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上下联动共同治“太”

2017-03-10 17:18
财经界 2017年2期
关键词:河长太湖流域

只有把太湖治理好,太湖周边的城镇

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和社会文明程度高

多方努力之下,太湖治理终于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7年太湖水危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部际联席会议的协调指导下,有关部门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全面实施太湖治理国家总体方案和省实施方案,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应急防控与长效治理齐抓并举,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统筹推进,在顺利达到总体方案近期(2015年)考核要求的同时,连续九年实现国务院提出的“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目标。

江苏省太湖办主任朱铁军表示,十三五期间,太湖治理的目标仍然是2个确保以及确保氮和磷的拦截,2个确保是底限。

2017年1月,《財经界》杂志记者团赴太湖调查流域治理成果。

作为头号重点治理对象的太湖,在国家和地方多重努力下,终于换来了成效。

流域水质持续向好。2016年,太湖湖体水质为四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从2007年62.3降至54.6;国家考核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分别较2007年下降15.6%、84.6%和36.6%;多年居高不下的参考指标总氮连续3年消除劣五类,较2007年下降38.0%;流域65个重点断面水质达标率77.4%,较2011年提高32.8个百分点。15条主要入湖河流年均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四类(2007年有9条劣Ⅴ类河流)。水质的持续改善,促进了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东部湖区的多样性指数较2007年明显提高。

应急体系日益健全。制定实施应急预案,严格落实防控措施,连续九年实现“两个确保”。全面构筑起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安全屏障,以太湖为水源的城市基本实现“双源供水”和自来水深度处理,23座自来水厂完成深度处理,各水厂出厂水质全面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实现安全供水60多亿吨。

蓝藻发生强度总体呈逐年减弱趋势,累计打捞蓝藻800多万吨,日处理能力达1.9万吨,基本实现“专业化队伍、机械化打捞、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加强湖泛防控,完成清淤3669万方。从长江调水100亿方,其中入太湖50多亿方,促进了太湖水体流动和水质改善。

长效治理成绩显著。重点加强工业点源、城镇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2567家,关闭化工企业4300多家,关停印染、电镀等重污染及超标排放企业1000余家。

加快治污设施建设,新增污水管网1.75万公里,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达831万吨,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较2007年提高146.2%,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4%,建制镇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区域供水和生活垃圾运转处理“三个全覆盖”。全流域建有37座垃圾处理设施,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3.22万吨/日,形成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取缔、关停和迁移畜禽养殖场2000多处,拆除网围养殖面积44万亩,化学氮肥、农药施用量比系统治理前分别削减20%和30%。建成氮磷生态拦截系统1225.6万平方米,控制性种养水生植物14.5万亩,完成封育造林41万亩,保护和恢复湿地15万亩,流域湿地公园总数达到25处,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13处,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8.1%。

地区发展更加协调。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严厉的整治手段,严控污染物排放,倒逼流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转变。

2014年起,苏锡常地区三次产业比重总体实现“三二一”历史性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5%。

生态文明创建成效显著,流域16个市县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县,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城市群。

总体来讲,在太湖流域重点地区人口、GDP分别较2007年增长6.36%和148%的背景下,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生态持续好转,实现了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朱铁军表示,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太湖上游地区水质改善明显。

模范生太湖是如何取得治理成效的?

科学治太。

九年来,江苏省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实践,扎实抓好水污染防治工作。

坚持把规划引领作为推进太湖治理的基本前提。严格落实国家总体方案,结合实际制订江苏省实施方案,编制流域总磷总氮控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近岸污染治理、小流域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多个专项规划或方案,保证了治太全面、系统、科学、有序展开。

其中,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第一轮治太项目,江苏省列入总体方案的662个项目完成率为85.8%,列入江苏省实施方案的1602个项目完成率为86.6%;从2013年起实施的第二轮项目建设,截至2015年底,江苏省列入总体方案要求到2020年完成的312个项目已完成120个,列入江苏省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完成的750个项目,已完成315个。

坚持把标本兼治作为太湖治理的关键举措。既立足当前,抓好监测预警、蓝藻(水草)打捞、调水引流、生态清淤等应急措施,牢牢守住“两个确保”底线,又着眼长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三级保护区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加强污染源头治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力度,从根本上促进流域水质持续改善。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太湖治理的根本动力。创新领导体制,成立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建立专家委员会和专门机构——江苏省太湖办。

在全国首创“河长制”,由江苏省、市领导共同担任15条入湖河流的“双河长”(省长担任望虞河省级河长,分管副省长担任漕桥河省级河长,定期视察指导),部分地方结合实际,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环保部门结合断面考核,建立“断面长”制。

创新政策举措,提高流域排污收费标准,推行环境资源区域补偿、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等。创新投入机制,江苏省财政每年安排20亿元治太专项资金,地方新增财力10~20%专项用于太湖治理,带动全社会1000多亿资金投入治太。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社会资本投入蓝藻打捞,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行绿色信贷、环境责任保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生态补偿等制度,征收环境资源区域补偿资金6亿多元。

坚持把依法严管作为太湖治理的有效抓手。严格执行新《保护法》、《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和“水十条”,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执法监管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出台治太督查考核办法,建立省市县三级考核体系,加强日常调度督办,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约谈通报,并对突出问题在省级媒体上通报。江苏省太湖办每季度对流域15条主要入湖河流河长履职情况进行调度,通报问题,跟踪整改。

坚持把齐抓共管作为太湖治理的有力保障。江苏省委、省政府定期对治太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主要领导经常过问,尤其在安全度夏期间,多次赴太湖视察指导应急防控工作。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太湖水污染情况汇报,检查《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执行情况。每年初,江苏省政府召开会议部署全年工作,与治太成员单位签定年度目标责任书,年终进行评分考核。

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将目标任务落实到位,将工作压力传递到位。江苏省有关部门各负其责,流域各地守土有责,形成了上下联动、团结治太的良好局面。

GDP数字再好看,失去了青山绿水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只有把太湖治理好,太湖周边的城镇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和社会文明程度高。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猜你喜欢
河长太湖流域
区域联动护流域
美丽的地方
太湖边的橘子
赞东太湖
水利部部长为“记者河长”点赞
“河长”不只是写在公示牌上的名字
太湖“开渔”迎丰收
建构流域跨界水环境污染协作治理机制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流域保护的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