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医疗改革三大转型

2017-03-09 14:21张兰兰
中国信息化周报 2016年48期
关键词:把脉精准医疗

张兰兰

精准医学在2015年被提出后,久居国内各大医疗媒体网站的头版头条。2016年12月,在“2016跃界对话”中,各界医疗领军人物畅谈精准医学。

上海市卫计委副巡视员、医改办副主任,“闵行模式”创立者许速在现场分享了上海医改工作的近况。许速认为,上海的医改主要是从大数据角度考虑。他认为大数据首先带来观念上的转变,人们的思考方式从传统的因果关系转变成关联关系的思考。随着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数据量会越来越大,通过数据把医改的一些问题更聚焦。“进入大数据时代,改革必须进入精准化,要根据事物寻找规律,最终找出符合改革的根本性的发展方向。”

上海闵行区医改建立了两个标准,一个是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化工作量,另外一个就是基于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发展的病种指数。这些标准在不同层面被不同地利用,在市级层面主要做评价、做政策、做导向。许速认为改革最重要的是形成标准,要通过信息化来支撑我们的改革路径,决策要考虑建立标准,建立标准的评价体系,以及与评价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把脉”政策转型

现代医学进入精准医学时代,这个被称为是医学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创新变革也为医学诊疗模式带来了变革的挑战。对于中国而言,医疗服务需求缺口尤为巨大,供需严重失衡,如何适应这一革命性的趋势并迅速建立新的诊疗模式对国家的发展和国民健康至关重要。然而,无论是精准诊断还是精准治疗,技术、政策、实施等多环节都有待突破,需要相应的法规、医院、技术适配。面对日新月异的精准医疗技术,如何去伪存真?医院是患者平台,如何合理竞争、适当合作?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业法规又将如何落地?

现代医学进入精准医学时代,这个被成为是医学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创新变革也为医学诊疗模式带来了变革的挑战。

“通过精准医疗的能力,可以让每一个病人的治疗情况变得更好,成本会下降,”赛默飞世尔中国区总裁江志成提到,“但是如果没有政府支持、合理的药物采用鼓励政策,精准医疗想大范围应用很难,想获得成效也很难。将行业需要的技术、将医药领域的技术融合进政府的帮助,增加病人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目前面对的挑战。”

從古到今,医疗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诊断,一方面是治疗。到现在为止,精准医疗(非临床类)发展得非常迅猛,包括测序和基因检测。临床医疗行业是保守的,因为人命关天。中医治未病,中国的中医讲究直接干预到健康人群的疾病预防,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很好的方向,难度当然很大。精准医疗的黎明即将到来,大家要有耐心。

贝达药业副总裁万江觉得其实创业公司就跟研发药物一样,成功的总是少数,失败的总是多数,但失败是财富的积累。中国的医疗改革正在进行当中,国家政策已经有了,这其实不是黑暗中的呐喊,因为黎明毕竟会来到,只是时间的问题。

杜克大学讲习教授也是本场活动的主持人闫海在最后表示,精准医疗的黎明来了,我们将来一定能看到旭日东升,但是要有耐心,受到广泛关注的精准医学正处于一个最好的时期,一定不会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果,但未来必定会非常灿烂。

“把脉”服务转型

“看病难”以及医患矛盾日益突出令中国的医改不得不寻求新的突破口,从以公立医院为中心转向更多元化的医疗;分级诊疗已在路上,家庭医生更是远景的期待,在此进程中,非公医疗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今日的非公医疗已不是昔日的莆田系,服务、技术乃至品牌塑造都在孕育新的生命力。它们伴随着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 新媒体营销等不同的命题,从公立医院为中心转向更多元化的医疗;分级诊疗在路上,家庭医生更是远景的期待,在此进程中,非公医疗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许速看来,医改是越来越具体的,比如分级诊疗、日间手术、药品的两票制等政策的实施,都是具体的体现。而这符合了正常的规律,即数据量越大,事情越具体。通过数据,把医改的一些问题更聚焦。进入大数据时代,改革必须进入精准化。

在圆桌讨论中,财新资深记者李妍首先提到,在中国医疗行业的不断变更中,已经成功从把脉服务转型到了医疗服务精细化耕作,从四梁八柱发展到了精准医疗,医疗行业越来越关注于局部政策的细微之处,并且在大政策之下,医疗服务提供者也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变化。埃森哲医疗卫生行业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车惠补充到:“我们不能只注重于诊疗流程的规范,要关注细节人文的服务,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服务流程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才是重中之重。”

医改的核心到底是患者还是医生?这个问题在现场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杏仁医生创始人马丁提到,杏仁医生是以医生为中心,他认为医改最重要的核心是人。育学园CEO邵邵宗宗也认为,医疗的核心肯定是医生本位,医生的培养,医生不断的接受新技能培训,医疗团队不断的发展壮大,这是每一个医疗机构的生存发展之本。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首要的两个任务,一个是学科建设,一个是教学医疗体系,有一颗正规的心,做医疗机构的人一定要秉持这两个本位,才有长久的生存力。中国的医疗要解决的是服务的问题。

新里程医院集团CEO林杨林认为中国目前离精耕细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精耕细作是在做外围的工作。医院要办成百年老店,医院要有情怀,要有气质,要有救死扶伤的精神。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员工就不能那么贴心,通过院内文化的打造,把服务做得人文,做得有气质。

“把脉”支付转型

在医疗行业里,除了把控治疗和医药环节的这两大主体外,就只有支付环节的形态尚具不确定性。一方面,国家实行医保控费,给了商业保险介入医疗支付环节的大好机会。而另一方面,医院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不会轻易对商业健康险公司开放数据。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健康险在医院支付环节一直存在“逆向选择” 和“道德风险 ”。但医疗信息化企业恰好可以扮演中间环节的角色,所以商业健康险与医疗信息化公司合作,成为了保险公司获取精准数据的一条绝佳途径。然而,医疗信息化企业的地域性又太强,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垄断性资源。于是,支付转型油然而生。

平安健康险毛伟标也谈到,现在中国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平台,要引流量,但医疗其实是关系到人生命和核心诉求,提高体验很重要。医改的核心问题分为两块,一是付费方怎么改革,二是服务方怎么改革。海虹控股副总裁上官永强提到支付方对于整个医改来说有两个作用,第一是整个医改的基础;第二是引领作用,支付方要付费,要购买服务。

支付宝王博介绍到,支付宝其实并不只是支付,而是一个平台系统,所有的医疗服务方可以通过支付宝此生态系统触达患者,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服务用户,让用户感受到贴心的服务。

医疗体系支付的理解实则是准确合理便捷透明安全,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分销体系,合理性是医保控费的核心所在增加透明度非常重要。

猜你喜欢
把脉精准医疗
把脉问诊对症下药
给树把脉的人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社会把脉
把脉网络剧
精准扶贫二首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