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传清
(河池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西 宜州 546300)
《巴马瑶族长寿歌》的长寿养生文化内涵分析
罗传清
(河池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西 宜州 546300)
《巴马瑶族长寿歌》是巴马瑶族同胞世代传唱的民间歌谣,朴素而又生动地反映了巴马人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其所倡导孝亲敬老、敬畏自然、邻里和谐、勤俭朴素、坚持锻炼等价值理念,折射出巴马人健康长寿的生活法则,具有丰富的长寿养生文化内涵。
《巴马瑶族长寿歌》;长寿养生;文化内涵
地处桂西北地区的巴马瑶族自治县,自2003年11月被国际自然医学会正式授予“世界长寿之乡”证书以来,其长寿之谜一度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国内长寿养生旅游的兴起,巴马已经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长寿养生旅游目的地。为破解巴马人的长寿之谜,医学界、科学界的众多专家分别从遗传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等方面去加以研究,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显示,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主要有5大因素:遗传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状况、医疗条件、生活方式等。据此,我们认为,巴马之所以成为世界长寿之乡,除了得益于巴马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之外,还与巴马人世代相传的社会文化生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巴马瑶族长寿歌》是巴马瑶族同胞世世代代传唱的歌谣,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折射出巴马人特有的社会状况及生活方式。本文试图通过对《巴马瑶族长寿歌》中的长寿文化进行分析,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去解读巴马人长寿的秘诀。
(一)《巴马瑶族长寿歌》的传唱及收集整理
瑶族长寿歌是在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西山等乡镇的瑶族村寨里世代传唱的仪式歌谣。这里的人们有给家中老人祝寿的习俗,老人生日当天,儿孙们在家中举行隆重的仪式给老人庆生祝寿。在这个仪式上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邀请民间歌师到家里来“摆歌堂”,由布桑(主家的歌师)和布觉(亲家的歌师)分别代表老寿星家和亲家就坐于厅堂对唱长寿歌,以歌谣的形式讲述老寿星健康长寿的经历及其美好幸福的一生。这些歌谣以布努瑶语言世代口口相传。 早在20世纪80 年代初,广西瑶学专家蓝克宽、蓝正祥等人经过数年的收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翻译整理, 2006年9月集结成《巴马瑶族长寿歌》,并于同年11月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巴马瑶族长寿歌》的内容及特点
《巴马瑶族长寿歌》分20个章节,约 6000行。诗歌的结构从祝寿仪式的序幕“八方祝寿”开启,以祝寿仪式的尾声“幸福万年”结束,中间有18个章节。《巴马瑶族长寿歌》作为一种仪式歌谣,其内容是围绕着整个祝寿的进程来展开的,大致由这几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包含2个章节:八方祝寿、厅堂团聚)是整个祝寿仪式开始,主要交代摆设歌堂给百岁老人庆生祝寿这一传统习俗的意义与历史渊源,描述了主客双方歌师在亲朋好友的围观中进行对歌的热闹场景。
第二部分(包含16个章节:铜鼓呈祥、唢呐美曲、飞歌笑酒、寿者如林、泉边约会、山顶劳作、寿椅养神、赛马夺冠、射弩高手、鸡毽为媒、打猎妙招、撒旺风采、陀螺情长、鸾凤和鸣、岩洞寄语、补粮添寿)是整个祝寿仪式的主体部分,主要是讲述了巴马瑶族同胞的各种传统习俗及他们生产生活的情况,全面展示了巴马人的风土人情。其中,“铜鼓呈祥”“唢呐美曲”讲述的是巴马人对铜鼓、唢呐这两种乐器的图腾崇拜;“飞歌笑酒”讲述的是祝寿仪式上亲朋好友们开怀畅饮、对酒当歌的盛况;“泉边约会”“鸡毽为媒”“撒旺风采”“鸾凤和鸣”等章节讲述的是巴马瑶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婚恋习俗 ;“寿者如林”“寿椅养神”“补粮添寿”讲述的是瑶族同胞祈福添寿的习俗;“山顶劳作”“岩洞寄语”讲述的是瑶族同胞生产生活的习俗;“赛马夺冠”“射弩高手”“打猎妙招”“陀螺情长”讲述的是瑶族同胞民俗竞技活动。
第三部分(包含2个章节:教诲儿孙、幸福万年)是整个祝寿仪式的尾声,主要讲述的是瑶族同胞劝勉和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为人处世的道理。
