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角色的重塑

2017-03-09 14:08袁彦
关键词:培育机制把关人网络舆情

袁彦

摘要:舆论是一种大众声音的反应,是社会治理中必须要关注的内容,网络舆论呈现出自由性、非理性、无序性特征,给网络舆论引导带来很大困难。高校是信息传递最活跃的场所,也是开展网络舆情研究的绝佳场地,深入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形成规律,对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反思宏观互联网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高校网络舆情中“把关人”的概念和内涵、外延都欠缺明确的定义。基于安徽省某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调查,详细分析归纳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重塑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角色。

关键词:把关;培育机制;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5008006

“把关人”是传播学理论,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中起着审查、把关的重要作用。在互联网传播高度发展的时代,“把关人”角色的内涵和外延也应与时俱进的扩展、延伸。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观点鲜明、发展迅速、更新率高、影响力强等特点,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大学生是思维最活跃、最乐于发表见解的群体,他们对整个互联网世界的发展好奇积极、有技术优势、易融入、易共情、会分辨、可引领。相对于职业网络传播“把关人”,他们更大众化,人数更多,覆盖面更广,在网络世界里游刃有余,更易发挥“把关人”职能。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中的“把关人”角色研究值得深入开展。目前针对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的探讨研究已逐步开展,但仍缺少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笔者基于对安徽省某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的调查,详细分析高校网络舆情中“把关人”角色的内涵外延变迁,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角色重塑的实现途径。

一、数据采集与结果分析

(一)数据采集方法

1.样本选取。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为安徽某大学在校本科大学生(研究生除外),无硬性条件。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选择770人,覆盖本科一二三四年级。

2.数据收集。对抽取的770名同学发放调查问卷,问题分为三个板块,一、日常生活中个人网络言论发布特点分析;二、对网络舆论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和反应;三、对网络舆情发展中自身网络责任的认识等方面共16个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过程中,调查对象均仔细认真的填写了相关答案。调查时间:2016年4月5日至2016年5月5日。

3.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收集完成后导入计算机,并利用Excel等相关软件进行归纳整理,制作成表格。主要统计方法为频率分析。

(二)、数据采集结果

1.第一板块: 日常生活中个人网络言论接触的特点分析。个人网络言论发布的平台和个人言论受关注最多的平台。通过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在770名调查同学中,有630名同学选择了“QQ”,占总人数的81.82%;使用微信、微博、贴吧等信息平台的各占10.39%、3.9%、1.3%。可见QQ平台应该是大学生网民比较信任和乐于使用的信息发布平台。表2可以看出70.13%的学生表示在QQ的发言关注最多;在微博、微信、贴吧的发言受关注较多的比例为25.58%、6.49%、和7.79%。QQ是一个私人的空间发布平台,它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设置自己的信息可以被哪些人看到,哪些人可以评论,相对比较封闭,QQ大多都是自己认识和熟悉的人,能给人以安全感,可控性高。

(三)结果分析

1.大学生在网络信息发布中注重私密性。第一板块的调查明显验证了这一点,QQ这个私人性的可操控平台,是学生主要的信息发布平台,主要面向自己认识的人,在陌生的平台如贴吧和晚于QQ出现的微信(主要功能都在手机平台)上信息发布明显减少。在QQ群的建设上,学生比较积极,但是对自己的群缺乏监管意识,在帖吧等网络平台做版主的比例不高,说明学生在公共空间主动参与管理和主动挑起话题的积极性不高。

2.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参与人的积极性很高。日常会浏览各类新闻,同时,74.03%的学生都会选择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帖,表7和表9两项对比,可以发现大学生一般不会主动与陌生人交流,在网络主动发起吸引关注的帖子。但是他们又有自己的是非观,会对网络信息进行分辨,有抒发自己意见的渴求,会以参与者的身份发表意见,他们的发言对于网络舆论的形成又是重要的组成内容。对于papi酱这些网络名人,74.03%的学生都知道,超过40%的学生很肯定知道她的信息。可见,学生对于网络名人会关注和受影响,对papi酱的言论大部分学生认为搞笑,有24.68%的学生认为其中有低级趣味的东西,再次验证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具备一定辨别能力。

3.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观念和自律意识。在发帖时接近80%的学生会考虑到是否合法问题,说明大学生的整体法治意识较高,在自己的帖子被质疑时近90%的学生会审视自己或与对方沟通,说明大学生具有自我把关意识,但是并不明确,与对方沟通说明不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这背后折射的是对互联网法规的不了解和对知识的把握不到位,或者对社会习俗的不清楚等,也可以发现互联网的法律体系、道德体系尚未形成,导致网民言行缺乏指导和约束。对于网络法律知识超过60%的学生不清楚或只知道一部分。一方面说明互联网法律的宣传不到位、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没有重视。受访者意识到了网民媒介素养和网络监管、建立机制的重要性。说明大学生网民中大部分都是有明确的是非观和法律观念的,这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相关,大学生网民在网络中具备行使“把关人”角色的基础条件,但是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促进角色的完善。

