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欣桐,张春泉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
“不”与非自主变化动词超常组合的语义语法条件
牛欣桐,张春泉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
言语事实表明,非自主变化动词可以受“不”否定,相对于“没”和“没有”与非自主变化动词搭配而言,有条件限制,然而使用频率更高。超常情形:在CCL语料库中检索发现,“没”和“没有”与非自主变化动词搭配共见18619例,“不”与非自主变化动词搭配共32931例。“不”与非自主变化动词超常规组合有特定语义语法条件限制,即非自主变化动词在语义语法上:表示将来可能发生的动作;表示某种负面结果;可做结果补语;可看做形容词;表示规则规律。
非自主变化动词;“不”;超常组合;句法语境配置
马庆株先生曾提出非自主变化动词受“不”否定可以成立的条件有四个:(1)在可能补语中。例如“甩不掉”、“叫不醒”、“说不完”、“冲不散”;(2)在主语中。例如“(你这么马虎,)不丢东西才怪呢”;(3)在条件复句的主句或从句中。例如“你不打,他就不倒。”“要是不看见你,我就走了。”(4)并列、对比或表示经常性现象时。例如“不输不赢”,“他老丢东西,可我不丢东西。”(马庆株,1988:157-180)袁明军《非自主动词的分类补议》在讨论“变化动词的分类”时把能够成立的条件概括为“能显示属性功能的变化动词”可以受“不”的修饰,例如“这种布不退色”,“这种酒精不挥发”,“我不欠你钱”等。(袁明军,1998:262)
以上关于非自主变化动词受“不”否定的条件的概括是正确的,主要是依据句法结构做出的概括。基于语料库考索,主要着眼于语义语法条件,我们进一步补充如下情形:1.“不”与表示将来可能发生的动作的非自主变化动词搭配;2.“不”与表示某种负面结果的非自主变化动词搭配;3.“不”与可做结果补语的非自主变化动词搭配;4.“不”与可看做形容词的非自主变化动词搭配;5.“不”与表示规则规律类非自主变化动词搭配。
在一定的语义语法条件下,“不”与非自主变化动词的直接组合搭配。这类情形的非自主变化动词自身具有或蕴涵有较强的主体性或客体性。“词与词的组合不是随意的,而是由双方的选择性所决定。事实上,每一个词都具有一个可供组合的个体选择网络,你选择人家,人家也选择你,从而构成一个综合选择网络。这种选择关系主要是语义在起作用。”(邵敬敏,2004:101)
本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检索时间:2015年1月27日)。笔者主要通过对“不 +(非自主变化动词)”进行穷尽式地检索(例如“不病”、“不看见”等)来完成,然后从中筛选符合研究条件的语例。在CCL语料库语料库检索了70个非自主动词发现,“没”和“没有”与非自主动词搭配共见18619例,“不”与非自主动词搭配共32931例。显然,“不”与非自主动词组合的情形较“没(没有)”更为常见!这一实际用例上的超常规呈现也是我们所说的“超常搭配”的重要内涵之一。
本文考察的“不”与非自主变化动词搭配组合形成的词组列举如下:不败、不爆发、不爆炸、不失业、不下岗、不崩溃、不崩塌、不变形、不变质、不病、不产生、不发生、不沉溺、不倒闭、不倒塌、不掉、不丢、不龟裂、不看见、不听见、不发抖、不犯病、不犯法、不犯规、不犯罪、不分泌、不感染、不害羞、不忽略、不忽视、不荒废、不见、不看到、不枯竭、不枯萎、不垮台、不老化、不退化、不流行、不漏、不蔓延、不梦见、不迷恋、不呕吐、不碰见、不破裂、不坍塌、不痊愈、不生锈、不生长、不失败、不失火、不失眠、不失事、不衰败、不衰竭、不死亡、不瘫痪、不退色、不脱落、不脱销、不忘记、不误会、不陷落、不陷入、不遗忘、不涌现、不相遇、不着凉、不滋生。
