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建的路径选择

2017-03-10 10:06郑淑芬闫明明
理论探讨 2017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息

郑淑芬,闫明明,2

(1.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150080)

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建的路径选择

郑淑芬1,闫明明1,2

(1.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150080)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化科学技术的变革,为新形势下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构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安全构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要科学和创新地引导其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牢牢掌控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安全;路径选择

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内涵与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

(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讲是关于统治阶级利益关系的思想,它受到不同阶级和国家各种意识形态或思潮的影响和冲击,所以国家意识形态可以说是在与各种意识形态和思潮交互过程中,通过包容和斗争最终形成统一的主流意识形态。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可以高度概括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诉求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指导思想。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一是国家主流意识的安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就是在国家统治过程中能够正常发挥其核心作用,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拥有绝对的引领和控制能力。二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牢固的社会基础。国家的主要构成阶级和绝大多数民族能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国家有能力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有效的调控和斗争,能够避免各种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正常发挥。三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可以和其他意识形态因素保持良好的结构性关系。从国家发展视角来看,当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定是既存在主流的意识形态,也存在多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要素或思潮,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既是要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也要保证与其他意识形态因素良好的结构性关系,既要理解其存在的合理性,也要强化其从属地位,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广播、电视和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它主要通过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向用户提供信息传播服务。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在终端形式和传播模式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借助无线网络和4G网络的覆盖和普及,不断地刷新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厚度,并在传播过程中彰显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1.具有超强的时时交互性。新媒体超强的时时交互性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的双向流动性上,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流动而言,新媒体的受众可以时时参与信息的传播过程,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传播。人们既可以凭借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通过微信、微博和论坛等方式对媒体发布信息,也可以作为各种信息的浏览者时时阅读并参与评论和讨论等。基于这种超强的时时交互模式,会使人们获得较强的参与感,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同时,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已经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发布和接受信息,凭借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可以第一时间将一些新闻事件发布传播出去,成为事件的第一现场报道人,传播速度大大优于传统媒体的传播。

2.具有海量的共享信息。新媒体信息的快速传播是以网络的海量信息共享为基础,它可以从浩渺的网络资源中检索所需信息并加工传播,浩渺的网络信息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可以满足新媒体的传播需求。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各种需求,使得不同人群在新媒体中都可以找到兴奋点,引发共鸣,进而产生集群效应。

3.具有超文本特性。新媒体信息是以网络媒体的海量共享资源为基础,通过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传播的,具有鲜明的多样性、动态性和复合性,集成了文字、图片、音频和影像等方式,大大超越了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形式,信息具有超强的传播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吸引着广大中青年群体的目光,甚至部分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也加入其中。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相比于传统媒体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平台。

4.具有方便的集群平台。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简单概括为以点对面,其信息的出版发行以大众“口味”为基础,很难考虑到个性化问题。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新媒体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获得人们的偏好,针对不同人群推送不同的信息,也可以根据人们的职业、专业、兴趣爱好和需求等制定个性化服务,实现点对点的信息服务。与此同时,个人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中的微博、微信和论坛等载体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发布自己关注的信息等,以个性化的集群反映群体特点,通过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和贴吧等载体平台进行集群,在群体中畅所欲言,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寻找快乐和自我价值的升华。

二、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

(一)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建设中被阻碍

互联网的出现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凭借着其超强的开放和交互等特性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扩大了国际交流的空间与合作,提高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在某些方面阻碍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一是由于网络技术核心竞争实力弱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导致的网络意识形态总体处于弱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制定互联网借以运行的一系列根本性技术规则,支持互联网的根服务器共计13台,美国拥有10台,瑞典、荷兰和日本各拥有1台”[1]。美国凭借占有的70%以上的根服务器、全球25%以上的IP资源和英语语言优势等获得了网络空间的话语主导权。二是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引导力被弱化。综合各类网络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的排名来看,稳居前20名的官方媒体公众号仅有4个,分别为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央视财经和人民网。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呈现出的瞬间性、全球性、表面性、碎片性、情绪性和集成性等特点,吸引着广大网络用户尤其是青少年的关注和参与,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逐步重构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冲击了意识形态的认知体系,“主流意识形态对于舆论的主导性受到严重挑战”[2],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空间中被削弱。

