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2017-03-10 22:19郑秀亮
环境 2017年2期
关键词:惠州广东绿色

郑秀亮

去年11月召开的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惠州今后5年将坚持绿色化引领,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努力把惠州建设成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着力打造更具创新特质的智造高地、更具综合实力的区域枢纽、更具绿色内涵的生态名城、更具人文气息的文化强市、更具幸福认同的惠民之州。

今年1月12日,由惠州市委、市政府和广东省社科院主办,惠州市委宣傳部、市社科联、省社科院惠州分院等承办的“惠州绿色发展”高峰论坛在惠州举行。来自国家、省的相关专家学者应邀到惠,围绕“践行绿色发展,建设惠州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主题展开研讨,共同为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把脉献策。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吴志峰:

惠州城市发展定位让人耳目一新

“去年,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努力把惠州建设成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吴志峰表示,这样一个符合惠州发展实际、遵循惠州自然禀赋、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定位让人耳目一新。

“十二五”期间,惠州GDP从2010年的173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14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0年的131.2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39.99亿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稳居广东省第五位。

吴志峰表示,惠州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与惠民发展。去年前三季惠州空气质量全国第三、珠三角第一,惠州的蓝天已成惠州空气质量优良的有力证明。

“正是基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持续优良,惠州市委、市政府才有底气喊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这一响亮的口号,这也将是惠州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今后将打出的一张靓丽名片。”吴志峰表示。

吴志峰建议,继续做好“水”文章,要着力做好惠州山水城市生态功能的整体提升。抓好惠州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子系统关键要素是“水”,打通各种水体水系,让水活起来,流动起来,提升自然净化与生态恢复功能。

打造绿色产业体系,夯实惠州绿色发展经济基础。惠州应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并用绿色生产理念引导转型升级。潼湖生态智慧区是惠州发展绿色产业的一个重要抓手之一,重点发展物联网、平板显示、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转变。

汇聚智力资源,文化建设,提升惠州绿色发展软实力。创新体制、机制,吸引海内外智力资源与高端人才到惠州创新创业。加快编制历史城区文物古迹连片保护规划,加快东坡祠、宾兴馆、葛洪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擦亮文化名片,发展文化产业。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赵细康:

惠州绿色发展指数总体全省第一

“从广东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来看,惠州绿色发展指数总体全省第一,并在环境友好二级指标得分中也位居全省首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赵细康说。惠州较好地协调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全市GDP总量占全市比重高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占全省比重,单位国土面积污染物负荷也处于全省较好水平。

“从广东绿色发展指数评价结果来看,惠州单位GDP能耗指标得分相对较低。从全国范围看,惠州单位GDP能耗与全国同等发展水平城市相比也不占有优势。”赵细康认为,结合惠州实际情况,惠州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问题,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个别行业、少数企业,能源消费大的行业单耗水平较高。

“需通过精准化管控措施弥补短板。”赵细康建议,要实施能效对标工程。可进行三个层次对标,如行业对标、企业对标、产品对标,以惠州现有重点行业、企业、产品为重点,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寻找行业、企业、产品能效标杆,为下一步能效提升提供目标参考。

实施能耗“双红线”管控。如存量红线,在限定时间内达到行业标杆或者次标杆值;增量红线,达到行业标杆值的,方能准入。同时,建立用能绩效与资源配置挂钩制度。根据企业能效水平与达标情况制定差别化政策,包括土地政策、产业政策、用能政策等。适当引入市场化手段,增加管控的灵活性。例如,用能权有偿使用与交易,根据能效水平制定初始用能权分配、新增量有偿申购、超限额差别收费等政策。

国家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原副所长许振成:

实施环境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惠州近年来经济总量跻身于全省第五,生态环境保持优良,惠民之州特色显现。”国家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原副所长许振成表示,惠州是东珠三角的生态屏障,担负着优良水源与空气的输送重任。如何实现区域性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需要创新的理念、方法与实践。

