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胜,刘景裕,代梦菲,何 梅
(1 中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 430074 ;2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430079)
生态文明视野下湖北省少数民族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利川市为例
尹志胜1,刘景裕1,代梦菲1,何 梅2
(1 中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 430074 ;2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430079)
通过对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走访调查,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从生态文明的视野下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背景,生存状态,并了解其发展状态,发展诉求,以期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从而推动湖北省少数民族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
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人民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全民健身的热潮不断升温,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人民的重视,各式各样的体育运动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百花齐开。只有全民的健康,才有全民的小康。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在新形势下不断发展,我们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湖北省作为一个具有多民族的地区,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我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丰富和发展民族地区体育文化,提高民族地区人民健康水平,以生态文明的视野,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2.1 研究对象
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阅读相关资料,浏览国家体育局、湖北省体育局、湖北省民委、及恩施州、利川市体育局等相关网页,并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捜集,通过阅读已搜集到的文献,对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比较全面的了解目前有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现状及成果,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其理论,为论文的前期准备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2.2 访谈法
走访恩施州及利川市各个地区,就利川市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实时访谈利川市文体局负责人,比较具体的了解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利川市的发展现状以及政府所规划的未来的发展蓝图。
2.2.3 逻辑分析法
将在各方面收集的关于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材料进行归纳,将访谈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与建议。
3.1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狭义的生态文明要求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粗放利用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
3.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生活习俗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传统体育运动形式,这些运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
3.3 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开发署从80年代初就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际问题,1981年莱斯提出《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为国际社会接受。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公共的未来》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和追求,不损害子孙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4.1 现状分析
4.1.1 生态背景
利川市位于武陵山区湖北鄂西南部边缘,丰富的自然环境使得名为有利之川,其丰富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及四季皆宜的气温使得外来人口纷至沓来,随着利川市旅游业的火热开展,利川市得以进一步开发,在资源开发的同时生态建设也必须进入轨道。湖北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湖北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201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鄂生改组〔2017〕4号)中指出要研究探索完善生态保护专门功能区管理体制,探索提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生态保护专门功能区管理体制的办法措施。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维护国土资源和生态安全,实现生态资源永续利用。同时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强调生态优先,合理开发;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统筹推进,协调发展;整合资源,开放共赢;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积极开发休闲度假产品。在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居民休闲度假需求,加强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优化空间布局。积极发展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生态文明已经作为一个新词,在社会各项工作与模式中广泛提及,势必将引领各个行业的经济及发展走向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种生态背景是现代社会所无法规避的,那么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又将如何凸显生态文明呢?
4.1.2 生态背景与体育的联系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将整个社会推入了一个新的视野中,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加入生态意识,为其融入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契机。生态文明为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利川市的资源开发中,不少生态体育圈的建立,对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回归自然环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渴求提供了方便,合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前提下,既满足体育活动从自然获取资源又不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以实现体育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体育与自然的生态合一,推行生态体育可持续发展道路。
4.2 少数民族体育的生存状态
4.2.1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时间/地点竞赛项目表演项目
第十届2015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独竹漂、摔跤、木球、毽球、射弩、马术、龙舟、蹴球、押加、陀螺、板鞋竞速、高脚竞速、武术、珍珠球、秋千、花炮、民族健身操17项 178个表演项目,新增湖北恩施州的“肉连响”
第九届2011贵州省贵阳市独竹漂、摔跤、木球、毽球、射弩、马术、龙舟、蹴球、押加、陀螺、板鞋竞速、高脚竞速、武术、珍珠球、秋千、花炮16项表演项目约150余项,分竞技、技巧和综合三类
第八届2007广州市珍珠球、花炮、木球、蹴球、毽球、龙舟、秋千、射弩、陀螺、押加、武术、马术、民族式摔跤、板鞋竞速、高脚竞速15项 148个表演项目、增加了1个大类“民族健身操”
第七届200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射弩、龙舟、马术、蹴球、民族摔跤、押加、抢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陀螺、高脚马、方棋13项朝鲜族的“跳板”、壮族的“抢柚子”、苗族的“倒爬楼梯”和哈萨克族的“叼羊”等126个表演项目
第六届1999北京市西藏自治区(分)拉萨市(分) 抢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蹴球、秋千、武术、射弩、龙舟、打陀螺、“押加”、民族式摔跤、马上项目13项一百多项表演项目
第五届1995云南省昆明市抢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摔跤、秋千、武术、射弩、龙舟、赛马、打陀螺11项表演项目129项
第四届1991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龙舟、抢花炮、秋千、射弩、珍珠球、木球、摔跤、赛马、武术9项表演项目120项
