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朝荣精神的实质即坚定信念为人民,表现为坚守信念,对党忠诚;牢记宗旨,一心为民;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等。文朝荣同志生前是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海雀村是典型的石漠化高寒山区,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文朝荣没有向困难低头,没有向贫穷折腰,保持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和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扎根基层,苦干实干,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几十年如一日,让一个在1985年人均纯收入33元、人均占有粮食不足107斤、森林覆盖率不足5%的“苦甲天下”的海雀村变成了如今“林茂粮丰”,人与自然、人与资源、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美丽村庄。文朝荣同志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一生实践铸就了精神丰碑,体现了一个基层干部决战贫困落后的决心和勇气,一个党员干部民生为本、造福一方的使命与担当。
从伦理角度来说,文朝荣精神是一种传统美德,要求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发有为。从价值角度来说,文朝荣精神体现的是务实、清廉、为民、有为,是一种不竭的精神动力,要求人们不甘落后、不畏艰难困苦,去争取、去创造,呈现了一种抗争精神。从1985年起,文朝荣同志带领海雀村党员和群众, 向荒山要绿地,推广良种良法,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困苦,埋头苦干,使海雀村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文朝荣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引领作用,无形中有这样的效应:促使人们形成崇高的信仰追求、人民至上的公仆情怀、洁身清廉的道德情操、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
文朝荣精神产生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稳步推进、农村改革深入发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于西部集中连片的老、少、边、穷、高寒、深石山区在面临世界性三大难题(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经济贫困)情况下,基层干部带领群众战荒山、斗贫困、求生存、求发展的顽强拼搏中;产生于中国扶贫攻坚主战场的奋斗历程中;产生于毕节试验区践行“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精彩传奇中,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民族精神资源。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文朝荣老支书上任时的海雀村,荒山秃岭,环境恶劣,人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文朝荣没有气馁,而是带领全村群众几十年如一日,植树挡风沙、育林茂草养牲种粮,终于把全村1.3万亩荒山从风沙四起的“和尚坡”变成了万亩林海,把“苦甲天下”的贫困村带上了致富路,海雀村是贵州的一个缩影。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生态脆弱,资源丰富,是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贫穷和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主要任务,要彻底摘掉“贫困”这顶帽子,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干部群众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当前,贵州正处于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决战决胜阶段,必须弘扬文朝荣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甘落后、不怕困难,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找准贫困的症结,探索符合贵州实际的脱贫路子,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无私奉献精神,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与行动的集中体现,更是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精神尤为重要和可贵。所有英雄模范都有无私奉献的共性,而具体表现又是丰富多彩的。文朝荣用实在、简单、可贵的行动体现了无私奉献的本质含义:心系群众,为他们排忧解难,好处让给别人,困难和担当留给自己,逐渐走进群众中间,更是走进了群众的心里。他二十多年如一日,带领群众绿化荒山、科技兴农、脱贫致富,总是想在前头,学在前头,干在前头,利益面前先人后己,让在前头,执行纪律走在前头。在贵州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对象识别精准、政策措施精准、项目安排精准、干部选派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都考验着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弘扬文朝荣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实施精准脱贫的各环节时,真正做到勤政为民、清正廉洁,在困难和逆境面前敢于亮剑,才能不断应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出现的各种诱惑和挑战,提高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扶贫,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但农村依然存在贫困问题。在当前中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州经过30多年来的扶贫开发,条件好的地方已经基本实现了脱贫目标,未实现脱贫的地方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居住在生存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加上贫困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就业技能,脱贫难度相当大。贵州脱贫已经进入攻坚期,必须弘扬文朝荣愚公移山的精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广大干部群众都应树立“不怕流汗流泪,不怕流血牺牲”的理念,抓住精准脱贫中的关键环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将这些“硬骨头”一个一个“啃下”。
