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景
突破“高原现象”关键在于教师自身
彭佳景
教师的“高原现象”一直是教育的焦点话题。其基本表现是,部分教师在取得一定成绩,工作迈上一定台阶后,陷入了困顿、迷茫的状态。工作上没有了动力,业务上没有了追求。于是,工作起来了无生气,得过且过。究其实质,教师的“高原现象”就是一种职业倦怠。这种状态若任其蔓延,就会侵蚀教师的斗志和前进的勇气,就会让教师的教学能力止步不前,更有甚者,还会造成业务能力的倒退。这势必会影响到教师自身以及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虽然“高原现象”并非普遍存在,但因其对教育危害很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教师陷入“高原现象”的原因很多。而要让教师走出“高原现象”的路径同样很多。我们需要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改善教师待遇,让教师成为社会尊崇和向往的职业;我们也需要不断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我们还需要不断完善教育治理体系,真正实现良币驱逐劣币的机制,等等。但除了这些外部的因素外,我们更需要的是教师的自我审视、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起决定作用。要突破“高原现象”,关键还在教师自身。
本刊本期推介了湖南大学子弟小学杨振辉老师潜心从教、乐于探索、甘做“排头兵”的典型事迹。其人其事为我们破解教师“高原现象”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启示。
坚定的从教信念是杨振辉克服倦怠的一大法宝。信念的源头是深深的爱。杨振辉由衷地热爱教育这份事业。从教以来,她把每一堂课都当成“示范课”,周到详尽的准备,认真投入的讲授,力求每一堂课都能够精彩。在她的带领下,学校的语文教师团队得以士气高昂地在教学一线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学生们的语文成绩也得以稳步提升。教育是爱的事业,需要的是恒久的奉献。如果没有对教师深刻的职业认同,没有对学生的发自肺腑的热爱,我们就很难驱散心中倦怠的雾霾。
乐于求索是杨振辉突破“高原现象”的现实利器。教育首先是门科学,推崇的是静水流深,需要的是静下心来,如琢如磨,积极探寻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所作为。多年来,杨振辉对语文教学技巧精益求精,深入思考,行诸文字。这既磨砺了她的教学技艺,更让她感受到了静水流深的乐趣。做到了有为、有位、有味,倦怠感自然消除。
时刻对自己严格要求是杨振辉永葆工作激情的秘诀。杨振辉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20多年。这是一个“排头兵”角色,但她时刻保持警醒,要“做出样子”,毫无保留地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她不仅给予他们专业上的指导,还关心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既是“育人”更是“育心”。正是这样的警醒让她不敢倦怠。人贵自觉,教育是一项平静冲和的工作,少有轩昂激烈,尤须这种自觉。没有自我的砥砺,教师就会失去生活的光芒。
教育发展,重在教师;教师发展,贵在自身。我们推介杨振辉,为的就是激励,就是唤醒。希望借此能唤醒那些陷入“高原现象”的教师们的“初心”,同时也给可能会误入“高原现象”的教师以警醒,让他们抖擞精神,继续前行。诚如是,相信我们的教育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