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欣荣
甘孜藏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探析
于欣荣
(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四川康定626001)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一个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开采模式较为粗放,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对甘孜藏族传统生态伦理价值观的冲击等影响,使得该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社会经济效益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共生系统发展不协调。由此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引发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所以必须加强甘孜藏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矿产资源;资源诅咒;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
近年来甘孜藏族自治州在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目前不管是已经被关停的矿山,还是正在投产的矿山对矿区的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矿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而,必须加强甘孜藏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四川西部,是三江成矿带和康滇黔成矿带的北段。该区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康定、丹巴、道孚等地,一些贵金属、稀有金属矿藏(金、锂、铜、铅锌、云母矿等)储量可观,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1.1 甘孜藏族自治州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
到目前为止,甘孜州境内已发现的矿产有74种,形成固体矿产地1581处,水气矿产地249处。矿区占地面积达149.5114km2。固体矿产地中大型矿床70处,中型矿床67处,小型矿床126处,矿点334处,矿化点401处。甘孜州的优势资源主要有铜、铅、锌、镍、银、金、铂、锂、钽、铌、铍、硅石、石灰石、地热、矿泉水等。在储量规模上,州内初步查明的铜、铅、锌、镍、锂、铍、铌、钽等在全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优势矿产业共实现产值48.64亿元,实现增加值33.56亿元,生产铜精矿含铜量51743吨,铅精矿含铅量64503吨,锌精矿含锌量134205吨,工业硅30327万吨。其中,岩金保有储量20.534吨,其中伴生金5.198吨;银金属保有储量2529吨;远景储量达1万吨以上;铂金属保有储量约3.8吨;铜金属(包括伴生铜)保有储量约35.2万吨;铅锌矿保有储量约255.7万吨;镍金属保有储量约3.09吨。甘孜州的锂矿、镍矿、金矿、铂族金属、钅发矿、锑矿、银矿、云母、重晶石、钨矿、铬矿资源储量位居四川省查明资源储量的固体矿产的第一位,其中康定呷基锂矿为全球第二大、亚洲第一大储量的矿藏。
1.2 甘孜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影响
甘孜藏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和民间传统习俗造就了藏民族爱护万物、慈悲好生的伦理情怀,也形成了以强调“人与自然共同体”的协同进化发展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
社会的发展并不因为环境的恶劣、地域的偏远而止步。身处甘孜藏区的矿业企业,由于在该地长期生产生活,况且在不少矿点也有藏族同胞从事矿业生产,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相互融合,使得进驻甘孜藏区的矿业企业或多或少地慢慢理解、接受了藏区的宗教文化信仰与传统习俗,传统生态伦理观念,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中逐渐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1]注重矿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这对于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影响。[2]
1.3 甘孜州对矿产资源开发的规范与整顿及对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甘孜州在全州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对矿产资源开采、勘探及管理中的违法、违规现象的全面摸排清查的“三查”行动,并采取了必要的查处措施。2001年9月以来,甘孜州在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治理整顿过程中,共清理出47起无证采矿,15起越权颁证案件。并对查出的无证采矿进行了坚决的封停和取缔,对越权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责令予以撤销,对未完成矿山储量动态监测、存在非法转让行为、未按照有关规定缴纳采矿权转让费或取得采矿许可证后未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实质性投入的采矿权,依法进行处罚并要求其限期整改。
近年来,通过州、县各级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甘孜州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已经实现了全面好转。州内在2003年也叫停了砂金的勘探、开采活动,逐步开展治理砂金开采过后遗留的生态问题。同时,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过程中,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通过分区分步改善矿山环境状况,逐步开展砂金和有色金属矿区的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工作。
甘孜州还颁布实施了《甘孜州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矿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工作取得了成效。通过财政支持等相关配套政策,开展了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对于矿区土地复耕、尾矿废矿的堆积、地质灾害等也开展了相应的工作。通过“1+8”重点工作推进方案,科学推进“整合规范一批”“灭失退出一批”项目,积极改善外部环境,切实维护各方利益,强化企业约束监管,以此有序推进甘孜州矿业发展。
甘孜州属生态环境脆弱的“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本身就面临着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且没能使矿产资源开发、社会经济效益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达到有效的平衡,加之藏民族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受到现代化的冲击,所以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2.1 甘孜藏区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矿区生态环境问题
2.1.1 采、选、冶中产生的“三废”对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
甘孜州每年在矿产资源的采、选、冶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废气,严重影响着矿区的生态环境。如,对废水处理不彻底或不处理直接排放,对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带来严重的污染,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据调查,州内小部分矿业企业没有成熟有效的废水处理能力,废水循环利用率较低。同时,矿业开采破坏了河漫滩及Ⅰ级阶地的含水层,导致含水层水位下降,含水层破坏。矿区在矿井疏干排水时,不仅会破坏水文系统,而且还会形成疏干漏斗区,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矿业废渣对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占用破坏土地资源、污染水土环境及易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等方面。矿业废渣不仅占用破坏土地、草地、林地资源,长期堆放经雨水冲蚀,重金属及其他有害化合物会下渗到土壤里进而污染地下水,或直接流进河水里,使污染进一步扩大。此外,废渣堆放在陡坡,很容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甘孜州各矿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其周边区域相对弱些。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矿山开采,使腐植土流失,对河漫滩及Ⅰ级阶地的植被造成严重的破坏。因矿山开采所遗留下来的采坑及矿渣堆积体分布较广,各矿区2/3的面积已变成石漠荒滩,改变了原有地形地貌,导致河流频繁改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对地质环境破坏较大。矿渣堆积体形态各异,一般高度2.0-3.5米,最高可达6米。大小采坑遍布于河谷之中,低洼处积水成塘,采坑深度一般0.5-3米,最深可达10米。
在金属矿业的采、选、冶过程中会产生烟尘、重金属粉尘等有毒、有害废气,这些废气接触到水体、土壤以及进入到周围大气中,势必会污染该地的生态环境,对人体的健康也会造成威胁。甘孜州环境保护局统计数据显示,甘孜州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年排放量达26.596吨,工业废气中烟(粉)尘排放量达483.465吨。
2.1.2 矿产资源开发对森林、草原、土地、自然景观的破坏
