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文化”内涵探析
——基于文化符号学“N级编码”的视角

2017-03-10 06:24罗宝川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神话编码文本

罗宝川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鱼文化”内涵探析
——基于文化符号学“N级编码”的视角

罗宝川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关围绕“鱼”言说的文学文本和文化文本经常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体验中。“N级编码”理论认为,一个文明的原型编码来自无文字时代的物与图像的叙事。文章以部分民族口头文学以及仰韶半坡人面鱼纹的纹饰图案为例,将史前文物和图像视为一级编码;汉字为二级编码;汉字书写的古代经典文献为三级编码。借助叶舒宪先生提出的“N级编码”理论,讨论这一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可以重新开启人们对“鱼文化”的认知。

鱼文化;N级编码;原型编码

人们曾长期把对文本的解读局限在文学作品内部结构性技巧运用或者外部环境的阐述范围中。随着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转向”,文本已经逐渐溢出文学解读的人为局限,朝着“文化文本”大步迈进并逐渐摆脱了单一性、固定化的经验桎梏,以宏大的胸怀,囊括了诸如“仪式”“典礼”“表演空间”“舞台”等人类学意义上的话语,激发了后现代社会长期被边缘、被表述的文化自觉主动地阐述自身话语权力的渴望。在此“文化自觉是在认识和理解自己文化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优势互补”[1]的大背景下,叶舒宪先生系统梳理前人成果,并运用国内外最新研究资料和理论方法,提出了文化符号学视野下的“N级编码”理论。本文期望在“文化转向”背景下,通过对文学与人类学、符号学等跨学科范式方法论的阐释,重新建构起华夏部分民族“鱼文化”内涵的客观性与合法性理解。

一、“N级编码”与“鱼文化”

究竟何谓“N级编码”,要理解此术语的学术渊薮,必须回到本土文化自觉再认识立场上。在“N级编码”提出以前,学者代云红梳理出其产生的五个先决条件:一是提出了“四重证据法”;二是重申了中国文化的多源性构成;三是提出了如何进入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问题;四是深入探讨了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问题;五是提出了重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观。[2]关于“N级编码”的具体内涵,叶舒宪先生曾明确表述:“从大传统小传统的重新划分看,我把一万年以来的文化文本和当代作家的文学文本之关系归纳成‘N级编码论’。……无文字时代的文物和图像,有着文化意义的原型编码作用,可称为一级编码,主宰着这一编码的基本原则是神话思维。其次是汉字的形成,可称为二级编码或次级编码。……三级编码指早先用汉字书写下来的古代经典,……今日的作家写作,无疑是处在这一历史编码程序的顶端,我们统称之为N级编码。”[3]在厘清理论产生背景以及具体内涵的基础上,本文尝试运用“N级编码”方法论来解读人们习以为常的“鱼文化”现象背后潜藏的文化内涵。

中国大多数民族都保留着各自关于“鱼文化”的不同叙事文本,其具体内容和细节展示虽各有差异,但是有一个基本的主题是大致相同的,那就是遵循女性与生育的二元并列的思维模式,将生殖能力旺盛的鱼和生育人类的女性进行类比想象,由此将鱼多籽视为女性繁衍后代能力强大的象征。

汉族神话里鲧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他因治水失败而被杀害,很多学者分析认为,鲧实际上就是一种鱼。从鲧的身体里孕育出了禹,《山海经》《淮南子》等均有记载:“鲧不畏天规偷取息壤治洪水,未果。而后死,从其腹中剖裂生禹,终治定洪水平定九州。”这则神话反映了原始先民认为,鲧是一个雌雄同体的存在,他能从腹中孕育生命的观念与闻一多先生《伏羲考》里描述的伏羲女娲“交蛇”缠绕,雌雄片合的思想是一致的。除此以外,有关“鱼生人”的神话,在王宪昭先生的专著里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其中,朝鲜族有孝子与金鱼姑娘结婚的神话;德昂族有鱼变成姑娘,大鸟变成小伙子的化生神话;哈尼族有鱼生人的神话,大致有三个版本,分别是一条大鱼生万物与人,密乌艾西艾玛大金鱼生万物及人,以及雾变汪洋大海,海生鱼。鱼脊背里送出七对神和一对人的神话。还有布依族人与鲶鱼结合生人;水族神话人与红鲤鱼成亲生人;壮族渔夫与鲤鱼姑娘结婚生人,等等。[4]除了神话的叙事以外,考古的发现给我们带来了直观的物的叙事,比起口传的叙事,实物以直观性、立体性和跨时空的稳定叙事加强“鱼生人”民间神话的可信度。

二、“鱼文化”的“N级编码”程序

作为一级编码,在新石器时期的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上,刻画了许多了人面鱼纹图像,有学者认为,这些鱼纹就是当时人们的图腾。“它是以遥远古代氏族们的图腾崇拜、礼仪巫术等符号性载体为标志而存在的。”[5]一时间学术界以为定论。然而,赵国华先生于1988年在其《生殖崇拜文化略论》里提出,半坡鱼纹不是图腾,而是“象征女阴”,“从表象观察,是半坡先民崇拜鱼类;从深层分析,则是他们将鱼作为女阴的象征,实行生殖崇拜,其目的是祈求人口的繁盛。”[6]杨堃先生也认为,“母系氏族社会的图腾均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7]此论点一出,引起学界震动,不少人认为此说很是牵强,因为鱼纹变化多端,并不一定全部满足此说。但是经过上述论证,在神话叙事和考古出土的实物面前,均有满足“鱼生人”原型想象,这就说明,此说存在合法性的一面,除了在一级编码上有材料的印证,那么在二级、三级乃至N级编码是否还能找到类似的表述?

