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佳妍
“这场战事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秦楚大战间隙,一对兄弟凑在淮阳战壕一角,给大哥写信,“借了战友的钱,都用光了。”从军一年多,身上的棉袄早该换了,“家里要是再不寄钱来,就要出人命了,急急急。”还拜托大哥照顾新媳妇,“打柴一定不要去太远的地方”。
这封刻在木牍上的信被送到三千公里外的家中,最后随大哥进了坟墓,上世纪70年代被考古学家挖掘,成为中国已知最早的书信。在2249年后的北京红砖美术馆里,一盏灯,一个讲台,被演员林更新一字一字念出:“求神祭拜的时候,如果得到的是下下签,那只是因为我身在叛逆之城的缘故,别想多了。”
2016年12月29日,国内首档明星读信综艺《见字如面》首播——12期节目8位明星现场朗读古今近100封书信。播放过半,单集点击量超过1800万次,总点击量达1.5亿。
豆瓣上,《见字如面》评分9分,一万多名观众近六成给出5星,“向书信传统致敬”、“重回旧时光”总被提及,《见字如面》导演关正文却说,节目的野心远不止“怀旧”。
片牍成章
一年多前,导演关正文想做一档读书节目,他和团队曾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综艺,“这么大的中国没有一档读书节目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儿。”
做到一半卡了壳。一本书无论怎么摘出一段,总会牵扯上下文一大堆情节,难以独立成篇。困惑不已时,他偶然翻到一本英国书《见信如晤》(letter of notes)。
这本书收集了124封名人书信:英国女王给美国总统的信件里附着烤饼配方;女作家伍尔夫自杀前留给丈夫的绝笔;11岁小女孩给林肯写信,建议他留络腮胡;一名自称“开膛手杰克”的人给警戒委员会写信坦白,里面附赠半个人类肾脏。
关正文突然发现,之前“读书节目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书信里一下子迎刃而解。每封信都能“片段成章”,独立带出一段写信人的故事,既不牵扯复杂的前因后果,也没有庞杂的人物关系。
通过《见信如晤》,节目编导在网上发现了由同一个出版社发起的读信活动“见信如晤”(letters live)——一些名人被邀请在公众场合朗诵信件,“向书信经久不衰的力量致敬”。英剧《神探夏洛克》主演本尼迪克·康巴伯奇(Benedict Cumberbatch)演繹过一封二战士兵写给妻子的情书;“甘道夫”伊恩·麦克凯伦(Ian McKellen)在读一封少年给母亲的出柜信时数次哽咽。
“这让我们发现了一个黄金宝藏,我觉得汉语信件也同样丰富。”关正文得到启发,想做一档汉语信件朗读节目。他不打算选那些被传诵烂了的“名篇”,于是问题扑面而来:信在哪儿?