从整体上看,《巴马瑶族长寿歌》从头至尾以对唱形式进行叙事抒情,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章节安排灵活自由,最长的一章近1000行,一气呵成,最短的一章100余行。它以民间歌谣的形式,将巴马瑶族同胞的居家礼仪、图腾崇拜、婚恋习俗、生产生活、民俗竞技、社会伦理等方面全面展示出来,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是人们解读和了解巴马瑶族同胞民族风情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构成巴马长寿养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养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从马王堆医书,到《黄帝内经》,自两干多年前开始,历代有众多医家、儒家、道家、佛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论述,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中国养生理论。《巴马瑶族长寿歌》是巴马人在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学习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自然条件及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养生智慧,蕴含着最朴素的养生哲学。我们认为其主要具有如下的文化内涵:
(一)孝亲敬老是巴马人长寿养生的家族文化基因
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离不开家族作用。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这是中国传家族统文化突出表现。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孝悌之道是与血缘关系共生的天然的人伦之道,而人伦之道则是宗族凝聚的黏合剂。《白虎通》在解释“族”字时说:“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依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孝经》将孝道视为“天之经,地之义”。可见,孝悌之道在家族文化中的重要程度。
在《巴马瑶族长寿歌》里,巴马人把这种孝悌之道的家族文化与长寿养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孝亲敬老视为长寿养生的家族文化基因,世代相传。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老人长寿的机理来看,人一旦步入老年之后,随着劳动能力的逐渐丧失,由一个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逐步变成了纯粹的消费者,其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在不断下降,其身心状态与青壮年时期相比会出现巨大的反差。只有子孙孝顺,对老人给予体贴入微的照顾,才能使老人保持舒畅的心情,延年益寿。在《巴马瑶族长寿歌》中,奉劝子孙后辈对老人要心存感恩,把孝亲敬老作为整个家族的传统美德来加以世代传承,这是贯穿其始终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在《巴马瑶族长寿歌》第一章“八方祝寿”中写道:“我们的儿子孙子呀,大家要知晓;我们在座的三亲六戚呀,大家要明了;山中哪只乖巧的画眉,不曾依偎在母鸟的翅膀?世上哪位百岁老人,不曾吮吸母亲的奶浆?天上哪颗星星不围绕月亮旋转,地上哪蔸葵花不朝太阳开放?山中哪棵大树离得开雾水,世间哪朵香花离得开土壤?再美丽的锦鸡也得靠母鸡喂养,再聪明的帅哥也得靠妈妈抚育。蜜蜂每天翻山越岭去采花,要记得暖房的方向;云燕每日腾云驾雾去高天游玩,要知道暖窝悬挂在屋梁上。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们作为老寿星的亲生女和女婿,我们精心制一张长寿椅来献礼,那是完全符合密传下的规矩,完全符合密留下的俗律,今天我们来讲一段长寿的道理,今日我们来唱一段老人长寿的奥秘。”[1]3这是整个家族欢聚一堂给老人庆生祝寿摆设歌堂时,歌师开启祝寿序幕的唱词。唱词以比兴的手法,从人们熟知的事物、事理说起,娓娓道来,奉劝和告诫家中的儿孙不忘老人的养育之恩,要孝亲敬老,并直接指出:儿孙孝顺就是老人长寿的秘诀。
基于这样的认识,巴马人把孝亲敬老作为善美家风的首要内容来抓,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这在《巴马瑶族长寿歌》中也有体现:如第一章“八方祝寿”所写的:“今天父亲能活到一百岁,大家要知晓他一生艰苦创业的历程;今日妈妈能长寿到一百年,大伙要懂得她喂奶育儿的辛酸艰难;凡是吸过母奶的人要回味母奶的甘甜,凡是吃过父亲亲手煮过的米饭要知晓它的芳香;母亲哺育我们的高恩不能忘,父母抚养我们的重德要记牢。”[1]5“千万不能忘记岳母的深情,万代不能忘记岳父的厚意。忘记江河和湖海,就失去饮水的源泉;忘记高天和大地,就没有人住的地方……要是忘记岳母的恩情,定被雷公劈伤;要是忽略岳父的恩德,定被雷婆打残。”[1]11-12“家里有老才有宝,家中无老宝不生。今天她老人家已经活到一百岁,今日她老人家已经寿诞到一百年,这是她老人家的福分,这是我们全家族的荣耀。”[1]19从这些唱词中我们可以发现,巴马人为了让这种孝亲敬老的风气得到延续与传承,他们在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是很有讲究的。