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命题:挣脱“惯性思维”的绑架

2017-03-09 11:06曹海永
江苏教育 2017年3期

【摘要】习作命题在不经意中被轻视和怠慢,敦促教师审思:习作命题,从哪里出发?是不是语文教师一个人的事?如何在技巧上做一些“变脸”?命题之后,一线教师还可以做些什么?一系列旨在彰显习作命题“指导、唤醒、激励”本质的微升级,将促进儿童习作“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关键词】习作命题;惯性思维;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9-0018-04

【作者简介】曹海永,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南京,210018)副校长,高级教师,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研究方向:个性阅读与交往作文。

习作教学的很多问题,源自命题。华东师范大学董蓓菲教授认为“命题技术滞后”是一大通病,杭州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认为“一些作文命题的导向有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崔峦老师也多次指出,一些教师的作文“题目出得脱离学生生活”……不少命题让儿童讷于表达、怯于表达、烦于表达、懒于表达。那么,习作命题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一、习作命题:不经意的轻视与怠慢

相比殚精竭虑的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我们对习作命题还是少了几分叩问与反思。比如:习作命题是什么?为什么要有习作命题?习作命题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定位?习作命题应该有怎样的走向和研究方式?习作命题谁来命?好的习作命题具有怎样的特质?如何提升语文教师习作命题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背后,表征的正是习作命题的“惯性思维”:我们常常不去想,甚至认为这些并不构成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习作,就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指令去练习。习作命题也就难免带有教师的个人喜好或判断标准,而很少关注学生的生活现状与思想境界了。殊不知,这样的“师本”命题思路已经陷入一种“惯性滑行”的泥沼,带给学生的又怎能是怦然心动和乐此不疲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师的习作命题长期在教材的规定性和自我的随意性中摇摆,命题者却浑然不觉,甚至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每次的作文命题,跟着教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自然就少了几分变革与创意;至于本应体现儿童习作多元性的自由练笔,也常常在教师的“任性”命题中变得艰深晦涩、百无聊赖——朋友的孩子在一所以“阳光体育”闻名的小学就读,据说在小学阶段写了六次《冬季拔河比赛》,真是“一次活动一道题,不分年级高和低”;一到节假日就会被要求写一件趣事,更让许多学生叫苦不迭,《国庆趣闻》《暑假趣事》还好,让学生实在无从下手的是《清明趣事》,无奈之下清明放鞭炮、高速上打羽毛球就进了习作——节假日不幸地成了儿童写作的“负担日”。

二、摆脱惯性:让习作命题成为指导、唤醒和激励

胡适先生在《中学国文的教授》的讲演中提出:若是出题目做的文章,题目的要件第一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第二要能引学生去搜集材料,要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学识。叶圣陶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训练写作的人须平心静气问问自己,平时出给学生做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情感、思想,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则认为:好的命题应能为孩子提供宽广的写作切入角度,丰富的叙述内容,能给孩子神经的触动,情绪的挑逗和感情的诱导,而不能使命题成为孩子的敌人,让孩子感到无从下手。

三位学者跨越时空的言论是“英雄所见略同”,好命题的本质特征也在观点的交汇中浮出水面:(1)命题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体征,能够在瞬间激发出写作者的兴趣;(2)命题所界定的写作适用范围广泛,有大众化的写作适应群,能和大多数儿童的生活、思想接轨;(3)命题难易程度适中,有“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特征及促进作用,不会给写作者造成精神负担。

那么,如何让习作命题成为一种指导、唤醒和激励,而不再是“冰冷的美丽”呢?

(一)习作命题“微升级”1.0优化版

1.习作命题的“第一立场”。

习作命题基于什么?习作命题从哪里出发?习作命题应该追求什么?我的回答:习作命题应该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应该秉持的“第一立场”就是儿童立场,即从儿童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出发,以“易于动笔,乐于表達”为追求。明晰了方向,我们才不至于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对于习作命题,我们在引导学生关注“写什么”的同时,自己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让学生写”。我们要尽量避免领导意志,比如领导觉得升旗仪式要重视,就布置习作《难忘那次升旗》《今天我是升旗手》;追求潮流,比如《诚信在我心中》《友善的他》;自由主义,命题时任意而为,没有经过缜密构思,便下达命题“指令”。如有青年教师在期末要求学生写《我看这一年》。此题类似成年人的年终总结,若要写好需冷静地思考、总结、整理后成文,耗时长,难度大。可教师给学生的时间却很短,批改时又“高标准严要求”,学生下笔艰难,所以用空话、假话、奉承话应付教师也就不足为奇了。习作命题,亟须实践智慧与研究理性。