中国家书博物馆创始人张丁收集了大量家书,从近代到当代,在上千封用于社会学调查的民间信件里,关正文被一批1920年代的家书吸引了,这些信纸面干净,字迹漂亮,是一个走西口的山西孩子写回老家的。
孩子到甘肃商铺当学徒,听说家里连年遭受天灾兵祸,穷得揭不开锅,父亲还在吸鸦片,于是写信劝父亲戒烟,“要不然咱们家就过不下去了。”他挂念留在家里的妻子,又不好意思直接问,于是在信里批评她寄来的鞋衬里有个破洞。还拐弯抹角地提醒父亲,上次问媳妇表现怎么样,回信里没说,下次写信一定要告诉我媳妇是不是孝顺。
这封一百年前的家书泄露了许多当时的细节,让关正文觉得那个写信的年轻人似乎就在眼前:一个刚出家门的青年学徒,“帅气干净,操心家里,有一点小正气”。最重要的是,这封普通家书涉及了当年“走西口”的历史,不经意成了大事件的一部分。
这才是那种“更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信”,关正文决定把这当作节目的选信标准:充满细节,时隔百年仍能看到当时场景,最好还跟历史节点挂钩。
节目组开始整理30多个信件来源处收回的上万封信。接触到第一手资料的《人民日报》记者提供了上世纪80年代末黄永玉和曹禺的通信,古代文学专家推荐了占信件三分之一的古代书信,科幻作家叶永烈拿出了和郑渊洁的往来信件。不少原件纸张泛黄薄脆;一些是原件的扫描照片,“得放大看,字迹还不清楚”;也有已经转换成电脑文档的,“各种各样,挺好玩的”。
上万封信筛选到四百封,最后精简到四分之一,入选了还要经过编辑。“我们的原则是,不以对待文物的态度对待信件。”节目组收到一组中英夹杂、文法不通的信件,似乎是两个年轻女孩的书信来往,一个闹脾气,一个写道歉信逗她:“爱莲女士吉祥,爱莲女士的娇病好点了?爱莲女士进的好,拉的香。”
这是17岁的末代皇后婉容写给14岁的淑妃文绣的便条,当时她们进宫刚一年,学了一点英文,文绣改了三个错别字,寄还婉容。这批信件在冯玉祥入宫驱逐废帝时,被仓促忘在养心殿。关正文没有保留信中语病,还把信翻译成好懂的通俗白话,因“文言文并不适合口语”,让听众靠听觉辨认信中细节,既费力又没有必要。
他决定把古代信件全部翻译成白话。由于“这事本身有学术风险,不好意思让其他专家冒险”,关正文一个人翻译了所有文言信件。他的翻译尽可能贴近原文,甚至是语气风格,他希望翻译后的作品,不再是网上一搜成千上百的干巴巴译文,也得是作品,“要独立具备阅读价值”。
翻译西汉杨恽《与孙会宗书》时,关正文就用白话保留了他的率性放纵。杨恽收到老友信件劝其闭门思过,于是写了一封痛快淋漓的驳斥信,最后一段被译成:“安定这地方在山谷之间,人也视野狭窄。你该不是被这种环境改变了吧?现在我倒要看看你能混成什么样,这可是大汉盛世,你去努吧,跟你没话。”现场白话演绎,节目组给配上古文字幕,“不至于让翻译显得孤立,让公众确定听到的白话是有依据的。”
这个汉语读信节目被取名叫《见字如面》。跟英国的“见信如晤”不同,除了明星读信,节目组还搭了第二演播室,请两位文化嘉宾现场点评。节目组和英国“见信如晤”并无联系,“大家各做各的而已。”
独角戏
2016年11月28日,《见字如面》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开机。
红砖墙背景下,一个环形论坛,一张讲台,一个人念一封信,几百观众沿着台阶围坐。现场观众多是大学院校的学生,还有循着网上发布的录制信息特意赶来的听信人。有的粉丝带来明星名牌举着,关正文也觉得挺好:“我觉得大家可以放松一点,不是说做文化就得端着。”
节目组也曾经想过在讲台背后放点历史照片、电影片段,作为读信时的背景知识和装饰。最后,他们拿掉了这些可能分散听信注意力的干扰因素,“警惕任何多余的动作”,专注于信。
一期节目一小时,念7封信,加上简洁的场外嘉宾点评。7封信按照历史时间线不断重组:古今、男女、老少、不同情绪搭配。一封沉重的绝笔后,接一封令人捧腹的求职信,再来一封悱恻的情书,最后接一组“他们竟然通过信”的名人往来。