首先,表现在教育时机的选择上:按当地习俗给老人摆设歌堂庆生祝寿,对于整个家族而言是具有仪式感、神圣感和使命感的一件大事,这个时候每个家庭成员的内心既是庄重严肃的又是开心快乐的,抓住这一难得的时机,将身教与言教有机结合在一起,势必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表现在受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与全员性:这个仪式上所进行的孝亲敬老的家风教育,除了针对老人的儿孙、儿媳、女儿、女婿外,甚至到场来参加祝寿仪式的所有人都是受教育的对象。第三,表现在教育内容上既有正面的引导,又有反面的警示。第四,表现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施教者不是家族里的长者,而是由家族成员之外的歌师担任,这样既避免了传统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现的家长制说教,让所有的家庭成员在一种相互平等的氛围中接受精神洗礼,显然更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除此之外,《巴马瑶族长寿歌》还告诫人们,孝心不能等,尽孝当及时。如第十九章“教诲儿孙”中所写的:“父母年老要哪件,儿女等于还利钱;父母随要随时办,莫推今天与明天。莫说哥哥未供满,莫言兄弟少几天;有兄有弟轮流转,无兄无弟分哪边?弟兄莫论轮流转,任随父母在哪边。……前人做给后人看,孝顺母来孝顺父;父母年老似灯盏,有风吹来就不燃,奉劝世人要学好,不枉爹娘苦一遭。”[1]189-190这里不仅强调了身为儿女给父母尽孝要及时,还把尽孝提升到的责任与担当的道德高度,不能推诿,不要计较。
《巴马瑶族长寿歌》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孝亲敬老的风尚和习俗,正是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体现。这种孝悌之道使得长寿老人在晚年生活中得到后辈的孝敬和照顾,感受到了亲情的关爱和慰藉。这种以老为尊的社会风气,代代相传,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文化舆论氛围,为老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心理环境、养身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敬老的家族文化基因,为巴马长寿养生文化提供了和谐、可持续的人文环境。
(二)敬畏自然、环境友好构筑了巴马长寿养生文化的自然生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妥善处理的问题。在处理这一问题原则与方法上,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写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核心理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养育长寿生命的沃土。巴马人的长寿与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密切相关,这在《巴马瑶族长寿歌》里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如第七章“泉边约会”中有这样的描述:“远山的靓丽锦鸡呀,请飞到东山苍翠的密林,密洛陀造下的千山又绿了,怎么听不到你美妙的歌声?近地的金凤凰吔,请飞到西山热闹的珍珠岭,密洛西造下的金桥今还在,为何不飞来拍翅昂首唱乐音?辛勤的蜜蜂吔,密洛陀种下的树林花又香了,怎么不见蜂群盘旋在花蕊上?丰满可爱的斑鸠吔,春天到了怎么不见你们结对成双来觅食?……两只锦鸡曾经共同飞进一丛草蓬,两只麝鹿曾经共同攀爬过一壁崖洞;如果你珍惜我们过去的情谊,请你放出甜美的歌声,用你甜美的歌声来温暖我这冰凉的心。”[1]52这里写的是老寿星年轻时与恋人在山泉边唱歌约会的情景,活动的主体本来是人,但是这里没有以人为中心去表现人的感情与欲望,而是始终把人的活动放置于一种自然、和谐、宁静的背景之下去表现人的情感,展现人生存的空间。让我们感觉到在这样的环境里,人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个体,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与人一样,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存在的位置。在第十七章“岩洞寄语”中,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巴马人告别了寄居洞穴的生活,到平地建房居住,但他们却对生活过的岩洞保护有加:“后来人们到山脚来起房屋了,岩洞仍然有它的作用;尔后人类到平原来建村寨了,崖洞还有它的用场;人不住兽住,人不住鸟住;有的虎狼到岩洞去做窝,有的崖鹰到岩壁去下蛋;燕子到岩洞去栖身,昆虫到岩洞去避雨,蚂蚁到崖洞去造窿,蛇类到那里去修洞,蜜蜂到那里去酿蜜,火蜂到那里去繁衍,这是生态的好地方,这是环境的好用场。”[1]178-179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巴马人对已经失去实用意义的岩洞进行保护,不是从利己的角度去考虑,而是为了给飞禽走兽提供安全舒适的生存空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这种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传统观念在第十九章“教诲儿孙”中也有体现:“禽兽与你无仇恨,无仇莫把冤结深。它虽不会说言语,天在头上看得清;你杀它来它杀你,不遭水灭便遭瘟。所以人要惜物命,莫打走兽与飞禽;莫把益鸟窝来取,莫拿弹弓把鸟寻;莫捆小猫啃蚂蚁,莫削弹片灭益虫;挖出蚂蚁来害死,一次害死命一群;伤天害命从此起,不仁之心从此生。一切昆虫各有命,都是天地所生成;天地都有好天德,世人何不顺天心。”[1]192
