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融通背景下的东学西渐
——禅宗美学对美国战后艺术影响的国内研究综述

2017-03-10 02:32:15徐明玉
关键词:译介禅宗美学

李 阳, 徐明玉

(1.辽宁大学 文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2.沈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中西方文化融通背景下的东学西渐
——禅宗美学对美国战后艺术影响的国内研究综述

李 阳1, 徐明玉2

(1.辽宁大学 文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2.沈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禅宗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美国社会后受到热烈追捧,美国二战后的艺术更是受其深刻的影响。目前国内学界对此的研究刚刚起步,文章从西方禅学成果译介、文艺作品与禅宗、创作理念与禅宗三个方面入手,对禅宗美学对美国战后艺术影响的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西方理论译介、对艺术审美方式与创作理念的影响、在东西方思想融通的宏观视角下进行禅宗美学的影响研究三个方面是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方向。

禅宗美学;美国战后艺术;研究综述

一、禅宗美学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

禅宗传入美国社会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1893年世界宗教大会在美国芝加哥举行,铃木大拙随释宗演禅师赴会,让西方人第一次面对面地领略到东方禅学的魅力。随后,一些禅宗典籍如《大乘佛教纲要》《大乘起信论》《楞伽经》等逐渐被以铃木大拙为主的日本禅师译介到西方世界,引起了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的极大关注。20世纪30年代,禅宗著作和思想在一些美国艺术家中传播开来,发展到五六十年代,禅宗已然成为一种风尚盛行于整个美国社会。而今,美国各地禅宗学院星罗棋布,习禅中心几乎遍布各大城市,修习禅法的人有知识分子、企业家、学生甚至家庭妇女。与禅宗有关的书籍不断出版,如尤金·赫里格尔的《箭术与禅心》、罗伯特·波西格的《万里任禅游》等成为颇受大众欢迎的畅销书。正如兰丝·罗斯在《风靡欧美的禅》中所说:“过去若干年来,有一个小小的日本字眼,开始以一种并非不当的嗡嗡之声,在美国的若干似是不太相称的地方:在学院讲台上、在鸡尾酒会和女士们的午餐会上以及校园里面聚会之处传播开来,这个小小的字眼就是‘禅’。”[1]

禅宗不仅受到美国普通民众的热烈追捧,在艺术领域同样是被关注的焦点,这种对东方禅学的推崇在二战后的一段时期表现得最为普遍而激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取代法国成为新的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由抽象表现主义等为代表的后现代艺术风起并席卷全球,一些美国艺术家在东方禅学中找到了新的思想支撑和灵感来源,“东方的禅宗改变美国艺术走向这样的事实是无法忽略的”[2]158。约翰·凯奇、莱恩哈特等人早年都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听过铃木大拙的系列禅宗讲座,并成为禅宗的追随者和传播者。禅宗美学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很多知名艺术家,这其中包括马克·托比、劳申伯格、卡普罗、波洛克等人。甚至“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性作家如艾伦·金斯堡、盖瑞·施耐德、杰克·凯鲁亚克等人也都通过英文的译介喜欢上了禅宗,并以他们所理解的禅宗思想作为自己“知性上与精神上的皈依”。可以说,禅宗的美学观念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战后的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等多个艺术门类;包括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偶发艺术、行为主义在内的各艺术流派;甚至对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手法等方面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国内学界关于禅宗美学对美国战后艺术影响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界经过学者们多年的理论探索,在禅宗美学的诸多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研究框架。20世纪以后,以禅宗美学为代表的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产生了碰撞与交融,并在诸多西方艺术样式中彰显出来,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对以禅宗为代表的东方思想对西方艺术的跨文化影响认识严重不足,他们仍然在以西方普世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西方艺术。禅宗美学对美国战后艺术影响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足够重视。目前已有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译介。

国内学界关于禅宗美学对美国战后艺术影响的研究成果较少,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于对西方研究成果的译介。20世纪80年代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禅的世界丛书》,译介了国外知名学者艾伦·瓦兹、卡普拉、兰丝·罗斯、巴瑞德、弗洛姆、铃木大拙等人关于禅宗的文章,可以算是这方面理论译介的开端。

