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宗史实考述

2017-03-10 05:46王玉德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二十四孝

王玉德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孟宗史实考述

王玉德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二十四孝”中的孟宗一直存在许多史实纠纷,众说纷纭。文章搜集各种争论后,对有关孟宗的史料进行考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术成果,结合实地调查,试图对孟宗八个方面的传闻给予清晰的归纳,以期统一认识,为文化传承提供正能量的资源。

孝文化;孟宗;孝感;二十四孝;三国;吴

孟宗(218-271)是历史上“二十四孝”中的孝子之一,也是湖北孝感历史上的三大孝子之一(另两位是董永与黄香)。《辞源》的解释是:“孟宗,三国吴江夏人,字恭武,本名宗,因避孙皓字讳,改名仁。少从南阳李肃学,以孝著称。为监池司马时不避嫌疑,以鱼鲊寄母。后为吴令,以母丧,不顾禁令,弃官回家。官至司空。有泣竹生笋的传说。见《三国志吴志·孙皓传》司空孟仁卒注引《吴录》及《楚国先贤传》。”这个词条是关于孟宗最权威的解释。然而,有关孟宗的史实,还有多处不够清晰*例如,孟宗的“字”《建康实录》记载:孟宗,字子恭;而《辞源》写:孟宗,字恭武。哪个是正确的?,有必要穷尽史料,辨章源流,分析歧义,作一番考证,还原史实。

一、孟宗事迹的史源

孟宗的名字,最早见于晋代,陈寿在《三国志吴志·孙皓传》记载:“右大司马丁奉、司空孟仁卒。西苑言凤凰集,改明年元。凤凰元年秋八月,征西陵督步阐。阐不应,据城降晋。”孟仁即孟宗,《三国志》对孟仁的事迹记载得很少。

晋代还有三本书,即《吴录》、《楚国先贤传》、《孟宗别传》,对孟宗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用感人的故事刻画了孟宗的孝道。这应作为孟宗事迹的史源。

第一本《吴录》。《吴录》,又称《吴志》,是有关吴国的历史书。作者张勃出生于孙吴官宦之家,在吴亡之后成为晋民,他情系吴国,撰写了《吴录》。此书久佚,只有一些片断残存。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采用《吴录》,幸而保存了《吴录》的一些材料。*宁波大学张燮军撰的《张勃〈吴录〉对孙吴国史的重构及其边缘化》,《史林》2015年第4期,对《吴录》的史学价值有公允评价。裴松之注引《吴录》曰:“仁字恭武,江夏人也,本名宗,避皓字,易焉。少从南阳李肃学。其母为作厚褥大被,或问其故,母曰:‘小儿无德致客,学者多贫,故为广被,庶可得与气类接也。’其读书夙夜不懈,肃奇之,曰:‘卿宰相器也。’初为骠骑将军朱据军吏,将母在营。既不得志,又夜雨屋漏,因起涕泣,以谢其母,母曰:‘但当勉之,何足泣也?’*宋代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第2234页也引用了这一段话。据亦稍知之,除为临池司马。”按:在有关孟宗的全部史料中,这段文字的时间最早,也最有权威性。*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因而对孟宗的事迹较为了解。孟宗奔丧之事,亦见于《吴录》。嘉禾六年(237),吴主权禁官奔丧,《太平御览》引《吴志》云:“吴令孟宗丧母,奔赴,已而自拘于武昌以听刑戮。陆逊陈其素行,因为之请,减宗等,后不得以为比,因此遂绝。”[1]2474

第二本《楚国先贤传》。《楚国先贤传》,西晋张辅撰*张辅,生卒年不详,是一名史学家,曾经品评班固《汉书》与司马迁《史记》的优劣,比较论述诸葛武侯,辑《名士优劣论》。,今由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楚国先贤传》率先记载了“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为至孝之所致感。累迁光禄勋,遂至公矣”的哭竹故事,而《吴录》没有。孟宗的孝行以哭竹最为著名,故事的源头有可能出自这本《楚国先贤传》。

第三本是《孟宗别传》。汉魏六朝时期有些学者喜欢为历史名人写杂传,《孟宗别传》就是其中的一本,作者不详,卷数亦不详。大型类书《太平御览》载录了《孟宗别传》的佚文,如《太平御览》卷三六二记载:“《孟宗别传》曰:孟宗为豫章太守,民思其惠,路有行歌,故时之生子者多以孟为名。”[1]1670《太平御览》卷四百十三引《孟宗别传》曰:“宗事母至孝,母亦能训之以礼。宗初为雷池监,奉鱼於母,母还其所寄,遂绝不复食鱼。后宗典知粮穀,乃表陈曰:‘臣昔为雷池监,母三年不食鱼;臣若典粮谷,臣母不可以三年不食米。臣是以死守之。’”[1]1908