“不 + 表示将来可能发生的动作的非自主变化动词”表示将来不会发生某事或者某动作行为,或者表示某种目的、某种希望,而这里的“不”的意思相当于“不会、不可能、不能、无法、将来不会发生……”,这一类型的表述在句中一般会有某些词语为语言标志,这些语言标志可以分成以下几大类:
(1)表示条件的,如:只有,只要……
(2)表示假设的,如:要是,如果,假如,倘若,若,的话……
(3)表示目的的:以实现,为的是,为了,为了使,使,做到,达到,保证,确保,保护,要想,要使……
例如:
①但俄罗斯政局的变化常常难以预料,谁敢保证不爆发令人震惊的突发事件呢?(表示未来可能发生的一种结果,意思相当于“不会爆发”)
②防止或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确保饲料在调制和贮存过程中不变质。(表示目的,意思相当于“不会变质”)
③社会主义特征是搞集体富裕,它不产生剥削阶级。(表示结果,意思相当于“不会产生”、“不可能产生”)
④他既想追求物质享受和世俗生活的欢乐,又希望自己不成为上帝的罪人。(表示目的、希望,意思相当于“不会成为”)
⑤西方如果不成为亚洲发展的伙伴,那么,它将失去很多。(表示一种假设)
⑥只要不着凉就行。(表示条件或者希望)
⑦为了使企业不倒闭,他找到了一家手工业企业,合作生产了一种对环境无害的新型洗涤剂。(表示目的)
⑧要使花不枯萎,就在泡花的水里加一点白糖。(表示目的)
⑨为了不漏掉一个失业职工,街道劳动专员对失业职工逐个走访。(表示目的)
⑩如果不感染的话,愈后效果还较乐观。(表示假设)
再或者表示一种计划、打算或决定,例如:“不但注重描述现况,也不忽略社会变迁。”
以上表明,这类搭配情况都属于表示将来的一种假设、条件、目的或者决定等等,并且大多具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且往往表示某动作行为还未结束或还未发生,这同样是要依据具体的语境而判定的,例如在“不能总交学费而不毕业。”中,“毕业”这一结果还没有发生,这类搭配情况通常与人的主观行为、主观态度、主观意愿等密切相关。
“不 + 表示某种结果的非自主变化动词”表示是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某种结果作以说明,表示没有发生某种结果或者行为动作,或者是对某种已有现象的客观情况作以描述,在这里,否定副词“不”的意思大致相当于“没有”,因此,该语境中的“不”均可以用“没(没有)”来替代。例如“高中不毕业,不准就业。”实际上意思即“高中没毕业,不准就业。”这里的“不”表示“毕业”这个动作没有发生,可以被“没(没有)”替换。这类例子很多、也是最为普遍的,再例如“鸣凤,你不看见我这样忙?”“你不看见我们的痛苦已经够多了吗?”“如果他们还不醒悟,这事只能引起摩擦。”“电影和书中的英雄总是大难不死。”“你们不听见吗?把这位小姐撵出去。”这些例子中的“不”皆可以用“没(没有)”来替换。并且,这种情况中“不”修饰行为动作多是一种客观的事实或现象。例如:
①从此以后城堡再也不崩塌了。(表示对已经发生的结果的客观描述,意思相当于“从此以后城堡再也没崩塌过了。”)
②她说我那10块钱不丢的话,我就有20块了。(表示对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假设,意思相当于“她说如果我那10元钱没有丢的话,我就有20块了。”)
③“……他不犯病的时候有什么表现?”罗维民想了想问。(表示对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结果的询问,意思相当于“他没有犯病的时候有什么表现?”)