近几年,由朱其主编的《当代艺术理论前沿》是致力于译介西方艺术理论著述的学术丛书。其中《美国前卫艺术与禅宗》是对禅宗美学与美国艺术研究方面的国外论文辑录,这是目前国内关于禅宗美学与美国艺术方面理论价值较高的译介作品。

实际上,美国艺术家接受禅宗思想,除了聆听禅宗讲座、观看电视媒体节目、参加艺术沙龙,到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旅行,到禅院禅修等形式以外,参观禅宗方面的展览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在2009年举办了一次名为“第三种思想:美国艺术家凝视亚洲1860—1989”的大型文献展,对于禅宗思想在美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朱其主编的《当代艺术理论前沿——美国前卫艺术与禅宗》一书,共收录这次展览中发布的11篇论文。这是美国现代艺术研究方面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文献。古根海姆的这次文献展是对美国现代艺术亚洲渊源的一次集中阐释和总结,目的是“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即:现代艺术是一种全球化的跨文化交流的结果,现代艺术不只是亚洲及其他地区向西方的学习,实际上也包括西方(美国)向亚洲等其他文化传统的学习……亚洲元素在文化穿越中获得了创造性的转换,美国现代艺术受惠于亚洲(主要是中国、日本和印度)宗教和艺术传统的深刻影响”[3]。这些论文包括:亚历山大·门罗(Alexandra Munroe)的《佛教与新前卫——凯奇禅、披头禅和禅》,文章围绕三个相互联系的艺术家和作家展开,他们在美国新前卫艺术中共同占据着具有决定意义的地位,作者把这些群体称为“凯奇禅”“垮掉禅”和“湾区概念艺术”。总体而言,文章审视了艾伦·瓦兹所奉行的“垮掉禅”现象,但是把他带有贬义色彩的语词变得更加富有描述性;另外,亚历山大·门罗还有一篇论文《感性经验的艺术——纯粹抽象与狂喜的极少主义》收录其中,文章追溯了20世纪50—70年代美国纽约西海岸艺术与亚洲思想及文本之间的渊源关系;凯瑟琳·派恩(Kathleen Pyne)和斯科特·阿特金森(D.Scott Atkinson)共同撰写的《心灵的风景:自然的新观念》一文,通过对西北画派、生活在美国的亚洲画家朱沅芷、保尾国吉等人的分析,揭示了对亚洲艺术的探索在美国现代艺术家发现自然内在节奏方面的所起到的引领作用,打开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使艺术家们重新发现并强化了已经形成的身份;伯特·温特(Bert Winther-Tamaki)的文章《战后抽象艺术的亚洲维度——书法与玄学》集中讨论了战后美国抽象艺术两个特殊的亚洲维度:书法笔触和玄学思考。艺术家从东方书法中手的姿势中发现了一种进入抽象艺术的途径,而在以禅宗佛教为代表的玄学思考中理解了抽象艺术的精神性和普遍可能性的概念基础;理查德·金(Richard King)的文章《东方主义、南亚与世界宗教的话语》论述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欧洲以及北美对东方的矛盾迷恋,一种萨义德“东方主义”式的亚洲文化如何随着斯瓦米·辨喜、阿纳伽里卡·达玛帕拉等人的影响而逐渐转变成东方精神的崛起,直到20世纪后半叶成为一个反文化运动的活跃组成部分。这是第一次将西方学者关于禅宗美学对美国艺术影响的理论文章译介到国内。这组译文给中国学者提供了新的史料和新的理论视角,对进一步研究禅宗美学与西方艺术的关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与借鉴意义。

