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文,肖心莲,谷 军
(1.湖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2.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区域经济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洪 文1,肖心莲1,谷 军2
(1.湖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2.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创新创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战略和技术创新支持,区域经济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源、平台和机会,双方是互需互促的。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存在着短板,应注重其“道”与“术”的统一,组建多元化导师人才库,构建区域经济特色的开放课程体系,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立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来促进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区域经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近年来,创新创业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驱动的战略地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现阶段高校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和盛行,各大高校涌起一股创新创业的热潮。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但目前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状况并不太乐观。地方高校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反思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向应用型大学转型,通过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和转化科研成果,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建设当中来,经过创新创业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培养出一批“企业家”,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途径,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1]。
我国的区域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最大的因素,就是创新资源的不平衡[2]。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改变经济资源结构或产业结构的格局,必须从区域经济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高度契合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的各个行业和产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富有创造能力的新生力量。
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是培养了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可以更新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观念,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从而有效改变改变区域内的人才资源结构,提高劳动力、生产工具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优化或升级区域的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3]。
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战略和技术创新方面的需求,也为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生产技术的革新,导致职业岗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迫使地方高校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加快转型发展步伐,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还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实践平台和机会,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带来大好机会。
(一)理念定位不准
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内涵是培养受教者的创新精神、提升创新意识和培养实际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所实施的综合素质教育,重在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企业家精神,不局限于针对具有创业潜能的学生进行的技能性教育,不是只是培养企业家。
现阶段,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定位尚不明晰,没有把它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主体,而是将它分到例如企业管理这一学科局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沿袭传统的普通的办学形式,没有积极引入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没有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功利性的观念,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是成功企业家速成教育,倾向于培养出与社会岗位相匹配、相适应的“就业者”。显然,这些都是没有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核心内涵。
(二)师资力量不够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应该是开放性的、多方合作的教育模式,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然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面临着数量不足、专职不多、身份单一的尴尬局面。目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其它专业的教师兼任,如思想政治课教师、经济学或者管理类专业教师等;另一种则是由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上课,如学院的辅导员、团委的指导老师等。这些教师一般先经过短期培训,然后直接从事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排除这些教师也有是非常优秀的,但是普遍的存在短板:缺乏深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并且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实施方法等理解地比较浅显而不够深刻;二是缺少一定的社会工作和自身创业的经历和经验,很难站在创业者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指导,没有实战经验就很难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的统筹兼顾。
(三)课程体系不健全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许多高校相对于已有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仍然居于“第二课堂”的地位,不仅课程种类较少,覆盖面比较狭窄,具体的课程内容也没有充分结合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特征和特色,甚至都没有系统的、成形的课程体系。有些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就业指导课或者一些与创业有关的网上公共选修课。有些高校开设了创业心理学、KAB(Know About Business)、SYB(Start Your Business)等创业培训课程[4],但是这些课程都是作为一门单独的附加学科,独立在专业课程体系之外,不太受重视。如此,创新创业教育就很难融入高校的整体人才培养体系。
(四)实践机会和平台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很强,光有理论知识或凭空喊口号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实践环节对理论知识加以巩固、延伸和应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地方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由于优惠政策普及力度不够、经费投入较少、社会条件限制等原因,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都基本放在了课堂之内的理论教学上。由于受到传统的封闭教学思维的限制,学校并不是完全开放的,很多专业不能很好地与经济社会接轨。学校没有办法充分利用就近区域内的资源条件,给学生提供可靠的、能够增长社会经验的实践平台,也就没有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历练进而提高创业综合素质和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的机会。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即使想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来创业,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获得理想中成效,容易导致创业失败。
(五)与经济社会脱钩
很多地方高校最近几年才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大都是由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学生会或者学生社团中的创业指导协会代为管理,没有专门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或服务机构。一方面没有系统组织专门的科研老师,难以深入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分析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没有积极与当地政府、社会、企业进行有效沟通,不能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无法得到社会的关注,也难以与企业合作。这样一味地形式化地谈教育改革,就导致整体学校、企业、政府、社会之间的联动性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就会脱钩,就不能根据学生的创新创业反馈、区域经济的动态制订更加清晰合理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案,不仅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之前不了解区域经济的需求、特色行业岗位的缺口和未来经济的风口而盲目创业,而且造成了学生在了解和获得当地政府出台的创业优惠政策、学习市场开发和市场营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相对滞后[5]。
(一)注重创新创业教育“道”与“术”的统一
所谓“道”,就是思想定位和理论依据;所谓“术”,就是具体措施和基本方法。创新创业教育“道”与“术”的统一,就是要明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准确定位,做好顶层设计,注意基本方法和详细措施。