可见,《三国志》只是出现了孟宗的名字与一般事迹,而晋朝的《吴录》、《楚国先贤传》、《孟宗别传》这三部书侧重从孝道角度渲染孟宗。不过,孟宗在当时并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人物,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极其有限。

学者认为,到宋辽金时期,已基本形成了二十四位出现频率较高的孝子群体。从传世文献看,至迟在北宋仁宗时期,“二十四孝”一词就已经出现。如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景祐二年(1035)六月九日载姚仲孙上书,就载有“二十四孝为乐器之饰”。[1]380天津市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宋刻孝经附二十四孝图说》,依据清乾隆内府收藏的《宋刻孝经》,其中就有孟宗的事迹。

考古工作者在元朝初年的永乐宫旧址(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的宋德方墓石椁两侧发现石刻二十四孝图,其中的“孟宗行孝”[2]230,是以哭竹为事例。宋德方是宋元之际道教全真教的道长,丘处机的弟子。这说明至迟在宋代,孟宗就是家喻户晓的孝子,二十四孝故事已经定型。宋代是儒释道合流的时期,在道观旁边有儒家推崇的孝道故事碑是正常现象。

真正使孟宗的名字深入百姓之家的,是元代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从清代谢道承等编《福建通志》卷五十《孝义》等书可知:元代,福建尤溪县的郭居敬编写了《二十四孝》。。其文:“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3]229元代流行的二十四孝故事,版本不一。明代谢应芳的《龟巢稿》卷九《二十四孝赞序》记载元末江苏武进人王达善也编了《二十四孝》[2]231-235,其中也收录了孟宗事迹。《二十四孝》对每个孝子只刻画了一种孝行,并加上图画与小诗,让读者马上能记住其人其事。

二、孟宗尽孝的四个方面

作为一名孝子,孟宗是从哪些方面尽孝的呢?民间传说的孟宗孝行只是“哭竹”而已,这不足以全面反映孟宗的孝道。查阅资料,孟宗孝行可以概括为四件事:

第一,作羹奉母。孟宗少孤,母老病笃。母亲“冬月思笋煮羹食,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孟宗“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孟宗“持归,作羹奉母”,母亲食毕疾愈。

第二,把孝延伸到同学的母亲身上。孟宗上学时品学兼优,尊师爱友,经常帮助同学。一次,襄阳同窗好友冷暖,课余担水时不慎摔伤,卧床养病,孟宗课余时为冷暖补习功课。其时,冷暖的母亲又重病卧床不起,孟宗闻知,利用假日去冷暖家探视,又解囊相助,请名医诊治,亲自热汤喂药,使冷暖的母亲病愈康复。此事不胫而走,冷暖感激,校友感动,都对孟宗敬佩有加。

第三,捕鱼送母。孟宗在骠骑将军朱据的幕府下当军吏时,带着母亲一起在军营中生活。孟宗亲自编织渔网,捕鱼送给母亲。后来,孟宗担任吴令,每当得到时令物品,他就派人送给母亲,让母亲先吃。

第四,丢官奔丧。三国时的吴国君主孙权对官员管理得很严,甚至禁止官员奔丧,否则重惩。然而,孟宗在母亲去世时,违反禁令,竟然不请假就离开了衙门,匆匆赶回家乡。孟宗跪守在母亲坟旁,守墓35天,日夜以泪洗面,极尽孝子之道,四乡八里的百姓无不动容。丧礼完毕后,孟宗回到府衙,请求国君给予处分。《太平御览》引《吴志》记载:“吴令孟宗丧母,奔赴,已而自拘于武昌以听刑戮。”[1]2747《吴志》即《吴录》。此事在朝廷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应当严惩孟宗,有人认为应当从宽,幸亏陆逊从中周旋,使孟宗躲过一劫。《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将军胡综议,以为‘丧纪之礼,虽有典制,苟无其时,所不得行。方今戎事军国异容,而长吏遭丧,知有科禁,公敢干突,苟念闻忧不奔之耻,不计为臣犯禁之罪,此由科防本轻所致。忠节在国,孝道立家,出身为臣,焉得兼之?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宜定科文,示以大辟,若故违犯,有罪无赦。以杀止杀,行之一人,其后必绝’。丞相雍奏从大辟……陆逊陈其素行,因为之请,权乃减宗一等,后不得以为比,因此遂绝。”(网上有邓曙光先生对孟宗赴丧的考证,“天涯社区”2010年4月7日的《鸡肋的光辉——读史说孟宗》,值得一读)。