以上例句的共性在于是对过去的事情或者动作行为的客观描述、说明、询问或假设等等,所指对象都是已发生过的事情。但在此类搭配中,有一种很特殊的表达情况,例如“你早不病,晚不病,偏偏在这么个关键的时刻病了。“这件事早不发生,晚不发生,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发生。”这是一种较为口语化的常见表达方式,它是通过对已发生的事情、结果或某动作行为进行一种过去性假设,与现已发生情况形成明显、强烈的对照,从而实现说话人对所发生事情、结果或是行为动作的不满、不情愿等等主观上的不愿意,因此,出现在这种表达中的非自主变化动词的所指往往是说话人不希望看到的或不期待发生的,大多是其主观不喜欢的事情、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或是动作行为,一般是出于一种倾谈型的话语交际目的,无取予意图,只为诉说,或陈说感受,或倾吐心中郁闷,或邂逅寒暄,或是相互诉说、闲聊。
在此类中,还有一类情况也较为特殊,它是用作说明某种事物或产品或某动作行为等等的功效或性能的说明用语的,一般与其他同类型叙述说明词语呈并列出现,其形式多为“不 + 非自主变化动词”,但这里的非自主变化动词往往是表示一种不好的结果,多有负面影响或消极作用,这一表述形式整体表示期望或保证不会造成这种结果,有的这种搭配前面还会加上“以保证”、“以实现”、“以达到”、“以做到”或“以确保”等等,这类搭配例子也较多,例如:
①加挂车辆、延长运行区段等措施,以实现不死、不伤、不着火、不爆炸、不脱轨的安全输送目标。
②这种新型建筑材料能够在零下30℃至70℃的大范围内不变质、不变形、不老化、不退色、不龟裂。
③工器具应当用无毒、耐腐蚀、不生锈、易清洗消毒、坚固的材料制作。
④他们用自己配制的中药“双止灵”,使10万例手术少痛苦、不出血、不感染,又能促生肌早愈合。
⑤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否首先控制住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和首战。
如上述例句中的“不死、不伤、不着火、不爆炸、不脱轨、不变质、不变形、不老化、不退色、不龟裂、不生锈、不出血、不感染、不蔓延”等,均是对某种事物的性能或某件事情的情况作以说明,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不缩水、不倒闭、不倒塌、不犯罪”等等。
这种搭配作为一个整体,有时可以用来给某些动词做补语。这类例如“打不死”、“跑不死”、“饿不死”、“压不死”、“累不死”、“忘不掉”、“逃不掉”、“洗不掉”、“躲不掉”、“卖不掉”、“看不见”、“听不见”、“叫不醒”、“压不塌”、“说不完”等等,以此类推。但是,这种情况适用范围有限,在非自主变化动词中,它只适用于例如“死、掉、醒、塌、完、垮”等等可以作为某事结果的动词,这类动词在具体句子或者短语中可以作结果补语。
在目前已有的“不”与非自主动词中的变化动词搭配的情况中,还有一类是对正常、常见语序进行了颠倒,属于一种不太规范的口语,例如 “早晨是不看见他们的,他们卖的总是夜报。”这里的“不看见”其实按照我们规范化的现代汉语来说的话,意思其实应是“看不见”,但是说“不看见”往往是要比说“看不见”多出某种主观情感色彩意义的,“看不见”更倾向于说某人是无意而为之的,而“不看见”就带有某人有意而为之的意味在内了,这种细微的差异就体现出了一种话语交际目的与说话意图上的语用价值。例如:
①只看见局部利益,却不看见全体利益。
这句话也可以说成“只看见局部利益,却看不见全体利益。”但是,稍加体会便可感受出二者的区别,前者带有主观的不愿意、不情愿,代表一种主观态度与决定,然而后者则更偏向于对结果的陈述说明。
②只看到一个家,不看到国,那怎么行。
③穗子爸给人斗争、游街,谁看见只要穗子不看见就行;他都还大致有脸面有尊严。
这句话就更明显地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感情倾向了,表现出说话人不希望“穗子”看见“穗子爸给人斗争、游街”,表明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④你看见许多事却不领会,耳朵开通却不听见。
在非自主变化动词中,有一种动词具有形容词的某些性质,它既具有动词词性,同时也具有形容词词性,这类动词往往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例如可以受“很、特别、非常、相当”等程度副词的修饰,但是这类动词一般不能带宾语。如:
②你还好意思说话?你真不害羞!