(二)对禅宗与美国文艺作品关系的研究。

以约翰·凯奇、盖瑞·施耐德为代表的美国艺术家接受东方禅学思想后,在他们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渗透出禅的精神实质。例如,约翰·凯奇的著名作品《4分33秒》在音乐创作上进行了实验性的尝试,让演奏家在钢琴前静坐4分33秒,整个过程是让听众细心聆听各种自然界的声音;而“垮掉的一代”代表性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伯勒斯的小说《赤裸的午餐》、金斯堡的诗歌《嚎叫》等作品都在以一种形式上的反价值、反理性的方式,把读者引向充斥着毒品、犯罪、爵士乐和性的下层社会,但是作品背后作家所追求的精神世界却是放下理性束缚、回归生命本真。对这些深受禅宗影响而打破传统、改变美国艺术走向的文艺作品,一些国内学者进行了研究。

钟玲撰写的《中国禅与美国文学》(乐黛云主编《中学西渐丛书》第二辑)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书中从文化源头和输入媒介问题谈起,采用文学史研究和文本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美国文学中如何吸收中国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中国禅如何传入美国文化、文学界、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的美国文学作品吸收了何种中国禅文学养分、中国禅文学的英译呈现了什么文化上的误读等问题”[4]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解答,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禅宗与美国文学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李顺春的《美国“垮掉的一代”与东方佛禅文化》一书对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与东方佛禅思想的因缘做了一次集中的梳理,详细介绍了“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性作家肯尼斯·雷克斯罗思、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盖瑞·施耐德、威廉·巴勒斯等人的生平与创作,介绍了“他们如何学习、借鉴,甚至‘误读’东方佛禅文化,解读他们如何将之融入其生活方式、人生哲学、审美观念和创作理念之中”[5],是我们了解禅宗对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的创作影响方面有参考价值的著作。

毛明的《野径与禅道:生态美学视域下美国诗人斯奈德的禅学因缘》一书从事实与学理两个方面,揭示了东方禅学与盖瑞·施耐德生态诗学之间的关联。通过对禅宗与斯奈德核心思想之间关系的分析,重新估量了东方文化(禅宗思想)在斯奈德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的观点不仅在分析斯奈德的生态思想方面有独到精深之处,而且对于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生态文明建构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发掘也有一定启示作用。

赵毅衡的《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一书中的“美国诗中的禅与道”这个章节对美国现代诗歌受到的东方禅道思想的影响作了介绍,书中谈到禅在美国诗人中引起广泛反响,甚至一些诗人直言不讳地标榜禅之精神。并着重介绍了加里·斯奈德朴素的禅学观念及其与广阔文化视角相融合的思想对当代美国诗学的影响。

此外,钟玲的著作《美国诗人史耐德与亚洲文化:西方吸纳东方传统的范例》、耿纪勇的文章《“道非道”:美国垮掉派诗人与佛禅》,等等,也涉及个别美国文艺家或者作品与佛禅思想的关系,但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研究。

(三)对禅宗与美国艺术家创作理念关系的研究。

纵观美国战后艺术,文学、绘画、音乐等诸多艺术门类,大量文艺作品中都体现出东方禅学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这已经充分说明禅宗对美国艺术的影响不局限于个别艺术家对禅宗的个人喜好或者个别艺术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对禅宗的借鉴。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以禅宗为代表的东方影响已经深入到美国艺术家创作理念和审美方式深层思维中来,成为西方理性之外的一种别样存在。在此方面,国内一些学者也进行了探究。

王瑞芸的《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一书从当代西方艺术审美性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着手,阐释了当代艺术审美性的两大重要起源:一是杜尚的艺术实践,另一则是东方的禅宗思想。书中论述了禅宗为当代西方艺术提供的异质性审美思路以及西方艺术理论对此的回应,透过2009年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第三种思想:美国艺术家凝视亚洲1860—1989”大型文献展的举办,指出“西方艺术对受到东方影响的认可,过去只是停留在形式方面,而今已经深入到思维方式和审美立场上,向人们呈现了一种新的艺术史架构——在形式和观念上与亚洲为伍的一种架构”[2]156。

