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英
读姜义华《世界文明视阈下的中华文明》
颜 英
中国目前正处于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中国现代化道路究竟通向何方?中国近代以来走过的现代化历程究竟走在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上?我们下一步究竟应该如何走?著名历史学家、现代化问题专家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的新作《世界文明视阈下的中华文明》(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试图给我们解答这一困扰。该书是《中华文明的根柢: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的姊妹篇。
为了走向富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以敌为师,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他们前仆后继,把大量的西方现代化理论与制度引入中国,虽然明显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斗志,但其不服水土的效应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为什么?姜义华教授指出:传入中国的博弈型现代化理论与道路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博弈型的资本与国家的关系、资本与土地的关系、土地与劳动的关系,和中国士农工商相辅相成的历史文化传统无法相容。其个人本位、经济人、功利主义、利益最大化及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等价值观念,猛烈冲击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谱系。“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线性进化观以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一味地强调斗争的绝对性,强调历史和万事万物都是线性的发展,这些价值观念对于中华民族复兴产生过相当大的刺激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丛林法则使社会产生一系列新的极为严重的矛盾和冲突,从根本上破坏中华民族的继续复兴。自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肆无忌惮的破坏则对中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近百年来,人们在揭露和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黑暗统治时,经常漠视传统的政治大一统的历史合理性。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下,不少人曾试图将中国传统多民族统一国家改变为各个民族彼此分离的一个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将中国传统的单一制国家改组为联邦制或邦联制国家,将传统的郡县制改组为地方自治制,但最后都不得不放弃。西方国家治理的基础是社会集群的多元主义。多元化的社会集群经过长期反复的冲突与妥协,为平衡所有各方权力和利益分配及再分配的诉求,逐步形成了博弈型的国家治理体制。但中国自秦以来的两千多年,占支配地位的一直是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体制。国家事务由君主、中央各部门、郡县制各级官僚依次共同负责。中国社会由士农工商构成,这四大集群互相紧密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而不像欧洲那样各集群彼此博弈。
中国现代化的基因是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历史具有独创性,中华文明现代化道路也应该且必然同样具有独创性。据考古发现,中华文明自从14000-18000年前就已经栽培水稻,至少4300年以前就已经进入初期国家阶段,是唯一延续至今、为中华各民族所共同创造、吸取其他文明精华而不断充实和提升的原生性文明。中华文明作为至今唯一存在的原生性文明其基因密码是什么?姜义华教授指出: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立体性的思维方式。《老子》有言: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思考任何问题,都能放在纵贯古今的时间维度、包含四面八方的空间维度之中,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为一体,时间与空间结合为一体,自然与人结合为一体,个人与社会结合为一体,个人的身、心、理、气结合为一体。中华文明的知识谱系是以人为中心,不以神为中心,重历史联系,而非重超越信仰,重社会实践,而非重理论想象。中华文明知识谱系强调的是历史发展的延续性,重视的是人们的实际生活的不断传承与互相联系。不像其他那些完全为宗教所支配的文明那样,每一个人都直接对上帝、真主、佛主负责,与先前的历史没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中华文明的价值谱系是以责任伦理为核心。维系中华文明的精神纽带不是宗教所代表的心志伦理,而是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责任伦理。这是中华文明民族精神的精髓,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的伟大动力所在。中华文明的国家治理是选贤任能的大一统体制。自秦始皇建立起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统一国家治理体制后,历时两千多年,其间虽然有过多次长短不一的分裂与地方割据时期,但那只是追求大一统而未达目的的结果,分治的每一方都希望以自己为中心而再次实现统一,这种分裂只是从原先的统一国家走向新的统一国家的过渡阶段。中华文明的社会治理是互助互惠型社会自组织的自我管理。家庭、家族、宗族、乡里作为中国社会自组织,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就是因为这些社会自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承担有互相依存、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责任和义务,个人由此融入社会自组织,社会自组织由此成为中华文明最深沉、最稳固的根基所在。中华文明的国际治理是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周易》所谓“德普施也,天下文明”,是一种既坚守自身文化与文明特质又非常开放的世界伦理。中华文明并不主张霸道的国际关系,而要求维护世界各种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以开放、包容、共生、共享的精神,保障各种文明彼此尊重、积极交流、互相借鉴、共同繁荣。中华文明并没有像其他文明那样中途断裂或夭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明的知识谱系、价值谱系、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实践谱系经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社会基层,因而具有极大的稳定性、适应性和自我再生能力。中华文明是历久弥新、持续不断的巨型文明,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将在积极吸取各种文明的历史文化经验与现代化经验的背景下,深深根植于自身的历史文化经验之中。姜义华教授的论证基于其深厚的历史素养、长远的历史眼光、敏锐的现实经验和宏大的世界视野,令人信服。
责任编辑:王之刚
作者系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邮编:20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