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上看,生命是自然的最高表现形式,对生命予以尊重是人类伦理的基本准则。《巴马瑶族长寿歌》的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巴马人敬畏自然、珍惜生命的生态伦理。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改善是该地区人口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的本质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2]122。《巴马瑶族长寿歌》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诠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所倡导是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辩证统一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生态理念与生态实践,为巴马人长寿养生文化构筑了良好的自然生态。
(三)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构筑了巴马长寿养生文化的社会生态
中医养生的理论认为:人要健康长寿,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曾说:“养性之道, 莫大忧愁大哀思, 此所谓能中和, 能中和者必久寿也。”[3]可见,保持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良好心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与人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关,同时也与人所处的家庭氛围、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和睦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们保持愉悦的心情及平和的心态。互帮互助、抱团取暖这是巴马人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习俗,这种习俗的形成与过去巴马人艰苦的自然条件及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有很大关系。要想在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落后的社会中获得生存与发展,仅靠单家独户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只有与人为善、与邻为伴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巴马瑶族长寿歌》里,就充分表现出巴马人所倡导的这种人际交往理念。 如第一章“八方祝寿”中所写的:“沿着前辈人常走的爱路,朝着先辈人指引的方向。一马先行万马追,一鸟飞来百鸟随,一家有事万家帮,一户有喜百户忙,这就是我们共同的规矩,这就是我们共同的俗章。”[1]15第五章“飞歌笑酒”中所写的:“邻居团结要和好,莫要胡来互相欺;远水难救近时火,隔壁相顾来得及。 兄弟团结要和好,莫要马腿互相踢;姐妹相顾到永远,福难来临互相依。”[1]43这种团结互助的传统习俗,不但有助于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同时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平等互信、真诚友善的人际关系。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专家提出人际关系是健康长寿的首要因素,认为好的人际关系能保证人格健康,同时影响情绪和全身器官,并决定生理健康。《巴马瑶族长寿歌》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交往的特殊规范,在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中极少受到外界的冲击和影响,使得这里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支系与支系之间有着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正如第二十章“幸福万年”中所写的:“一亲不要忘记三亲的家,一戚不要不要忘记六戚的房;水无源头要干涸,路无人走就荒芜;有事我们要互相照顾,遇祸害我们要互相扶助。密洛陀搭下的桥梁不能拆掉,密洛西留下的爱情路要相互来往。留下青山树常绿,留下桃李花才香;留下铜鼓声才响,千年万世歌悠扬。”[1]223我们认为,巴马人的这种友善和睦、互助共享的传统,为巴马的长寿养生文化构筑了良好的社会生态。
(四)勤俭朴素、乐观开朗构筑了巴马长寿养身文化的精神生态
