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学的文学精神

2017-03-10 06:33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学精神

刘 江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广西 柳州 545616)

论中国文学的文学精神

刘 江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广西 柳州 545616)

中国文学有着和西方文学不同的文学精神,具体体现在作家独特的艺术思维和作品独特的价值取向上,即内容重于方法,形象重于感悟,朴实重于猎奇,民族特色重于个人风格。它们又集中体现为“文学治国”的精神,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却削弱了作家的创造力和文学的开发力。当今,我们应以此文学精神为本,吸收西方文学精神的有益成分,将“文学治国”的社会性、国家民族性和文学的个人性结合起来。如此,文学事业才能健康地发展。

中国文学;文学精神;民族特色;个人风格

文学精神是文学创作的核心,是决定文学面貌的关键。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也是决定其文学特色的重要因素。但是此前中国学术界直接阐述文学精神的论著不多,此类论文也少。而一些关于中国文学精神的论著,如古代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当今21世纪徐复观的《中国文学精神》,只限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阐释,[1]或如解洪祥的《中国现代文学精神》,只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解析,[2]它们都还缺乏对中国文学的文学精神作整体的认定。由此可见,中国的学术界对于这一命题的重视还不够。在此情形之下,笔者认为尚有进一步开展讨论的必要。

笔者阅读了一些相关的论著和文章,发现它们都还没有直接解析文学精神这一命题。笔者认为,所谓文学精神,是指文学的创作思想和情怀,体现作家写作时的艺术思维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并由此集中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之中。文学精神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这文学精神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积淀,变成了文化传统。同一个民族、国家的作家,形成了共同的创作思想和价值取向,因此也就形成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学精神。

一、中国作家的艺术思维和中国文学的价值取向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这一文化传统早已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不但影响着中国人的言行举止,而且影响着中国作家的艺术思维和作品的价值取向,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内容重于方法

中国古代的墨家学派“言功利”。这“功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是“建立在理想国基础上的功利主义”,[3](P4)也就是朴实的共同利益。因为追求这一利益,所以中国人一般缺乏浪漫的情怀,做每一件事都要考虑它的现实之用,这是传统文化中朴实情怀的反映。对于文学写作亦是如此,要通过作品感染、影响别人,强调作品要“为世用”。[4](P4)所以创作者首先考虑的是作品的内容,而评论者评价文学作品首先也是看内容,因此形成了内容重于方法(包括创作方法,以及作品的语言、体式等)的写作方式和评论习惯。如古代文论家刘勰所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文畅。”[4](P56)意即“写好文章像织布,思想内容是经线,言辞好像纬线。只有先拉好了经线,纬线才有所依据。”[4](P56)

重内容,首先就是重政治内容。中国古代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文学创作者即知识分子心中,就是以“治国平天下”为最终目标的,这就是政治。三国时曹丕说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4](P4)明代顾炎武更明确地说:“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4](P3)这就是说,文学的用途是阐明某种政治主张,表明作者的政治倾向。到唐宋八大家,更是提出“文以载道”的主张,中国文学从《诗经》开始,其实就是表现政治的文学。中国的古代四大名著中,《红楼梦》《西游记》属于政治倾向文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则属于政治斗争文学。其他小说、诗歌和戏剧,也都没有离开过政治的内容和评判社会的政治倾向。五四时期鲁迅的小说属于政治倾向文学,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40年代至70年代后期的工农兵文学,都是政治斗争文学。毛泽东就曾明确地指出,要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5](P73)如笔者在20多年前写的一篇题为《论文革题材小说的嬗变》的论文中,曾经表述过: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到90年代上半期,那些以文化大革命为题材的小说,虽然其视角前后有很大的变化,但依然是从“政治激情出发”,在描写人物时还“往往只是表现人物的政治品质”。[6](P99)而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以“民生”问题为题材的作品,虽然它们只是写了物质民生,忽视了精神民生,但仍然是把民生话题作为政治话题。[7](P143-150)由于重政治,同时受儒家“修身”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文学十分讲究道德操守,鄙视色情和粗俗作品。这就是从古到今描写色情的作品和粗俗的作品,都受到打击和压制并列为“禁书”的原因。

