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全鱼
从前过年时,黄鱼是上海人餐桌上常见的食材之一。体面人家一定用大黄鱼,金灿灿的,名曰大金条,再不济选大一点的小黄鱼,围成一盘,名曰小金条,也能讨到口彩。
今天,真正的野生大黄鱼卖到天价,但在那个年代,却是最平常不过的东西。
公认东海大黄鱼排第一,渤海、黄海、南海不是没有,不过和东海的一比,明显处于下风。东海大黄鱼出自舟山渔场,很多老一辈的渔民还清楚地记得,渔汛来时,海面被整群整群的大黄鱼染成金色,蔚为壮观。
捕来的鱼,加水,冻成大冰块,存在冷库中,其中有相当巨大的一部分是运往上海。当年国营单位发福利,每人领冰块一箱,回去自行解冻,至于里面到底有多少大黄鱼,全凭运气了。
野生大黄鱼的绝迹,是缘于敲罟的捕鱼方式。大黄鱼古名石首鱼,其头骨中有两粒白色小石子,起平衡和听觉作用。所谓敲罟,即是大量渔船集中起来猛敲竹板,造成大黄鱼脑中的鱼石共振,不管大鱼小鱼,尽皆昏死,一网捞之,不费吹灰主力。
短短数十年间,把资源那么丰富的大黄鱼捕绝。上世纪80年代末,市面上已很难找到野生大黄鱼了。
当然可以养,但所有的海鲜,一养味道就损失百分之七十以上。后来又发明出仿野生环境的养法,只是尽量扩大网箱的范围罢了,确实像样了一点,不过吃饲料的鱼永远差一口气,以前差百分之七十,现在差百分之四十罢了。
过年吃大黄鱼,最讨彩的应该是八宝全鱼吧。具体做法如下:
准备一斤二两大黄鱼一条,将鱼去鳞鳃,在鱼背的两侧各剖一长刀,取出内脏和脊骨,不能切断鱼腹,洗净。
另边厢,火腿、香菇、笋、鸡脯肉、蛋糕均切成黄豆丁。
猛火将猪油烧至七成热,下火腿丁、虾米、香菇丁、笋丁、鸡丁、豌豆、蛋糕丁和盐,略煸后摊凉,酿入鱼腹内。
取猪网油一张摊开,把鱼包在里面,下葱结、姜片、绍酒,猛火蒸半个钟头,弃去葱姜,滗去卤汁,装盘。
锅里煮沸猪肉汤,下盐、火腿丁、香菇丁和蛋糕丁,起锅淋在鱼身上,再放葱段即成。
虽然名为“八宝”,但《中国菜谱》“浙江篇”中记录的材枓,数来数去只有七宝,大家尽可以发挥想象创造之,松仁也行,肚尖也行,虾仁也行。当今野生大黄鱼难觅,本身亦能算一宝了。
头肚醋鱼
小时候,大概六岁前,家里住着一位老阿婆,我还记得她的小名,叫阿娇。
当年我由老外婆和这位阿娇阿婆一起带大,起先年幼,搞不清楚阿娇阿婆到底是什么来路,后来当然知道她是跟了外婆老人家一辈子的贴身丫鬃。
外婆出身慈溪望族,有贴身丫鬃一点也不稀奇。按照宁波人的传统,丫鬃多数来自绍兴,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从前贫富差距自然造成的结果罢了。
阿娇阿婆一直到近八十岁才告老还乡,我家的餐桌上,也一向少不了绍兴风味。我原来介绍过,老外婆的厨艺惊人,但真正拿起锅铲,是六十岁后的事情,她所擅长的几道绍兴菜,应该是向阿娇阿婆学来的吧。
头肚醋鱼,令我始终念念不忘。此菜酸甜可口,我最爱用鱼汁淋饭,可连吞三碗。外婆逝后,我每去绍兴菜馆必叫一盘,只要是绍兴师傅出手,味道总归差不到哪里去。
传说中,头肚醋鱼由绍兴百年老店“兰香馆”首创。绍兴市内水道纵横,店主即将活鱼养在水中,客人下单,现劏现烧。本来河鱼最怕土腥气,但一活遮百丑,又用糖和醋来修飾,很合江浙人的口味。“兰香馆”犹存,绍兴人来得个守旧,家家饭馆皆卖这道菜,年青一代和游客则未必懂得欣赏。
所用的鳙鱼,位列“草青鲢鳙”四大家鱼之末,我们叫做花鲢,真正的鲢鱼,又叫白鲢,江南人反而不怎么吃它。
花鲢鱼头巨大,味美,鱼身剌多,不以肉质见长,但最肥的肚腩还是吃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