③ “孩子是上帝的礼物,节育是罪恶的表现”的陈腐宗教观念现在已经不流行了。
④我不迷恋官位,但并不是说我不想做官。
⑤但我更怕我不失败,因为成功和荣誉很容易成为套在脖子上的绳索。
以上各例中分别出现的“不失败、不崩溃、不害羞、不流行、不迷恋”等搭配均十分常见,这些非自主变化动词均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例如可以说“很失败、非常失败、特别失败、相当失败”,“很崩溃、非常崩溃、特别崩溃、相当崩溃”,“很害羞、非常害羞、特别害羞、相当害羞”“很流行、非常流行、特别流行、相当流行”。在这一类中,除了“迷恋”等极个别的例子后边可以带宾语之外,其他动词均不能带宾语。整个搭配所在的句子往往有较为强烈的语气。
当非自主变化动词与既定的规则、法律或者是客观的规律等有关时,否定副词“不”往往可以与这一类非自主变化动词相搭配,是为了表达一种对于肯否的客观判断,其整体往往表达了对某结果、现象或某动作行为发生与否的否定判断。例如:
①大脑左半球是意识活动的主宰者,右半球本身不产生意识活动,其意识反应来自左半球的辅助。
②当事人之间不产生配偶身份,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
③这种语义关系并不成为所论及的两种句子的区别性特征。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④无论苏珊用她的肾为儿子换什么,只要没有现金作为媒介就不犯法。
⑤毕竟,自杀并不犯法。
⑥这种股本构成在政治上当然是不犯规、无风险的。
⑦恋爱不丢人,也不犯罪。
⑧乳酸菌自身不分泌蛋白酶。
⑨鸡在一般条件下是不感染炭疽的。
⑩地衣能忍受70℃左右的高温而不死亡。
上述例句中的“不产生”、“不成为”、“不犯法”、“不犯规”、“不犯罪”、“不分泌”、“不感染”、“不死亡”等,在句中均与既定的规则、法律或客观的规律有关,表达一种否定判断。与前文所述之搭配在所指上颇具主体性、凸显客观化相对,此种情形的客体性、客观化倾向明显。
一言以蔽之,“不”与非自主动词的超常组合在语义内容上常常游移于主观与客观两端,尤以主观化主体性为主,形成特定的语境义,并以此凸显语义语法条件。
[1]刘丹青.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试说动词型语言和名词型语言的类型差异[J]世界汉语教学,2010(1):3-17.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5-38,102-106,131-134.
[3]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27-330.
[4]庞 佳.《水浒传》非自主动词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
[5]王建勤.“不”和“没”否定结构的习得过程[J].世界汉语教学,1997(3):92-100.
[6]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J].中国语言学报,1998(3):157-180.
[7]袁明军.非自主动词的分类补议[J].中国语文,1998(4):262-268.
[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商务印书馆,1999:383-384.
[9]邵敬敏.“语义语法”说略暨南学报2004(1):100-106.
(责任编辑:胡光波)
Thesemanticandgrammaticalconditionsofthetransnormalcombinationof“Bu”andinvoluntaryvariationverbs
NIU Xin-tong,ZHANG Chun-quan
(College of Literature,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College of Litera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Verbal facts show that involuntary variation verbs can be negated by “bu”.Compared with “mei” and “mei you”,they are conditionally limited,but they are more frequently used.Transnormal situations: in the CCL corpus,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18619 cases of “mei” or “mei you” and involuntary variation verbs,and 32931 cases of “bu” and involuntary variation verbs were matched.The combination of “bu” and involuntary variation verbs has particular semantic and grammatical constraints,namely in the semantics and syntax ,that involuntary variation verbs sometimes can be regarded as adjectives,or express : possible actions in the future; negative results;resultative complements; rules.
involuntary variation verbs;“Bu”; transnormal combination; syntactic context allocation.
I146.3
A
2096-3130(2017)06-0038-04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6.0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文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研究”(17BYY212)
2017—10—15
牛欣桐,女,湖北襄阳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春泉,湖北安陆人,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