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岳江
近两年来,伊拉克政府军、库尔德武装在国际反恐联盟的支持下先后夺回了提克里特、基尔库克、拉马迪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市,并在2016年6月收复距离首都巴格达仅50千米的费卢杰,原计划10月夺回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
伊拉克士兵与伊斯兰国武装在摩苏尔激战
摩苏尔战役的近况
2016年10月17日凌晨,伊拉克总理阿巴迪宣布开始发动摩苏尔战役初期进展顺利,政府军和库尔德武装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围攻摩苏尔。经过三周激战,政府军已抵达北部和东部战线指定位置,为城市攻坚战做好准备。10月31日,政府军对摩苏尔发起总攻的战役拉开序幕,但遭遇“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的顽强抵抗。有军事专家认为,伊拉克军方第一阶段攻城战的目标是收复摩苏尔东城,抵达底格里斯河东岸,然后部队将渡河进入人口密集的西城,彻底肃清“伊斯兰国”势力。然而进入巷战后,双方巷战结果却出乎意料,政府军的人数和装备优势相比战役初期已不明显。根据情报显示,目前摩苏尔市内仍有至少3000名武装分子,他们已在城内埋设大量爆炸物,并依托地道、水泥墙等防御工事,强迫居民转移到老城区(西城),企图利用地形优势与政府军进行巷战。“伊斯蘭国”以密集的建筑为掩护,拿无辜平民当“人肉盾牌”,穿梭于复杂的地道中,伺机伏击政府军。武装人员使用狙击手、火箭弹、迫击炮、自杀式汽车炸弹抵挡政府军攻势,让一度势如破竹的军事行动陷入停顿。政府军第9装甲师在东线参与攻城战,但在人口密集的市区,装甲部队难以取得预期的攻击效果。据英国《卫报》网站11月17日报道,伊拉克军方承认目前在摩苏尔面临着“伊斯兰国”组织的激烈抵抗。伊军方表示,经过数周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的巷战后,已经解放了摩苏尔东部1/3的区域,这意味着在摩苏尔1/6的区域内,已经清除了“伊斯兰国”组织力量。截至11月23日,伊拉克军队切断了“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在摩苏尔通往叙利亚的最后补给通道。对这座伊拉克第二大城市的包围在收紧,但拿下摩苏尔还需一场城市巷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军就特别重视城市进攻中的巷战理论研究,并制定相应的作战指导原则。如:对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进攻时,通常由军以上司令部制定决策,由军、师具体组织实施。进攻中,将从进攻较小的居民地或大城市的局部地区开始,逐渐向市中心发展,并投入主力,最后发展为一系列由小部队实施的巷战;对3000~100000人口的城市和小城市进攻,一般由军或师长制定决策,由师以下部队具体组织实施。通常情况下,美军使用装甲机械化部队对其侧后方薄弱部位发起仓卒进攻,尔后对其坚固设防区实施预有准备进攻;对于3000以下人口的村镇,通常由旅具体组织,各营特遣队和连战斗队实施。
美军SR-71“黑鸟”超音速隐形侦察机
美军使用的主要战术
使用各种电子侦察手段,准确掌握城市守敌情况。美军认为,及时准确的情报保障是指挥官实施正确指挥的前提。在城市巷战中,获取敌有关情况,显得特别重要。在侦察手段运用上,美军主要依赖空中侦察卫星、中央情报局、守城之敌线人(反对派组织)提供的情报资料,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地区的事态发展。考虑到城市巷战的特殊性,要求部队在实施侦察时,不仅要查明敌人的具体位置、防御部署,还要了解敌实施巷战防御方法,以及通往城市大街小巷的接近路和其它具体的地形资料,特别是通向掩体的道路、具有战术价值的建筑物、制高点等。作战中,美军将采取各种侦察手段如侦察车、夜视器材、雷达、地面传感器等,力求达到空中侦察与地面侦察相结合,技术侦察与人工侦察相结合,抵近侦察与远距离侦察监视相结合,必要时使用巷战的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侦察机、高级电子传感器等,实施跟进侦察。不仅要借助空中侦察手段对防守之敌实施侦察,还利用上级支援的地面监视雷达对敌实施监视,有时还派出建制的侦察分队,采取观察、搜索、渗透等方法实施侦察,以获取所需要的情报。