与“重内容”相反,对于被刘勰称之为“纬”的创作方法、语言、体式等,倒是放在次要的位置。从语言上看,从文言到白话,无疑是重要的发展,但历经几千年,变化并不快。而从古代到现代几千年的历史中,虽然诗歌有从《诗经》的古体自由诗,到魏晋的五言、七言、乐府,[8](P144)再到唐诗(律诗)宋词元曲等体式的变化,但这变化并不是根本性的,因为从五言、七言开始,实际上都还是格律诗体,只有到了现代,学习西方才有了现代自由体诗。小说在近代之前,一直只有章回体,只有到了“五四”之后,由于学习西方,才有了自由体现代小说。而创作方法,古代文学基本上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诗歌只有李白诗等极少数为浪漫主义作品,小说只有《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极少数作品属于浪漫主义作品。五四时期和新时期之所以会有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方法存在,也是模仿西方的结果。

(二)形象重于感悟

中国人民长期生活在大一统的环境里,又受儒家中庸、平和思想的深刻影响,习惯于接受规范的思想伦理,所以不习惯独立思考,表现在文学创作中便是并不十分重视思维。同时,中华民族是看重平和的民族,喜欢在平和的气氛中听讲形象生动的故事,所以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首先想到的不是独特的感悟,而是形象。这形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物形象,二是环境形象,要写出活生生的人物和亲切可感的生活环境。如《三国演义》的诸葛亮、曹操等形象生动自然,而且火烧赤壁等场景让人历历在目;《水浒传》的李逵、林冲、宋江等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梁山、景阳岗的地貌让人仿如眼前;《红楼梦》的林黛玉、贾宝玉等形象立体可感,而且荣国府、宁国府等环境形象让人身临其境。至于《三国演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水浒传》“官逼民反”、《红楼梦》“封建社会正在走向崩毁”等感悟都不够独特,是很多人都能感悟到的。它们之所以成为名著,并不是因为这些感悟,而是因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生动的故事。其他许许多多的小说更是没有个人的独特感悟,只有故事和人物。鲁迅的小说有作家自己的感悟,这就是“国民性弱点”,但这是他受到西方启蒙文学启发的结果,而其笔下的孔乙己、阿Q、祥林嫂,以及鲁镇,其形象性更是超越所写的“国民性弱点”。形象之中,有着许多不同的对于“国民性弱点”之理解。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虎妞、北京,叶圣陶笔下的潘先生、江浙地区的小学校,及至新时期被称为“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9](P160)的莫言作品《红高粱》中的土匪司令余占鳌、高密东北乡的乡野世界,等等,它们的形象都异常鲜明。虽然作者独特的感悟表现了“一种真正向民间尺度认同的倾向”(应该说,这是有新意的),[9](P162)然而相比之下,形象的震撼力还是超越了这种“认同”。一般来说,我国的文学,都有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但思想都还显得不够独特新颖。古代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就是要让所写的“时”和“事”,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思想。正是不重视独特的思想感悟,所以20世纪40年代诞生的工农兵文学,遵循工农兵文学的思想规范,不但是革命的需要,而且也是历史的必然,因而才会让许多从大城市来的知识分子作家欣然接受。新时期作品有一些感悟,那是先锋派模仿西方的结果,而且这种作品只是晃眼而过。中国人喜欢听故事讲人物,而评论界最感兴趣的,也是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并非思想感悟,这在许多的评论文章,以及多部文学史著作中,都表现了出来。

正是因为形象重于思想感悟,所以以独特的感悟为特点的精英文学在我国古代并不存在,或者说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界限并不明显,难以区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在当时是作为通俗文学在民间流传的,而后来却又被认作精英文学,正是基于这一原因。

(三)朴实重于猎奇

中国人民自古而今崇尚朴实勤劳,因而也就形成了朴实勤劳的社会文化。对人处事如此,文学创作亦然。以致特别崇尚写实,崇尚描写实际生活状况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不但不重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更是禁忌那些猎奇古怪的内容。在这样的文学环境下,科幻作品也就不多,猎奇的作品更少。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 ,科幻作品、猎奇性的作品虽然也有,但总是占不上重要席位。

(四)民族特色重于个人风格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长期都处于统一的环境之中,汉族占了绝对的多数,而汉族的文学创作也最多,最有成就,所以在古代,所谓中国文学主要就是指汉族文学或者向汉族文学靠拢的少数民族文学。大一统的国家,文学的民族风格本已是自然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创作前提,所以古代没有明确地提出民族风格的问题。[10](P106)五四时期学习西方,出现了很多西方现代派的作品,缺失了民族风格,因此毛泽东在1942年明确地提出了创作要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1](P94)这就是在维护中国文学的民族风格。而长期以来,我国作家在重视民族风格的同时,却不重视个人风格。从古代到现在,有突出的个人独特风格的作家并不多,民族风格却是除“五四”和新时期模仿西方的作家之外,几乎每一个作家的作品都具备的。而有重大影响力的也都是民族风格突出的作品,如古代的四大名著和现当代的《红旗谱》《创业史》《林海雪原》等作品。

