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办图书馆20年,藏书5万册,其中古籍约1600册,民国书刊约2000册。这一切都是巴中69岁的老农陈光伟,36年来靠拾荒一本一本积攒起来的。更让人敬佩的是,有人开价300万,想买走这位拾荒老农的全部藏书,他拒绝了;却把珍藏的568种1166册线装书,无偿捐给了四川省图书馆。这批书大多为清中晚期刻本,其中不乏清道光刻本的《史记注解》、清光绪版《康熙字典》等珍贵古籍。2016年12月16日上午,“拾荒之手开启知识之门”——陈光伟先生藏书捐赠仪式在四川省图书馆举行。
20世纪80年代,为了养家糊口,陈光伟开始拾荒。1983年,他开始做起固定的废旧收购生意。只上过小学的陈光伟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却对知识非常渴求。在收废品的过程中,他有意识地把收到的废旧书报存起来并加以挑选和清理。1997年开始,他自办图书馆,免费供大众借阅。陈光伟不僅淘书,还自掏腰包买书,“我收废品一年有2万余元的收入,其中大部分用于购买图书和书柜”。
“爷爷很倔强,但就是因为他的倔强,让他成了我们的骄傲。”陈光伟的孙子陈新说。陈光伟每天都围着书打转,最初,家里人都不赞同他的这种行为,并质问他:“有几十万,什么事情不能做呢?”每当这个时候,他都默不作声,继续埋头做事。这一倔,就是30多年。渐渐的,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陈光伟,家人们的态度也在慢慢转变。“大家觉得爷爷是在做一件造福人民的事。”陈新说。
锐评:他没有满腹经纶,只有唯一夙愿:一生财富,不求金钱兑换,只求流传于世。书籍的最大价值就是能被需要它的人阅读,赋予古老典籍以生命,这种高尚的心境,只有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的名言可以解释:“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