可见,孟宗的孝心主要是对其母亲,因为孝母而得官,也因为孝母而丢官,还因为孝母而流芳百世。

三、“哭竹生笋”有三个歧义

《三国志·吴志·孙皓传》记载:“右大司马丁奉、司空孟仁卒。”裴松之注引《楚国先贤传》曰:“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为至孝之所致感。”元代郭居敬《二十四孝》辑入此事,对“哭竹生笋”重点渲染,当作孟宗一生之中最为重要的事情。

这段材料的第一个歧义是“供”字,是指供养,还是供祭?有些书籍说孟母生病,孟宗“作羹奉母”,母亲吃了竹笋,病就好了。有的书说是祭祀时供竹,如《吴志》说是孟母亡后,孟宗用竹笋祭母。宋代李昉《太平御览》二十六记载:“《吴志》曰:左台御史孟宗有孝道,母性嗜笋。及母亡,冬节至,宗入林哀泣而笋生,得以供祭祀。”[1]124这份材料比较靠谱,用笋子祭祀亡母,合情合理。有的书上说用笋子治好了母疾,可能是一种愿望而已。

第二个歧义是,孟宗是在竹林“哀叹”,还是哭泣?《楚国先贤传》记载的是“哀叹”,《吴志》说是“哀泣”。这两本书都是较原始的记载。哀泣比哀叹更加动情,所以民间多以哭泣来描述孟宗,以至于《二十四孝》云:“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民间称孟宗“哭竹生笋”,是为了强化孟宗的孝心。

第三个歧义是,竹子到了冬季停止了生长,竹笋有其生长规律。孟宗怎么可能通过哭泣改变自然规律?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哭竹生笋’就很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上帝。”这是一种说法。然而,另一种说法是,孟宗祭母,虽为冬节,竹林中完全有可能存在残留的小竹条,当作祭祀物,未尝不可。全世界有竹类植物60属,600余种,华南是我国竹类盛产区,计16属100多种。在湿润环境中生长的毛竹,不出土挖掘出来的叫冬笋,出土后叫春笋,又叫毛笋。孟宗的事迹出现在南方,在暖冬之时,竹笋有可能提前冒出。嫩笋在春季冒出地面,可以作为食物,有一定的药效。然而,更多的人认为,孟宗“哭竹生笋”,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意在宣传孝道,此事虽荒诞,但不必太认真追究。

四、孟宗为政有干才

社会上一直有个误区,认为孟宗就是一好哭的孝子,没有别的本领。其实不然。孟宗从小被地方官员与学者看好,他跟从南阳李肃学习,日夜不懈。李肃甚为好奇,认定孟宗有丞相之器,后来,孟宗果然担任了吴令。孟宗在社会上颇有口碑,前述《孟宗别传》记载:孟宗担任豫章太守,老百姓很热爱他。中国古代的孝子,真正能够知名的,大多与从政忠君有关,孟宗就属于此类孝子。

孟宗在多个岗位上担任官职,如:太平三年(258),孟宗担任光禄勋,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命令孟宗告太庙,出屯江夏。永安五年(262)冬,孟宗升迁为右御史大夫。后孙皓登基,孟宗为避讳,改为仁。宝鼎三年(268),孟宗由左御史大夫擢升为司空(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司空属三公之一,参议国事,主管水土及营建工程。建衡三年(271),孟宗卒于任上。

明代小说《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三回《丁奉定计斩孙綝姜维斗阵破邓艾》不仅把孟宗当作文臣,还作为武将,塑造出一个能文能武的孟宗:永安元年冬十二月,孙綝遣中书郎孟宗,拨与中营所管精兵一万五千,出屯武昌。

孟宗是个有影响的人物,直到他去世,还要被社会利用一次。传闻孟宗去世时,有“凤凰集”。吴国国君认为是祥瑞,因之改元“凤凰”。改元是朝廷的大事,孟宗被认为是带来吉祥的人。唐代王勃《滕王阁序》提及“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蛟”指官名,《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中“(孙休永安)五年春二月,白虎门北楼灾。秋七月,始新言黄龙见……冬十月,以卫将军濮阳兴为丞相,廷尉丁密、光禄勋孟宗为左右御史大夫”。“起凤”是因为孟宗去世时有凤凰集之祥。孟宗的名字被写入《滕王阁序》中,增加了人们对孟宗的关注度,扩大了孟宗的影响力。*据网上可知,中国游客到日本京都的祗园社(八坂神社)观览民间的巡行活动,注意到神轿上的画卷上画有“孟宗哭笋”的故事,说明孟宗的事迹在日本颇为流行。