二、中国文学精神与西方文学精神的差异

内容重于方法,形象重于感悟,朴实重于猎奇,民族特色重于个人风格,这些是中国作家的艺术思维和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而这些又集中体现了一种文学精神——文学治国。上面所述的“重于”方面,都与“文学治国”即“文学为国”的文学精神密不可分,所“重”的内容、形象、朴实和民族特色,都是适应和服务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发展的。从古代开始,中国文学就不是作为一种个人的私产而存在,文学创作也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古代的统治者,把它视作一种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正如魏时曹丕所说的“经国之大业”。东汉末年的郑玄也说:“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4](P6)其意为:“歌功颂德的作品,不是为了投君所好,媚上求荣,而是为了使良好的时政能得到发扬。刺世讥邪的文字,也不是以文乱政,玩世不恭,而是为了除弊兴利。”[4](P7)近代的黄遵宪虽然提出过“我手写我诗”,但这“诗”终究离不开为封建服务的“道”。而现当代的毛泽东则提出,“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5](P49)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文学治国”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文学治国”这种文学精神,无可否认在古代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更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显然,中国的文学精神和西方的文学精神是不同的。这不是由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迥异所致,而是因为文化传统的差别造成的。

西方在还“没有产生国家”的荷马时代[12](P8)的《荷马史诗》中,所歌颂的是为民族利益生存而战斗的英雄人物。作品“鼓吹英雄主义”,其实是“为民族利益”[13](P156)而不是为了个人。而“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12](P15)在古希腊中期的喜剧中,由于“公众趣味的变化”,其“题材常常是怪诞的”,同时还“不乏对个人的攻击”,[14](P189)这些都是着眼于个人。不过,同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又强调“文艺必须对人类有用,必须服从于政治”,[15](P212)这又是为了国家。由此可见,这时西方的文学精神并不统一。虽然都重内容,可是出发点和着眼点不同。而在14世纪至17世纪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12](P113)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正所谓“个人主义的形成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密不可分”。[16]之后,即确立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学又成了主要表达个人意志情感的载体。这一点,甚至连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也说:“一件作品果真表现了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的利益或观点,这个事实还不能使它成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17](P264)在他(实际上远不只是他)看来,真正的文学并不是阶级的、社会的,而是个人的。他认为,“艺术”必须是“作为自主的作品”。[17](P285)出于个人的需要,现代的西方文学虽然也重视内容,但一样重视方法和形式。而自现代派出现之后,并不十分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却更加重视独特的思想感悟。歌德就说过:“古人的最高原则是意蕴”,[18](P222)而德国的莱莘则认为:“戏剧和一般文艺都要有理性和真实性”。[18](P165)歌德所说的“意蕴”,莱莘所说的“理性”,都是指思想感悟。实际上,在西方,从古至今都是重视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悟的。而且,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各个利益集团利益分配准则的固化,以及社会状态的基本稳定,文学的社会政治内容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于是,创作界和欣赏界的各个“个人”,为了调节生活,便转而喜欢猎奇,追求题材的各种怪异。在这种情势下,各种各样的科幻作品,甚至色情、粗俗的作品也就大量出现。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说:“粗俗文艺”已经“代表着一种亚文化进入主流文化的已协商好的方式”,[19](P268)而各种“主义”的现代派创作方法,也便顺势蜂拥而出。

中国文学精神着眼于国家、民族,而近现代西方的文学精神则着眼于个人,虽然与国家相关,但还是重于个人。西方是文学的自我精神(利己精神),文学为己表达,为己享受,写自己喜欢的内容,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怀,采用自己喜爱的手法和形式,不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是因为自己的需要。这反映了文学的本原意义或者说最初意义,是文学的出发点,但不是文学的着眼点,不是文学的本质意义,更不是人类社会特别是阶级社会的文学意义。西方在文学的自我精神影响下,只有作家个人的思想情怀偶合了社会、国家利益的时候,作品的社会意义以及为国的意义才得以显现。比如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巴尔扎克作为“政治上”的“一个正统派”,在《人间喜剧》中他原本只是想表达自己对“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的“全部同情”,但在客观上,却是表现出“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20](P136)这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社会和国家有益的。

三、中国文学精神的不足与发展方向

直至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对于文学尚缺乏统一的认识: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为己,还是为国、为民族的。笔者认为,应该是既为个人,又为社会和国家、民族。出发点是个人,而着眼点则是社会、国家和民族。文学的本质意义,应该是出发点和着眼点的统一,即个人性与社会性、国家民族性的统一。