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6]。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必然联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供给侧改革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提供了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切入点。基于高等教育的“供给侧”角度,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响应了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了完善高等教育体系、解决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是需要全面推进的,明晰这样的正确定位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道”。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教人才培养体系主体,并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制订出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术”。它具体包括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等。如此,“道”与“术”就达成统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二)组建多元化的导师人才库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地方高校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采取培训措施,为目前在校内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兼职教师提供专业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培训的课时和频率,优化培训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二是采取 “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重战略,使教师们从实际锻炼中提升创业技能。所谓的“走出去”则是加强学校与区域内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合作,让教师们到地方企业兼职,支持教师与地方企业开启合作,创新课题研究。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攻克技术难关等,创造效益,又能通过在企业的亲身体验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水平、创业实战技能和教学实践经验。“引进来”就是积极利用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聘请知名学者、优秀科学家和、优秀企业家、政府职能部门人员、技术发明人、风投专家、创业成功者等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兼职导师,制定相关管理规范,建立流动与退出制度,逐步建成创新创业教育人才资源库,请这些导师们定期或不定期、线上线下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三)构建区域经济特色的开放课程体系
在构建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需要与高校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的紧密融合,与专业教育的紧密融合,与实践育人体系的紧密结合,与经济社会、区域企业、校友等资源的紧密结合,与区域经济优势和特色紧密结合,与教育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构建一个线上线下开放的课程体系。要格外侧重与区域经济特色产业相对接的专业或分支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不仅要充实各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还要挖掘区域经济优势和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整合高校、政府、企业等多方资源,并加快创新创业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具有区域经济优势和特色的创新创业在线开放课程。在理论方面,可开设《创业基础》、《创业学》、《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创业管理》、《创业风险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创业融资与投资管理》等课程;在实践方面,可以开展创业讲堂、创业技能培训、创业竞赛,与企业合作、与众创空间、科技园区合作,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等。这些课程不仅面向在校大学生,也同时对外开放,面向企业、面向社会,达到资源共享、受益最大化。
(四)搭建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高校社会服务力度的综合性教育工程,涉及到区域人文环境、区域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创业理论知识学习、创业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的内容[7]。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区域经济建设中,坚持“融合、协同、共享”,进行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加强地方高校和区域企业、、社会各界、地方政府的协同,结合地方高校的人才和智力的优势,借助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借鉴区域企业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加上政府部门配套政策支持,形成各个方面主体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合作共赢的格局。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趋势,每个学校也有自己的校园文化和教学特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需要积极主导,左右牵手,内外联动,构建学校主导、社会、企业、政府等多方共同推进的生态建设,通过产教融合,搭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平台来优化办学,从根本上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基于专业,立足行业,对接企业,联系产业,熟悉商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七业融合”新局面,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政府出台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社会企业的支持配合、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等较多方面的内容。就学校而言,要想获得明显的教育教学成果,就需要及时跟进、及时评价、及时优化,建立正确的评价观和科学的评价机制,考虑到尽可能多的因素。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跟踪管理,注重过程评价,跟进他们的创业项目和创新成果,关注他们的能力提升和心理成长聆听他们的创业心路历程,了解他们创业的难处、阻碍和收获,进行详实的记录和分析,结合学生最终的创业成功率、开发的科研成果或带来的工作效益来进行综合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也应该建立导师个人教学成长档案,定期根据教师的出勤率、学生的评教情况、学生的创新创业反馈、个人教学能力提升情况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动态评价。除了健全评价体系,还应该对爱岗敬业的教师和表现突出的学生,制定奖励机制,从而推进教师的教学动力,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1]黄 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创业教育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5): 77-79.
[2]徐新华.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65-66.
[3]陈吉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初探[J].江苏科技信息,2015,(27): 21-22.
[4]刘 艳,闫国栋,孟 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 35-37.
[5]郦昕阳.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J].职教论坛,2011,(25): 38-40.
[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21/c_128551111.htm.
[7]王军超,李宏亮,康 晶.开展创业教育打造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3(4): 108-109.
(责任编辑:王国红)
Reflectionsoninnovative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inlocaluniversitiesunderthebackgroundofregionaleconomy
HONG Wen1,XIAO Xin-lian1,GU Jun2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435002 China;2.School of Marxism,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434023 China)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vides talent strateg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pport for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regional economy provides resources,platform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mutual demand and promotion.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 board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It should take some action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such as uniting the thought and the method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setting up a diversified talent pool of the mentors,constructing an open curriculum system with the regional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building a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latform for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mechanism for the evaluation and encouragement,and so on.
regional economy; local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duction; synergetic education.
G647
A
2096-3130(2017)06-0145-04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6.029
2016年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重点资助“‘创英荟’大学生创业人物寻访”(项目编号2016SJJP2001);湖北师范大学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能提升实践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16SZB20);湖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专项资助
2017—03—14
洪文,男,湖北黄梅人,长期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与研究工作;肖心莲,女,2017届本科毕业生;谷军,男,山东无棣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