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微
自2016年起,媒体以各种姿势在眺望学校的未来。在我看来,以这样的主题,引发这样的讨论,让一线校长、行政部门人员、大学教授及企业界代表都来参与对话,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讨论中发出的一些观点,有不少也是具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的,比如“未来是(基于)现实的未来,不是空想的未来”“未来学校更加开放和多元”,学校学习方式将发生变化,数据和数字化技术将在学校得以广泛应用,多元投融资体制和管理机制将在深度合作下得以生成与完善,资本、互联网行业对教育也会更加“虎视眈眈”和志在必得,等等,都说出了一些道理,给人以良多启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未来学校”这么一个好的话题没有与“未来社会变化”这么一个大背景关联起来探讨。很多关于未来学校的表达,都是感想式的,几乎都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据,也未告诉听者或读者他们是怎样得出有关未来学校的推测和預判的。这就使得种种观点似乎失去了依据,也使讨论缺少了共同的前提。大多数意见和观点,只是就学校论学校,既缺少哲学的洞察力、文学的想象力,也未见有理性的论证与推断。看来,人们只是喜欢谈论未来,却并不那么善于探讨未来!
也许可以这样:划定一条时间线(比如说2030年或者更远),请哲学、信息技术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口学、未来学(甚至军事学、国际关系学)等各界专家判断一下,在这个未来的时间节点上,将会发生哪些重大的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互联网科学的进步所能带来的变化)?这些变化会怎样影响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话语方式及思维方式等,从而给个体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哪些颠覆性的或不可逆转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对现有学校的形态、功能和性质提出什么样的挑战(比如会有多少人将逃离学校,不再选择这种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固定内容的学习场所)?学校面对这些变化与挑战,须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也许还可以这样:请一些学生、教师和家长,让他们谈谈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猜想,谈谈他们对现在学校的存在状态和运行方式的体验或观感,谈谈他们对未来学校、理想学校的憧憬和期盼,然后请各路专家做出回应。最近,我请几所学校在各年级小朋友中征集以“未来学校”为主题的漫画。从已经收到的作品看,学校的地理位置都有变化(大多在云端、在树上、在太空或在海里,且是动态的),学习与生活的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方式都是轻松好玩的,科幻色彩极为强烈……这是不是反衬出孩子们在现实学校中较多感受到的是呆板、枯燥与无奈?
我相信,在未来1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学校肯定不会消亡,但也肯定不会对“未来学习”的无时无处不在置若罔闻,它会做出的反应将是:重建学校学习环境,让未来学校焕发出活力、魅力和磁力!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