(二)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被削弱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元指导,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但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遭到侵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空间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权威地位。人们在应用新媒体接收或发布信息的过程中,存在自由、交互、随意和隐蔽等特性,在新媒体空间中构建出一个多维的言论空间,脱离了传统媒体形式下的监管和控制。在这个新构建的言论空间中隐藏着各种不法分子,弥散着诸如所谓的“拒绝权威”和“自由民主”等“颜色革命”反动言论,解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将私人目的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话语体系中,歪曲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价值追求等,企图以廉价的方式传播西式民主,将这种政治毒药渗透到我国意识形态中,间接削弱马克思主义权威地位,实现其和平演变目的。二是新媒体加速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毛泽东在1962年9月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3]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制造舆论攻势,企图“妖魔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利用新媒体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媒介,开展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诋毁和贬损,应用文化霸权大肆渗透我国意识形态,利用新媒体宣扬和鼓吹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等反动思想,身披“自由、平等、博爱”的幌子大搞民族分裂,通过新媒体传播“台独”“藏独”“疆独”等言论,蛊惑制造群体事件或利用突发事件制造谣言,歪曲解读我国民族政策,通过互联网煽动民族仇恨,大肆破坏我国民族大团结的局面,进而加速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达到其颠覆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非法目的。

(三)社会主义文化主权被侵犯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是以我国文化为载体和基础的,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升级也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模式和环境,影响了文化的观念和形态,文化安全问题成为新媒体时代我国要面临的又一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冲击了社会主义文化。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不受地理疆域和文化主权的影响和制约,加剧了欧美国家霸权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威胁。欧美国家霸权文化利用新媒体信息的传播特性,宣扬和鼓吹新媒体文化的自由、反权威和去中心化的新特征,冲击我国人民的价值取向,模糊国家公民概念和民族意识,进而淡化我国公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情感。二是新媒体干预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新媒体跨地域和国界地搭建了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大平台,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国家的“快餐式”文化。新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大量引入与西方节日风俗相关产品,通过过分渲染和炒作诱惑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鼓吹提前消费和奢侈浪费,严重冲击了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同时,新媒体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破坏了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网络词语层出不穷,各种粗俗词句、象形字、谐音字等大量流通,针对汉语进行肆意改编和乱用,甚至出现在正式文稿中,严重阻碍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冲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新媒体的负面效应却在冲击着其树立和实践。新媒体的开放空间混杂着各种负面信息,网络的负面放大效应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新媒体的开放空间使得各种思潮获得了传播舞台,这些非社会主义思潮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大肆的丑化和攻击,误导人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阻碍传播,并日益瓦解着人们的生活追求和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培养设下层层樊篱。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崭新广阔的虚拟生存空间,现实社会的身份可以在这个虚拟空间中隐去,人们压抑的情感可以在这里肆无忌惮地宣泄,反权威的逆反心理得到满足,否定主流观点和权威话语,过分相信西方媒体的负面声音,形成不问缘由的单方否认模式,这种毫无畏惧和负担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的践行。

