Jia Xuan-weng’s Writing and Thoughts in the Outline of the General Category of “Complete Library in the Four Branches of Literature· Collection of Zetang”
LIAO Chao-ran
(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The outline of the general category “Complete Library in the Four Branches of Literature· Collection of Zetang” records Jia Xuan-weng’s writings and academic thoughts. It is concluded from the study that his academic study is mainly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He refused to sign the surrender letter. His patriotic sentiment is reflected from his poetry. He is earliest scholar who introduced the Lu theory to the north. His academic ideas are misture of Lu and Zhu and he is a pioneer of their philosophy in the north.
“Complete Library in the Four Branches of Literature· Collection of Zetang”;Jia Xuan-weng;writing;thought
2016-08-04
廖超然(1989-),女,福建邵武人,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1004—5856(2017)05—0067—04
I206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