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宇新,王百成
(黑龙江工程学院 教务处,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特征分析
侯宇新,王百成
(黑龙江工程学院 教务处,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和新经济蓬勃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迫切要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核心,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梳理了我国“十二五”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路径,分析总结了需求导向、合作培养、学科交叉、质量保障等人才培养模式新特征,为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参考。
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特征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将取决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中描述:“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当前,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教育部提出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对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阶段迈进,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主的高等学校必须主动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提高育人质量,培养出符合适应新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
1.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0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举措,贯穿了整个“十二五”时期,对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笔者认为,卓越计划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制订通用标准,与行业部门联合制订行业专业标准,高等学校按标准培养人才。二是创立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高等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强调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强调在企业学习、“真刀真枪”,注重教师企业工作经历。三是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参照国际通行标准,评价“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这三个方面的突破有力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1.2 创新创业教育
2010年5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意见》和《实施意见》都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实施意见》明确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九个方面的任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工程技术人才能力和素质结构组成的核心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融入了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3 地方本科普通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
2013年1月,教育部启动了“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这是教育部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而设立的重点研究项目[1]。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 《指导意见》从四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发展改革的十四项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的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以及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强调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构建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以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建设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师资建设等方面深化改革,将先进产业技术的转移、应用、积累和创新的要求贯穿到人才培养层面,加快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1.4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2017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号),提出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开展新工科研究和实践,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
《通知》从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任务,明确提出开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特别强调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新兴工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开展多维度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指明了新时期、新阶段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路径和实施方略。
梳理“十二五”时期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路径,可以看到,高等工程教育观念不断更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特征。
2.1 坚持需求导向,按标准培养工程人才[2]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愈加紧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受到高度重视,并通过人才培养标准及时得到反映。“卓越计划中”,一方面,是与工业界联合制订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制订过程都包含了大量、深入的行业企业需求调研、分析和校企合作。另一方面,人才标准的制定直接面向国际化竞争。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国,标志着我国将按照国际实质等效标准[3]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中明确了专业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12个方面的内容,即: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其中,突出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近两年来,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标准,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并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在转型发展中,更加重视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更加注重以区域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建设需求为导向确定学校人才培养标准。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也提出了工程人才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可以看出,需求导向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出口,人才培养标准是社会需求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接口,高等学校将社会需求凝练成人才培养标准,才能更好地推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2 深化合作培养,推动协同育人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的达成,需要高等学校不断扩大开放,引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新的合作者,共同完成培养过程。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选择了扩大开放、开展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国际合作的人才培养形式[4]。校企合作育人不再是一种理念和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地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而且是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创立了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新机制和校企合作“3+1”的人才培养模式[5],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使得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企业实际,更加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在地方高等学校转型过程中,各高等学校更是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将行业、企业全方位深度参与作为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推动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培养人才,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推动试点高等学校全面融入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
2.3 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科学精神、人文思想和工程素养协调统一
随着人才培养标准的提高,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工程人才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而且不是多个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这客观上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有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可以说,多学科交叉融合是高等学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创新的源泉。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也需要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才能实现。新工科的建设,更加明确了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在地方高等学校转型中要坚持打造自身特色,也需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结合高等学校实际,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以若干优势特色学科群为主,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格局,更加注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工程教育的协调一致。
2.4 成果导向的培养过程,强化质量保障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设计、评估(价)人才培养过程和成效具有现实意义。传统教育是学科导向的,知识结构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学科的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的需求。成果导向教育遵循的是反向设计原则,其“反向”是相对于传统教育的“正向”而言的。反向设计是从需求(包括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成果导向教育反向设计、正向实施,“需求”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6]。OBE作为一种强调以教学成果为核心,注重递进式教学的教育理念已逐步被广泛接受并用于教学设计中。
没有有效的质量保障,人才培养标准难以达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各个高等学校都愈加重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地方本科高等学校努力提高“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已是大势所趋。是否具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较高的质量保障水平,是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地方高等学校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的主要前提。
“十三五”时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将是高等学校综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分析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把握工程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以需求为导向,突出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引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式,强化质量保障,才能更好地提高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 宋波龙.我省三院校试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N].大众日报,2013-06-05.
[2] 李定清.需求导向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1-4.
[3] 吴岩.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与“五位一体”评估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14-18.
[4] 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5]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6] 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责任编辑:路晓鸽]
Analysis of new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talent-cultivation mode
HOU Yuxin, WANG Baicheng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50, China)
Both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New-Economy’s boomingurgently request that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Talent-Cultivationdeeply reforms Talent-Cultivation Mode and improves quality.Focus on Talent-Cultivation Mode reform.This papertheoretically combs the path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during the period of “12 h Five-Year” in China,analyses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Cultivation Mode, such as Demand Oriented, Cooperative training, Discipline Crossing and Integration,Quality Assurance,etc. and offers reference for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Talent-Cultivation Mode reform.
engineering education;cultivation mode;characteristic
2017-04-2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16YB034)
侯宇新(1968-),男,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0.19352/j.cnki.issn1671-4679.2017.04.017
G640
A
1671-4679(2017)04-0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