2.微行动——对照课标,检视教材,适度补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提出了这样的习作目标:“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以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学期为例,教材安排了这样7次习作内容:写一位印象深刻的老师;写一种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秋天的树叶;写自己想和别人说的心里话;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看两幅图写一个故事;从几个题目中选一个完成习作。在长达一学期的“习作”中,想象作文只有一篇,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根本就没有。

教师的命题视野,可以瞄向整册教材,依据“跟着课文学表达”的思路,补充这样几个命题设计:结合“习作1”写一位老师的安排,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某位老师的了解和观察,想象他(她)小时候的奇闻逸事,构建一组老师们的“荒诞童年”;结合“习作2”观察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引导学生想象这种动物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在很多很多年前也许发生了什么,来一次“追根溯源,大胆推测”;结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指导学生以儿子的口吻给高尔基回一封信;结合第五单元写景文的学习向同学们推荐一个旅游胜地;结合第六单元名人故事的阅读引导学生写篇读后感与名人对话……这样的命题,将真正实现儿童阅读与表达、习作与生活的无缝对接,也让习作的内容、形式和来源变得丰富多元、灵活生动,必将臻至“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好境界。

(二)习作命题“微升级”2.0优化版

1.习作命题的“第一权利”。

习作命题只能由语文教师完成吗?习作命题能否给学生充分的准备和宽松的时间呢?我的回答:我们应该赋权于儿童——儿童拥有“第一权利”。写什么,不要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也得有发言权和决定权;完成习作的时间可以弹性化,不妨提前把命题告知学生,而不要总是规定时间、限时作文,让“硬写”的窒息感伴随儿童写作。

长期以来,习作命题由教师“一统天下”,似乎也成了一种铁律和惯例。我们常常看到学生消极应付地完成任务,写作沦为“一对一”的单线联系,“硬碰硬”的单兵作战,“写作业”的单调体验。没有公众言说的酣畅淋漓,没有自由创作的倍感成就——这一切背后的根本原因,恰恰是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独立自我”的缺失和离席,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场”,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改革习作命题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2.微行动——广泛征集,师生共商,提前公布。

(1)广泛征集——在教室的醒目位置设计一块名为“我的话题推荐”展板,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好事坏事、急事趣事等。学生有了话题灵感或设想,就可以写上话题的名称并签名贴至展板,一经采用即授予其“发现者”称号。我班写过的《“吃饭”那些事》《咱班的“游戏风”》《“老虎下山”的幸福日子》《“伤不起”的辅导班》等就来自学生原汁原味的推荐。

(2)师生共商——首先由教师简要回顾近期话题征集情况,然后由推荐者陈述话题的由来、意义和前景等,可以邀请“后援团”补充。接下来,全班学生就话题或咨询,或质疑,或商榷,在上下互动、百家争鸣中广开言路。最后,现场投票决定并公布下周写作话题。双休日,由“发现者”选择伙伴助手就话题精心制作“写作攻略”海报,分析重难点,推荐同步阅读,表达热切期望,设计个性化奖励等。

(三)习作命题“微升级”3.0优化版

1.习作命题的“第一改造”。

习作命题有没有技巧?在面对不可避免的教材规定作文、生活常规作文时,习作命题可以怎样“变脸”?我的回答:语文教师有义务推行“第一改造”——对命题适切改造,使其与儿童写作之间有一个很好的切入口,降低儿童写作的门槛。这样的技巧“可以有”,这样的变脸“必须有”。

每学期,教材中都有7~8篇习作训练,这是教材的“规定动作”,自然有其编排的体系和作用。这些“规定性”作文训练,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基本保证,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足、用好这些资源。同时,作文训练要和生活接轨,所以就诞生了很多常规作文,比如时令性作文、活动性作文,以至于学生都心领神会了,什么时候大概会写什么作文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比如逢年过节放假,总归要布置一篇“假日见闻”;学校开展了什么活动,总归要布置一篇“体验日记”。像这些及时的训练也是需要的,但对学生来说为什么要写呢?我们要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想一想,这样我们就能和学生一起挖掘出这次写这篇作文的“特殊意义”,从而让习作命题不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2.微行动——规避“拿来主义”,适切改造题目。

第一,改变简单的“拿来主义”。很多常规作文是从哪里来的呢?可能是从试卷、练习册中借鉴来的,可能是教师自己心血来潮想到的,也可能是从同事那里“贩”过来的,比如《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我和××》《一件难忘的事》……如果命题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难免会把学生引进死胡同,框住学生的写作思维,并且百无聊赖、毫无乐趣。其实面对《我和同桌》这样俗套的命题,如果能把一些俗语、成语或者生肖的元素引入,比如“远亲不如近邻”“哥俩好,赛金宝”“一山不容二虎”“喜羊羊与懒羊羊”等,相信学生看到题目就能对号入座、浮想联翩,这才是叶圣陶所倡导的“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里考虑”。