第三届198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摔跤、射箭、赛马、叼羊、射弩、抢花炮、秋千7项比上届增加了47项,共115个表演项目
第二届1982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射箭、摔跤2项傣族的孔雀拳、白族的霸王鞭、纳西族的东巴跳、彝族的阿细跳月、高山族的背篓球、回族的斗牛、藏族的“碧秀”、等68个表演项目
第一届1953天津市举重、拳击、摔跤、短兵、步射5项武术(分石担、石锁、等22项)、骑术(各种马上技巧表演9项)3大类
由此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与表演项目在全国民运会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现象。这表明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参与的人数也是呈现上涨趋势。
4.2.2 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时间/地点竞赛项目表演项目
第八届2014恩施来凤县高脚竞速、蹴球、陀螺、押加、毽球、武术、民族式摔跤、三人板鞋竞速、跷旱船、摆手舞10项竞技类、技巧类和综合类
第七届2010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毽球、蹴球、陀螺、押加、高脚竞速、跷旱船、武术、巴山舞、民族式摔跤、板鞋竞速10项摆手舞、撒叶儿嗬等13个表演项目
第六届2006恩施恩施市蹴球、陀螺、高脚竞速、毽球、押加、武术、拔腰带、跷旱船、板鞋竞速9项无数据
第五届2002恩施恩施市陀螺、拔腰带、跷旱船、踩竹马、抢花炮等11项 1个表演项目
第四届1998恩施利川市无数据
第三届1994恩施咸丰县
第二届1990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第一届1986恩施恩施市
在举办的八届民运会中,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样,呈现出逐年红火的现象,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举办了六届。因此,为了能进一步的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继续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必须完全了解目前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入剖析。
4.3 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状态
利川市以肉连响为主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各个村寨都有很好的传播度,但是仅仅限于四年一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锻炼群体也基本是准备参赛的队员,在普通大众健身项目中,成人以社区现代体育器材为主,青少年则以社会上开展的羽毛球、篮球、兵乓球、足球为主,鲜有涉及该地区的原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在利川市的中小学学校里,几乎看不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访谈了解到。一方面为了迎合现代体育的浪潮,受学校场地器材的制约,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的限制,全民平等的去接受一种模式的学习,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施压,使得家长学校对体育的不重视,更何况目前看不到任何益处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因此,除了在特定的节日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基本无法看到原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子。
5.1 提升文化自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它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过去全部的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含着其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独特的鄂西南民族地貌塑造了土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新增了湖北恩施利川市土生土长的肉连响表演项目充分体现了土家人的热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国的舞台上展示,在弘扬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之后,潜移默化中养成文化自觉,从而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迅猛发展。
5.2 提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地位
现代社会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强烈冲击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和发展上面临艰难处境,以肉连响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迫切的想要在全国体育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升其在体育界中的地位,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投身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格局中去,提升其在大众健身项目中的分量。
5.3 引进校园,促成一校一品
青少年作为社会的未来之才,承载着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扬的使命,因此,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文体局局长也多次表示,每次承办的少数民族运动会都邀请各个学校的校长,目的就是为了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校园,使得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地理优势及各项条件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甄选项目,促成各个校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的繁荣局面。同时各校之间资源共享形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良性循环。
5.4 打造生态旅游体育场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主要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吸引了无数的本地及外地人游山看水,因此,借此契机,在利用大自然的天然优势下,在各个民俗民宿间打造生态旅游体育场,让更多的游客在旅游之余还能享受民族地区的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还能使其进一步的推广传播。
5.5 与高校建立频道接轨
利川市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的少数民族人口居多市,不仅仅只在中小学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可让该地区的中小学与中南民族大学和湖北民族学院等高校建立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体育活动,定期开展一些联谊活动,提升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性,让大学生与中小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体育素养,提升少数民族体育的锻炼激情,促进少数民族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徐英微.生态文明视域下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态回归[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03):49-52.
[2]吴开松.生态文明与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5):10-18.
[3]李晓通,周山彦,高志才,祝建甫.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07):36-39.
[4]肖 微.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现状研究[J].才智,2014,(03):316.
[5]程 斌,穆 冲.城镇化建设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4,(01):91-93.
[6]陈永辉.“美丽中国”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与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09):41-45+49.
[7]朱国庆,刘 娜,刘 露.民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探析——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J].特区经济,2012,(11):166-167.
[8]李 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旅游开发构想[J].体育学刊,2010,(06):89-92.
[9]李 柏.生态文明视野下体育内涵的再阐释[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81-84.
[10]龚建林.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J].体育学刊,2008,(07):20-23.
(责任编辑:王国红)
G420
A
2096-3130(2017)06-0141-04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6.028
湖北省民宗委民族文化研究课题(HBMW2013030)阶段性成果
2017—03—05
尹志胜,女,湖北罗田人,硕士,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学科教育(体育);刘景裕,男,河南遂平人,教授,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与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