文学本来出自个人,如果脱离了个人,文学就不存在。如果不是出于表达个人独特的思想感悟、个人独特的情感的需要,那么写出来的只能是公众性的宣传品,而不是文学艺术作品,因为真正意义的文学作品,是以个人的独特性而存在的。但又不能只是为了个人表达的需要,还要面向社会、国家和民族,因为文学作品一旦发表出去,就会影响别人,如果个人的独特性不利于甚至破坏了社会、国家、民族的利益,那么,这种文学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因为个人到底不能离开社会、国家和民族而存在。文学到底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是表达自己情感,也有利于社会、国家、民族的工具和手段。西方能够流传下来的作品,实际上都是出于个人却又偶合了社会、国家、民族发展需要的作品。

由此来看,古代的许多诗人和作家,只有“文学治国”的文学精神,缺少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而那些流传下来的作品,却都是既表达了个人思想情怀,又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品,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小说,关汉卿等人的戏剧,还有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诗人的诗作。而20世纪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和工农兵文学,为国、为民品质突出,但独特性、个人性不足。工农兵文学时期,虽然出现过“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但两派之中的作家,独特性并不十分明显(其中比较突出的只有赵树理)。现在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仍然不多。重内容无可挑剔,但还应该重内容的独特性,同时也要重视创作方法和形式的创造。重形象是对的,因为形象能够产生感染力,但也要重视思想感悟,因为独特的思想感悟是作品的生命。文学要为国家、民族服务,没有独特的思想感悟是难以做到的。重朴实也不能否定,但这朴实并不与猎奇相矛盾,因这猎奇之中,蕴藏着文学的创造性。同样,重民族风格是必要的,但轻个人风格并无理由,因为个人风格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独特性所在。总之,此前中国文学的文学精神,一方面有其重要的治国意义和价值,但另一方面由于对个人独特性重视不够,因而减弱了作家的创造力和文学的开发力。

那么,当今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的文学精神呢?笔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以中国文学的文学精神为本,[21]吸收西方文学精神的有益成分,把文学的社会性、国家民族性和文学的个人独特性结合起来,以个人独特性对接社会性和国家民族性。在文学为人民的前提下,突出作家个人的创造性,既重视内容,也重视方法;既重视形象,也重视思想感悟;既重视朴实,也不放弃猎奇;既重视民族特色,也重视个人风格。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保持作家的创造力和文学的开发力,只有这样,我国的文学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1]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2]解洪祥.中国现代文学精神[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邹德金.文化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4]于忠善.历代文人论文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6]刘江.论“文革”题材小说的嬗变[J].广西社会科学,1994,(1).

[7]刘江.民生话题:我们该如何叙说?[A].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2007当代文艺论坛文集[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8]李少林.中国文化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9]陈思和.新时期文学概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刘江.世界格局中的中国工农兵文学[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11]毛泽东.反对党八股[A].毛泽东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

[12]李少林.欧洲文化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13]罗念生.《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序[A].华东六省一市二十院校《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选编组.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册)[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14]哈洛尔德·纳·孚尔勒.古希腊文学史[A].华东六省一市二十院校《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选编组.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册)[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15]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前言[A].柏拉图文艺对话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6]崔雪茹.西方个人主义源流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7]〔德〕赫·马尔库塞.美学方面[A].陆梅林.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C].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

[1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9]〔澳〕帕米拉·罗伯森.对麦当娜谈什么?何时谈麦当娜?[A].王逢振.2002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C].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

[20]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A].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1]陈海兵,马伟军.中国传统文化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3).

责任编辑:张 庆

TheLiterarySpiritinChineseLiterature

LIU Jiang

(Liu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iuzhou 545616,China)

Chinese literature has a different literary spirit comparing with the western one. The embodiment is the writer’s unique artistic thinking and special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works,where the content is taken as a more important factor than form;the imag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nlightenment;simplici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novelty;the ethnic special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individual styles. The spirit of “literature aided administr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aspect. Th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history development for sure but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negat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riter’s innovative competence. Presently,we should take the literature spirit as foundation and learn the good ingredients in the western literature spirit and combine the social factor,national factor and the individual factor in the idea of “literature aided administration” together. The literature will develop healthily.

Chinese literature;the literary spirit;the ethnic features;the individual style

I02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10.018

2016-12-08

刘 江(1948-),男,广东梅县人,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1004—5856(2017)10—0077—05

猜你喜欢
文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我们需要文学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拿出精神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文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