五、孟宗母亲有三件慈贤事

在《二十四孝图》中,我们只见到孟宗为母亲尽孝而哭竹,没有母亲的其他事迹。其实,孟宗的母亲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孟宗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庭经济困难,孟宗曾经自称“吾昔家贫”。张勃《吴录》记载:“孟宗为豫章太守,谓仓掾曰:‘君昔负太守一刺,宁识之否? ’掾曰: ‘不识。’宗曰: ‘吾昔家贫,亲老为官赁运,以刺诣君,感见发遣,何乃久屈耶? ’”[1]2728孟母在困苦中把孟宗抚养成人,自己却积劳成疾,身患绝症。她不仅把孟宗养大,而且时时教孟宗做人,对孟宗的成长起了关键作用。

第一,激励孟宗做人要大气。前述《吴录》记载,孟宗年少时到南阳求学,母亲专门缝制了一床很大的被褥,乡亲问其故,母亲要孟宗用大被子照顾其他的贫寒学生。此事后来被用为招贤接友之典实,后世的诗文中也有引用。如南朝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黄钟十一月》:“命长袂而留客,施大被以招贤。”清陈维崧《念奴娇·重过广陵宿西樵寓中》词:“少顷客去余留,王公呼我,大被从君宿。”

第二,鼓励孟宗处事要有自信心。《吴录》记载:孟宗担任监池司马。有一天晚上下雨,屋漏了,孟宗起身哭着向母亲谢罪。母亲说,男儿要自强勤勉,不要轻易哭泣,哭有何用?做人要坚强。通过《吴录》的记载,我们可以揣测:孟宗是个情感脆弱的人,孟母的教诲使他逐渐变得刚强,孟母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好哭,而应在伤感中找出处事的好办法。

第三,要求孟宗做官清廉。典故“还鲊”亦源于孟宗。孙皓时期,孟仁被授予主管渔业的官职,他亲自捕鱼精心烹制后送给母亲,而孟母却退回了,并责之以道。裴松之注《三国志》采用《吴录》:“(孟宗)自能结网,手以捕鱼,作鲊寄母,母因以还之,曰:‘汝为鱼官,而鲊寄我,非避嫌也。’迁吴令。时皆不得将家之官,每得时物,来以寄母,常不先食。及闻母亡,犯禁委官,语在权传。特为减死一等,复使为官,盖优之也。”在孟母看来,孟宗作为管鱼的官员,就不应当把鱼送回家,这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官员应当起良好的表率作用。此事表明,孟母确实是一个有严格操守的贤母,防微杜渐,不贪小利,免得孟宗因小失大。后世“还鲊”指称贤母,或以“鱼鲊”表达为官清廉之意。明代程本立《送鱼课司霍思诚》云:“居有马鞯留客坐,食无鱼鲊寄亲尝。”据《孟宗别传》记载,有一次,孟宗被人强制喝多了酒,他吐了,时人怀疑他的清廉,吴王派人查看吐物,竟全是麸饭,这让吴王十分震惊。可见,孟宗的清廉不容置疑,孟宗的精神后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孟宗的故乡湖北省孝昌县以孟宗“腌鱼沉池”的故事,把设立的党员干部关爱教育中心取名为“忆鲊轩”。

六、孟宗遇到的三个贵人

孟宗之所以能够成为名人,不是孤立的现象。三国时期,有几个人慧眼识珠,帮助过孟宗,促成孟宗成为知名孝子。

1.李肃教孟宗学问。李肃,字伟恭,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年轻时凭借才学知名,喜欢议论时政,品评人物,甄别奇闻。《三国志·吴书·步骘传》裴松之注引《吴录》云:“李肃少以才闻,善论议,臧否得中,甄奇录异,荐述后进,题目品藻,曲有条贯,众人以此服之。权擢以为选曹尚书,选举号为得才。求出补吏,为桂阳太守,吏民悦服。徵为卿。黄龙初,西陵督步骘向太子孙登举贤俊,条列肃与诸葛瑾、陆逊等十一人行状,上疏奖劝。后征入朝为卿。会卒,知与不知,并痛惜焉。”《三国志·步骘传》把李肃列为“贤人君子,所以兴隆大化,佐理时务者”之列。孟宗在南阳求学,就是师从李肃。孟母缝制的大被,就是孟宗在南阳学习期间所用的。东汉到晋朝时,南阳有许多世家大族与名士,是一方文化热土。

