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应飞虎
自1915年12月7日开始,英法联军从位于地中海东岸的盖利博卢半岛全线撤退。相对于前一阶段乏善可陈的进攻战斗而言,此次撤退行动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超过12万人的联军部队几乎毫发无损地撤出半岛,而这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联军少有的亮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指挥官伯特伦·拉姆齐上将认为:“一支两栖部队是否具备从海上撤退人员及装备的能力,对于防止一场陆上失败演变成为一场灭顶之灾至关重要。”英法联军在盖利博卢半岛成功的撤退行动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作战背景
1915年上半年,深陷陆地战场泥潭的协约国军队企图从海上进攻土耳其,并计划在占领并稳固阵地后,由东向西对同盟国发起进攻,以实现对其两线夹击的战略态势。但是,在盖利博卢半岛登陆战役开始之后,远征到此的英法联军部队仅仅建立了两个纵深较浅的桥头堡阵地,始终未能突破最初的登陆场向前推进。在此执行阻击任务的土耳其军队多次实施反冲击,也未能将英法联军赶回海上,盖利博卢半岛的局势一度陷入僵持。
1915年10月,英国陆军上将查尔斯·芒罗爵士出任地中海远征军司令。他在视察了前线部队之后,认为英法联军在盖利博卢半岛已经不能发动有效攻势,最初的战略目的必定无法实现。更为严重的是,冬季马上就要来临,在恶劣的海况条件下,后勤补给将会难以为继。这些情况无疑会让身陷囹圄的联军部队雪上加霜,再不及时撤退恐怕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查尔斯·芒罗爵士马上向英国政府提出撤军的建议。经过短暂的商议之后,英国内阁于12月7日批准了该项建议,并任命芒罗爵士为此次行动的总指挥,立刻着手制定撤退计划。
作战经过
细致筹划,敲定撤退方案。英法联军在进行登陆战役的时候开辟了两个登陆场,分别是北部的苏夫拉湾登陆场和南部的希利斯角登陆场,二者相距21千米,并且都在土耳其军队的严密监视之下。由于登陆后的作战行动不利,联军的大部分兵力都还集中在登陆场上,其中苏夫拉湾有兵员8.3万人,骡马5000匹和大炮200门,希利斯角有兵员4万人,要想把这么多的人员、装备安全撤走绝非易事。
为了保证撤退行动安全顺利地进行,英法联军总体将撤退行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凡是在保卫登陆场的战斗中用不上的人员、装备均在此阶段进行撤离;第二阶段是“中间阶段”,除留下一支能够坚持抵抗一个星期的后卫部队之外,岸上剩余的所有兵力必须在7天内登船撤离;第三阶段是“最后阶段”,担负掩护任务的后卫部队在此阶段伺机撤离。为了加快撤退速度,在正式命令下达之前,联军部队就已经着手实施“准备阶段”,仅仅三天的时间,近半数的人员、装备已经秘密登船。
对于两个登陆场的具体撤退方案,联军内部产生了分歧。部分高级军官认为,应当按照两栖撤退行动的传统方法,在逐步收缩防线的同时,分批次削减岸上兵力。另有一部分人认为,传统的撤退方式势必引起土耳其方面的注意,很有可能暴露己方的撤退意图。他们主张用后卫部队全力防守并维持现有的防线范围,制造出一切正常的假象,其他部队则趁夜色快速登船撤离。芒罗爵士也认为保持撤退行动的秘密性对于能否成功至关重要,随即决定采取后一种撤退方案展开行动。
隐真示假,苏夫拉湾撤退成功。为了达到掩人耳目的效果,英法联军从撤退行动正式开始之前就进入了“静默”状态,即不再向土耳其军队的阵地发起任何形式的进攻。此外,部队使用的帐篷、弹药箱和各种型号的火炮放在阵地上纹丝不动,甚至连阵地上的篝火和野炊灶也在一直燃烧。久而久之,土军逐渐习惯了对手这种相对沉默的状态,加上两军的阵地相距较近,土耳其人自认为可以将英法联军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因而放松了警惕。
就在土耳其军队稍有懈怠的时候,苏夫拉湾的英法联军早已展开了撤退行动的“中间阶段”。截至1915年12月17日,已有6万余人登船撤离,剩下的2万余人作为后卫部队一边做好撤离的准备,一边继续在阵地上组织防御。联军决定于12月19日进行“最后阶段”,将滞留岸上的联军部队全部撤走。