“惠州多年来平稳向好的发展状况已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新一轮的科技、工业革命中孕育了突破发展等的诸多因素影响下,为参与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全球发展战略积蓄了强劲的新动力。”许振成认为,具有惠州特色的创新超越可持续发展路径,不应寄希望于三次产业比例有突发的变化,而应追求三次产业比例在发展中的逐步调整,且第二产业至少再领先10~20年;可向重化带动轻化,电子化带动智能化,零件带动整机,整机带动系列产业,系列产业带动人性化消费潮流的创新制造业发展;可由人性化消费潮带动旅游业、养老业、教育业,进而朝着去农民、美农村、兴农业的全市域社会创新发展;可实施区域性“三产”联合生态循环发展、经济社会综合低碳绿色发展。

同时,惠州应该以创新思维解决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对发展的制约,如在分功能区发展中更加集约地分类利用,分类用地不能干扰到区域性的生态功能;工业必须全部进入各类大小园区,园区必须设生态功能防护带,园区企业生产对防护带的生态功能不能有影响。

“要在国家的政策规划下,借助广东省祖国南大门及物流枢纽的优势,积极参与全球资源调配的竞争。”许振成说,惠州要逐步在世界物流“话语权”中注入“粤语元素”,在广东省乃至全球建立“惠州地位”。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刘纪显:

惠州可建广东环保服务产业集聚区

“惠州拥有良好的绿色发展基础,发展环保服务产业优势明显。”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學院教授刘纪显表示,环保服务产业市场容量巨大,发展环保服务产业时机很好,惠州应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争取成为广东环保服务产业集聚区。

从全国看,近几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约达到5.3万亿元,远超4.5万亿元的“十二五”发展目标。从广东看,“十二五”规划广东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年总产值达6000亿元。“广东省正在制定《“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环保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刘纪显说。

刘纪显建议,惠州可率先对创建“惠州广东环保服务产业集聚区”进行可行性论证,争取将建立广东环保服务产业集聚区纳入正在制定的《广东省“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同时,依据参照国家和省级规划对创建惠州广东环保服务产业集聚区进行规划,建立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的惠州广东环保服务产业集聚区,依据规划对环保服务产业企业实行目标培育,争取培育出像威立雅、苏伊士那样跨国环境治理服务商等。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吴大磊:

惠州为绿色发展贡献“广东方案”

“惠州绿色发展探索出一条‘广东方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吴大磊认为,当前广东实现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改善的首要任务仍然是持续保持节能减排力度,惠州的做法为全省绿色发展提供了“广东方案”。

广东环境质量整体初步改善。去年1~10月,全国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中,广东占据四席。其中,2016年前三季空气质量,惠州排全国第三、珠三角第一,惠州的蓝天已成惠州城市环境质量的代名词。

吴大磊说,以惠州为代表之一的广东绿色发展成效一时间成为媒体公众热议焦点,为全国践行绿色发展贡献了“广东方案”。

“未来一段时期,随着人均收入的提升,公众对环境的需求将更加强烈,要求将会更高,政府需要不断增强更好环境质量的供给能力。”吴大磊说,当前广东实现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改善的首要任务仍然是持续保持节能减排力度,促进污染物排放总量尽早达峰,并努力削减峰值,以保持广东绿色发展的不竭动力。

吴大磊建议,要持续保持广东绿色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是向传统模式要动力。要严控总量,促进主要污染物提早达峰,并努力削减峰值,扩大污染物约束性指标范围,实施差别化措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总量控制方案,实施区域性、流域性、行业性差别化总量控制标准等。二是向新模式要动力。要建立市场化减排机制,提升管控的全面性,降低管控成本,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等。三是向结构要动力。要继续将“降煤”作为优化能源结构的第一要务,将“气化”作为当前能源结构优化最佳路径等。四是向制度要动力。要改变重技术、轻制度的环境“弱治理”模式,改变“重工程、轻管理”的局面,建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与预警制度、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等。

猜你喜欢
惠州广东绿色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粤来粤美”
浅谈对称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惠州多姿多彩
追踪绿色的秘密
2009年“惠州华轩杯”全国象棋甲级联赛日程
再造绿色
对爸爸妈妈说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