2.朱据教孟宗才干。朱据(194-250),字子范,东吴重要官员及将领。朱据是吴郡吴县人,是吴大帝孙权的女婿,又是吴景帝——孙权第6个儿子孙休的岳父。《三国志·朱据传》记载朱据“有姿貌膂力,又能论难”,“谦虚接士,轻财好施,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朱据遭罹屯蹇,以正丧身,悲夫”。朱据身体魁梧,一表人才,体力过人,手臂力气特别大。他有知识与口才,擅长辩论诘难,能说会道。孙权对他很是赏识,亲自将小女儿许配给他。赤乌九年(246)朱据升任骠骑将军。他一直拥护太子孙和,主持正义,以死相随,升迁为新都郡丞,还未到任,却遭到中书孙弘的诽谤。因孙权病重卧床不起,孙弘代拟诏书追赐朱据死,时年56岁。孟宗在朱据手下,担任吏职,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学习了处事的能力。

3.陆逊荐孟宗孝行。陆逊(183-245),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建安八年(203),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陆逊参与袭取荆州。章武二年(222),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黄武七年(228),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后,任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后卷入立嗣之争。赤乌七年(244)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次年去世,终年63岁。吴县县令孟宗擅自离职奔丧,顶风违法,朝廷要严肃处罚孟宗,孟宗在武昌(今鄂州)等待定罪之时,丞相顾雍、将军胡综坚持要以死刑处罚擅离岗位的官员。关键时刻,陆逊冒险为孟宗说话,并彰扬了孟宗的事迹。

七、孟宗有三个好子孙

孟宗的事迹在家族中起了良好的楷模作用,他的子孙也能尽孝,知名的有孟揖、孟嘉、孟陋。

1.孟揖。孟揖是孟宗的儿子,孟嘉、孟陋的祖父。晋惠帝元康(291-299)年间担任庐陵太守,其他事迹不详。

2.孟嘉。孟嘉(296-349)是孟宗的曾孙。孟嘉是个大孝子,是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外祖父。*陶孟两家当时互相通婚,姑舅连亲。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被封为长沙郡公。孟嘉为陶侃第十个女婿。孟嘉的第四个女儿嫁给陶侃之孙陶逸,生下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晋书·桓温传》附录的《孟嘉传》记载:“孟嘉字万年,江夏鄳人,吴司空曾孙也。”孟嘉幼年丧父,侍奉母亲,带着两个弟弟生活,在家孝敬长辈,兄弟和睦。孟嘉少有才名,襟怀淡泊,语言简默,很有度量,20岁时,已受到同辈人的敬佩。同郡的名士郭逊,常赞叹孟嘉温文儒雅,平易旷达,认为自己不如孟嘉。《晋书·孟嘉传》记载有“孟嘉落帽”的故事,形容才子名士的风雅洒脱,才思敏捷,后世传为成语。

孟嘉娶东晋名将陶侃第十女,颇有声名。陶渊明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闾称之。冲默有远量,弱冠,俦类咸敬之。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常叹君温雅平旷,自以为不及。逊从弟立,亦有才志,与君同时齐誉,每推服焉。由是名冠州里,声流京邑。”[4]

孟嘉历任庐陵从事、江州别驾、征西参军等职,在任上受到了庾亮、褚裒、桓温等人的器重和欣赏,甚至得到了晋穆帝的亲自接见。晚年的孟嘉长期在桓温幕府任职,担任桓温的从事中郎、长史。孟嘉于346年辞官回乡,任阳新县令,良谋善政,53岁时去世。孟嘉墓位于阳新富水水库东北的孟嘉山,因年久失修,今濒于湮没。

笔者查阅了清光绪十五年陈光亨纂修《兴国州志》,卷二十《人物志·名贤》记载了晋代名贤:“孟嘉,字万年,江夏鄳人,吴司空宗曾孙也。陶潜《孟府君传》云:‘曾祖父宗以孝行称,仕吴司空。祖父揖,元康中为庐陵太守。宗葬武昌阳新县,子孙家焉,遂为县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恒公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嘉少知名,太尉庾亮领江州,辟庐陵从事,转劝学从事。褚裒时为豫章太守,正旦朝亮。裒有器识,亮大会州府人士,嘉坐次甚远,裒问亮曰:‘闻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曰:‘在坐,卿但自觅。’历观,指嘉谓亮曰:‘此君小异,将无是乎?’亮欣然而笑,喜裒得嘉,奇嘉为裒所得,乃益器焉。”[5]128据此可知,孟嘉有声名,但低调行事。陶潜即陶渊明,他的《孟府君传》对于传播孟宗家族的事迹起了很大作用,对后世的影响较大。