在蘇夫拉湾的撤退行动中,最危险的时刻莫过于19日夜晚,因为在这个晚上,2万多人的后卫部队将会离开前沿阵地,前往海滩登船离岸。为了掩护这次撤退行动,联军的后卫部队在阵地上埋设了无数的诡雷,并在堑壕内侧布设大量铁丝网,以期阻塞土耳其军队的追击通道。此外,为了制造出阵地上仍有部队驻守的假象,许多联军士兵在步枪的击发机上安装了改造过的弹簧装置,使其能够自行射击。在夜暗条件下,这些零星的枪声显得格外清晰,有效误导了土军的判断。到20日凌晨5时,所有联军部队登船,苏夫拉湾的撤退行动圆满成功。
有惊无险,希利斯角撤退成功。与苏夫拉湾相比,地处半岛南侧的希利斯角撤退行动却有很大困难。首先,随着联军部队从苏夫拉湾撤离,土耳其军队很快明白了对手的作战意图,开始集中兵力进攻驻守希利斯角的联军部队。其次,在苏夫拉湾,英法联军的前沿阵地距离海岸登陆点仅有1372米,而在希利斯角却长达6400米,这就意味着希利斯角的联军部队在登船之前要走很长一段距离,大大增加了撤退的难度。第三,苏夫拉湾的联军部队全部由澳新军团组成,语言沟通没有障碍,组织指挥比较方便;而希利斯角的部队由英国本土军队和法国军队组成,语言不通,组织指挥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是,即使面临诸多困难,英法联军高层仍开始着手实施撤退行动。为了简化组织指挥,联军决定安排法国军队先行撤离,由此形成的阵地兵力空缺由英军第29师填补。联军部队司令芒罗爵士亲临一线,指挥后卫部队进行防御战斗。在他的带领下,兵力上处于劣势的英军部队抵抗住了土耳其军队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他们所表现出的顽强的战斗作风让土军及其德国顾问一度不再相信英法联军会有撤退行动。此外,英国皇家海军的军舰对岸上的土耳其军队实施不间断的炮击,有效支援了英军后卫部队的防御战斗,为其最后撤退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截至1916年1月7日凌晨4时,驻守希利斯角的英法联军4万余人全部撤退完毕,盖利博卢半岛撤退行动取得圆满成功。在此次行动中,英法联军共计撤退12.3万人、骡马4695匹、大炮196门,只有两名英军士兵在战斗中受轻伤,近乎完美地保存了英法联军远征部队的作战实力,为其日后在欧洲战场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战例點评
制定方案迅速得当是行动成功的基础条件。古人讲“兵胜于朝廷”,军事上的胜负往往取决于高层的谋略。盖利博卢半岛的撤退行动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英国内阁、英法联军高层指挥官的决心方案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英国内阁决断迅速、决心明确。撤退行动往往是在事先无法预料的情况下突然进行,因而在制定方案、计划协调、统筹支援等方面存在较大程度的突然性和临时性,盖利博卢半岛的撤退行动也不例外。同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远征军和本土指挥部一般是通过电报进行情报交流,信息的传递速度并不高。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查尔斯·芒罗爵士在11月29日向英国内阁发出建议撤退的电报,留给英国内阁进行决断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星期。在得出远征军战略目标已无实现可能的结论后,英国内阁迅速批复了芒罗爵士的建议,并积极协调英国皇家海军、英国陆军和地中海附近民用运输力量配合盖利博卢半岛的撤退行动,决心意图明确而坚决。
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撤退方案。根据两栖撤退的作战原则,撤退一方必须创造并维持一个不受敌军反击行动影响的登船区域,一旦敌人的地面部队和己方待撤退的部队短兵相接,就很难保证撤退行动稳定、有序地进行。根据以往的经验,英法联军远征军的部分高级指挥员主张以登船区域为圆心建立环形防御,随着岸上部队逐渐减少一圈一圈地收缩防线。这种教科书式的撤退方法虽然取得过成功,但是并不符合盖利博卢半岛上的实际情况。
