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话语权,不仅是说话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话语的影响力。面对新媒体的勃兴,作为我国官方媒体的传统媒体正面临陷入“数字鸿沟”的危险。数字鸿沟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是指新传播技术对不同群体带来的影响。其中,因为使用能力的差异导致的不同群体自身发展的差距被放大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传统媒体话语权原本来自于官方将其作为面向社会的唯一大众传播渠道,即便有竞争,其实也是官媒内部大众传播权力资源的再分配。但伴随着新媒体而来的是大众传播权力的分化和去中心化,传统媒体独享的话语权不断被来自于民间的力量分享,进而在一场关于传播数字化应用能力的竞争中出现了严重的不适感。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在于两点:其一,新媒体提供了更符合用户生活方式和体验习惯的传播产品;其二,新媒体因为在社会危机事件担负了非常重要的沟通桥梁功能,成为人们交流信息与意见的第一现场,进而成为社会舆论场的核心平台。所谓主流媒体,必须是那些对时代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做出回应、成为人们行为决策的主要信息参照系的媒体。当前传统媒体如果只是存在上述第一层面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传播形态的改变,凸显内容生产的优势;而如果是第二层面的问题,那传统媒体则是从渠道到内容都将失去直通“民心”的优势了。
作为官方舆论场核心平台的传统媒体急需重构话语权。2014年8月18日出台的《指导意见》正是对这一问题的高层“破题”,而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來的政治改革动向的延伸。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正式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新理念,第一次用“社会治理”替代“社会管理”。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上述一系列官方表述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框架下,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后的第五个‘现代化目标”。很显然,在一个提倡“治理”,而非“管理”的社会权力格局中,官方媒体如果能够有效沟通执政党与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主张,打通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消除隔阂,达成共识,这将大大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降低社会运行的成本。
治理理念下的政府,首先是一个可沟通政府。在此意义上,传统媒体话语权的重建是实现“第五个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因此,所谓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建设并不是通过规模化扩张、依靠垄断而获得单向信息投放能力,其实质应该是双向沟通能力的打造,即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建设目标需要从单向的宣传教化转型为“理性公平的对话”,服务于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战略。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意见》提出的“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具有旗帜意义,它将指引传统媒体以“真实、公正、客观、全面”的态度直面时代发展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成为社会话题的沟通者与引导者,而不再是旁观者。
基于此,如果单独从传播形态层面考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显然不能阐释《指导意见》的政治传播诉求本质。在中国,传统媒体一律属于事业单位,为国家所有的官方大众传播平台,即官方舆论场的核心平台;而新媒体平台则是民间舆论聚合的主要平台。从两个平台作为两个舆论场的承载空间来看,所谓推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发展,其本质指向的应该是推动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融合发展,即打通两个舆论场,基于交流沟通,寻求共识,推动官方与民间共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核心问题,推动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