全党全国人民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正在分阶段向着两个目标奋进,即在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奋斗的过程,就是改变面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军和光辉历程。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东部起引领作用,中部起重要作用,西部起关键作用。偏远落后的山区不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就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文银”曾经是贵州展示给世人的面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如今的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但基础薄弱、自然条件艰苦,在贵州做成同样的事情,往往需要付出比其他地区更多的努力。因此,广大干部群众只有充分发扬文朝荣精神,多渠道发展经济,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推进脱贫攻坚,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和智力支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产业扶贫等举措,分类施策,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所有贫困县摘帽,不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掉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贵州遵义农村时指出:“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可见,在脱贫攻坚中,精神状态是战胜贫困的力量之源,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尤为重要。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脱贫攻坚的成败事关全国全面小康大局,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所说的:“西部地区发展起来了,全国的发展格局就会大不一样。贵州要坚定和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非常艰巨、十分紧迫。如果缺失了贵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完整。” 总的来看,贵州大部分干部的状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干部认识不足、自减压力,不愿啃“硬骨头”;有的抱怨“条件太苦”“群众太懒”;有的“上官不紧,下官不为”;有的能力不足、遇难而退等等。部分群众发展意愿不强、动力不足,一些被称为“酒鬼”“懒鬼”的贫困户让基层干部头痛不已。目前,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脱贫攻坚时间越来越短,难度越来越大,标准越来越高,干部群众要始终保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共识,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发扬文朝荣精神,同心同德撸起袖子加油干,充分用好各种脱贫政策,激发内生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硬仗。
近年来,贵州省探索出了“摘帽不摘政策”“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四看法”“塘约道路”等扶贫措施,形成了一套可信可行、可学可用、可复制可推广的“贵州经验”,创造了全国扶贫开发的“省级样板”,也涌现出了许多扶贫先进典型,如“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姜仕坤、当代“女愚公”邓迎香、36年“拿命修渠”的遵义老支书黄大发等等,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贵州与其他省份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思想观念落后方面,差距更明显。因多年来采取物资帮扶的“输血式”扶贫,一定程度上使各地区部分群众滋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一些贫困户甘愿苦熬不愿苦干、不肯脱贫,乃至患上了“不达目的不脱贫”的“精神贫困”症,参与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比如存在部分群众相互攀比、争穷比穷,争当“贫困户”,乐当“贫困户”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因此,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摆脱思想观念的“贫困”,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和做法,坚决杜绝“戴穷帽炫富”等现象的发生。干部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发扬文朝荣精神行动起来激发战胜贫困的主动性、能动性,助推脱贫攻坚再上新台阶,为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脱贫攻坚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践行。坚持干字当头,发扬工匠精神,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靠作风吃饭、拿数据说话、用事实赢得民心,以“扣扣子”“担担子”“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打牢经济发展的基础。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贵州的交通、水利、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地方生活条件还很艰苦,道路难行、电力稳定性差、人畜饮水困难、通信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要依托国家扶贫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集中力量抓好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设施建设,以过硬的质量补齐基础设施这块“短板”。二是狠抓产业发展,加快增收致富步伐。产业是农村长远发展之基,是脱贫致富的主要依托,有了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各地区要充分利用好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各种产业,如发展旅游、生态养殖、特色经果林、中药材、林下种植、生态有机茶、农业观光、电子商务等, 可因村情户情谋划脱贫产业,以产业的稳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三是狠抓保障性帮扶措施精准到人到户,保证贫困户的利益不受侵犯。搬迁安置、转移就业、医疗救助、教育资助、低保兜底等保障性帮扶措施,都是针对贫困户开出的务实管用的治贫良方,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以“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为目标,认真开展贫困人口识别核查工作,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对症施策,确保脱贫攻坚整体效果好。
脱贫攻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贵州的反贫困斗争成果对全国来说贡献极大,因此,要加强组织服务体系,突出“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的“五主”关键环节,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把脱贫任务和责任细化明确,精准落实到岗到人,层层传导工作压力。文朝荣老支书一心为民的“无形”的服务理念,逐渐衍生为该村现在“有形”的村级组织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梳理补齐短板短项,形成更加完备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工作机制。一是落实“市领导包乡(镇)、县(区)领导包村、乡镇干部包户、党员干部包人”的责任制,形成层层负责的责任体系;二是做好扶贫考核工作,健全乡镇干部精准扶贫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干部驻村工作管理规定和考核办法,杜绝扶贫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对贫困县全面改革创新考核机制,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指标,降低地区生产总值在考核中的权重;三是做好人才储备工作,扶贫干部的培训,社区扶贫精英的培育,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和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都要列入日常扶贫工作中,真正发挥好基层人力资本的扶贫作用。四是细化扶贫工作的制度和政策设计,考虑区分为帮扶政策、救济政策、保底政策等,推行脱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五是进一步简化项目申请、审批程序,在依规合法前提下,对贫困县(区)的项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