首先,从兵力兵器的对比上来看,英法联军已经处于劣势,部分炮兵分队经过长时间的鏖战已经无弹可打,联军部队根本无法维持足够稳定的防线。其次,从阵地构设来看,交战双方的战线十分接近,最近的地方仅有9米,一旦英法联军开始收缩防线,势必暴露自己的撤退意图。所谓“战胜不复,知变为大”,决策的精髓在于因敌、因地、因时施谋定策、巧妙用兵。基于这些实际情况,联军高层马上否定了传统的撤退方案,而是采取防线不变,人员隐蔽撤离的方式展开行动,有效隐藏了己方的撤退意图,误导了土耳其军队的判断。
合理规避撤退的不利因素。两栖撤退不同于普通的陆上撤退,除了要面对敌人进攻的压力,还会受到潮汐、水文及水道情况、天候情况等因素的制约。英法联军在撤退开始之前,大量搜集了往年盖利博卢半岛地区的水文及天候情况,为英法联军量身打造了一套详细可行的登船计划,为撤退行动顺利进行做足了准备。
组织指挥合理高效是行动成功的重要保证。盖利博卢半岛撤退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其中大部分行动选择在夜间进行,既能够达到掩人耳目的效果,又能够规避在白天容易出现的大风巨浪。但是,夜间行动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在夜暗条件下,大规模的部队行动极易造成滩头和海上单位混乱无序,进一步加大两栖撤退的难度。因此,是否具有行之有效的组织指挥,对于此次撤退的成功实施尤为重要。
“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身为英法联军指挥官的查尔斯·芒罗爵士深谙此理,但是由于时间紧迫,他和联军指挥层根本没有时间再去针对此次撤退行动制定相应的部队编组计划。经过短暂商议,英法联军决定采取和盖利博卢半岛登陆战役相同的编组方式和编队序列进行撤退,简单来讲,就是先登陆的先撤退,后登陆的后撤退。这种简单明了的编组方法大大降低了撤退行动的组织指挥难度,同时又能与撤退总体方案相吻合。
由于登陆作战各群队编组的梯队特性,先登陆的部队一定是在滩头附近地域开辟登陆场,距离海岸较近,后登陆的部队往往超越前一梯队执行纵深攻击,距离海岸较远。在撤退的“中间阶段”,大批早期登陆的联军部队顺利登船,而后登陆的部队直接转为后卫部队,掩护距离海岸较近的部队先行撤离,既确保了战线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也不会有大规模的兵力调动,以免打草惊蛇。
此外,为了降低多国部队的组成特点给统一指挥带来的不利影响,查尔斯·芒罗爵士主动将指挥权限下放。澳新军团、法国陆军分别由其本军团的最高指挥官进行指挥,芒罗爵士则仅指挥希利斯角上的英国陆军。他还命令希利斯角上的法国陆军先行撤离,使得该地区的联军部队只剩下英国陆军,便于其统一指挥。为了防止不同军团在撤退过程中出现摩擦混乱,联军部队一改以往以时间、地点为要素进行协同的方法,而仅为其明确需要完成的登船任务,颇有时下流行的“任务式指挥”的味道。
有效迷惑吓阻对手是行动成功的关键因素。从撤退开始之前的态势来看,英法联军不仅兵力上不占优势,还要面对身后的汪洋大海,一旦土耳其军队发现其撤退意图而进行疯狂进攻,联军部队很可能被土军全歼亦或是葬身大海。尤其是对于为数不多的后卫部队而言,当他们开始撤离的时候,就会将自己的后背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而自己几乎没有反击的能力。如何迷惑吓阻对手以至土军不敢发动进攻,成了撤退行动成功的关键因素。
“兵者诡道”,英法联军在阵地上采取了种种欺骗手段。首先,维持防线不变的战法违反了两栖撤退的一般原则,从根本上迷惑了土耳其军队及其德国顾问,这些饱读兵法的高级军事人才怎么也不会想到对手会违背教科书里的公理。其次,后卫部队高昂的士气让土军坚持认为英法联军志在突破防线,丝毫没有要撤退的意思。再次,阵地上的种种细节,比如正常摆放的弹药箱、依然在燃烧的行军灶和夜里清脆的枪声,诱使土耳其军队忽视了对手潜藏在表面之下的变化。这些行动成功迷惑和吓阻了土军部队,使其不敢贸然发动大规模进攻,最终促成了联军后卫部队顺利登船离岸。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皇家海军在此次撤退行动中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陆上部队陆续登船,英国皇家海军的军舰始终在盖利博卢半岛西侧巡弋,并不断炮击土耳其军队,压制其进攻行动,给陆上部队的撤退行动提供较为充裕的时间和空间。
责任编辑:彭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