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义煜
(武夷学院 宣传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
论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十个关系
邹义煜
(武夷学院 宣传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厘清高校精神文明创建的十个关系,即文明创建与党的建设关系、文明创建与中心工作关系、长远目标与阶段任务关系、统筹领导与分头推进关系、立德树人与师德师风关系、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关系、活动载体与创建成效关系、艰苦创业与借鉴吸收关系、立足校园与服务社会关系、重在建设与完善规章关系,是当前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只有正确把握好十个关系,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才能更加深入地得以开展。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关系
高校是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正确把握创建实践中的十个关系,大力提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成效,进而全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高校承担的“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地”双重使命,决定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用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引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常创常新。中国梦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中国梦包含富国强民的宏伟目标,更是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源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鼓舞、激励高校师生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奋进。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所作的重要讲话,是新时期指引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文献。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到高校视察,党的十八大以来,“两人共考察过16所国内高校;习近平主席在出访期间还到访过10所外国大学”。[1]习近平总书记还给北京大学学生、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大学生村官张广秀、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等大学生代表的回信,勉励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视察高校和给大学生代表回信,是党中央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的充分体现。中国梦里有党中央最新精神的正确指引,是对广大高校师生员工推动精神文明创建不断取得新突破的有力动员。
高校近年来的跨越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而高校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也同样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作支撑。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的原则,既要克服重学校改革发展轻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又要避免两者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做到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中心工作在哪里,精神文明建设就要跟进到哪里”。[2]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和服务改革发展大局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责所在。只有坚持“发展为大”理念,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才能够获得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可和支持。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大局,把文明创建活动融入教学、科研、管理等学校日常工作实践,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推动和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学校中心工作的有力抓手。实践证明,只有把精神文明创建和学校中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稳步提升,才能确保高校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高校精神文明创建长远目标是在助推学校践行办学愿景和实现培养目标进程中,努力把高校打造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示范高地和师生员工向往的成长成才的精神家园。高校不同发展时期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同的目标诉求,高校精神文明创建的长远目标需要通过无数个阶段任务的依次完成才能得以顺利实现。高校精神文明创建不仅需要点滴、扎实的工作,而且必需常抓不懈,坚决克服“一阵风”、松懈滑坡等现象。广大师生员工是高校精神文明创建的主体力量,他们的广泛参与是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得以深入、持久、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要自觉尊重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及时回应师生员工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下大力气帮助师生员工解决遇到的困难,使精神文明创建触及师生员工内心,激发师生员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以师生员工的广泛参与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水平的整体提升。
精神文明创建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综合性、艰巨性等特征的系统工程。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学校顶层的研究部署,更需要文明办的狠抓落实和职能部门、院系基层的落细落实,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精神文明创建在校园的全覆盖。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写入不同时段的学校改革发展“五年规划”,列入学校年度党政工作要点,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向师生员工传递出学校顶层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的积极信号。抓落实是完成创建任务的关键环节。依托党委宣传部成立文明办并配置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精神文明日常创建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制定年度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点,根据不同职能部门的职责要求,做好创建要点的任务分解,列出责任清单,做到任务到部门,工作到个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学校精神文明创建的各项具体工作最终都要落到院系层面,通过院系发动广大师生员工去完成。关心支持基层文明创建工作,以创建工作推进会和表彰会等形式,督促、激励各部门、院系落细落实创建任务。通过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推进、年末有总结,促进上下齐心合力推进精神文明创建的良好态势的形成。
师生是高校精神文明创建的两大主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状况直接决定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立德树人营造良好环境。据2016年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向好的良好态势。”[3]然而,大学生道德修养方面存在的“知行分离”现象,依然是一些高校立德树人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立德树人要求高校人才培养须以树人为本,树人又要以立德为先。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高校精神文明创建要改变一些部门和院系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效果的教育倾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教育活动落实到高校立德树人培养任务的全过程,促进大学生自觉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高校教师是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引路人和能力培养的指导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高校精神文明创建要着力扭转重科研轻师德、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事迹和表彰师德师风先进人物,营造为师重德的良好校园氛围。健全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将师德考核、查处落到实处,引导广大教师做学问、讲品行,争当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精神文明创建两大主体思想道德的提升,必将汇聚强大力量赢得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新成就。