随着甘孜州矿产资源的开发,草场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表开采留下的堆积体及采坑,使得一些景区沿途岩石裸露,废渣在山体陡坡堆砌,山体植被森林遭到破坏。草原退化、水质受到污染等,一方面严重破坏了原有地形地貌及自然景观,导致矿区内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日益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昔日的牧地已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植被破坏区主要位于河道两边的河漫滩及Ⅰ级阶地,常遗留有矿渣堆积体和大大小小的采坑。2013年全年共发生草原违法案件24起,破坏(涉及)草原面积67.9公顷,影响了农牧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有的未治理的矿区在旅游线路的可视范围内,严重影响了高原景观,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对这些矿区的治理迫在眉睫。
2.1.3 矿产资源开发诱发的各类次生地质灾害
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易诱发各类次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塌陷,山体开裂、滑坡和泥石流等[3]。州内采矿区形成的采空区,很容易造成地面沉降塌陷;对采矿场边坡的挖掘,还会引起山体开裂,形成不稳定斜坡。州内一些矿区的废渣、尾矿等的堆积会造成滑坡,遇暴雨天还会形成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选矿后产生的尾矿堆积在山谷中,形成尾矿库,一些坝基由松散的尾矿组成,暴雨季节很容易溃坝。这也是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甘孜州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多达3251起,威胁人口数达193779人。
2.2 甘孜藏区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2.2.1 甘孜州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资源诅咒”效应
甘孜州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是一个典型的“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在“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往往会形成“资源诅咒”效应,即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过程中,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监管、收益矛盾等原因,在资源富集区,经济的发展过于依靠资源的开发,丰富的资源不仅与经济增长水平形成了一种负相关关系,而且又因当地生态环境脆弱,使矿产资源开发很容易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社会问题。
(1)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甘孜州本身受矿业经济结构、市场单一化及开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矿业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谋求短期回报,尤其是一些小矿点受经济利益驱使,无序开采,乱采滥挖,违规作业,肆意排放废渣、废水,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
(2)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尚未真正理清价、税、费等制度。矿产资源开发的配置主体本身具有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使税费机制没能合理调配矿产资源的有序开发。再者,现行的矿产资源开发环境补偿机制,对于生态环境的补偿力度不足,也没能形成长效机制,矿产企业自主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比例和力度很小。而且至今也没有颁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与使用管理规定,严重影响了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恢复。
(3)制度改革滞后,监测、监管执法力度有限,在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责、权、利的规定安排不匹配,这严重影响了矿区资源开发的秩序,给各级政府的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工作带来不便,阻滞了对矿区生态环境的监管与治理恢复。
(4)矿产资源收益分配的矛盾。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成本转嫁给了当地农牧民,使当地农牧民承担了由此带来的环境压力。另外,部分地区存在资源寻租腐败现象,不仅制约、影响着矿产资源开发的良性发展,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农牧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2.2.2 甘孜藏族农牧区传统生态伦理观面临巨大的挑战
甘孜藏区农牧区受外部经济环境、文化传播的影响,自然的自给自足的发展观念及传统的价值观和生产生活方式遭受着挑战。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理念,改变着藏民族以游牧为生的生产生活方式,迫使生活在藏区的一些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开始质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当地矿产资源的开发,有时甚至采取掠夺的方式,无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影响、冲击着藏民族传统生态伦理观念。
2.2.3 区域社会经济效益下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共生系统发展不协调
甘孜藏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虽然早期矿产资源开发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其简单粗放的开发模式,以及无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矿产资源的开发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阈值。最后,不仅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反过来还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欠下了环保债。
近年来,虽然当地政府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进行了整顿与规范,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是也没能真正使矿产资源开发、区域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往往不能在“矿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子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配合和互惠,只是单向度地在系统内调整,存在着诸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方面的价、税、费,收益分配、制度改革等问题;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权、利的安排、监管等问题;区域社会经济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市场调节、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等问题。使这个共生系统的子系统之间不能很好地进行全面、有效地配合、对接、互惠。所以说,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是摆在当地人民面前的一个难题。
3.1 实现矿山环境保护与矿业经济协调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应拓展矿产资源开发的资金渠道,加快甘孜矿业的产业整合以及矿业结构升级与矿产品结构调整,延伸产品的产业链,增加矿业产品的附加值。把市场、资源、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依托“两个资源”与“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以科技进步为先导,走新型化工业道路,发展循环经济。[4]
明确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功能区划,通过合理化的产业布局,打造矿产资源开发的产业集群,以消除对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乱采滥挖、违规作业等有害于生态环境的现象,使矿产资源优势发挥重要的战略意义。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和实现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切实优化矿区生态环境和矿业发展环境,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开发有序、利用有效、管理科学的矿业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健康有序、可持续的矿业发展道路。
3.2 建立健全矿山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矿山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准确获取、加工和提供矿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来源、成分、形态、强度、数量、规模、变化趋势、环境影响方式和最终效应等基本信息和历史资料,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为解决矿山环境问题以及判断矿业企业的生产活动是否符合环保法规和生态环境标准的要求,提供科学依据。[5]