按照“N级编码论”,前面我们系统整理了关于一级编码的相关文物和图像的证据,由此可见,神话思维贯穿始终。我们知道,二级编码是从汉字的形成看鱼神话,凡是有关鱼神话的民族大致都是生活在水域附近,“鱼”和“馀”两字发出的声音十分相似。“鱼”腹内多籽和“馀”字表示“多余”[8]两者有语义逻辑上的类似性。神话思维的基本逻辑就是类比联想。[9]因此,在“明清以后,运用物象谐音组成吉语,给事物以象征意义成为新的艺术形式。这样,鱼以及鱼与其他物象的组合,就不仅表现为多子多孙的祝颂,而且更多地趋向对农事、物产、年运丰足的祈祝。”[10]

三级编码指汉字书写时代留存下来的古代经典文献。除了前面已经说过的《山海经》和《淮南子》,像《诗经·陈风·衡门》里“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就把食鱼和娶妻联系起来。还有《诗经·齐风·敝笱》里“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敝笱在梁,其鱼鲂鱮。齐子归止,其从如雨。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这里借用典故暗含两性关系。闻一多先生在《说鱼》里曾指出:“在中国语言中,尤其在民歌中,隐语的例子很多,以‘鱼’来代替‘匹偶’或‘情侣’的隐语,不过是其间之一。”[11]在汉乐府民歌《江南》中鱼代指爱情、配偶:“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用“鱼戏莲叶”展示了男女恋人嬉戏的热闹场面。

中国传统中的“鱼文化”主题,从五千多年前的半坡仰韶彩陶上的人面鱼纹,直到先秦时期《诗经》里各地关于“鱼”的记述,来自大传统的信念依然在今天的民俗信仰和作家写作中延续。今日作家的写作,是处在这一历史编码的最顶端的序列。我们在不少作家的作品中,找到了关于原型编码的调用,运用的越自然,越成熟,就越具有民族性和文化底蕴。例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就是其中擅长汲取前文字时代深厚文化底蕴来丰富自己文学创作的作家。在莫言的作品里有一则短篇小说《鱼市》,小说里虽是描写动荡时代的小人物,但是其中却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凤珠和老耿两个人不一般的关系。整篇小说给人的感觉就是躁动,里面有凤珠等待老耿的焦灼,有鱼市上鱼贩讨价场景的来回切换,等等。全篇反复地出现“鱼腥”这个词,大家都知道,形容两个人不正当关系叫偷腥,当然本篇小说里暗指凤珠和老耿两个人,但是放到文化背景下来看,这就是莫言对中华文化中关于“鱼文化——两性生殖”原型模式的调用。原型隐喻的探寻在汉语书写的其他文本中也不乏见到。

三、结语

“鱼文化”的研究在过去主要着眼于各种文献资料搜集解读,从叶舒宪、代云红等一批学者开始,借助文学人类学的视野来重新审视了司空见惯的文学文本,揭开了被西方话语笼罩下的文学阐释的真相,以及被有文字书写时代以来的“小传统”对“大传统”的人为遮蔽的非自觉状态。同时,借助“N级编码”视角,结合文本叙事、语言叙事、物的叙事等更为直观和客观的材料,重新理解了潜藏在“大传统”背后的“鱼文化”内涵。

“鱼文化”在华夏民族神话中的出现,表明了自“大传统”以来,鱼神话中繁衍人类,象征生育的基础性编码在无文字时代以及汉字书写时代被断断续续地继承下来,反映在华夏民族的器物、民歌、书籍文献之中,并自然地与文人作家书写结合起来。从早在五千年的仰韶器物纹饰到作家笔下的文学形象,“鱼文化”的传统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融入华夏民族的记忆中,被世代惯性地传承下来,构成中华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一脉。

[1]杨正军.“文化自觉”视野下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与转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4).

[2]代云红,叶舒宪.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积极倡导者及革新者[J].邯郸学院学报,2012,(1).

[3]叶舒宪.文化符号学——大小传统视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

[4]王宪昭.中国各民族人类起源神话母题概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5]苏洋.彩陶纹样符号特征意蕴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5).

[6]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略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7]杨堃.图腾主义新探——试论图腾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J].世界宗教研究,1988,(3).

[8]夏征农.辞源[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9]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0]杨冯磬.鱼原型意象的历史嬗变[D].西北民族大学,2012.

[11]闻一多.神话与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思 动

TheConnotationof“theCultureofFish”——Based on “N Degree Encoding” of Cultural Semiotics

LUO Bao-chua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68,China)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literary works and cultural texts about “fish” often occur in our daily life. The theory of “N degree encoding” claims that the prototype code of a civilization comes from the narration of artifacts or pictures when there was no written form of language. With oral folk literature and the ornamentation patterns of face and fish pictures in Yangshao relics,the prehistory cultural relics and images are taken as the first degree codes while Chinese characters are the second degree codes and the ancient classical works written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are the third codes. This cultural phenomenon is discussed with Ye Shuxian’s “N degree encoding” theory,which may trigger new perception on “the culture of fish”.

the culture of fish;N degree encoding;the prototype encoding

2016-11-29

罗宝川(1992-),男,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

1004—5856(2017)11—0109—03

G122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11.024

猜你喜欢
神话编码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东方神话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Genome and healthcare
神话谢幕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