3.孟陋。光绪十五年《兴国州志》卷二十《人物志·名贤》还记载了孟嘉的弟弟孟陋:“孟陋,字少孤,嘉弟。少而贞立,清操绝伦。丧母,毁瘠,殆于灭性。不饮酒,食肉十余年。亲族谓之曰:‘少孤,谁无父母,谁有父母,若毁性无嗣,更为不孝也。’陋感此言,然后从吉。简文帝辅政,命为参军,称疾不起。恒温躬往造焉,或谓:‘孟陋学为儒宗,宜引在府。’温叹曰:‘会稽王尚不能屈,非敢拟议也。’陋博学,长于《三礼》,注《论语》行于世,卒以寿终,祀乡贤祠。”[5]129孟陋,字少孤,名与字都表达了孟陋其人的性格。他精通儒家经典,特别是礼学,被人称为儒宗。他守孝时,悲哀至极。其后,不愿出仕,专心治学。会稽王曾经请他出仕,他不为所动,以至于后来没有人再敢请他出仕。

当今社会上流传的孟氏宗谱,记载孟宗是儒家亚圣孟子的第十八代孙,孟揖是第十九代孙,孟观是第二十代孙,孟嘉是第二十一代孙。如果这个传说属实,可以说孟宗光大了孟子的德行,传承了儒家的孝行,是一位以孝德传家的儒者。

八、孟宗到底是哪里人

孟宗的籍贯在荆州江夏郡[吴],这没有争议。但是,孟宗籍贯的具体地点在哪里?有五地:罗山县、阳新县、武昌区、鄂城、孝昌县。

1.河南罗山说。史书记载孟宗是江夏郡鄳县(今河南罗山县)人。为让罗山人了解孟宗其人其事,河南罗山县《政协之声》发表长文,加以论证,说孟宗少年时师从南阳李肃。在百度输入“鄳县”字样,解释如下:鄳县,西汉时在今河南罗山县城以西置鄳县,划归江夏郡管辖,此后历经东汉、曹魏等王朝,政区建制及隶属不变。西晋建立后,鄳县改属义阳国(义阳,后因避宋太宗赵匡义之讳而改为“信阳”,“国”应为“郡”),东晋十六国时为东晋政权据有,属义阳郡。南北朝时南朝刘宋、萧齐、萧梁等政权辖有此地,以县属义阳郡或北义阳郡,北魏正始初年改属齐安郡,北齐改置高安县。河南省政协所办期刊发的文章指出:关于孟宗的籍贯,一般资料都说是江夏鄳人,说是今湖北省孝昌县周巷镇,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2.湖北鄂州市说。此说见《鄂城孟氏宗谱》、《辞海》。谢宝耿在《中华孝道精华》一书中,注释孟宗为“今湖北鄂城县人”。[3]229

3.武昌城内凤凰山说。武昌凤凰山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有不解之缘,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一直在凤凰山麓流传。[6]20世纪50年代,凤凰山被划为军事重地后,将孟母墓园平整,建起了驻军的饭堂。时过境迁,现在的武昌凤凰山已不再是军事禁区,在孟母墓园及孟宗“哭竹生笋”处的遗址上都建了居民住宅。凤凰山位于武昌解放路北端东侧,东至得胜桥(街),西接解放路,南近湖北省实验中学,北临中山路。

据1918年的《江夏县志》记载:凤凰山在县城北,吴黄龙元年(229年),凤凰来集,故名,沿用至今。凤凰山北临武胜门,是武昌城北的门户,军事上为武昌要塞,有“欲制武昌,先制蛇山,欲制蛇山,先制凤凰山”之说,清代时山顶曾设有炮台。凤凰山是清代武昌十景之一,有孟宗“哭竹生笋”处和孟母墓等景点。凤凰山的园子原来立有石碑,上刻“孟宗哭竹生笋处”。孟母死后葬于“哭竹生笋”石碑的后面,坟墓周围有短墙,中间的碑房上题“吴司空孟母墓园”。这两处彰扬“二十四孝”的景点,均毁于抗日战争期间。

笔者在2015年到武昌凤凰山社区作关于孝道的讲座,散场时有听众围上来,说讲座中提到的孟宗就是讲堂旁边凤凰山人,居民引以为豪。据民间传说:东汉末年,孙权想在武昌当皇帝,把蛇山的两端称为东龙西凤,将东段山体定名为黄龙山,西段山体定名为凤凰山,以此作为吴国的龙脉。黄龙山就是今天的螃蟹岬。孟宗去世时,有凤凰来集,孙权利用祥瑞而登上了皇帝宝座。凤凰山有贡院、县学宫、县署、都察院署,皆在其阳,前有孟母冢,在贡院墙内,唐岑参诗“路指凤凰山外云”即言此。