要建立全方位的环境监测体系,确定好矿山环境监测、预测、预报的内容及地域范围。完善矿区污染源调查、环境监测评价、矿山环境监测站建设等工作,建立区域环境监测系统,使矿区环境监测体系化、制度化、网络化。给予州、县各级地质环保部门以技术、人员、资金的大力支持。州、县协同建立健全监测网络:重点矿山采空塌陷易发区监测网络,生产矿山尾矿库(场)安全监测点,矿山所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监测网络,矿山地质灾害群防群测及预测预报体系[6]。
进一步完善实施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制度,对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矿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预防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3 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
严格矿山“开采许可证”制度及审查矿山企业的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规划,进一步明晰、厘清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来明确生态补偿或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让矿山企业和政府一起承担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责任。矿山企业提交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中必须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恢复与治理、土地复垦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并落实相应的资金预算,并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审批。
理清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价、税、费问题,明确相关的责、权、利关系,完善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制度。明确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缴纳范围、标准、方式等,以治理恢复矿区生态环境。
强化管理,严格执法,定期监查,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投产矿山企业,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不达标的,采取措施予以限产、停产或关闭,使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不欠新账。
3.4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原则
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过程中,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本着“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明确环境治理的责任。严格按标准监督“三废”排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来改善生态环境。
严格执行矿山闭坑审批制度,切实遵守《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四川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和诱发地质灾害的,要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不能完成的要予以关闭。进一步规范矿山采选方式和工艺技术,严格控制“三废”排放,促进矿区生态文明建设。
3.2 推进矿产资源规模化开采,强化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建设绿色矿山
推进矿产资源规模化开采。通过设定矿山准入条件限制矿山最低开采规模,严禁大矿小开、一矿多开、乱采滥挖。引导新建矿山企业实现规模开采,以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矿产资源和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强化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7]。鼓励和支持矿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的采选技术、工艺和设备,不断提高矿产资源采选水平,减少储量消耗和矿山废弃物排放。
发展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维护治理矿区生态环境,力争建成零排放、零污染的绿色矿山。
3.6 弘扬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实现甘孜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建立生态文明社会
加强甘孜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宣传和学习,使广大藏区同胞认识到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切实发挥其对当地民众尤其是农牧区青年一代的教育、引领作用。结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和方式,进一步挖掘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的现代性内涵,以此建构人与自然平等的道德原则和以此为基础的生态伦理。
加强甘孜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引领作用,以其生物平等主义伦理观,来展现甘孜藏族传统生态价值观对于甘孜藏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通过对这种传统生态伦理观念的宣传和指引,促使工矿企业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重视当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以此来促进农牧区生态效益与生产效益的协调发展,创建生态文明社会。
[1]李姝睿.藏族传统生态伦理的当代启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2]吴迪.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0.
[3]彭秀丽.湖南矿产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4]张磊.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6.
[5]张梁、朱耀琪、史登峰.对煤炭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政策建议[C].新疆: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
[6]赵银兵.面向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生态环境研究——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9.
[7]国家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赴贵州调研组.贵州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调研报告[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1).
责任编辑:富春凯
Analyzation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ingand Protecting of GanziTibetan Mineral Resourcesand Mining Area
YU Xin-rong
(Sichuan Minzu College, Kangding626001, China)
Ganzi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s an undeveloped and rich resource area.In the exploitation of mineralresources,because of the low lev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xtensive mining mode, and the modernizedstyle of production and life′s impact on traditional ecology-ethics values, which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and socialeconomic benefits incompatib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ystem in this region.This has triggered man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mining resources.Therefore,strict strat-egies must be applied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mineral resources inorder to make miner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ineral resources;Resource curse;Eco-environment protection;Eco-civilization
X37
A
1674-6341(2017)05-0001-04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5.001
2017-05-09
四川省教育厅一般项目(人文社科)“甘孜矿业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及对农牧社会的影响研究”(15SB0225)的成果。
于欣荣(1985—)男,甘肃天水人,助教,四川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生态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