三、新媒体时代威胁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原因分析

(一)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面临挑战的社会根源

一是伴随着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陷入低谷,社会主义国家的平均生产力水平欠发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趁机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大肆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借此遏制和打压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达到其意识形态侵略的非法目的;二是伴随着三次科技革命,信息网络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还改变了我们的社交和思维方式,这为处于科技强势地位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舞台,通过强势的网络传播与渗透,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三是伴随着国内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开放,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虽然我国整体的生产力水平仍然不高,但是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重构已成事实,各阶级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而意识形态作为阶级利益的政治表达形式也日趋多元,加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与侵略,为我国意识形态的整合提高了难度;四是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改变,人们开始质疑诞生于160余年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虽然在这160多年的理论发展过程中,经典理论不断地充实,但是就其中关于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阐述与我国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特征并未完全吻合,二者间的关系日趋复杂,使人们产生理论误区,加之部分学者片面的研究,僵化、割裂和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都从各个不同层面撼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门槛低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信息发布操作简单,几乎不存在投入和维护成本,而且可以规避公权部门的审查,发布信息的内容完全不受平台运营商的控制。在新媒体的虚拟空间中,存在小部分风格独特和观点新颖的个体,他们受到人们的追捧,通过“关注”和“点赞”等形式聚集人气,在小范围内成为“思想领袖”,他们以近乎隐蔽的方式来散播非社会主义思潮,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立起的话语权。

(三)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强

人们可以利用新媒体空间的“转发”功能快速地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传递出去,这种强大的交互性是任何一种传统媒体无法提供的。人们可以在新媒体空间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导,既可以原文转发,也可以经过自己的加工编辑转发,形成“去中心化”的交互式传播模式,实现了人人是传播中心的效果。基于此种高强度的交互性传播模式,公权部门无法轻易地控制舆情,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传播模式也逐渐被改变。

(四)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冲击力大

人们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或移动通信终端即可,可以时时地记录和采集身边发生的任何事情,经过编辑第一时间传播出去,无论从信息的标题到评论完全是个人观点,传播自己认同的意识形态。新媒体中的信息既有事件的客观反映,但也充斥着大量哗众取宠和虚假宣传,部分平台、公众号和所谓的“思想领袖”服务于各类集团,在利诱下企图冲击和私化公共权力。

四、新媒体时代安全构建我国意识形态的路径

面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要继续确保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已经确立的优势地位,切实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加强对外传播能力的建设,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同时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建和监管的角度正确引导新媒体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度融合发展,抢占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大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凝聚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突出抓好引领和融入,踏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全面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控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一)以科学的理论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一是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其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科学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杜绝喊口号和戴帽子,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权威地位。二是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马克思主义既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也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思想史映现着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轨迹”[4],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阶级性的完整统一,确保其在与时俱进中始终保持说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三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道路,新时期我们既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事业的理论指导,也要在新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在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5]

(二)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以增加其吸引力

创新意识形态不但要有话语体系以创新,而且要“加强理论自身的创新,善于使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统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时期的理论成果,善于使用新概念和新理论消除不同理论之间的隔阂,增强理论自身的完整性、融合性和自洽性”[6]。一是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元绝对指导地位,踏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要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符合中国国情前提下的发展模式,以实践去检验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以此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大人民群众基础。同时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层次的话语体系转换工作,提高说话艺术,提纲挈领地明理叙事,深入浅出地让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二是吸纳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参与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重视应用中国理论和传统文化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彰显执政党在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时的智慧,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解读,探索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效对接的方法,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被认可程度。要以全球视野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搭建民族间的共识,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国际认可度,与国际惯用的话语表达体系接轨,逐步提高国际对话的能力,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影响力。

