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斌 李清福
发挥文化品牌作用推进脱贫攻坚的思考
刘振斌 李清福
舞龙作为一种民间活动,自古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松桃苗族自治县的舞龙活动,有自己的特色,这里的舞“龙”是翻滚式的“滚龙”,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来,松桃“滚龙”的发源地寨英镇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战略,把“滚龙”活动作为民族文化来建设、作为创收产业来培育,把“滚龙”文化提升到品牌来打造,“滚龙”文化既补充了群众精神之钙,又带动了农村脱贫攻坚。
(一)打民族文化“滚龙”牌带动产业脱贫
寨英镇把滚龙作为一项创收产业来培育,通过主打民族文化“滚龙”牌带动贫困群众走上产业脱贫之路。一是建设滚龙文化艺术馆增“灵气”。寨英滚龙“龙身”全长36米,共分17节,由34人轮换舞动,没有滚龙,寨英就失去了应有的“灵气”。目前,寨英镇正积极筹备建设滚龙文化艺术馆,不断为寨英增“灵气”,带动群众走产业脱贫之路。二是举办滚龙文化艺术节聚“人气”。寨英镇将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定为滚龙文化艺术节,活动期间,至少有30条寨英滚龙参加,每条龙就有2~3名贫困人员参与。锣鼓喧天,气势磅礴,人声鼎沸,欢欣鼓舞,欢呼声连成一片,整个古镇热闹非凡,吸引周边乡镇数万群众观看。三是展示滚龙文化绝技活动添“神气”。滚龙是寨英之魂,更是寨英之神。寨英每年春节都要模拟龙神的形状编扎“滚龙”。一则借助龙的神威消灾避邪、扫除瘟疫;二则祈求龙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寨英滚龙,不仅经常到湖南、重庆等周边省市演出,还深入北京、上海、广东等中国名城演出,获得“中国一绝”之称,实现了“关门演出”向“出去创收”的转变。民族“滚龙”牌为寨英镇打出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及“中国滚龙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民族“滚龙”牌已经成为贫困群众创收的重要产业,经常性参与的贫困人口达300人次以上,人均增收8000多元。
(二)打饮食文化“滚龙”牌带动创业脱贫
积极做大做响地方特色饮食,打出饮食文化“滚龙”牌,带动群众走上创业脱贫之路。一是探索“长桌宴+”饮食“滚龙”模式带动脱贫。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寨英镇都要借举办滚龙文化艺术节摆上寨英百米长桌宴,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及游客不约相聚于此,品尝寨英百米长桌宴上的美味佳肴。长桌宴沿着古城一条街一字型铺开,面对面地坐满了“寨老”和游客500余人,“长桌宴+”带动了其他饮食行业的创收。二是探索“协会+”饮食“滚龙”模式带动脱贫。“米豆腐协会”“卤鸭子协会”由500多名贫困人员组建而成。“两协会”抱团闯市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将米豆腐、卤鸭子生意做到了铜仁、贵阳、秀山、怀化等地。作为寨英饮食文化“符号”,柔软细嫩、富有弹性、健胃消食的米豆腐至今依然如故,荣获“贵州省风味小吃”二等奖。三是探索“互联网+”饮食“滚龙”模式带动脱贫。经电商平台包装打造,寨英米豆腐、卤鸭子成功“走上了”市民的餐桌,深受黔、湘、渝周边市民的“青睐”,寨英特色饮食文化链条得到了拉长,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流水产业链,有1200多人参与到流水产业链的生产之中,年人均创收不下2万元。
(三)打古镇文化“滚龙”牌带动旅游脱贫
主打古镇“滚龙”牌,依托中国最美村镇“典范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效应,带动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旅游脱贫路。一是打造精品型“滚龙”景点带动旅游脱贫。投入500余万元修缮“裕国通商”“福寿宫”“易和兴”“富华”商号及何家坝等6处文物建筑;分别投入120万元、450余万元修复了古镇广场和600多米的镇区防洪堤建设。凭借“中国滚龙艺术之乡”金字招牌“借船出海”“借梯上楼”,着力把传统古村落打造成精品,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二是打造融合型“滚龙”景点带动旅游脱贫。坚持把寨英传统古村落融入梵净山佛教文化和生态优势之中,着力打造梵净山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版,修建了37公里的旅游环线,推进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发展。三是打造特色型“滚龙”景点带动旅游脱贫。围绕“山上有吸引力、山下有生产力”的布局,以“山上佛祖、山下天王罗汉”的大寺院大景区大旅游推进名山效应,精心打造四大天王寨、十八罗汉村,让“山上”的游客体会到奇险交融的梵净自然风光,同时还能感受到天王寨、罗汉村的佛教文化,为寨英古镇旅游业注入新鲜“佛”力。节假日期间,慕名而来的游客达上万人,每年实现旅游创收2.3万元以上。
(四)打生态文化“滚龙”牌带动基础脱贫