二、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意识的挖掘和培育

(一)大学生网民“把关人”角色的先天优势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民中最活躍、最敏感的群体,也是新闻发布中最易担当舆论领袖的群体,但是他们担当领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像papi酱这样的人物在大学生中比重很小。但是一个小小的papi酱能吸引如此多的关注量,也说明了大学生网民更容易成为网络舆论领袖,他们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知识储备和政治敏锐性,在价值观激烈冲突的网络世界里,能够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对信息进行分析,辨别真伪,在水军充斥的舆论氛围中,属于不易被蛊惑的人群。他们的参与性很强,在网络把关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明辨是非、发表正面言论方面,大学生网民具备先天优势。2015年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是2547.7万人,这个庞大的人群的能量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可以发挥正能量,也有可能出现负面影响,所以如何激发大学生网民的正能量,唤起大学生主动发挥“把关人”角色的作用,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的作用发挥途径

从papi酱从网红到被举报、勒令整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网民发挥了网络舆情“把关人”的作用,广电总局也是在网民举报后才勒令papi酱整改。Papi酱这起网络舆情事件从一开始的备受关注和追捧,到被举报,是网民意见的一致性导致的,网民一致关注时是网红,网民发觉不妥一致要求整改,是另一种网络共同意见的形成。可见,网络统一意见是网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们可以选择关注,也可以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有效渠道去处理。这与本次的问卷调查结果吻合。

大众传播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1-2]。在网络舆情发展中,这个过程的反复速率明显提高,一方意见和反方意见的切换是随时可能发生的,统一意见的形成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由此次问卷调查可见,大学生网民中很多是有自己完整独立的价值观取向的,网络世界的舆论大冲突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的冲突,孰是孰非的问题经常成为网络舆论争议的焦点,可见统一意见的形成背后是价值观的角逐。“把关人”在网络意见领袖的形成中,或者说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水”的作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把关人”通过发挥自己的把关作用,影响着网络舆论的导向。

(三)高校网络舆论“把关人”的培育

如何培育大学生网民的“把关人”意识,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线下大学生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两学一做”、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价值观塑造活动,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使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传播中能有一套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明辨是非,正面发声。线上则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宣传力量,让党团有声音、有阵地、有影响,让大学生接触到正确价值观的洗礼。

2.提升大学生网民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的概念是舶来品,一般是针对职业媒体人,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大学生网民在网络把关中的作用日趋明显,他们的媒介素养也是应该重点培育的方面。在高校我们开设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目的也是教会大学生正确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增加知识储备。除此之外,也应该加设网络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正视互联网已融入日常生活甚至左右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增强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外很多国家作为重要学科融入中小学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关系到全民素质的培养[3] ,要加强大学生的分析、辨别、利用网络信息能力的教育,在网络舆论铺天盖地涌来的时候想把关、能把关、会把关。

3.“事前把关”与“事后把关”的结合。“把关人”的原始职能是负责审核把关让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进入传播渠道,在人人都是主播的互联网时代,事前把关的难度加大,自我把关变得更加重要,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网民对自己的发帖会考虑合法性原则,说明他们已经有初步把关意识。对于事后把关,大学生網民的作用是明显的,他们跟帖发言的力度会影响舆情的发展方向,如某高校选课出现拥挤事件,出现了“有人受伤”的虚假报道,吸引了大批量转发,帖子出现后很多大学生发帖澄清无此事,使该舆情在几天后平息,未引起不良影响。

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提升大学生的事前把关意识,主要是做好自己的把关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的发言合法性、真实性、可能会引起的影响进行把关,发言更有理性、顾大局、切实际。事后把关积极性主动性需要加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积极发挥“把关人”作用。

4.自上而下的网络监管环境。网络监管分为法律监管和道德监管两个内容。互联网的法律体系、道德体系的建设仍处于不成熟阶段,近些年,国家和各机构、协会出台了多项互联网管理条例和条款,如《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国互联网网络版权自律公约》、《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以行业协会发布的居多,约束力强度不够,时间制定大都在2004年以前,与现在的互联网发展严重脱节。法律的制定有滞后性,往往需要很长的观察总结分析验证过程,在法律暂时缺失的背景下,网络道德监管的实现变得更加重要,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网络社会中,道德标准不明,网民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网民的道德水平应该是其中较高的,他们的道德引领作用,道德监督作用的发挥,对网络社会发展来讲有着重要的“把关”作用。通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网络世界的道德观,在舆论面前他们的道德观会做出反应,反作用于网络舆论发展。因此,互联网法治体系亟待完备,道德标准亟待确立,大学生网民的“把关”作用亟待发挥,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的建立才能真正净化互联网世界,发挥互联网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限制其危害社会的消极影响。

三、总结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整个互联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规律可借鉴到整个互联网领域,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角色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应深入把握其中规律并通过教育、调控、适应和引导,把这些实践成果应用于整个互联网治理,正视责任,敢于担当,通过反复实验、研究、实践不断推进互联网治理的理论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21.

[2]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116-118.

[3]李柯.网络传播中“把关人”角色的嬗变[J].新闻前哨,2013(12):78-79.

[责任编辑:吴晓红]第5期訾媛媛:高校妇女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18卷第5期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8No.5

2016年9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ep.2016

猜你喜欢
培育机制把关人网络舆情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英模文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印度电影“把关人”受贿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