精神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强调的是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节制贪欲、调节情绪,使人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从而达到心身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养生方法。这一点在《巴马瑶族长寿歌》也得到了充分的认证。如第五章“飞歌笑酒”中所写:“勿要饮酒和抽烟,不咳不嗽笑眯眯……肉类莫要吃过分,菜菜粥粥才适宜……人生谁不想长寿,尽做好事不推时。一生在世做善事,鬼不打来雷不击;安度岁月超百岁,谱写人生长寿史。”[1]43第八章“山顶劳作”中写到:“太阳高照乐洋洋,高山岭顶好风光,攀崖爬壁去劳作,满山遍野呈吉祥;山顶山腰种小米,遍山满岭撒高粱,一碗一瓢巴掌大,种完豆类种棉花……若要使人健康又长寿,赶紧登山爬壁又攀梁,攀崖爬壁受锻炼,筋骨活络又舒畅;上山背篓负千斤,下坡背货一担担,周身肌肉获紧缩,健康长寿享清福;我家有位百年长寿的老者,因为常年登山锻炼硬如铁。谁说高山劳作白受苦,我说高山劳作享清福,不信你来试试看,百岁老翁还能跳起铜鼓舞。……山顶劳作是长寿练功的好地方,哪个想健康又长寿,赶紧攀山爬梁种植瓜果和苞谷;只要一年常锻炼,保证你人生享寿福。”[1]61-62在第十八章“补粮添寿”中又写到:“人想要活到一百岁,人想要寿超一百年;平时衣着整洁应当先,老式新式也要穿。日常膳食饱三餐,细粮粗粮都香甜;居室布置贵淡雅,坐睡潇洒也安然;晨起散步常锻炼,快慢走跑够三圈。”[1]186从这些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巴马人的思想观念中,要想获得健康长寿,精神境界的自我提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这种精神境界的提升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物质生活要有节制,尽量戒除不良嗜好;饮食上不要过分吃肉,要合理搭配;要多做善事,终身勤勉,躬耕劳作,日常起居要干净素雅等等,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巴马瑶族长寿歌》所倡导的这些自然、朴素的养生之道,我们可以在我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中得到佐证。《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管子·形势篇》也有类似的论述:“饮食有节,则身体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巴马人“惟仁者寿”的长寿养生之道既是他们世代相传的生存智慧的延续,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从这个意义上讲,巴马人这种自然朴素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构筑了巴马长寿养生文化的精神生态。
(五)坚持锻炼是巴马人延年益寿的持续动力
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体育养生可谓源远流长。人们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意念的运用,来调节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在《巴马瑶族长寿歌》中充分表现出巴马人热爱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坚持锻炼、多才多艺的特点。第三章“铜鼓呈祥”写到人们通过跳铜鼓舞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跳铜鼓舞不要乱来舞,跳铜鼓舞不要乱跳歪。……有时要登天去捉月亮,有时要下海去擒龙王;有时开怀大声笑,有时严肃又认真。以上一切舞步和动作,都是练习长寿的奥秘;以上一切步调和声响,都是锻炼强健的躯体。我们父亲曾是舞场上的好手,我们的母亲曾是打铜鼓的舞王;因此,他俩才活到一百岁,所以他俩才健康长寿超百年。”[1]30第五章“飞歌笑酒”中写到长寿老人锻炼养生的经验:“人生百岁不稀奇,我俩都年近百岁,体魄健壮笑眯眯,上山还可打得虎,下海还可抓得鱼。人生就要乐悠悠,不可忧愁皱脸眉;早晨散步多活动,不要贪睡到晏时。遇事不要乱发怒,心态平和最合适。老了夫妻要恩爱,老年性爱不稀奇;和和睦睦度终身,不要开口讲分离。小孩长大由他去,不要计较点和滴;有空上山去打猎,待在家里冷兮兮;撵虎捉狼快如飞,攀崖爬壁练躯体。”[1]42-43第十章“赛马夺冠”中写到通过练习骑马技艺、参加赛马比赛来获得强身健体、健康长寿的效果:“父亲能活着到一百岁,就要不畏艰险来锻炼;母亲能长寿超百年,就要不怕险情来练身。这就是百年长寿的奥秘,这就是活命健康之宝经。……我们父亲年轻时曾是赛马场上的高手,我们母亲姑娘时曾在赛马场上物色意中人;因此,他们才结成美美地一对长寿超百岁,所以他们才配成甜甜的一双健康超百年。我们作为后辈男孙要学习老人的骑马技艺,我们作为后裔女孙要学习老奶物色恋人;这样我们才能体魄健壮超百岁,这样我们大伙方可健康长寿超百年。”[1]72-73第十五章“陀螺情长”写巴马人通过打陀螺获得了友谊、爱情与健康:“他们教会孩童们个个学习练陀螺,他们严训得个个孩童会打陀螺。……从早晨练到晚上,从天明打到天黑;练出了强健的身体,打出了过硬的身躯,打出了真诚的团结,打出了真爱的友谊;有的练出相爱成伴侣,有的练得相伴成夫妻。……有的打成一辈子的冤家,有的打成一辈子的亲家。练出真诚团结,打出过硬本领;白天练打猫豆颗粒和玉米籽粒,夜间练打红灯焰。有的锻炼成八九十岁的硬汉,有的磨炼成健康长寿的百岁寿星;我们母亲就曾经是陀螺场上的好手,我们父亲就曾经是年年岁岁的陀螺王!”[1]155-156