高校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宣传方式,而新兴媒体则主要包括校园网站、贴吧、微信、QQ群等交流方式。高校精神文明创建要树立全媒体意识,借鉴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各自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传统媒体推广新兴媒体、新兴媒体带动传统媒体”深度融合的良好举措。高校传统媒体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近年来高校传统媒体对师生舆论引导能力有所削弱。要注重发挥传统媒体内涵丰富、公信力强等优势,努力改变严肃呆板、时效性差等现状,集中更多精力和时间挖掘精神文明创建亮点,用鲜活、耐读的文字和灵活、生动的形式展示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切实提升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新兴媒体以其形态多样、方便快捷、互动性强等优势而逐渐发展成为高校精神文明创建的前沿阵地。高校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兴媒体为精神文明创建拓展平台。“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优势和新兴媒体及时便捷、信息量大的优势合理利用”,[4]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线下线上的融合互补,营造高校文明创建的浓厚氛围。
高校精神文明创建要实现预期的奋斗目标,就要寻求合适的活动载体并深入持久地开展富有成效的创建活动。高校精神文明创建普遍把文明校园创建作为活动载体,作为提升文明创建成效的着力点。通过文明处室、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食堂、文明楼院等系列载体,广泛开展文明创建评选活动,把日常创建工作延伸到处室、教室、寝室、食堂、楼院等场所和全体师生员工,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文明校园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领导班子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好、活动阵地好、教师队伍好、校园文化好、校园环境好等“六好”为主要特征的创建目标,就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善于运用广大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结合学校实际,创造出好的活动载体,并以此作为文明创建切入点,增强文明创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而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艰苦创业精神作为一种百折不挠的品德意志和勇于进取的精神状态,是推动高校改革发展不断进步的重要思想保证。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实现跨越发展,就需要在艰苦创业、以干得助的基础上,坚持“拿来主义”,借鉴吸收兄弟单位先进创建经验为我所用。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高校立德树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但办学经费紧张仍是制约大多数高校改革发展的瓶颈。高校精神文明创建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反对和制止铺张浪费、挥霍公款,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将以干得助、实干为荣的理念转化为广大师生员工文明创建的自觉行动。“没有一种文明是可以在一个孤立的文化自闭的状态下生长出来。”[5]高校精神文明创建要善于学习借鉴其他高校先进创建经验弥补自身短板。通过经常浏览网站了解其他高校创建动态,通过召开新教师、进修返校教师座谈会了解他们学习、进修所在高校文明创建特色。随着高校教师队伍中有留学经历人员的逐渐增多,还可以听听他们介绍海外高校的做法。经过艰苦创业和借鉴吸收的内外兼修,夯实根基,拓展思路,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创建新超越。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内部环境,是高校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内涵。高校精神文明创建既要立足校园,提高师生员工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又要肩负引领责任,以高校精神文明创建的累累硕果惠及地方社会。“文明的内在价值总要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而文化的外在形式之中又总会包含着文明的内在价值。”[6]校园文化实质上是高校师生员工文明风貌的展现。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推手,加强对学校办学理念凝练、办学优势挖掘和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通过培植大学精神、彰显办学风格突出精神文明创建特色。激励更多的教师加入到社团活动指导教师队伍中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大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打造一批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品牌。坚持结合重要节庆日唱响主旋律,例如今年可通过开展喜迎十九大和香港回归20周年、解放军建军90周年等系列文化活动,增强师生员工爱国护党拥军情怀。与文化高地为邻、纳高校儒雅之风。高校要加强与校外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商,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成果服务社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契合地方发展需求,打造青年志愿服务品牌,引领高校师生在走出校园、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持续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下基层、到乡村,使大学生在了解社会、服务他人中增强才干。高校精神文明创建立足校园“小环境”,不忘服务社会“大环境”,以师生良好精神面貌和优秀文明创建成果引领地方社会文明风尚。
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必须坚持和落实重在建设的创建理念,不断对日常创建实践中好的经验、好的做法进行认真总结、梳理并上升为管理制度,用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创建工作常抓常新、常态长效。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重建设,务求虚功实做和立破并举。虚功实做,要求文明创建从具体的点滴事情抓起,把思想、道德、观念等无形的文明创建任务融入到搞活动、办实事等有形的文明创建载体,化无形为有形,在可见可感的创建过程中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文明创建的热情,夯实文明创建任务落到实处的群众基础。立破并举,要求文明创建既要注重思想引领、倡导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又要坚持问题导向,对不文明行为敢抓敢管,有效解决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精神文明创建的规章制度,是精神文明创建实践的经验积淀和创建成果的理论转化。《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关于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通过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高校精神文明创建要完善和落实校领导直接联系师生制度、文明创建考核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校领导不仅要通过接待日、茶叙会等平台听取师生员工意见,而且要经常深入一线了解师生员工诉求,尽可能把师生员工创建积极性调动起来。完善文明创建考核办法,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履职尽责落到实处。文明创建重在常态、贵在长效,通过重在建设与建章立制,可以确保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常态长效和科学发展。
[1]赵鹏.十八大后总书记总理去过这些大学[N].羊城晚报,2016-04-18(A6).
[2]韩正.立足实际搞好精神文明建设[N].新民晚报,2016-08-24(02).
[3]教育部.2016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向好[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5/t20160531_247095.html.
[4]徐峥.高校宣传思想话语体系的审视与建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9).
[5]朱大可.没有一种文明可以在自闭中生长[EB/OL].http://culture.ifeng.com/a/20140826/41737588_1.shtml.
[6]陈炎.“文明”与“文化”[N].光明日报,2011-05-30(05).
责任编辑:谷晓红
10RelationsforSpiritu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inUniversities
ZOU Yi-yu
(Wuyi College,Wuyishan 354300,China)
10 relations for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are summarized,includ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party construction and the central work,long term goal and short term goal,plan as a whole and respective advancement,educating morality and teacher morality,traditional media and new media,activity and effectiveness,entrepreneurship and learning,campus-focused and social service,construction and regulation development. All these issues are urgent problems to solve in practic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10 relations can contribute to the further advancement of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relation
2017-07-05
邹义煜(1971-)男,福建南平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党建理论研究。
1004—5856(2017)11—0130—004
G64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