柳东林的著作《哲思黜退,禅意盎然——现代西方文学的禅化述要》指出,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文学在具有多元化特点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为背景的环境下产生和发展,因此要考察西方文学中的禅意倾向,不能局限于目前国内学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要么是以作家本人有习禅、论禅的事实为依据对其文学作品进行禅意研究,要么是将目标确定为发掘作家作品中的禅意,[6]而应该去发现和挖掘现代西方文学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活泼泼的禅意,并以禅的视角分析西方思想深刻危机的根源。

另外,刘桂荣、傅居正撰写的《禅宗美学对美国现当代艺术创作理念的影响》一文,从艺术家对审美体验与生命真实的表达、对空灵和虚无的思索、对人类普世性的关注、对艺术与生活理念的探究等方面对美国现当代艺术创作理念中的东方禅宗美学影响进行了深入挖掘。余雪莲的文章《论禅对美国现代陶艺起源的影响》从禅对美国现代陶艺之父彼得·沃克斯的影响谈起,论述了禅的精神在美国现代陶艺观念起源中的体现。

三、结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并延续至今的美国社会“禅宗热”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禅宗美学以其独有的魅力在美国艺术界引起的震颤与变革蔚为壮观。然而,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可谓言者寥寥。面对西方乃至世界对以禅宗为代表的东方思想的重新认识,我国学者更应以本土文化阐释者的身份对此加以深入的研究。通过对目前国内学者研究状况的梳理,可以看出在禅宗美学对美国乃至西方艺术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尚未论及却值得深入探究的方面:

首先,要加大对西方艺术理论的译介力度。研究禅宗与美国乃至西方艺术的关系,不仅要对禅宗美学的精神实质有精确的把握,更要对西方艺术理论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但是目前国内学界所能看到的西方艺术理论译介资料还很少,正如朱其所言:“二战后西方艺术理论的学术水准绝不逊色于战后文学和文化理论,但是因为理论译介的滞后,西方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艺术理论在国内处于知识的盲区。”[7]因此,需要加大对西方艺术理论译介的力度,及时掌握西方现当代艺术理论研究动向。

其次,不局限于现象研究,而是要深入到对审美方式与创作理念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禅宗与西方艺术关系的研究多是从文艺现象入手,而且大多局限于文学方面,“要么是依据佛禅思想来考察西方文学要么是考察西方艺术家作品中的佛禅特点”[2]156。但是对禅宗思想影响美国艺术的根源并没有加以深入的分析研究,没有探讨现象背后的哲学和美学基础。

再次,应从东西方思想融通的宏观视角来考察禅宗与西方艺术之关系。禅宗对美学乃至西方艺术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虽然有着某种传播与接受的机缘,但总体而言是在一个大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下的微观现象,这个大的历史文化语境就是20世纪之后西方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大规模的“东方转向”(乐黛云语)。正如波兰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所言:“高度的文明与高度的野蛮其实是相通的和难以区分的……现代性始于理性,现在看来极端的理性却通向极端的非理性。现代性是现代文明的结果,而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超越了人所能调控的范围,导向高度的野蛮。”西方社会的文化反思即是在此认识之上开始的,开启了对非西方文化尤其是对东方文化的认识热潮。这也给国内学者关于禅宗美学与西方艺术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那就是要将对禅宗美学与西方艺术的研究融入世界主义话语建构的进程中来。

[1] 兰丝·罗斯.风靡欧美的禅[M]//弗洛姆.禅与西方世界.徐进夫,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3.

[2] 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3] 朱其.当代艺术理论前沿——美国前卫艺术与禅宗[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1.

[4] 钟玲.中国禅与美国文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5] 李顺春.美国“垮掉的一代”与东方佛禅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4.

[6] 柳东林.哲思黜退,禅意盎然——现代西方文学的禅化述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

[7] 朱其.当代艺术理论前沿——战后西方艺术理论[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2.

责任编辑:刘海宁

G1

A

1007-8444(2017)04-0392-04

2017-03-18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文化传播视角下莫言英译作品中的文化表征研究”(L15AYY004)。

李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文艺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译介禅宗美学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禅宗软件
英语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26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妆”饰美学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张九龄与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