从这些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巴马人一年四季的生活中,本民族的传统竞技项目种类繁多:铜鼓舞、赛马、射弩、打陀螺、打猎等等,这些民族传统竞技既考验人的运动技能技巧,又考验人的胆量;既考验个人单兵作战的能力,更考验团队协调配合的能力。这些项目是融竞技、娱乐、益智、人际交往等功能于一身的锻炼方式,不但可以让参与其中的人们强身健体,还可以通过参加这些活动结交朋友,增长才干,收获友情与爱情等。世界卫生组织在1989 年提出了21 世纪的健康标准中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phy sical health)、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社会适应良好(g ood social adaptatio n)和道德健康(e thical hea lth)。巴马人热爱民族传统体育,坚持锻炼、勇于挑战、乐观开朗的民族性格,与世界卫生组织所倡导的健康标准不谋而合,成为巴马长寿养生文化的持续动力。
渴望健康长寿是人类的一个永恒主题,长寿现象在世界上的某个区域或某类人群中出现,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长寿养生文化的形成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李月辉所说的:“文化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因为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的不同,在长期的社会和生活实践中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4]17巴马作为获得国际自然医学会认证的世界长寿之乡,长寿养生文化已经成为巴马最具特色也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近年来随着长寿养生旅游开发热度的升温,巴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成为众多追求健康长寿的人们心灵神往的福地、宝地,引来了数以万计的“候鸟人”。通过对《巴马瑶族长寿歌》中的长寿养生文化内涵的分析,我们的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巴马人长寿的秘诀不仅在于百魔洞里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以及盘阳河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水,还在于他们底蕴丰厚的长寿养生文化里,而巴马人的长寿养生文化正是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果。因此,研究和挖掘长寿之乡的长寿养生文化,不但可以提升巴马长寿养生旅游的文化品位,还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
[1]蓝克宽,蓝正祥.巴马瑶族长寿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2]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
[3]刘忠华.中国养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26-27.
[4]李月辉.燕赵文化论粹[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韦志巧]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Longevity and Health Preserving——Based on Bama longgevity songs of the Yao nationality
LUO Chuan qing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Guangxi 546300, China)
BamalongevitysongsoftheYaonationalityhavebeen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se folk songs modestly and vividly reflect the unique national styles of Bama residents, advocating values of caring for the elderly, respecting the nature, getting along with neighborhood, leading a simple life and taking exercises. They show Bama residents’ manners of life, possessing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ealth preserving.
BamalongevitysongsoftheYaonationality; longevity and health preserv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I29
A
1672-9021(2017)01-0070-07
罗传清(1972-),男,广西南丹人,河池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编辑学。
河池学院2015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专项课题立项项目“桂西北旅游开发中文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研究”(2015LG016)。
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