“因为写信人有年龄性别差异,所以我们需要老中青演员。”关正文说,“戏好”——差不多是读信明星入选的唯一标准。当时节目组游说明星时,几乎是纸上谈兵:没有效果演示,只有一大堆“打印出来的纸,很多电子文档的信件”,没想到明星大多反应爽快,“他们更看重节目的文化属性”,出场费用仍是市场价,“不能影响明星的市场价值”。
73岁的台湾演员归亚蕾是节目组最早敲定的读信人,她收集了待读信件的背景资料,每封信至少读二三十遍,几乎能脱稿。从未参加过综艺的何冰“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张国立、张涵予为读信调整了档期。蒋勤勤把信件全文注上拼音,信纸被各色荧光笔画得花花绿绿。林更新说自己“以前录综艺前从来不准备,这次提前几天就开始查字典”。
关正文形容邀请明星“只有时间合不合适,几乎没有愿不愿意”。明星的唯一顾虑是能不能演好念信这场“独角戏”,这跟拍戏不一样,需要面对几百现场观众,也没法NG“再来一遍”。
节目组给参加节目的八位明星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不要朗诵,要演绎”,还给每封信准备了背景材料,补充完整了信件背后的整个历史上下文,帮助明星“成为”写信人。这不是“一个一个字念下来就完的事情,每一封信都是一出戏”。
念邓丽君的信件前,蒋勤勤“很紧张”。这是邓丽君写给词作者庄奴的信,庄奴比邓丽君年长三十岁,曾是她歌唱比赛的评委。这是一封写给年长老师的信件,国际巨星也会显得恭敬稚嫩,她找来邓丽君生前采访录音,模仿邓丽君慢吞吞的语气。
在《见字如面》里,台湾话剧演员王耀庆读了十几封信,饰演了十几个性格迥异的写信人。刚成名的李小龙给妻子写信:“在香港,我现在是巨星了。有单独的化妆师,专用的椅子,甚至还有专用的面巾纸!”王耀庆难掩兴奋,即兴加入李小龙标志动作。刘慈欣写给女儿的信,信里充满对200年后人类永生和探索外星的忧虑,王耀庆演绎得吊诡而夸张。这种演绎方式引发《三体》粉丝争议,认为这么严肃的未来探讨,竟然如此念出。“毕竟这是个创作,得允许我们有个性。”关正文说,从一开始,他就觉得刘慈欣就该是王耀庆,“很难想象其他人演绎怎么样,也许就会走‘实了。”
“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1983年,画家黄永玉致信剧作家曹禺,诚恳批评他解放后的话剧“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节目播出前,这段由王耀庆演绎的黄永玉视频就在网上传播开了,上线3小时,点击量超过200万次。其实在读信前,王耀庆对黄永玉和曹禺几乎不了解。他试着从头了解兩位大师,从他们的作品到交往故事,揣摩作为晚辈的黄永玉写信时的情绪。
1950年,黄永玉来到北京,第一次见到曹禺。他一直看曹禺的话剧,能背不少,第一面他对曹禺说:“你别动,我自己过来。”这是曹禺《原野》里白傻子的台词,曹禺大笑:“你还记得这句。”解放后,曹禺当了剧协主席,审剧成了工作任务,作品也少了。
1980年代,黄永玉给曹禺写了一封信:“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曹禺读信后,给黄永玉写15页的回信:“你叫我:‘醒来啊,把沉睡赶走!我一定!”他买了个大相簿,把信夹在里面,时时翻看。
念曹禺回信的张国立觉得如果“只看到文艺批评,这封信真的失去了它的意义”,黄永玉本人听了信,特别高兴,邀请关正文和张国立去家里做客,说《见字如面》“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这封信的视频始终保持信件点击量最高纪录,将近2000万次。
节奏
“一开始压力是很大的。”节目组担心明星读信太过小众,还居然长达60分钟,观众听一听就不耐烦了,“人不得都跑光了啊”。于是节目尽可能加快节奏,提供“更大信息量、爆炸式感官冲击”。