(三)正确处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同的声音是完全符合发展特点的,我们要正视并妥善处理好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是要明确非主流意识形态属性。在国家发展的新时期,意识形态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要明确区分领域中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属性,哪些是具有对抗性的,哪些是非对抗性的。对于非对抗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问题,要采取我国执政党一贯的包容理念,积极地指导和引领,对于对抗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问题,要采取及时回应、积极对话和坚决斗争的处理方式。二是要批判地吸收非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合理成分。在当今这个社会进步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不可能是封闭的,我们要本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观点和正确方法,正视和分析客观存在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运用开放的心态与其积极地对话,批判地吸收其中积极和合理的成分,不断发展和壮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方法和路径。三是正确处理理论一元化指导和价值观多元化存在的关系。纵观历史的发展进程,意识形态在各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是在比较中存在和在斗争中发展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并存和斗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常态,只要我们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一元理论指导地位,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并积极有效地解决,就能够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交互过程中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四)以党刊和党媒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新媒体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在本质上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确保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吸引力,党刊和党媒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工作主导权。要组织好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宣传,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引导干部群众坚定‘四个自信’。要着眼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加强对热点问题舆论引导,坚持主动引导、精准引导、有效引导,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更好解疑释惑、增进共识、凝聚力量”[8]。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巩固党刊和党媒的权威地位:一是确保信息的舆论引导性和可读性。网络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方便诉求和发表个人言论的渠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又将此渠道无限放大,导致信息的泛滥和纷杂无章。党刊和党媒必须主动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和论坛等全面铺开信息传播渠道,利用网络的即时技术,全天候更新信息,建立极具可读性的多元信息报道方式,客观平衡地报道社会热点和焦点,积极引导思潮交锋的关键问题,解决人们在复杂舆论环境下的价值取向选择问题。“确保宣传工作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确保更好的传播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要着力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上舆论引导,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推动网络环境进一步清朗起来”[8]。二是建立新闻快速反应机制。党刊和党媒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秒读速度,积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立足客观和现实快速更新信息,在信息交替过程中把握主动权,引领舆论良性发展,扭转信息传播滞后的被动局面。“要把握宣传规律、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宣传思想工作改进创新,丰富思想内涵、创新宣传方式,善于说理、善于分析,增强鲜活生动的内容,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使宣传思想工作更接地气、富有成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8]。三是应用大数据技术研判形势。党刊和党媒要积极主动学习和应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新媒体空间的舆论环境,充分掌握公众思想动态,正确研判意识形态发展趋势,精准推送引导信息,整体把控社会意识形态发展趋势,占领媒体宣传高地。

(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体现”[9]。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上的优势和影响力,化不利为有利,将其引导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领建设: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文化发展方向。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关键都是在方向上,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媒体文化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标准,进而引导其发展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媒体文化当中,引导舆论和思潮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以机制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各级政府宣传部门要探索建立科学的文化生成和激励机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媒体文化的创作当中,渗透到传播的全过程中,以专项资金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在自愿和主动的前提下,培训新媒体空间中的“思想领袖”和被高度关注的微博、微信和公众号等,让他们学好用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思想和内容,融入其写作和评论中,以客观事实引导人们,主动承担起新媒体空间的公共秩序维护工作。

(六)以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监管新媒体空间

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全面大力推进依法治国,要用法治思维来解决改革中面临的瓶颈问题。有鉴于此,针对目前新媒体空间中乱象丛生的情况,我们必须依法依规来治理和监管。首先,要建立健全网络空间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专项法律的立法速度,构建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共同组成的系统规范体系。其次,严格执法,确保法律手段对新媒体空间的监管力度,全面实行网络空间实名制度,在保护公民隐私的前提下增强监督监管的有效性,对信息传播的违法行为要严厉查处,必须追究利用新媒体发布反动言论和诋毁国家形象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大曝光力度,大力震慑企图在新媒体空间实施违法犯罪的不法分子。

[1] 张志丹.新媒体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危局、误读与突围[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7.

[2] 冯宏良.社会政治稳定视域下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探索,2016,(6):164-171.

[3]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4] 汤荣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涵摄社会历史观的进路[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7.

[5]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李建柱.习近平意识形态治理思想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46-51.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刘云山在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强调:扎实做好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工作更好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7-04-01(1).

[9] 杨仁忠,卢晓勇.当前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路径创新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42-46.

〔责任编辑:侯冬梅〕

D630.8

:A

:1000-8594(2017)04-0138-05

2017-04-28

郑淑芬(1962—),女,吉林乾安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传统文化与德育研究;闫明明(1979—),男,黑龙江大庆人,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与高校德育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订阅信息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