力量编组合理适用,便于独立作战。由于城市街道纵横,建筑物林立,战斗车辆只能沿街道机动,重装备不易发挥作用,多数情况下要与对方进行逐巷逐楼的争夺。因此,美军要求,作战编组一定要适应城市巷战特点,能够保证其兵力兵器发挥最大效果,通常以小分队战斗为主,以轻步兵或机械化步兵为主。根据城市居民地的特点,营、连两级分队通常区分为攻击分队、支援分队、预备队,而排、班由于所担负的任务和兵力兵器有限,一般只编战斗分队和支援分队,不编预备队。营级分队编组,应以机械化步兵为主,主要编成单位有3个机步连战斗队、1个坦克连战斗队、1个反装甲连、1个防空导弹排、1个高炮排、1个工兵连等。在编组时,要求步兵分队战斗能力适应独立战斗、小组战斗的要求,强调要编成最低一级的诸兵种合成战斗队形,营、连级分队通常都得到较多的战斗支援和战斗勤务支援分队的配属,甚至排和班也都要编有坦克和工兵。采取这种编组方法,比较适应城市巷战的需要,发挥步战火力,摧毁防御之敌。2002年8月,美海军陆战队在阿尔·佐治亚演习结果表明,为了对付160名敌军,总共动用了980名陆战队员,后者足足是前者的6倍,但交战结果陆战队员“牺牲”了100多人。因此,在巷战中,美军要求9~15名士兵对敌1名士兵。由于城市作战不便于战斗车辆机动,人员必须下车。一辆M2型步战车载9人,有7人可下车作战,而每辆坦克只编有4人,就没有足够的人员下车作战。因此,通常采取主要战斗部队在一线展开数个街区并列进攻,后方以1个较小的预备队跟进的队形攻击前进。攻击最终目标时,通常以所有兵力全部投入战斗,对目标内之敌实施包围攻击。
美国陆军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
火力种类多样,任务分工明确。1998年初,美国国防部在1998年~2003年投入4.625亿美元专门研究小规模巷战部队作战所需要的技术装备。在城市巷战中,美军有明确的火力区分,如炮兵火力、空中火力、反坦克火力、步兵火力、防空火力等。这些火力分工明确,密度较大,可对防御之敌实施有效的打击。炮兵火力主要以107毫米迫击炮为主,战斗初期是通过火力准备和火力急袭的方法,摧毁城区外围及边境目标。当部队进入城区时,采取扰乱射击,压制和摧毁掩体的敌火力,采取照明射击,支援下车步兵的机动,压制敌炮兵,并实施烟幕,阻敌观察、增援和后撤。
空中火力是指战术空军及陆军航空兵攻击直升机,实施空中支援,主要是摧毁已查明的重要目标,打击临时出现的目标。支援战术空中火力,通常使用精确制导弹药、航炮、集束炸弹摧毁敌坚固支撑点,为进攻分队扫清障碍。攻击直升机主要是从远距离上攻击敌坚固目标和摧毁敌装甲目标,为进攻部队提供不间断的空中火力支援。反坦克火力主要是摧毁敌坦克和装甲目标,精确制导武器主要打击敌坚固地下目标或掩体,采取空袭手段,使用特种弹药,摧毁城市供电系统。使用高仰角发射并在空中爆炸的20毫米空中炸弹,从空中打击隐藏在建筑物、墙壁和障碍物后面的敌人。使用爆炸切割炸药,在水泥墙上迅速地炸出一个大洞,让部队钻进去。使用步枪排障弹,从30米外发射,使大门上的铰链脱落,士兵就能快速进入楼房。
先孤立后夺取,集中力量击敌要害。美军在计划、组织城市巷战时,非常重视首先以强有力的兵力突击和火力封锁,控制进出城市的道路,夺取城市周围的有利地形,孤立城市守敌,尔后再对城区发起攻击。采取这种战术手段,应集中优势力量击敌要害目标,即将战斗分队、战斗支援分队首先用于主攻方向,预备队也首先使用在主攻方向。在目标选择上,重点打击瞰制地形、各种关键设施和人工地形地物,如交通与通信枢纽、交通線、电信设施等。在进攻中,旅一级立足点的范围一般为2~3个街区,通常使用1~2个营特遣队的兵力,在地空火力支援下夺取。营以下分队对城区内重要目标攻击时,也必须在目标的边缘、楼房的某一层夺取立足点,其范围依目标性质和攻击分队规模有所区别,有时可能就是某层楼房进出口附近的几个房间。
发挥夜视器材优势,强调夜间进攻。从美军编制上,其夜视器材种类多、性能好,能改变昼夜间的差距,为实施夜间进攻创造了条件。如美军营级单位装备夜视器材多达20多种,机步营有各型夜视器材多达326具。不仅如此,其夜视器材还具有重量轻、观察距离远等特点,实现了观、瞄、射击一体化。美军单兵装备的夜视眼镜重量仅0.4~1千克,而被动式红外热成像夜视仪,对人员的观察距离达到了400~800米,对坦克、步战车的观察距离达到了1500~4000米。正因如此,美军强调夜间进攻。向目标运动中,要尽量利用地下设施、对方直瞄火力无法控制的楼顶通过街道,还可搭乘直升机机降到目标楼顶,从楼顶进入楼内。
当然,美军城市巷战也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指挥控制复杂,容易出现混乱;二是城市楼房林立,建筑物密集,通信容易受阻,观察不便,指挥与控制比较困难。而美军仅营级单位有电台170部,不仅受到建筑物的影响,还容易遭受对方炮火摧毁和干扰。为此,美军在充分发挥其高技术通信手段优势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予以补救。
责任编辑:张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