4.黄石阳新县说。网上查得黄石市阳新县的地方文人发表考证文章《孟宗与阳辛村》,意思是说,中华书局出版的袁行霈先生《陶渊明笺注》中《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有这样的记载:“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曾祖父宗,以孝行称,仕吴司空。宋本作空,一作马,非。祖父揖,元康中为庐陵太守。宗葬武昌新阳县,子孙家焉,遂为县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闾称之……渊明光亲,君之第四女。慨风寒泉之思,寔锺厥心。”这段文字清楚地记述了孟嘉的曾祖父是孟宗,以孝行称颂于世。关于“宗葬武昌新阳县”,据袁先生考证,“新阳”应为“阳新”,是笔误,当时阳新属江夏郡,而且阳新县的阳辛村有孟嘉墓、落帽山等实物印证。

另外,阳新县还有孟宗的文化遗存和传说,如:

孟家竹林:阳辛村后山有一片竹林,叫孟家竹林,都是毛竹(也叫楠竹、江南竹),但人们对这片竹林的称谓却与别处不同,叫它孟竹,孟竹长的竹笋叫孟笋,这如民间传说中的二十四孝之一的孟宗哭竹生笋有关。

孟泪泉:阳辛古镇上有一口水井,人们称之为孟泪泉,传说是孟宗哭竹生笋时,眼泪滴穿而成。这口水井久旱不涸,久雨不浊,四季清冽,温润甜美。尤其是冬天,井里热气腾腾,村民们都到这里洗脸漱口,洗衣洗菜,这井水不但不冻手、伤手,而且越洗手越娇嫩红润。如果身上生了疥疮、冻疮、痱子等,只要用这井水洗上数日,就能痊愈。据说,三国时吴国大将甘宁率兵在富池口驻守,有一年,士兵中传染疥疮,一时无药医治,听说孟泪泉水能治,甘宁便派船进富池口沿富水逆水而上,到阳辛镇孟泪泉取水,然后建大池让士兵洗澡,治好了士兵的疥疮。甘宁将军报请吴王为孟泪泉立碑颂扬功德。

退鱼堰:阳辛村有一个堰叫退鱼堰,相传孟母为避嫌,就在这条堰边退回了儿子捎来的鱼,而且没让送鱼的人迈进家门,并捎信说:宗儿,你身为司马,主管渔业,领朝廷俸禄,却捕鱼腌制带回家给娘享用,难道你不知道避嫌吗?为官应该清正廉洁,忠君爱民,尽职尽责才是啊。孟宗看了母亲的书信,深感愧疚,当即把鱼坛沉入池中,以此为戒。

清光绪十五年《兴国州志》卷二《舆地志·山川》记载:“龙山,西九十里,有阳辛。今传孟嘉尖,即嘉所葬之处。”[7]卷二《舆地志·古迹》记载:“孟宗墓,据陶靖节所撰《孟府君传》称:宗卒,葬阳新。今失其处。”[8]25据此可知,阳新的孟宗墓到清代时已失去遗址。然而,该卷又记载“孟嘉墓,在阳新孟家山”[8]25。《舆地志·山川》中没有查到“孟家山”,可能是一座不太知名的山,家或作“嘉”。

5.孝感说。湖北历史上有孝感县,明清时期修纂了《孝感县志》,现存的清志中都有关于孟宗的记载。如康熙四十六年的《孝感县志》对孟宗的事迹有详细记载,光绪九年的《孝感县志》不过是照录而已。今孝感早已改为地级市,原有的孝感县分析为孝南区和孝昌县,当地有一些地名与孟宗相关,如孝子店、东篁店、哭竹港等。

孝昌县文化馆的朱仲先著有《孟宗的故事》一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出版。全书分十二章,如南阳求学、少年锐志、哭竹生笋、戎马生涯、监池司马、腌鱼沉池、为令兴吴、守墓三载、位列三公、竹岗清风,把孟宗的故事基本上写清楚了。书末收录了几篇考证性的短文,如《孟宗故事探源》和《孟宗故里源流考》等,并对孝昌县现存的孟宗遗址作了介绍,如孟宗的出生地——孟家栗林、吴孝子孟公仁墓、雷神洞、青山观等。[9]这是目前记载孟宗事迹最全面的一本书。

2016年8月27日,笔者与姚伟钧教授一行人前往孝昌县周巷镇青山村考察。青山村的袁先生开了个公司,雄心勃勃地要打造孟宗文化产业园。他说孟宗故里已经没有姓孟的人,孟姓后人迁到新疆去了。青山有个孟宗墓,在青山的南坡路边,有石碑,应是近些年立的,上面有文字,说是吴孝子孟之墓,文字非常简单。碑后有个墓包,但被杂树遮蔽,看不清楚,墓朝南,树木挡住了视线。如果真是孟宗墓,当地应当好好修缮,作为孝道教育的一个场所。青山以南,村里的开发公司用200万元修了孟宗庙,却是空殿一座,里面没有任何布置。孝昌县城外有个孟宗公园,占地几百亩,修了个大殿,立了孟宗像,但没有完工,其中有二十四孝的石雕塑,造型过于简单,工地也没有人照看,像是个半拉子工程。青山村的袁先生很想为宣传孟宗文化做些事,笔者建议他:依靠各级政府,争取政策支持,借用社会力量,进行市场化运作;景区整体布局,设计两条轴线,一是从青山到孟宗庙的南北轴线,一是沿河的东西轴线。景区与红安、黄陂的景点可以连成一个通道,推进邻县之间的旅游产业。

