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丽滢 李秀云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地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的发展困境及出路
康丽滢 李秀云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国家经济转型成为时代呼唤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要求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为支撑,对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等教育改革在高校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地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作为地方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教师教育主体多元化、教师教育市场开放化、教师职业竞争化的背景下,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招生就业、办学经费等方面陷入矛盾与困境。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实现转型发展的出路之所在。
地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困境;出路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地方师范学院的改革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休戚相关。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学校仅仅12所。1978年10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速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要求一般地区应在1980年内,建立一所师范专科学校。1979年地方师范院校增至102所,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于1992年开始启动,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进行。地方师范院校也积极参与其中,有的师范专科学校与其他高校合并升格为本科师范学院的,有参与合并组建综合学院或大学的,也有并入综合大学的[1]。1999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史上的关键年,中共中央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新建本科院校”在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国家背景下应运而生。按照教育部官方网站的统计数据,2000-2015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不含独立学院)扩展到403所,接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一半(不含独立学院),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格局[2]。地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15年5月21日,全国师范本科院校109所,其中地方师范学院67所[2]。2015年9月10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关于2015年列入教育部专家考察的申报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中,师范大学增加到46所,师范学院减少到65所[3]。我国师范院校在建国以来历经了多次变化和改革,亦可称之为转型,有专科到本科层次的提升转型,有单科到多科的学科结构转型,有独立到合并的办学形态转型,有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观念和制度转型。但是,面对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特别是伴随着高考制度改革而逐步推进的高等教育改革,地方本科师范学院面临着怎么转型办出特色,怎么抓住机遇求得发展的现实问题,亟需做出回答和抉择。
客观地说,地方师范院校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期待、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为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地方有办师范院校、培养文化传播种子的现实需要,师范院校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投入、具有很好的生源和就业,至今仍然耕耘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专家及中青年骨干大多是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这造就了地方师范院校建设发展的先天优势,也使地方师范院校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城镇化进程加快、高考扩招及普通高等院校的升级合并,地方师范院校本身的发展冲动使其在扩张升格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外部生存压力。这种压力集中表现在与所在地的关系和先天优势的不断淡化上。
一是与地方发展脱节。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地方”是发展之源,决定了其发展的规模、质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专业素养特别是“应用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地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状况,从过去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重知识培养,轻产教结合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传统师范专业尚存在人才培养与地方基础教育不相匹配的情况,其他依托师范专业的学科方向新办的非师范专业又存在产教融合不够、职业性不够突出等问题,难以满足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这客观上造成了地方师范院校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节,其建设发展缺少了地方的有力支援,面临着“地方水土”不养“地方人”的局面。
二是传统优势受到挤压萎缩。师范院校,特色和优势都在“师范”,失去了师资培养的“垄断性”,“师范”的优势也就很难发挥。1999年,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这打破了师范院校单独承担“师范教育”培养培训的局面;“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使师范院校与综合院校在“师范教育”的办学上居于同一起跑线,这对本身综合实力较差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冲击更大。同时,2000年9月《教师资格条例》的颁布实施,使教师市场更加开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职业竞争局面凸显。地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在与部属师范大学及其它综合类大学的竞争中,受其服务对象的区域性、生源的本土化、经费支持的地方性、发展空间的局限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处于弱势地位。201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工作在浙江、湖北等地启动,2015年7月教育部扩大了试点范围,在浙江、湖北等15个省(区、市)的基础上,新增13个省(区、市)。从此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将无区别,当教师都要参加国考,师范学院在基础教师培养上从“优越感”转向了“忧虑感”,其在招生生源、学生毕业就业中的“垄断性”优势被进一步打破。
1999年教育改革、高考扩招,带来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许多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都在这之后或升级或合并或新建,力求做大做强,但毋庸讳言,在这些院校“体量”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制约了未来的发展。
一是在办学定位上的模糊、雷同、求大、攀高等问题。对办学历史、学校属性、办学基础、办学水平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办学定位中或追求高大全,或与其他高校雷同,或自身定位模糊——无法明确“我是谁”;未能明确作为师范院校,自身发展的任务与要求是什么,尤其是在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方面,与行业、产业、企业联系不够,合作办学、开放办学不够——无法明确“我要干什么”;作为师范院校,办学定位缺乏传承性与连续性,一味注重未来发展,忽视了传统专业和现有办学条件的衔接,高估自身能力,盲目追求“省内领先”或“国内一流”——无法明确“我能干好什么”;对本身目前作为师范院校未来的发展目标和角色定位含混不清,对办什么类型的大学,办学特色是什么模糊不清——无法明确“我将来是什么”;自身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不清晰——无法明确“我凭什么办学”“我该怎么办”。
二是存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水平的重点领域能力薄弱问题。在人才培养上,地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模式单一、机制僵化等问题。大多数仍采用单一的“4+0”模式,以高校为培养主体,教学上偏重知识本位,难以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教学内容更新不够,产教融合不深,课程设置等不科学,教师指导实践教学不够或流于形式。在科学研究上,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体现校地、校企等协同创新的应用型科学研究较少,技术开发不足。
三是生源质量、就业质量难保障。就目前师范学院的招生状况来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生源数量较为充足,但与教师职业竞争化、教师职业的薪资水平差异、城市农村等教育资源不均衡等种种问题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地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很多专业报考的第一志愿人数远远低于计划数,通过调剂而来的生源的专业满意度差,优秀生源难以从录取根源上保证。教师职业的开放化、竞争化使得师范生“被就业”现象突出,地方偏远农村等需要的师资,毕业生不愿去,地方需要能力强的教师,学生却缺乏相应的实践技能,难以胜任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就业质量有待于提高。
四是办学经费不足,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地方政府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地方重点综合大学,地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所能得到的经费支持十分有限,师范院校学费又普遍低于综合性院校学生所缴的学费。另外受到专业、服务面向的影响,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技术转化、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等方面能力不足,能够从社会获取的办学经费很少,与地方重点综合性大学的“钱难花”相比,处于“找钱花”的艰难境地。