第二,从题目入手,做一些小小的“改造”,調动学生积累的生活体验,勾起学生倾诉和表达的欲望,使人人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比如苏教版四上“习作2”自我介绍,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一方面,写写自己的长处和本领。用《我的自画像》《聊聊我自己》这两个题目就轻松了许多,不像“自我介绍”那么呆板、僵硬了;也可以用《我真棒》《请为我竖起大拇指》《埋在心底的自豪》,这就更贴近习作要求了,容易让学生抓住重点;再比如《嘿,我这个人》《哈,我这个人》《瞧,这就是我》,这三个感叹词一加,题目就有了丰富的情感特性,更容易勾起学生写作的冲动。如果建议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名片”,或者就自己的长处与本领配一张“宣传画”,习作就会更有意思了。

三、比习作命题更重要的:消除儿童的顾虑与畏怯

习作命题本身的优化和完善,是没有止境的。是不是用一段精心打磨的陈述语就一定能打开儿童写作的思维呢?陈述语是否存在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倾向呢?陈述语是否反而限制了儿童的写作视野,助长了儿童不动脑筋的惰性呢?……值得推敲和商榷的还有很多,但我特别想说的是,还有比习作命题更重要的,那就是消除儿童的顾虑与畏怯之心。所以,习作命题后不妨再做三件事——

1.打开心门——让儿童的表达“不受限”。

对儿童习作而言,如何让儿童真正敞开心扉,是命题者应该思考的。很多时候,并不是儿童没有写作素材,也不是能力缺乏,之所以文章简单、没有细节,更重要的原因是其还没有真正解放心灵。心存疑虑和顾忌,习作的语言又怎能如泉涌之水活泼泼地恣意流淌呢?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几乎每年都会带六年级学生到南京浦口行知基地体验生活,其中最令学生心驰神往的就是要住一个晚上的集体宿舍。几乎每一次教师都会安排这样的习作,让学生记录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在教师眼里,这样的作文简直一点难度都没有,可是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考量:那些鲜为人知的、真正有料的“疯狂一夜”的故事,学生是否愿意讲出来呢?有学生跟我坦言:万一被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知道了,会不会有“秋后算账”的潜在危险呢?学生们面面相觑的神态告诉我:他们需要一种肯定和保护,语文教师得及时给其一把“尚方宝剑”啊!

2.设计思维导图——让儿童的构想“看得见”。

从想写到会写,从会写到爱上写作,这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的,尤其对于小学生。就写作而言,从头脑里所想的,到嘴巴里说出来,再到用书面语言写出来,要经历多重转化。用什么把抽象的构想具体化、把零散的构想整体化、把模糊的构想条理化,“思维导图”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载体。比如对于习作《二十年后的我》而言,面对这样一个充满想象张力的话题,学生容易陷入空洞、茫然的局促境地。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填一填。(1)二十年后,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事何种工作,请为自己设计一张未来的自画像,为自画像写几句说明;(2)构思一个具体的情节,写清楚时间、地点、你在干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3)二十年后的你最喜欢说的一两句话是什么?留下你的语录。这样,“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就不只是一个说说而已的目标了。

3.尝试下水示范——让儿童的写作“有依靠”。

儿童对习作的畏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拘囿于“一个人的战斗”。如果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作,无疑将振奋人心。语文教师有丰富的“摸爬滚打”的写作经验,完全可以在关键时刻“露一手”,把其中的甘苦和学生分享。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对自己拟定的题目“下水”尝试,会有更深切的体会,结合自己的感受修正,命题就能更为科学。同时,命题后的“下水”还包括深入儿童生活空间,了解学情的意思,这是使命题更为切合儿童实际水平的关键所在。教师理应成为师生写作共同体的一员,以自己积极的姿态,以自己的写作甘苦和体验,激励学生,启迪学生,很难想象一个长期荒疏写作的语文教师能引导学生走进写作的殿堂。比如苏教版五上“习作5”要求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结果我发现学生總把自己游离于作文之外,仿佛自己是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特别是心理描写欠缺,没有写出自己亲自在场、亲身经历的真情实感。于是,我就现场口述作文——《抓“贼”》。当教师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讲述完自己的童年趣事后,学生已经埋头重新修改作文了。我想: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不教之教”吧!

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在谈及灵感时说:“只要他们能够不断地发现新的挑战,他们的工作便是一趟永无终止的冒险。困难和挫败绝对压不扁他们的好奇心,一大堆新的疑问会自他们解决过的问题中产生。”这里所谓“一大堆新的疑问”,我愿意将其理解为生命中更多的可能。作文教学正是孕育着无限可能性的艺术,习作命题正是要善于发现和捕捉生命中的各种可能,我愿意将这样的“冒险”之旅进行到底。<\\Ysc02\d\邱\江苏教育\小学版\2017\02\KT1.TIF>

注:本文获2016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