此外,据祁金刚考证,孟宗世居江夏灵泉山石城,明代张必贵《孟孝子传》载“孙贤士孟若翁世居江夏,微时耕于孟城之野,渔于南浦之湖。性喜读书,而又爱种竹。竹子千竿,人号孟氏里居。翁生宗,宗字恭武。教习汉帖,笔走龙蛇之腕。教之读《周易》学参羲之奥,著衍义而绍绝传,世称孟氏之《易解》,此家学之渊源也如是”。孟宗本名宗,避孙皓的字,改名孟仁。此书说,孟宗为母守孝,自拘于武昌(今鄂州),今江夏人说就是拘于龙泉凤凰山。其后世孙孟珙,孟宗老屋旧址建祠铸井,有孟孝之祠。在龙泉山的梁子湖畔有“渔翁晒网”景点,传闻与孟宗有关。张必贵何许人?《孟孝子传》是一本怎样的书?孟氏《易解》是孟宗的著作吗?江夏龙泉山果真是孟宗父子的故乡?这些问题有待今后再作考证。[10]

孟宗的史实距今1800多年,出现一些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笔者认为,凡是有相关传闻的县市,都有资格打造孟宗文化,各尽其能,各具特色,让孝文化的正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在新时代中焕发新的活力。

[1] 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万本根.中华孝道文化[M].成都:巴蜀书社,2001.

[3] 谢宝耿.中华孝道精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 陶渊明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5] 陈光京.兴国州志:第4册[M].董恩林,校注.北京:崇文书局,2012.

[6] 刘谦定.孝子孟宗与凤凰山[J].武汉文史资料,2002(11).

[7] 陈光京.兴国州志:第4册[M].董恩林,校注.北京:崇文书局,2012:161.

[8] 陈光京.兴国州志:第2册[M].董恩林,校注.北京:崇文书局,2012.

[9] 朱仲先.孟宗的故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178-183.……

[10] 祁金刚.江夏溯源[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231.

(责任编辑:祝春娥)

A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Mengzong

Wang Yude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China)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historical facts about Mengzong in the twenty-four filial exemplars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and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viewpoints. Based on a collection of various viewpoints, this paper intends to make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n the historical facts about Mengzong by making full use of the existing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order to clearly generalize the historical facts concerning Mengzong from eight aspect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relevant cultural inheritance.

Piety Culture;Mengzong; Xiaogan; Twenty-four Filial Exemplars; Three Kingdoms; Wu State

2017-03-02

王玉德(1954- ),男,湖北安陆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肖群忠,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K236

A

2095-4824(2017)04-0005-08

主持人语:

本期本栏目所刊三篇文章都是比较优秀的论文。孟宗是《二十四孝》中三个产生于孝感的故事主体人物之一,那么,他在历史上的真实身份与各种传说究竟是怎样的?对孝道素有研究的历史学者撰述的《孟宗史实考述》一文是研究这方面的一篇专深优秀论文。《生活与思想的互动:传统社会“孝”观念演化的两个维度》一文的作者,对中国传统伦理素有研究,从思想史与生活史、大传统与小传统两个维度对传统社会“孝”观念的演化进行了新的疏理与分析,注重思想、制度、政策与孝行的互动,这种研究避免了思想史研究的局限性,对于孝道研究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指导意义。《论“善”与“孝”》一文的选题角度也是很新颖的。俗语说“百善孝为先”,那么,孝与善是什么关系?这是本文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善良之心自然是孝行基础,所有善行又是孝德的展开。尽管如此,“善”这个范畴是很大的,因此,文章标题如果再具体一些也许会更好。

猜你喜欢
二十四孝
孝道岂可愚学愚传
西夏文献中“二十四孝”故事生成考略
新二十四孝
新二十四孝
弋阳腔 芦花絮 根据清代唐英《芦花絮》和二十四孝故事改编(演出本)
墙头上的《二十四孝》
百善孝为先
二十四孝 图文联(五)
二十四孝 图文联(四)
新“二十四孝”:别让祝福只停留在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