通过主打生态“滚龙”牌,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走上基础脱贫之路。一是建设绿水“滚龙”带动基础脱贫。依托“水码头”大做水文章。利用水美的自然优势引进了白沙晶山泉责任有限公司,采取“村支两委+公司+贫困户”模式开始运营。今年每户贫困户分到1300元的红利,村集体分到4000元的红利。二是建设青山“滚龙”带动基础脱贫。依托总面积18000多亩的国有阳雀林场,打好青山文化。阳雀村利用山美的自然优势,采取“租户+厂家”模式引进了厂家开办石场,目前杨家组已收到租金11万元。三是建设洁地“滚龙”带动基础脱贫。“龙”是寨英人祥和安宁、丰衣足食的保障。寨英人依托“磨龙洞”“回龙寺”等厚重的“龙”文化,每年新春佳节都要祭“滚龙”、舞“滚龙”,以此留住龙神。同时大力推进“六绿”攻坚行动计划,既抓绿水青山,也抓金山银山,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打赢了“蓝天”保卫这场硬仗。
一是实现了文化增值。每逢松桃的重大活动,寨英“滚龙”都要上演一场精彩表演。“滚龙”每次出演时间在3~5天甚至一个星期左右,每人每天创收80~100元甚至更多,这既是寨英“滚龙”文化的传承,又是寨英“滚龙”文化的宣传,更是寨英贫困户经济收入来源的有效途径。铜仁市瓦屋油菜花节期间,寨英镇就有4条龙在2天时间以3万元的演出费被邀出演,平均每人每天演出收入200元。“滚龙”文化让寨英脱贫攻坚从“输血式”变成了“造血式”。
二是实现了农民增收。罗家寨、吴家寨、上寨、王家坪等10个村180余户从事米豆腐行业生产,特别是古镇区就有30户是“同行”。全镇每年生产和外销米豆腐200余万斤,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2.7万余元。每逢春节,农户张祖友家每天至少要销售800斤米豆腐。做米豆腐生意的农户,家家修起了小洋楼,买起了小轿车,日子越过越红火。贫困户实现了“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
三是实现了城镇增美。寨英政府组织了派出所、综治办联合成立了一支32人的古镇消防队和“护卫队”,对古镇消防器材、老化的电线进行修缮,古镇的建筑群至今保存完整。古镇的“古景”增加了现代建筑物的美,“古景”与“现景”很好地交融在一起,让游客进入古城就感觉自己“回”到了明代洪武十八年。一排排苗族吊脚楼、会馆、手工作坊加工点等古城景象十分抢眼,古城美景让游客们赞不绝口。古镇的古景,成为寨英小城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是实现了环境增绿。去冬今春,寨英镇荒山造林580亩,森林覆盖率高达51%。该镇聘请了56名贫困人员为山林“守护神”护林员,其中有省级护林员32人,每人年收入1万元,县级护林员24人,每人年收入6000元。寨英镇以“零容忍、下重拳、出实招”的方式,深入开展森林保护专项行动,全力抓好基础建设靓化、古城建筑美化、人居环境优化,建成了天蓝、地绿、水净的寨英小城镇。
一是民族文化挖掘不深。由于受资金及体制机制的制约,挖掘整理少数民族文化缺少专业人才,潜在的民族文化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导致历史文化的遗留或保存不太完整。
二是旅游文化基础不牢。旅游文化接待的基础设施还不牢固,文化旅游接待能力偏低,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还难以满足扎实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化、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新要求。
三是饮食文化扬名不远。当地的“滚龙”卤鸭子、“滚龙”米豆腐等特色小吃文化,除了本地人知道以外,外地人一般都不知晓,饮食文化的名气还没有真正在社会造成影响力。
四是品牌文化打造不力。寨英虽然已经取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及“中国滚龙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但品牌文化还存在打造不力的问题,滚龙文化品牌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还不很明显。
一是多元文化“深”挖掘。深度挖掘寨英古镇多元文化,特别是抓好“龙”文化传承的深度挖掘。建立滚龙表演中心,以资源创造特色,用特色吸引游客。组建寨英滚龙演艺公司,定时定期演出寨英滚龙节目。
二是古建筑群“深”修复。积极向上级文物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加快古建筑群的修缮保护。加大力度建立健全旅游基础设施,积极完善古建筑群的设施设备,重现辉煌时期的古城情景,实现“古景美”与“现代美”相得益彰。
三是发展基础“深”构筑。开发、包装寨英米豆腐、寨英卤鸭子等特色小吃,培育壮大米豆腐、卤鸭子等协会,广泛吸纳贫困户入会。大力发展“农家乐”“庭院经济”等模式,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
四是营造氛围“深”宣传。坚持利用报纸、网站、电视台等宣传窗口,利用“中国苗族情人节”“苗家四月八”等活动载体,大力宣传民族文化、饮食文化、古镇文化、生态文化等“滚龙”牌,让“滚龙”牌走得出去、立得起来、唱得响亮。
(作者单位:中共松桃县委办)
责任编辑:陈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