院校建设必须与时代同步。特别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在底子薄、基础差、传统优势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必须抓住机遇、与社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教育部随即制定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意见》,并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提出“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引导一批独立学院发展成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地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抓住国家推动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历史机遇,主动转型,办出特色,切实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要适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要求。教育体制是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的结合体与统一体。转型必然会引发和带动教育体制的变革。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指出“我们把转型发展放在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放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对转型发展的关注,就不应当是谁转谁不转,而是它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意义”[4]。以前我国在师范教育发展中的改革引发了教师教育体制的变革,当前师范教育层级的过渡与转变、教师教育主体的多元化、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研修“一体化”体系的建设,也都呼唤着师范院校布局、教师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的改革。这是当前转型视野下探索高校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评价等系列体制机制创新的应有之义。无论地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最终转向何方,一个主动的选择就是要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层面对自身进行理性定位,主动顺应国家教育发展大势,唯此才能在未来发展中赢得空间。
二要理性认识“应用型”与“应用技术型”的办学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以“技术”的应用及实践为目标,以“技术”的教学为手段,形成“技术”的知识及技能,更多是基于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为特征的。“应用型”高校一般指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主要培养为地方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面向市场、产业、行业和岗位等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概念含义更为宽泛,包含了“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属种内涵。地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多由地方师专、教育学院合并升格而成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长期着力于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师范性鲜明,这体现了其作为师范院校的办学类型。从为教育行业培养教师的角度看,亦可视为“职业学院”,教师职业同样彰显着“应用型”色彩。反观之,其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紧密联系的行业、企业背景却并不深厚,技术积累差。在面临转型抉择时,需要慎重考量其“师范性”作为其特殊属性在办学过程中的发展定位,同时审视自身是否存在“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的发展空间。在国家引导转型过程中,既要积极探索,同样要理性审慎,避免同质化竞争,在符合办学传统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找寻特色发展的转型之路。
三要确立转型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内涵发展”的理念。“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发展应重视办学内涵建设的要求。所谓内涵指的是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质的规定性。高校实现内涵发展就是注重学校理念、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质、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等方面的建设,实现“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国家引导高校转型发展,不是以地方本科院校求大攀高、更名升格为目标,而是紧跟时代步伐和社会需求,对学校的发展战略、体制机制、办学模式进行的动态调整与创新,以内涵发展来促进办学的提质增效。这对地方新建本科师范学院来讲,加强内涵建设,就是要能够形成有效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事业的体制机制,实现师范教育本身的转型升级。
四要定准自身转型发展的核心目标。总的说,就是要依据自身办学基础,构建起符合高等教育普遍要求,兼具学科专业性和学术性的教师教育体系,通过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推动教育科学研究、践行教学科研互动、着力师德教育、强化师能培养来履行师范学院培养高质量师资的神圣职责,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中体现应用价值。教师教育体现人才培养应用性的价值诉求,在于培养出真正符合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师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关于师范院校“推动学校与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支持学校加强教学技术技能训练和实践培养环节”的要求,与国家引导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或是“应用型”,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紧密对接产业链、强化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手段上是一致的,体现的都是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科本位”向“就业本位”的转变。这是实现就业的根基之所在,也是院校发展的基础所在。
五要走开放融合与服务共建路子。融合就是要实现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发展,积极探索高校—政府—中(小)学的教师培养共同体。开放就是要面向企业,融合生产与教学,补齐自身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的短板,拓展发展空间;面向国外,学习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改善办学模式,在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中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促进办学模式上的转型。服务共建就是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合理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担当起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人才智库、创新支撑的责任,在为地方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中实现“有为有位”。
[1]何敦培.地方师范学院转型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1.
[2]教育部.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 . (2015-05-21)[2015-05-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634/201505/t20150521_189479.html.
[3]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关于2015年列入教育部专家考察的申报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EB/OL].(2015-09-11)[2015-09-12]. http://www.moe.edu.cn/s78/A03/A03_gggs/s8462/201509/t20150911_207510.html.
[4]陈锋.关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19.
[5]张海鹏,赵东阳 等.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实践探索[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2).
Abstract:At present, our country's economy has entered a new norm. The system, structure and scal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re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require the support of inter-disciplinary and applied talents, which puts forward new and higher demand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Chinese colleges.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actively explored and practised in the aspests of classsi fi ed managements, reasonable orientations, own features and so on, leading some regional universities to the applied transformation. Local newly-founded normal colleg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ocal colleges, are trapped into contradictions and dilemmas as in the aspects of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 fi c research, team building, student-recruitment, employment, and fund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versi fi ed subjects of teachers’ education, opening market of teachers’ education, and career-competition of teaching faculty. To meet the needs of nation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comply with the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pplied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a realistic need of its development and a good opportunity,also the outlet of itself.
Key words:regional newly-founded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lemma; outlet; transformation
The Dilemma and Outlet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Newly-Founded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ANG Li-ying , LI Xiu-yu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ebei province, Chengde, 067000)
G648.4
A
2095-3763(2017)-0107-05
10.16729/j.cnki.jhnun.2017.03.016
2017-05-10
康丽滢(1980-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秀云(1966-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应用数学研究。
介绍:论文为2015年度国家民委教改项目“地方民族高校彰显地方服务特色策略研究”(20151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