没播几集,观众便在网上留言,说节目太匆忙,甚至批评嘉宾没礼貌,互相打断。点评信件选了一男一女两位嘉宾:香港岭南大学教授许子东,研究现当代文学,从2000年起担任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嘉宾,观点犀利独到;还有常在古诗词综艺露脸的中南大学教授杨雨,专攻古代文学。
在一期林徽因致徐志摩信件后,许子东和杨雨的意见难以达成共识。1921年,16岁的林徽因在伦敦结识24岁的徐志摩,日日通信,感情甚笃。而徐志摩此时已奉父母之命结婚,他决定等妻子来欧洲团聚时提出离婚。而林徽因则在见过张幼仪后,决定回国,给徐志摩留下一封分手信。
在信的最后,林徽因写道:“我们还会重逢吗?还会继续那残断的梦吗?”许子东打算探讨一下“好的爱情是不是一定要走进婚姻”,被林徽因的粉丝、感性的杨雨教授打断:“男人,这就是男人!”许子东甚至只能发出感概“三个不懂爱情的人在这里谈论爱”。
这让不少观众很不过瘾。豆瓣网友@这里的土很好次评论:“许教授讲到许多有趣的观点,但一直被截断。”网友@NIL批评“女嘉宾沉浸在自己的感动里”,网友@zemaro写道:“虽然为了节约时长,但让许子东多讲些话吧。好不容易能联想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比如以现代眼光看待感情。”几期过后,豆瓣讨论热度最高的是“强烈建议换掉中南大学的女嘉宾”。
“当然不可能换掉。”关正文说,增加嘉宾点评并非为了“向观众灌输”某种知识和观点,而是帮助观众拓宽思路。许子东提供了“多一个声音,多一个看法”,而杨雨自觉的女性意识和个人感性表达,又提供另一个角度的思考契机。
他解释嘉宾“其实不是现场互相打断,是剪辑,把客气话都剪掉了”。为了节目节奏紧凑,一期节目读7封信,留给每封信的讲解时间只有3分钟,“容不下更多的信息”,嘉宾铺垫一下历史背景,留给各抒己见的时间只剩几十秒。
观众的反应有点超出节目组预期,“在网综,没礼貌的事多了,大家爱看人吵架,过瘾。”但是《见字如面》竟然激发了观众某种文化标准,“反过来要求你有礼貌、要得体”。关正文觉得“其实我们可以更自信,更沉静,不需要用别的标准套用自己”。于是后几期节目,节目节奏明显缓和,信减到6封,时间匀给嘉宾探讨,在弹幕中不少观众留言“节奏舒服多了”。
受到关注后,《见字如面》节目组没觉得自己“突然火了”,点击量“没有明显的波峰波谷”。节目方案刚出来路演时,评分不错,但收视预估只有每集20万,现在单集平均点击量在1000万左右。然而,关正文并不满足,他给每集定的最低点击量在5000万。
关正文希望观众的关注能超越书信本身。《见字如面》并不想像英国读信活动那样号召大家“向书信传统致敬”,“节目主角虽然是信,但是信只是个载体”。俗气点说,他们希望观众以史为鉴:“因为历史总是重复,人性总是面对同样的困难,读过去的信件,是为了帮助观众活在当下。”
甚至在节目播出过半,一些早期信件会被网友突然挖出,这让节目组高兴而意外。人们谈论黄永玉和曹禺的通信,表示这封信可一字不改,送给当今名导演。人们疯转浙江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信,羡慕其中融洽的父子关系,信里绘声绘色描述儿子“四五岁的时候,特喜欢把小鸡鸡往插座里塞”。人们用现代眼光谈论林徽因、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感情。
这似乎正在往节目组预期的方向走。《见字如面》正在筹划第二季,相比第一季,“显然在经济上能得到彻底解放”,但是“当有了更多资金,有了一定影响,容易把动作做复杂”,信仍然应该是唯一中心:写信人从文字里走出来,历史场面从声音里再生,而此情此景,能让现代人隔空掉一点眼泪,再能想到点跟自己有关的什么,甚至对“自己生命的下一刻”有点启发,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